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变性腰椎侧凸的影像学和临床特点及相关性研究

退变性腰椎侧凸的影像学和临床特点及相关性研究

论文摘要

目的:观察退变性腰椎侧凸的影像学和临床特点,探讨二者的相关性及密切程度,为退变性腰椎侧凸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退变性腰椎侧凸(DLS)62例,其中男28例,女34例,年龄35~73岁之间,平均56.13±7.95岁,为DLS组,选取同时期、同年龄段及同性别比的非腰腰椎疾患的患者60例的影像学资料为对照组。2.对DLS组进行详细的病史采集及体格检查,采用腰腿痛VAS评分和SRS-22评分对患者的疼痛程度及生活质量进行评分量化,对患者的影像学参数(腰椎侧凸Cobb角、前凸角、稳定性、顶椎体旋转度、相邻椎体的最大侧方位移度、腰椎滑脱程度、腰椎间孔的面积、椎管面积等)进行观察测量。3.将DLS组与对照组的MRI椎管面积采用两样本均数t检验,对照组左右侧椎间孔面积及手术前后资料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DLS组的腰腿痛VAS评分和SRS-22评分与影像学参数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1.临床特点:在62例DLS组患者中,伴有基础疾病史患者51(82.3%)例;病史3月-25年不等;腰痛患者57(91.9%)例,其中男27例,女30例,男女间无明显差异(P>0.05);下肢痛的46(74.2%)例;22(35.5%)例出现有间歇性跛行;17(27.4%)例下肢肌力、感觉有减退。2.影像学特点:DLS患者侧凸Cobb角11.25°~30.10°,平均14.22°±3.16°;前凸角在-8.25°~49.75°,平均18.27°±13.16°;凸向左侧34例,凸向右28侧,左侧凸与右侧凸大致相当(34∶28),凸侧方向分布无显著性差异(P>0.50);56例(90.3%)椎体旋转度≦Ⅱ;41例(66.1%)表现椎体不稳;39例(62.9%)出现>3mm的侧方位移;34(54.8%)例出现椎体矢状位滑脱,椎体滑脱均在65%以内。腰椎间孔和椎管面积测量中,DLS组的凹侧、凸侧椎间孔和椎管面积均较对照组小,凹侧椎间孔减小明显,DLS组凹侧椎间孔面积较凸侧小(P<0.05)。3.腰痛与相邻椎体的最大侧方位移、腰椎稳定性、椎间孔的面积、腰椎前凸角有显著相关性;下肢痛与腰椎间孔的面积、顶椎的椎体旋转度、椎管的面积有显著相关性;生活质量SRS-22评分与腰椎间孔的面积、腰椎的稳定性、椎管的面积、腰椎前凸角、椎体的侧方位移、顶椎的旋转度有显著相关性。4.在经充分减压,稳定脊柱的基础上,腰痛的改善率与腰椎最大的侧方位移和腰椎前凸角的矫正率有显著相关性,下肢痛的改善率与顶椎的旋转度和椎体的侧方位移的矫正率有显著相关性,生活质量SRS-22评分与腰椎前凸角、顶椎的旋转度和椎体的侧方位移的矫正率有显著相关性。结论:1.退变性腰椎侧凸临床症状以腰痛(91.7%)、下肢放射痛(74.2%)为主,部分患者下肢有神经功能损害(27.4%)。2.退变性腰椎侧凸影像学特点:侧凸Cobb角较小,左侧凸与右侧凸大致相当,常伴有顶椎的侧方移位或旋转半脱位、矢状位的滑脱以及腰椎前凸角的减少或后凸。退变性腰椎侧凸的凹、凸侧的椎间孔面积和椎管面积均有变小,凹侧椎间孔面积减少明显。3.腰椎间孔的面积、腰椎的稳定性、顶椎的旋转度、椎管的面积、腰椎前凸角与临床症状有显著相关性。4.手术充分减压,稳定脊柱,恢复腰椎的前凸角、改善顶椎的旋转度和最大侧方位移是获得良好疗效的有力保障。

论文目录

  • 主要中英文缩略词索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资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表
  • 附表一
  • 附表二
  • 典型病例
  • 综述
  • 参考文献
  • 硕士研究生期间主要成果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凸的疗效比较[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7(45)
    • [2].退行性腰椎侧凸的手术治疗选择[J].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14(13)
    • [3].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中的临床特点和治疗[J].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3(08)
    • [4].退行性腰椎侧凸的临床特点及手术疗效观察[J]. 重庆医学 2013(21)
    • [5].成人退行性腰椎侧凸的术式选择与疗效观察[J]. 吉林医学 2012(06)
    • [6].退行性腰椎侧凸与骨质疏松症相关性分析[J]. 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0(36)
    • [7].有限减压及选择性固定、融合、矫形术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凸合并骨质疏松症[J]. 山东医药 2011(36)
    • [8].退行性腰椎侧凸的研究进展[J]. 实用骨科杂志 2010(09)
    • [9].阿仑膦酸钠治疗腰椎侧凸术后疼痛的疗效研究[J]. 实用骨科杂志 2014(10)
    • [10].退行性腰椎侧凸生物力学的研究进展[J]. 中国骨科临床与基础研究杂志 2013(04)
    • [11].退行性腰椎侧凸性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治疗[J].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2011(11)
    • [12].后路手术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凸性椎管狭窄[J]. 当代医学 2010(02)
    • [13].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矢状面平衡的特点及对腰椎侧凸的影响[J].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19(01)
    • [14].微创技术联合治疗18例成人腰椎侧凸[J]. 中国骨科临床与基础研究杂志 2013(04)
    • [15].退行性腰椎侧凸手术适应证与方法选择[J]. 中国骨肿瘤骨病 2008(02)
    • [16].短与长节段融合固定退行性腰椎侧凸椎管狭窄症[J].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20(21)
    • [17].神经根封闭术在退行性腰椎侧凸合并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长节段固定矫形选择性减压中的意义[J]. 骨科 2019(06)
    • [18].推拿治疗中老年退行性腰椎侧凸的疗效及与侧凸程度的关系[J].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06)
    • [19].老年人退行性腰椎侧凸的个性化手术治疗[J]. 实用骨科杂志 2014(09)
    • [20].退行性腰椎侧凸合并腰椎管狭窄的临床治疗[J]. 中国伤残医学 2013(07)
    • [21].退行性腰椎侧凸与骨质疏松症的相关性研究[J].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10(07)
    • [22].退行性腰椎侧凸与骨质疏松症的相关性分析[J]. 中国骨伤 2019(03)
    • [23].退变性腰椎侧凸采用后路减压融合固定术治疗及护理效果评估[J]. 河北医药 2013(24)
    • [24].优值牵引、中药熏蒸联合整脊手法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腰椎侧凸[J]. 中医临床研究 2016(03)
    • [25].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疼痛与骨密度相关性分析[J].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2014(11)
    • [26].退行性腰椎侧凸程度与骨质疏松症程度无关[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5(20)
    • [27].腰椎侧凸患者椎体骨小梁结构稀少与骨质疏松的相关性[J].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3(02)
    • [28].退行性腰椎侧凸的外科治疗[J]. 脊柱外科杂志 2011(01)
    • [29].退行性腰椎侧凸与骨质疏松症的关系探讨[J]. 中国现代医生 2011(36)
    • [30].兔腰椎小关节退变在退行性腰椎侧凸发病中的作用[J].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2019(08)

    标签:;  ;  ;  ;  

    退变性腰椎侧凸的影像学和临床特点及相关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