论文摘要
为了研究绵羊小肠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的形态学特征及其抗贝氏莫尼茨绦虫感染的能力,本文运用解剖学、组织学、组织化学和病理学研究方法以及虫体压片技术和电镜技术,对健康绵羊小肠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的解剖学位置、微观结构和超微结构特点进行系统的观察、测量和研究,并对小肠不同肠段黏膜免疫相关细胞(上皮内淋巴细胞、杯状细胞、浆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进行了统计和分析,同时还以自然感染贝氏莫尼茨绦虫的绵羊为模型,对其病原形态学和成年绵羊感染贝氏莫尼茨绦虫后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的变化进行了详细而深入的研究。结果表明:(1)成年绵羊小肠各段均有淋巴集结分布,呈结节状、蜂窝状和带状三种形状,从十二指肠至回肠淋巴集结的大小、数量和面积逐渐增多,其分布规律与其它反刍动物相似。组织学特点为绵羊小肠黏膜层分布有大量的黏膜免疫相关细胞;十二指肠和空肠淋巴集结区黏膜下层排列2~3层形态不规则的淋巴小结,而在空肠后段和回肠排列1层呈长条状连续的淋巴小结。淋巴集结区的超微结构特征为肠绒毛之间有类似山丘状的圆顶区,圆顶区上分布有数量不等,形态不规则的M细胞。(2)对成年绵羊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的以上四种细胞统计结果显示,其分布规律为上皮内淋巴细胞和杯状细胞数量从十二指肠至回肠逐渐增多(P<0.01),相反嗜酸性粒细胞逐渐减少(P>0.05),而浆细胞从十二指肠至空肠增多,空肠至回肠减少(P<0.01)。(3)本研究首次对贝氏莫尼茨绦虫扫描电镜显示,头节呈椭球形,虫体体表覆盖一层致密的供虫体寄生和吸收营养的微绒毛。(4)对感染贝氏莫尼茨绦虫的绵羊小肠剖检发现,虫体主要寄生于空肠淋巴集结丰富的肠黏膜表面,在虫体寄生部位肠壁变厚,黏膜表面覆盖乳白色淀粉样的黏液,黏膜表面有点状出血、充血、坏死等病理变化,感染组和对照组比较,感染组小肠局部黏膜上皮脱落,而在完整的黏膜上皮处,其上皮细胞、上皮内淋巴细胞和杯状细胞均显著增生;固有层内毛细血管充血,局部出血,弥散淋巴组织、肠腺杯状细胞及黏膜免疫相关细胞均增生,黏膜下层淋巴集结增生,滤泡间区消失,部分增生凸入固有层形成新的圆顶区,生发中心明显。感染组扫描电镜观察显示,肠绒毛表面有大量的黏液覆盖,小肠局部肠绒毛脱落,在淋巴集结区肠绒毛之间有类似火山口状的圆顶区,个别圆顶区上皮脱落,圆顶区数目较对照组明显增多。(5)对成年绵羊感染贝氏莫尼茨绦虫的小肠黏膜免疫相关细胞数量的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感染组小肠不同肠段的上皮内淋巴细胞、杯状细胞、浆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的数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综上所述,成年绵羊小肠黏膜淋巴集结和黏膜免疫相关细胞通过互补的方式共同组成的黏膜淋巴组织,是一道坚固黏膜免疫屏障,可能与绵羊小肠在不断适应内环境的发育过程有关。当贝氏莫尼茨绦虫感染成年绵羊后,绵羊通过特异性黏膜免疫细胞上皮内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和M细胞增生加强细胞免疫水平,浆细胞增生加强体液免疫水平,同时还通过非特异性黏膜免疫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上皮细胞的增生进一步加强黏膜免疫水平以抵抗贝氏莫尼茨绦虫对成年绵羊的感染,进一步说明绵羊可以通过发育完善的黏膜相关淋巴组织增生来加强黏膜免疫力,以监视虫体的免疫逃逸,从而抵抗贝氏莫尼茨绦虫的感染。而虫体与机体的感染与抗感染的机制是复杂多变的,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论文目录
摘要Summary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第一章 莫尼茨绦虫研究现状1 莫尼茨绦虫的研究进展2 莫尼茨绦虫的形态学研究2.1 莫尼茨绦虫的形态特点2.1.1 莫尼茨绦虫头节与颈节特点2.1.2 莫尼茨绦虫体节形态特点2.1.3 莫尼茨绦虫生殖器官的形态特点第二章 消化道黏膜免疫研究现状1 消化道黏膜免疫系统的构成1.1 黏膜免疫反应的诱导部位1.1.1 派伊尔结1.1.2 孤立淋巴小结1.1.3 肠系膜淋巴结1.2 黏膜免疫反应的效应部位1.2.1 上皮内淋巴细胞1.2.2 固有层淋巴细胞2 消化道黏膜免疫的特性3 消化道黏膜免疫的功能性组分及作用机理3.1 免疫细胞及其作用机理3.1.1 M细胞3.1.2 肠上皮细胞3.1.3 专职抗原递呈细胞3.2 SIgA及其介导的黏膜免疫反应3.2.1 SIgA的结构与来源3.2.2 SIgA的免疫功能4 寄生虫黏膜免疫研究进展4.1 寄生虫病的黏膜免疫应答4.1.1 体液免疫应答4.1.2 细胞免疫应答4.2 寄生虫免疫逃逸机制4.2.1 寄生虫抗原性改变4.2.2 抑制宿主的免疫应答反应4.2.3 组织和细胞隔离4.2.4 代谢抑制第二部分 研究报告第一章 绵羊小肠黏膜淋巴组织的研究实验一 绵羊小肠黏膜免疫相关淋巴组织的研究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1.1.1 实验动物1.1.2 药品、试剂和器械1.1.3 主要仪器设备1.2 方法1.2.1 样品采集和固定1.2.2 组织样品的制备与观察1.2.3 电镜样品的制备与观察2 结果2.1 解剖学观察结果2.2 小肠上皮内淋巴细胞、杯状细胞、浆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的形态与分布特点2.3 组织学观察结果2.4 超微结构观察结果3 讨论3.1 PP在绵羊小肠不同部位的分布特点以及同其它动物的区别3.2 绵羊小肠PP的超微结构特征以及同其它动物的区别3.3 绵羊小肠不同肠段淋巴集结形状以及同其它动物的区别实验二 黏膜免疫相关细胞在绵羊小肠分布规律的研究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1.1.1 实验动物1.1.2 药品和试剂1.1.3 主要仪器设备1.2 方法1.2.1 样品采集和固定1.2.2 组织样品的制备与观察1.2.3 检测的指标和方法1.2.4 统计分析2 结果2.1 上皮内淋巴细胞的统计结果与分析2.2 杯状细胞的统计结果与分析2.3 浆细胞的统计结果与分析2.4 嗜酸性粒细胞的统计结果与分析3 讨论第二章 绵羊小肠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抗贝氏莫尼茨绦虫感染能力及病原形态学的研究实验一 贝氏莫尼茨绦虫的形态学特征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1.1.1 实验虫体1.1.2 药品、试剂和器械1.1.3 实验仪器1.2 方法1.2.1 虫体的采集1.2.2 标本染色[94]及观察1.2.3 电镜样品的制备及观察2 结果2.1 贝氏莫尼茨绦虫的虫体观察结果2.2 贝氏莫尼茨绦虫标本观察结果2.2.1 贝氏莫尼茨绦虫形态观察2.2.2 贝氏莫尼茨绦虫节间腺观察2.2.3 贝氏莫尼茨绦虫生殖系统观察2.3 贝氏莫尼茨绦虫扫描电镜观察结果3 讨论实验二 贝氏莫尼茨绦虫感染绵羊对小肠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构的影响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1.1.1 实验动物1.1.2 药品、试剂和器械1.1.3 主要的仪器和设备1.2 方法1.2.1 样品采集和固定1.2.2 组织样品的制备和观察1.2.3 电镜样品的制备和观察2 结果2.1 剖检变化2.2 组织病理学变化2.2.1 十二指肠2.2.2 空肠2.2.3 回肠2.3 超微结构变化2.3.1 感染组2.3.2 对照组3 讨论实验三 贝氏莫尼茨绦虫感染绵羊对小肠黏膜免疫相关细胞数量的影响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1.1.1 实验动物1.1.2 药品和试剂1.1.3 主要仪器设备1.2 方法1.2.1 样品采集和固定1.2.2 组织样品的制备与观察1.2.3 检测指标和方法2 结果2.1 上皮内淋巴细胞数量的变化2.2 杯状细胞数量的变化2.3 浆细胞数量的变化2.4 嗜酸性粒细胞数量变化3 讨论结论参考文献致谢作者简介导师简介
相关论文文献
- [1].牦牛肠源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 L3对其小肠黏膜形态结构的影响[J]. 四川动物 2015(01)
- [2].贝氏莫尼茨绦虫感染绵羊对小肠局部黏膜淋巴组织的影响[J]. 畜牧兽医学报 2012(01)
- [3].食品用蜡对大白鼠肠道黏膜及其相关淋巴组织的影响[J]. 中国兽医杂志 2019(04)
- [4].蒙古绵羊胚胎小肠的组织发生[J]. 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1)
- [5].口服胰岛素递药系统研究进展[J]. 生命科学仪器 2008(06)
- [6].白色单冠来航鸡肠黏膜发育的组织形态学研究[J]. 中国家禽 2014(18)
标签:绵羊论文; 小肠论文; 贝氏莫尼茨绦虫论文; 黏膜相关淋巴组织论文;
绵羊小肠黏膜相关淋巴组织与其抗贝氏莫尼茨绦虫感染能力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