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物解离论文-李如玉

复合物解离论文-李如玉

导读:本文包含了复合物解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细胞色素c,一氧化氮,结合反应,解离

复合物解离论文文献综述

李如玉[1](2019)在《Cyt c与NO反应及其中间复合物解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生命体中血红素蛋白与小分子配体之间的配位反应广泛存在,通过研究它们在蛋白分子反应活性区域内的相互作用能够帮助人们更好的了解血红素蛋白的结构与功能。在线粒体中细胞色素c(Cytochrome c,Cyt c)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与多功能生物信使分子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的快速反应影响线粒体功能的调节及细胞凋亡机制。Cyt c与NO之间的相互作用情况复杂,反应过程及产物容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本文采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圆二色光谱等方法系统地研究了Cyt c与NO之间的相互作用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及其中间复合物解离的反应。其结果对利用NO检测细胞内蛋白变化,进而对细胞凋亡检测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开展的工作内容如下:1.采用光谱法研究不同价态Cyt c、不同影响因素下,Cyt c直接与溶液中ProliNONOate释放的NO之间的结合反应,并且阐述了反应中的荧光猝灭机制。结果表明:与二价铁Cyt c(Cyt c-Fe(II))相比,NO更容易与叁价铁Cyt c(Cyt c-Fe(III))反应,溶液中可能生成的NO衍生物对两者结合生成Cyt c-NO复合物没有影响。确定了Cyt c与NO的结合属于静态猝灭机制,有一个结合位点且结合力较弱。在一定范围内随着ProliNONOate浓度增加,生成的物质逐渐增多,最终完全反应;而继续增加ProliNONOate浓度时并不会促进两者的反应,反而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添加会引起蛋白结构改变,其中在阴离子表面活性剂AOT存在的条件下两者更容易结合。Cyt c与NO的结合会改变蛋白构象及周围氨基酸残基的微环境。ProliNONOate的浓度低于9.128×10~-44 mol/L时,208 nm和222 nm吸收峰变化较小,其浓度与Cyt c溶液浓度摩尔比超过100:1时蛋白的二级结构会受到破坏。2.运用紫外-可见光谱技术研究还原性物质及光照游离氨基酸对Cyt c与NO反应的影响机制。结果显示:蛋白溶液中含有谷胱甘肽或维生素c时都不利于Cyt c与NO结合。溶液中含硫游离氨基酸的存在对两者结合的影响程度不同,其中半胱氨酸(Cys)残基中含有-SH基团对结合反应起到抑制作用。激光照射使Cyt c中血红素Fe-S键变弱促进Cyt c与NO的结合,然而当溶液中色氨酸(Trp)残基存在时进行激光照射对两者结合的阻碍作用最强。圆二色光谱表明短时间的光照不会引起Cyt c二级结构的破坏。3.Cyt c-Fe(Ⅲ)-NO是氧化态Cyt c与NO结合后生成的中间复合物,该复合物不稳定且易发生解离。不同的环境因素可能影响Cyt c-Fe(Ⅲ)-NO复合物的解离过程,导致解离结果不同。其结果对进一步研究Cyt c蛋白酶活性及控制NO释放的生物学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时间过程光谱的检测结果表明:未经处理的Cyt c溶液中生成的复合物解离速率是经过氧化剂氧化后Cyt c-Fe(Ⅲ)-NO解离速率的两倍。当溶液中离子强度较强、pH呈碱性、温度增加以及表面活性剂AOT存在时,复合物稳定性降低促进解离的发生。而除氧条件和谷胱甘肽存在时使Cyt c-NO复合物的解离速率减小。运用同步荧光光谱及圆二色光谱研究蛋白构象变化,得到复合物解离前后Cyt c内部的疏水结构及其二级结构没有发生改变。(本文来源于《大连大学》期刊2019-05-22)

王童,崔大伟,徐旭剑,孙长贵,戴玉柱[2](2019)在《一种通用循环免疫复合物抗体解离技术的建立及应用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一种通用循环免疫复合物(CIC)抗体解离技术,并评价其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已建立的聚乙二醇(PEG)二次沉淀分离技术对标本中的CIC进行高效分离,然后运用Gly-HCl缓冲系统和正交设计方法对HBs Ag-IC中的anti-HBs解离实验条件进行优化选择,建立通用的CIC抗体解离技术,并对其方法学性能及应用进行初步评价。结果:HBs Ag-IC中anti-HBs的最佳解离条件为:CIC抗体解离剂p H1. 80,15℃解离5~10 min,振荡频率>60次/min,加入CIC抗体中和剂后10min内测定;该技术对HBs Ag-IC的anti-HBs平均解离率为64. 3%,重现性<5. 97%,线性良好(r=0. 993 2),平均回收率95. 4%,特异性100%,试剂稳定性均>12个月; HCV-IC、HIV-IC、Ins-IC、TG-IC的解离条件与HBs Ag-IC基本相同,但CIC中抗体解离率有差异;该技术对不同HBV-M模式HBs Ag-IC中的anti-HBs含量和检出率具有统计学差异(P<0. 05),对HCV-IC、HIV-IC、INS-IC、TG-IC中的相应抗体检出率分别为34. 8%、66. 7%、20. 0%、14. 3%。结论:CIC抗体解离技术是一种通用前处理技术,它能够对多种CICs进行沉淀、分离、解离后直接测定抗体,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免疫学杂志》期刊2019年01期)

刘继红,李淑芳,尹海燕,洪慧杰,张玲[3](2016)在《核酸适配体—靶标复合物解离常数测定方法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核酸适配体是通过体外指数富集配基系统进化技术筛选到的一小段单链DNA或RNA寡核苷酸片段,能够与靶标高亲和力、高选择性地结合。为了在实际检测中应用核酸适配体,必须深入了解核酸适配体—靶标的结合过程,如测定复合物的解离常数。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有关核酸适配体—靶标复合物解离常数测定的方法。这些方法大致上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基于分离策略的测定方法,如透析法、超滤法、凝胶电泳法、毛细管电泳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另一类是基于均相策略的测定方法,如荧光强度法、荧光各向异性法、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圆二色谱法以及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法等。本文对每种方法的原理、应用范围和特性进行了概括和比较,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期刊2016年03期)

谢小露[4](2015)在《PPARγ-TBBPA复合物配体解离路径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人类基因组测序计划的实施和推进,生命科学研究已经进入了以功能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后基因组时代。蛋白质是生命的物质基础,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参与了细胞生命活动的每一个进程。对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研究将直接阐明各种生命现象的基本过程。蛋白质行使其生物功能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与其他分子发生相互作用,这些分子如DNA、RNA、蛋白质、多肽、小分子统称为蛋白质的配体。蛋白质与配体间相互作用和识别机制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探索生物体调控机制,还可以为探讨重大疾病产生的分子机理、合理的药物设计和环境污染的监控与治理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许多疾病的发生与人类生命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质有着密切的联系。某些污染物分子被摄入人体后,会与人体内的蛋白质结合,从而干扰相应蛋白质正常生理功能的发挥,最终导致疾病的发生。然而,小分子化合物是通过怎样的路径进入受体当中并到达结合位点,以及它们又是如何从结合位点中解离出来的等等仍然是理解污染物分子致病机理的困难问题。本论文针对以上问题,通过计算机模拟的方法,对塑料制品添加剂四溴双酚A(TBBPA)与受体蛋白的解离路径进行了研究。论文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两部分:(1)用随机加速动力学方法研究TBBPA与受体蛋白的解离路径四溴双酚A是双酚A的衍生物,是一种重要的塑料制品添加剂,也是一种常用的阻燃剂。TBBPA是一种潜在的内分泌干扰因子,长期接触会导致人类各种疾病的发生。TBBPA能够特异性地与γ型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γ)结合,从而干扰PPARγ正常生理功能的发挥。本论文通过随机加速动力学模拟的方法,研究了TBBPA与PPARγ形成的复合物的解离过程。通过多次模拟,我们发现了叁种可能的解离路径,并发现蛋白自身柔性对配体的释放起重要作用。这些结果为后续的拉伸分子动力学模拟提供了拉伸方向的信息。(2)TBBPA与受体蛋白的拉伸分子动力学研究在随机加速动力学模拟的基础上,我们通过拉伸分子动力学模拟,在原子尺度上观测了TBBPA与PPARγ复合物解离过程的详细信息。对每一条可能的路径进行50次拉伸分子动力学模拟,并使用Jarzynski’s方程计算TBBPA从每一条可能的路径解离出来的平均力势。研究发现TBBPA极有可能是通过一条较为保守的路径从受体结合口袋中解离的;解离过程中,H键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结果不仅揭示了TBBPA与PPARγ复合物形成的分子机理,也有助于以PPARγ为靶点的合理化药物设计。(本文来源于《北京工业大学》期刊2015-06-01)

罗克[5](2015)在《废弃铝塑复合物界面解离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铝塑复合物是由铝箔与塑料经一定复合工艺层合在一起且具有包装特性的功能材料。我国年均消费含这种材料的食品包装超过40万吨,但年回收率仅有10%-20%,这种复合材料是优质的可再生资源,其一旦被废弃,不仅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同时还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目前废弃铝塑复合物的分离尚处于工艺研究阶段,考察不同的分离剂、不同的分离条件对分离效率影响,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对废弃铝塑复合物解离理论进行完善,努力创建绿色环保与资源节约型社会。本课题首先对铝塑复合物界面解离特征及其机理进行研究。测定铝塑复合物及其组成的厚度及物理分离率,表征铝塑复合物结构特点及分析分离特点;对解离后的铝塑分离剂以及从其中抽滤出的残渣进行红外(FTIR)分析,发现了氧化胶黏结构基团与聚乙烯碎片;研究解离因素对分离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溶解度参数与塑料相近的溶剂为分离的核心组分,乙醇、水能使该溶剂有效作用于铝塑界面,温度、转速及溶剂极性能够加剧铝塑界面解离作用;对铝塑分离界面使用扫描电镜及光射线能谱仪(SEM-EDS)进行特征分析,表征界面在分离过程中产生的破坏作用,并结合解离过程特征,研究界面解离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其铝塑界面解离作用分为机械破坏作用和分子力破坏作用:在高温与搅拌条件下,一定体积比混合溶液穿过边界层到达界面内部,对铝塑界面间的机械粘接作用进行有效破坏;同时界面中的极性分子间力被具有相似色散力与偶极力的混合溶剂分子瓦解并且产生互溶。其次进行了铝塑分离剂特性研究。采用目视滴定法绘制了分离剂的叁元相图,存在一个单相区和一个二相区;对分离剂单相区与二相区进行铝塑分离实验,分析其相行为对分离产生的影响,并研究作用机理,结果表明:乙醇降低了甲苯与水之间的界面张力,使两组分产生互溶,形成单相或二相溶液。在二相区分离时,其上层液W/O分散系中存在大量以水为核心的液滴产生热运动,与铝塑复合物充分接触,产生分离效果。在单相区中,数量较少的W/O液滴与阻碍分离进行的O/W液滴均导致其极不稳定的分离效果。对混合分离剂进行NaCl添加分离实验,考察其对铝塑分离的优化能力,结果表明:NaCl的加入可以降低混合溶液中液滴结构间斥力,使液滴之间能够进行接触并聚集,增强了混合溶液的分离能力,并且对甲苯含量越少的体系增强作用越明显。第叁,对铝塑分离动力学及分离条件相关性进行研究。在不同温度下测定甲苯-乙醇-水混合溶液对铝塑复合物中塑料的溶解能力,并得出拟合度最高的固体溶解动力学修正方程:55℃为2391514])17160(1[0012120.-=.S/.r;60℃为05204120])80430(1[0263670..-=.S/.r;65℃为1064.11.0-=Sr])6279.0/(1[069966.0,使用方程的曲线表征铝塑分离的动力学特征,结果表明:混合溶液的溶解效率随塑料溶解量增加,呈逐渐降低趋势,同时高温带来高溶解性与分离效率,但是会使溶液更快达到饱和状态和高损失率。通过对甲苯/乙醇体积比与分离时间进行回归分析,进一步优化分离工艺,结果表明:当分离时间最短时,甲苯/乙醇体积分数比值为0.78,并结合新的影响因素,得出最佳分离工艺为固液比0.98 g:100 mL,分离温度60℃,甲苯-乙醇-Na Cl体积配比16:20:64,NaCl溶液质量分数12%,搅拌转速200 rpm。最后对铝塑分离废液进行循环回用研究。对混合溶液及其各组分挥发消耗测定,分析铝塑分离剂消耗因素,发现分离剂的消耗主要来自于塑料以及铝箔粗糙的表面产生的吸附作用;对多次回用的分离废液进行分离率的测定,研究分离废液的回用性能,结果表明:分离剂的每次回用被吸附出一定量混合溶液组分,上层溶液成分体积减少使废液分离率逐渐降低,但仍在前3次保持较高的回用性;对分离废液的再利用的两种工艺进行探讨,发现对废液进行组分添加时,若甲苯加入的体积分数超过原始混合溶液中的体积分数,则可以使分离废液获得与原液几乎相同的分离效果;对原液进行组分替代时,废液在两种组分中的含量逐渐增加,所组成的分离剂的分离率逐渐降低;对分离剂的消耗与分离量进行相关性分析,进行最小二乘法线性拟合,得出混合溶液的体积消耗与分离量的变化关系为xy-=71.773.24,其上层溶液的体积消耗与分离量的变化关系为xy-=80.473.14,两经验方程能为原始分离溶液的使用量及消耗量以及废液中新鲜组分的添加量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陕西科技大学》期刊2015-05-01)

朱孔利,赵钰,蒋向,许晓东[6](2014)在《AcMNPV LEF-10形成难解离复合物的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将已经成功构建的AcMNPVlef-10表达载体在原核和真核表达系统中表达,研究其形成高分子复合物的特性,为揭示其高分子复合物的形成机理奠定基础。【方法】将先前成功构建的pTriEx-lef-10、pTriExlef-10-1-52、pTriEx-lef-10-27-78重组质粒分别转化至大肠杆菌BL21(DE3)和Sf 9细胞中诱导表达,产物经纯化、浓缩后,进行SDS-PAGE和Western blot检测分析;利用SDD-AGE技术估测LEF-10蛋白的分子质量;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分别观察原核和真核系统表达的LEF-10蛋白的外部形态。【结果】Western blot分析显示,LEF-10蛋白能形成高分子复合物,而C末端、N末端缺失和C末端融合GFP都可以阻断或部分阻断LEF-10高分子复合物的形成;苯酚-氯仿-异戊醇能部分打开LEF-10蛋白高分子复合体;利用SDD-AGE技术初步估测LEF-10高分子复合体分子质量集中在520~3 250ku;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原核和真核系统表达的LEF-10,可见蛋白复合体大小不均一,呈现球形或者近球形。【结论】LEF-10蛋白在原核和真核表达系统中,都会形成高分子复合体,该复合体在强变性剂作用下,也不能完全打开,推测该复合体可能以共价键形式结合。(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4年07期)

王秋玲,潘晓霞,吕波[7](2013)在《磁性微球用于蛋白-抑制剂复合物解离常数的快速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凝血酶与其选择特异性抑制剂阿加曲班为模型,应用磁性微球(MM)建立了一种快速测定蛋白-抑制剂复合物解离常数(Kd)的方法。该方法以四氧化叁铁磁性微球为载体,在EDC/NHS偶联作用下制备了凝血酶包覆的磁性微球(Thrombin-MM),考马斯亮蓝G-250蛋白定量法间接测定蛋白键合量为4.1 mg/g,取5 mg Thrombin-MM与400μL一系列不同浓度的阿加曲班溶液混合振荡,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通过测定平衡吸附前后药物浓度,代入Scat-chard模型,即得Kd值,与蛋白质数据库中值一致。吸附药物后的Thrombin-MM用含10%甲醇的PBS缓冲液洗脱,回收率约84%,Thrombin-MM可重复利用。(本文来源于《应用化工》期刊2013年05期)

朱孔利[8](2013)在《AcMNPV lef-10形成的难解离复合物特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苜蓿尺蠖核多角体病毒(Autographa californica multicapsid nucleopolyhedrovirus,AcMNPV)是杆状病毒科,多衣壳型核多角体病毒属的模式种。AcMNPV基因的表达分为四个阶段:极早期基因表达、早期基因表达、晚期基因表达和极晚期基因表达。近年来,已经鉴别了19个基因作为晚期表达因子基因(Late Expression Factor, lef),这些基因中有9个涉及病毒DNA的复制,10个直接影响晚期转录。在这19个晚期表达因子中,目前关于lef-10基因的研究报道几乎为零。本研究将已经成功构建的AcMNPV lef-10表达载体(pTriEx-lef-10、pTriEx-lef-10-1-52、pTriEx-lef-10-27-78、pTriEx-lef-10-1-65、pTriEx-lef-10-GFP)转化至大肠杆菌BL21,IPTG诱导其在原核系统中表达;pTriEx-lef-10质粒和杆状病毒线性DNAbacmid共转染至Sf9细胞中,在真核表达系统中表达,经纯化、浓缩后,Western blot分析LEF-10-GFP、LEF-10、LEF-10-1-52和LEF-10-27-78、LEF-10-1-65蛋白差异,显示C末端、N末端缺失26个氨基酸和C末端融合GFP都可以阻断或部分阻断LEF-10高分子复合物的形成,而C末端缺失13个氨基酸,仍然可以形成复合物,推测LEF-10复合物的形成可能与第52位至第65位之间的13个氨基酸有关;苯酚-氯仿-异戊醇处理大肠杆菌BL21表达的LEF-10蛋白后,SDS-PAGE和Western blot分析显示,苯酚-氯仿-异戊醇能部分打开LEF-10蛋白高分子复合体,同时推测复合体含有部分大肠杆菌菌体蛋白;利用SDD-AGE技术初步估测LEF-10高分子复合体分子量,集中在520kDa-3250kDa;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原核系统表达和真核系统表达的LEF-10,可见蛋白复合体大小不一,呈现球形或者近球形。本研究表明LEF-10蛋白在原核表达系统和真核表达系统中,都会形成高分子复合体。强变性剂不能完全打开该复合体,推测该复合体可能以共价键形式结合,研究LEF-10蛋白形成高分子复合物的特性,为揭示其高分子复合物的形成机理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3-05-01)

李趣欢,方颖,刘广建,刘文平,吴建华[9](2012)在《整合素αvβ3与纤连蛋白FN复合物的解离动力学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整合素αvβ3(integrinαvβ3)与纤连蛋白FN(fibronectin)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多种肿瘤细胞的恶性转移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αvβ3和FN的键合和解离,受到血流剪应力环境的调制。揭示其中的力-化学偶联的反应动力学机制,对于深入了解多种肿瘤的发生和发展过程,设计相应新型抗肿瘤药物等,均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αvβ3/FN分子系统为实验模型,以分子动力学模拟为技术手段,旨在研究力作用下αvβ3/FN分子对的解离过程,揭示力依赖性αvβ3/FN相(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全国生物力学学术会议暨第十二届全国生物流变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2-10-11)

李趣欢,方颖,刘广建,刘文平,吴建华[10](2012)在《整合素αvβ3与纤连蛋白FN复合物的解离动力学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整合素αvβ3(integrinαvβ3)与纤连蛋白FN(fibronectin)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多种肿瘤细胞的恶性转移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αvβ3和FN的键合和解离,受到血流剪应力环境的调制[1]。揭示其中的力-化学偶联的反应动力学机制,对于深入了解多种肿瘤的发生和发展过程,设计相应新型抗肿瘤药物等,均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αvβ3/FN分子系统为实验模型,以分子动力学模拟为技术手段,旨在研究力作用下αvβ3/FN分子对的解离过程;揭示力依赖性αvβ3/FN相互作用的分子结构基础,标定关键氨基酸残基的位置,为相关创新药物的设计开发提供有效信息和新思路。材料与方法:模拟对象选取野生型单体αvβ3头部结合区域(αv亚基的β-propeller结构域和β3亚基的βI domain)与配体含RGD的短肽(ARG-GLY-ASP-PHE-VAL),此复合物来自结构数据文件PDB:1L5G。恒速度拉伸实验的拉伸点选取RGD短肽的质心,拉伸弹簧的弹性系数定为5000pN/,拉伸速度在75-450nm/ns的范围内取值。恒力拉伸实验的拉伸点选择单一残基VAL5005,拉伸力大小设定在100-3200pN间。恒速和恒力拉伸亦固定αvβ3上残基SER353和ARG438的α碳原子,然后施以力的作用拉伸αvβ3头部/FN-RGD复合物直到断裂为止。记录复合物的伸长和所受拉力的时间历程,检测和提取可能存在的复合物生存时间和结构变化的信息,标记起关键作用的残基对。同时,分析不同拉伸力条件下解离的时间,根据Bell模型作出力和键解离时间关系的曲线。结果与讨论:采用恒速和恒力拉伸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对αvβ3头部/FN-RGD复合物进行力诱导解离。我们发现:a)复合物结合力较选择素/配体,GPIba/vWF强,起关键作用的残基对有两对,分别为(αvβ3)Asp218-Arg5001(RGD)和(αvβ3)MIDAS-Arg5003(RGD);b)恒速拉伸过程中,对不同拉力下复合物伸长的时间历程进行分析,定义关键残基对距离值达到10时即为复合物解离,从而得到不同拉伸速度下的最大断裂力和解离时间,两者间的关系符合Bell模型。;c)恒力拉伸拉力范围为800-3200pN时,复合物能在2ns内解离,若小于800pN,则需更长的拉伸时间。定量分析不同拉伸力条件下解离的时间,得到拉伸力和复合物生存时间的关系,亦符合Bell模型。结论:本研究通过对αvβ3头部/FN-RGD复合物进行拉伸分子动力学模拟,成功地预测了调控复合物相互作用的重要残基。恒速和恒力拉伸条件下力和解离时间之间的关系符合Bell模型。(本文来源于《广东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成立32周年纪念大会暨2012广州(国际)生物医学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期刊2012-09-01)

复合物解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建立一种通用循环免疫复合物(CIC)抗体解离技术,并评价其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已建立的聚乙二醇(PEG)二次沉淀分离技术对标本中的CIC进行高效分离,然后运用Gly-HCl缓冲系统和正交设计方法对HBs Ag-IC中的anti-HBs解离实验条件进行优化选择,建立通用的CIC抗体解离技术,并对其方法学性能及应用进行初步评价。结果:HBs Ag-IC中anti-HBs的最佳解离条件为:CIC抗体解离剂p H1. 80,15℃解离5~10 min,振荡频率>60次/min,加入CIC抗体中和剂后10min内测定;该技术对HBs Ag-IC的anti-HBs平均解离率为64. 3%,重现性<5. 97%,线性良好(r=0. 993 2),平均回收率95. 4%,特异性100%,试剂稳定性均>12个月; HCV-IC、HIV-IC、Ins-IC、TG-IC的解离条件与HBs Ag-IC基本相同,但CIC中抗体解离率有差异;该技术对不同HBV-M模式HBs Ag-IC中的anti-HBs含量和检出率具有统计学差异(P<0. 05),对HCV-IC、HIV-IC、INS-IC、TG-IC中的相应抗体检出率分别为34. 8%、66. 7%、20. 0%、14. 3%。结论:CIC抗体解离技术是一种通用前处理技术,它能够对多种CICs进行沉淀、分离、解离后直接测定抗体,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复合物解离论文参考文献

[1].李如玉.Cytc与NO反应及其中间复合物解离研究[D].大连大学.2019

[2].王童,崔大伟,徐旭剑,孙长贵,戴玉柱.一种通用循环免疫复合物抗体解离技术的建立及应用评价[J].中国免疫学杂志.2019

[3].刘继红,李淑芳,尹海燕,洪慧杰,张玲.核酸适配体—靶标复合物解离常数测定方法研究进展[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6

[4].谢小露.PPARγ-TBBPA复合物配体解离路径的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5

[5].罗克.废弃铝塑复合物界面解离作用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5

[6].朱孔利,赵钰,蒋向,许晓东.AcMNPVLEF-10形成难解离复合物的特性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

[7].王秋玲,潘晓霞,吕波.磁性微球用于蛋白-抑制剂复合物解离常数的快速测定[J].应用化工.2013

[8].朱孔利.AcMNPVlef-10形成的难解离复合物特性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

[9].李趣欢,方颖,刘广建,刘文平,吴建华.整合素αvβ3与纤连蛋白FN复合物的解离动力学模拟[C].第十届全国生物力学学术会议暨第十二届全国生物流变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2012

[10].李趣欢,方颖,刘广建,刘文平,吴建华.整合素αvβ3与纤连蛋白FN复合物的解离动力学模拟[C].广东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成立32周年纪念大会暨2012广州(国际)生物医学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2012

标签:;  ;  ;  ;  

复合物解离论文-李如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