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简论德布罗意波和薛定谔方程在两种表象中的对称性(论文文献综述)
张朴[1](2021)在《少周期飞秒激光场下氩原子非次序双电离对载波相位的依赖关系》文中认为随着激光技术的发展,超强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已经成为物理学前沿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尤其是少周期飞秒激光脉冲技术的发展为人们在阿秒时间尺度上理解和控制电子动力学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对于少周期激光脉冲,激光电场的形状依赖于载波-包络相位(CEP)。通过改变CEP,可以控制少周期激光脉冲的电场从而操控超快电子动力学。2001年,Paulus等人在实验中第一次观测到载波-包络相位对光电子发射的影响。之后,人们使用CEP稳定的少周期激光脉冲研究了高次谐波(HHG)、高阶阈上电离(HATI)和非次序双电离(NSDI)等强场超快原子物理现象。强激光场下原子的非次序双电离过程由于涉及电子关联这一基本物理问题而受到更为广泛的关注。该过程是一种强场诱导的再散射过程,主要有直接碰撞电离(RDI)和碰撞激发-隧穿电离(RESI)两方面的贡献。2004年,Liu等人利用冷靶反冲离子动量谱仪(COLTRIMS)实验测量了NSDI下不同CEP的Ar2+离子平行动量分布,研究发现少周期激光场下,通过改变CEP,可以控制隧穿时间、电离几率和返回能量,从而导致Ar2+离子平行动量谱对CEP有很强的依赖性。然而,Liu等人利用经典模型模拟得到的数值结果与实验测量有较大偏差。迄今为止,该实验测量结果尚未得到进一步的理论研究。其后,2017年全威等人测量了Ne2+平行动量分布随CEP的分布,利用半经典模型研究了少周期飞秒激光场下Ne原子NSDI引起的Ne2+动量分布,得到相对较好的模拟结果,但模拟结果中主要的双峰结构仍与实验有一定偏差。在本文中,我们利用定量再散射(QRS)理论模型,模拟在波长为760 nm、激光强度为3.5×1014 W/cm2的少周期激光脉冲下Ar原子NSDI关联电子动量谱。根据QRS模型中,NSDI的CMD可以表示为返回电子波包(RWP)与无场情况下电子碰撞激发和碰撞电离母离子散射微分截面的乘积。其中,RWP描述返回电子的动量分布,利用强场近似获得。(10)Ar电子碰撞激发的散射微分截面采用目前最为精准的R-矩阵理论来计算,激发态电子隧穿电离的动量分布通过求解含时薛定谔方程得到。此外,我们在扭曲波玻恩近似框架下计算电子碰撞电离(10)Ar散射截面,并利用Lotz公式进行校准。在将散射微分截面投影到电场极化方向得到电子平行动量分布时,我们考虑了再碰撞时刻电场的存在而引起的阈值能降低。由于我们根据量子散射理论分别得到电子碰撞激发和电子碰撞电离Ar+的精确散射截面,因此可以准确识别RDI和RESI各自对Ar2+离子平行动量谱的贡献。结果表明,在实验条件下,Ar2+离子平行动量谱主要贡献来自RESI,而RDI导致了不对称双峰结构的出现。最后,我们将模拟得到的不同CEP下Ar2+离子平行动量谱与实验测量直接进行比较,发现QRS理论能够定量地再现实验结果。
李立航[2](2021)在《超冷原子高阶分波磁诱导Feshbach共振及其电场调控》文中认为超冷原子气体具有很强的量子操控性,是研究量子效应的理想体系。在超冷双原子散射中,利用磁场可以改变不同散射通道之间的能量差。当闭通道束缚态和入射通道散射态的能量接近时,将发生Feshbach共振。利用外场可以调节在共振附近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由于离心势垒的影响,高阶分波磁诱导Feshbach共振较窄,较难观测。本学位论文采用量子亏损理论(quantum-defect theory)研究了电场对超冷碱金属异核双原子高阶分波磁诱导Feshbach共振的调控作用;采用多通道耦合理论方法(multi-channel close-coupling method)研究了高阶分波磁诱导Feshbach共振随着碰撞能的变化规律。我们拓展了量子亏损理论,使其用于研究外电场和磁场调控的超冷碱金属异核双原子高阶分波散射问题。以6Li-40K散射体系为例,在短程区域采用LogD矩阵演化方法构建了包含电场调控的单重态和三重态量子亏损矩阵y(0)和y(1)。选取截断的-C6/R6-C8/R8-C10/R10势为参考势,计算了s波、p波和d波散射的量子亏损参数,研究了电场对磁诱导Feshbach共振位置和宽度的调控。研究结果表明电场与碰撞复合物电偶极矩的相互作用会改变磁诱导Feshbach共振位置和宽度,且电场越强,调控作用越明显。另外,电场可以诱导相邻分波散射发生耦合,产生新的共振,即电场诱导Feshbach共振。当电场方向与磁场方向不平行时,会发生共振劈裂现象。采用拓展的量子亏损理论计算的结果与采用多通道耦合理论方法计算的结果吻合,但计算量明显减少。我们采用多通道耦合理论方法研究了高阶分波磁诱导Feshbach共振在较大碰撞能范围内的变化规律。以85Rb-87Rb散射体系为例,计算了总的弹性和非弹性散射截面随磁场和碰撞能的变化,发现共振峰随碰撞能的增大而减小。在给定磁场强度下,散射截面随碰撞能增大从共振峰的最大值减小到最小值,我们称之为“共振尾巴”(resonance tail)。定量计算了高阶分波磁诱导Feshbach共振在阈值处的自能值,用于定量描述共振附近开通道与闭通道之间的耦合。对于阈值处自能绝对值较小的共振,其共振尾巴较长。长共振尾巴意味着在较大能量范围内可以观测到该共振。自能和共振尾巴的这种关系在热平均速率常数中也存在。自旋-自旋相互作用能够使束缚态发生劈裂,导致散射截面中出现多重共振劈裂结构。但在热平均速率常数中,由于热平均效应,很难观测到共振劈裂现象。本文的研究工作为深入理解超冷原子气体高阶分波量子散射性质和为实验研究者外场调控高阶分波Feshbach共振提供了理论参考。
马吉利[3](2021)在《参数调制下一维晶格中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的稳定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周期性调制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尤其是光晶格中周期性调制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的动力学及其稳定性已经成为冷原子物理的热门研究课题。光晶格中周期性调制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系统存在许多有趣的物理现象,比如动力学局域化、玻色子的超流态-绝缘态相变以及拓扑能带结构、人工磁场、人工自旋轨道耦合和人工维度等的实现。通过研究有外加周期调制谐振势的光晶格中玻色-爱因斯坦凝聚动力学稳定性,发现原子间相互作用和周期性调制可以显着地改变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的稳定性条件。实际上,玻色-爱因斯坦凝聚中原子间还存在长程的偶极相互作用,但是对同时存在接触相互作用和偶极相互作用的光晶格系统中周期性调制特性的研究目前仍然比较少。因此,本文第一个工作重点讨论偶极相互作用对具有周期性调制谐振势的光晶格中偶极玻色-爱因斯坦凝聚动力学稳定性的影响。另一方面,人工磁场下玻色磁梯系统的相变和动力学研究也受到了广泛关注。发现玻色磁梯系统存在丰富的相变和动力学特性,比如手征流和迈斯纳相等,这对凝聚态物理中超导现象的深入理解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目前人们主要考虑了自由空间情况,对有外加谐振势的玻色磁梯系统的研究仍然比较少,尤其对有周期性调制谐振势的玻色磁梯系统的研究很欠缺。所以,本文第二个工作研究了外加周期调制谐振势对玻色磁梯系统定态及稳定性的影响。本文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一章简单介绍了与本文研究密切相关的背景知识,包括光晶格中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的理论基础,偶极玻色-爱因斯坦凝聚,周期性调制对凝聚体动力学及稳定性的影响,以及玻色磁体系统中相变及动力学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第二章从理论上研究了有外加参数调制谐振势的一维深晶格中偶极凝聚体的稳定性。通过变分分析和数值模拟两种方法,求解了一个具有短程接触作用和长程偶极-偶极相互作用的无量纲离散Gross-Pitaevskii(GP)方程。解析地得到了凝聚体宽度随系统参数变化的微分方程,由此得到了一个控制凝聚体稳定性的临界条件。研究发现系统的稳定性可以通过接触相互作用、偶极相互作用以及对谐振势周期性驱动强度的耦合作用来调控。此外,还观察到了呼吸态、扩散态以及吸引相互作用引起的囚禁态。通过对离散GP方程做直接数值模拟,解析结果得到了验证。第三章将外加参数调制谐振势下的一维光晶格中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的稳定性研究推广到了人工磁场下的玻色磁梯系统中,研究了具有周期性调制谐振势的玻色磁梯系统的稳定性。解析地得到了玻色磁梯两腿之间无或有粒子数差时的定态方程,讨论了相互作用、谐振势平均强度以及周期驱动强度对凝聚体的波包宽度的影响,分析了凝聚体的波包宽度对两腿间的跃迁振幅和粒子数差的依赖关系。我们发现,当两腿间没有粒子数差时,在弱相互作用下外部谐振势对玻色磁梯中凝聚体的波包宽度有很大影响,随着相互作用的增强,外部周期谐振势对凝聚体波包宽度的影响越来越小。当玻色磁梯两腿间粒子数差较大时,凝聚体波包宽度对两腿间跃迁振幅的依赖性更加明显。进一步解析地得到了有外加周期调制谐振势的玻色磁梯系统的稳定性临界条件,当原子间相互作用、谐振势的平均强度、玻色磁梯两腿间粒子数差以及周期驱动强度满足临界条件时,系统才能达到稳定状态。最后,简要地总结了这两项工作并对这个领域的研究前景进行展望。
刘东晓[4](2020)在《温稠密金流体的金属-非金属转变理论模拟与实验研究》文中认为温稠密物质广泛存在于行星内核及惯性约束聚变的内爆路径中,温稠密物质的物性参数对于理解行星内部磁场的产生以及惯性约束聚变的靶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温稠密物质中的金属-非金属转变是极端条件下材料物性研究中的重要科学问题,而直流电导率是判断温稠密物质中金属-非金属转变是否发生的最直接依据。当前对于温稠密物质中的直流电导率往往是通过测量光学反射率结合Drude模型获得,但在金属-非金属过渡区由于传导电子的局域化,Drude模型不再适用,通过Drude模型获得直流电导率的方法失效。金属-非金属转变还可通过光学反射率进行判断,通过光学反射率的变化特征结合电导率的理论计算判断金属-非金属转变的发生。本论文从理论和实验两个方面对温稠密金流体在膨胀过程中的金属-非金属转变过程进行了研究,利用基于第一性原理的分子动力学对温稠密物质物性参数进行了计算,在实验上分别基于黑腔内的硬X射线和基于短脉冲质子束的加热产生了温稠密金流体,利用VISAR分别获得了时间分辨的膨胀速度和反射率,结合一维辐射流体模拟和第一性原理的计算分别计算了膨胀路径上的直流电导率和光学反射率,并与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具体的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分子动力学对膨胀的温稠密金流体在从固体密度到六分之一固体密度、温度范围在5000K-20000K的热力学区间,计算了其结构参数、光学参数和电学参数。研究发现随着密度的减小,其动态电导率由金属特征变成非金属的特征。根据计算的动态电导率通过Drude模型或Drude-Smith模型拟合出直流电导率。根据中心峰值的移动、直流电导率对温度斜率的改变以及电荷密度分布中出现非连接的“网络”判断膨胀金流体的金属-非金属转变发生在三分之一固体密度处。2.利用黑腔内的L带X射线对金样品加热产生温稠密金流体,结合光学反射率测量和第一性原理的计算研究了其在膨胀过程中的金属-非金属转变过程。通过VISAR诊断反射层的膨胀速度结合一维辐射流体模拟获得反射层的平均密度和平均温度,利用第一性原理方法计算了温稠密金流体在不同平均密度下介电函数,然后通过求解Helmholtz方程计算了反射层在演化过程中的反射率变化,并与实验测量的反射率进行了比较。根据时间分辨的光学反射率的突变,计算了反射层的平均直流电导率,其计算结果小于2000S/cm,据此判断反射率的突变点发生了金属-非金属转变。3.在星光Ⅲ装置上利用皮秒激光与圆筒靶作用产生的准直质子束对金样品等容加热,产生了温稠密金流体;通过VISAR诊断的膨胀速度结合一维辐射流体模拟,判断被质子束加热的金样品的温度达到1.4eV;结合第一性原理计算的介电函数和Helmholtz方程计算了温稠密金流体在膨胀过程中的反射率演化并与实验测量的反射率进行了比较,发现计算的反射率要明显低于实验测量结果;反射率的差异主要来自于基于第一性原理计算的介电函数存在的能量偏移。
周光勇[5](2020)在《通过量子相干量化量子关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科学知识的现阶段,就对自然现象的描述和理解而言,量子力学可以说是一门基础的学科。量子信息学是量子力学和信息科学的交叉学科。随着人们研究的深入,发现量子关联在量子信息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应用资源理论对二元态量子系统的量子关联进行了量化度量,我们用UA(?)UB的形式研究了关于局域操作的二元态量子关联,其中UA和UB分别是施加在两个子系统A和B上的么正变换。我们用量子态ρAB和张量积量子态集的距离来讨论量子关联的度量。我们假设张量积态σAB=σA(?)σB是距离量子态ρAB最近的量子态,我们引入距离d(ρAB)的单调递增函数来度量给定二元态ρAB的量子关联,提出了一种可以计算的度量方法。由于这种度量是基于量子相干的,所以我们提出了量子关联另一种可能的物理意义,即在局部么正变换下实现的最小量子相干。该方法满足量化量子关联的基本要求,且与纯态的一致性相符。由于在最终定义中不涉及优化,因此无论二元态的希尔伯特空间的维数如何,该度量都很容易计算。
喻佩[6](2019)在《扇形石墨烯弹球与中微子弹球中相对论性量子混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混沌在经典动力学中指具有确定性但不可预测的现象,以受经典运动方程支配的轨道长期性行为为特点。在量子力学领域,由于微分方程关于时间为线性,且由于不确定性原理的影响,轨道没有得到良好的定义,不存在严格的混沌现象。量子混沌研究的是经典系统中的动力学行为在所对应量子系统中会有怎样的特征。其中着名的结论有Bohigas-Gianonni-Schmit猜想和Berry-Tabor猜想。它们表明对应于经典动力学为混沌或者可积系统的量子系统,其能谱统计是由随机矩阵理论中的高斯系综或者泊松随机数来描述。弹球系统描述的是二维平面上的有界系统,单个粒子(准粒子)在其中自由运动,在边界处作镜面反射。弹球系统很适合量子混沌的研究,因为其动力学已知且只依赖于其形状。本文主要关注经典动力学可积的相对论性量子领域下的弹球。第一章中,介绍了经典动力学的混沌与可积、量子系统与随机矩阵理论中的能谱统计等概念,以及联系经典与量子系统的一些已有结论。第二章中,我们关注了新兴二维材料石墨烯,因为其中的准粒子在狄拉克点附近为1/2自旋费米子,属于相对论性量子领域。具体来说,我们用紧束缚近似模型计算了规模较大(20万原子)的不同角度扇形形状石墨烯弹球的所有能级,并对不同能级区间分别做了能谱统计。扇形弹球经典动力学为可积的,然而我们发现了其中普遍存在一般只有混沌系统才具有的GOE统计,这一点与非相对论性的量子弹球不同。第三章中,我们实现和发展了中微子弹球中的扩展边界积分方法,解决了边界积分法求解近简并或简并系统本征态可能丢失能级的问题,并研究了Monza中微子弹球的本征能级与本征态,找到了提取弹跳球轨道对于能谱密度的贡献的方法,并且观察到其中存在的单态与双态。第四章中,我们研究了中微子弹球在等谱问题上的表现。我们的研究表明对于传统量子弹球等谱的形状,在中微子弹球中不再等谱。我们阐述用于证明量子弹球等谱性的移植法在运用到中微子弹球时移植法将失效。我们认为是是狄拉克方程多出的自旋自由度以及中微子弹球边界条件与量子弹球边界条件的不同导致了不等谱的结果。第五章中,我们还对扇形与椭圆扇形中微子弹球的能谱统计进行了研究。与第二章类似,这主要也是对应经典动力学为可积的相对论量子系统。研究也表明了其中结果偏离了泊松统计,这与非相对论性的量子弹球中的结果不同。本文的主要结论是,在相对论量子混沌领域,经典可积形状的弹球并不一定导致泊松统计。另一点是,非相对论性下等谱的弹球在相对论性情况下不再等谱。
田彩星[7](2019)在《多组份高斯纠缠态的量子纠缠交换》文中指出量子信息科学是基于量子力学和信息科学等多个学科交织形成的一门新兴的科目。它可以实现对信息的编码、传输和计算,提高计算速度,确保信息安全和提高测量精度。量子信息科学在处理信息方面能突破现有经典信息处理的极限,近年来备受科学家的关注,具有丰富的研究内容和良好的应用前景。随着量子信息的发展,量子网络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多组份高斯纠缠态是重要的量子资源。Greenberger-Horne-Zeilinger(GHZ)纠缠态和Cluster纠缠态是两种常见的多组份纠缠态。GHZ纠缠态已经被用于构建量子隐形传态网络和实现受控量子密集编码。Cluster纠缠态常被用于量子计算中,制备一个大尺度的Cluster纠缠态,通过测量和测量结果的前馈可以实现单向量子计算。大尺度的量子网络可以通过连接多个空间分离的网络来构建。那么如何实现两个空间分离的局域量子网络连接?同时保持多组份纠缠态的纠缠特性呢?一个可行的方案是利用量子纠缠交换连接两个空间分离的局域量子网络。理论研究表明,通过量子纠缠交换连接由多组份纠缠态构成的原子钟节点,可以构建一个量子钟网络,并且大大提高时间的精度和稳定性。量子纠缠交换是实现量子通信网络的一种重要的技术手段。量子纠缠交换最初在分离变量光学系统被提出和验证,之后拓展到连续变量光学系统。最近,在分离变量和连续变量之间的纠缠交换也被证实,它能够实现混合型量子信息传输。然而,在两个空间分离的多组份纠缠态间的量子纠缠交换还没有被验证。结合我们实验室已有的实验基础和条件,利用实验制备的多组份纠缠态光场,根据不同多组份纠缠态的类型设计相应的联合测量方案和前馈,实现两个高斯多组份纠缠态之间的量子纠缠交换。通过此方法,我们可以在两个局域量子网络中的节点之间建立量子纠缠,为之后进一步发展广域量子通信网络提供技术参考。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我们制备了两个空间分离的连续变量三组份GHZ纠缠态,然后利用量子纠缠交换的技术,通过联合测量和前馈,实现了这两个空间分离的多组份纠缠态之间的连接,获得连续变量四组份GHZ纠缠态。2.我们研究了GHZ纠缠态和EPR纠缠态之间的量子纠缠交换,同时还分析了信道损耗对纠缠交换的影响。3.我们利用量子纠缠交换的手段连接两个高斯cluster纠缠态,设计了不同结构的四组份高斯cluster纠缠态之间的连接方案。这种方法可以用来实现两个由连续变量cluster态构成的局域量子网络的连接。所完成的研究工作创新之处如下:1.首次实验实现两个空间分离的多组份纠缠态之间的连接,并且分析了信道损耗对两个多组份纠缠态量子纠缠交换的影响。2.通过量子纠缠交换的手段设计了不同结构的cluster纠缠态之间的连接方案,结果表明所获得的新的纠缠态的结构可以与输入态的结构不同。
刘澜[8](2019)在《绝热合成超冷23Na40K基态分子时的量子干涉》文中指出超冷23Na40K基态分子是研究偶极气体相互作用、超冷化学反应过程、精密测量等方向的理想平台。本文记录了作者从2012年底加入超冷分子量子模拟实验室以来的有关工作。围绕实现超冷23Na40K基态分子这一目标,文章首先概括叙述了实验室的实验系统框架,并对其中磁场系统的设计、搭建过程与结果进行了全面的介绍;然后讲述与实验相关的原子物理理论,以及实验上从热原子合成超冷原子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实验技术;接下来介绍从超冷原子合成超冷分子所需要的分子理论知识和实验上成功合成超冷23Na40K基态分子中的关键步骤。在对实验过程进行了全面描述后,文章对Feshbach分子到基态分子的绝热态转移过程中遇到的尚未被报道的量子干涉现象进行了研究与讨论。受激拉曼绝热通道过程是合成超冷基态分子中广泛采用的技术手段,但当此过程中涉及到多个通道时合成的基态分子是否处于相干叠加态,以及合成基态分子的纯度等问题在之前并没有明确的结论。文章中通过设计实验证明了绝热分子态转移过程中如果涉及多个通道,那么得到的基态分子会处于叠加态而非混态,同时观察到叠加态分子具有较长的相干时间,另外分子数的振荡提供了判断分子纯度的简单依据。多通道时的量子干涉现象对受激拉曼绝热通道过程具有普适性,也对进一步研究超冷基态分子有所帮助。
高探彪[9](2019)在《关联玻色系统中准粒子激发性质的研究》文中认为最近关于量子简并气体的实验和理论研究进展为在光学晶格中模拟强关联系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这种量子模拟将会对解决凝聚态物理学中一些长期存在的难题提供帮助,例如量子磁性的起源和困扰了研究者二十多年的高温超导的本质。从1985年以来,首次利用激光冷却技术实现了对原子的囚禁,并于1995年成功观测到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现象。超冷原子物理揭开了物理学的崭新一页,是物理学新的研究方向的风向标。随着对冷原子的不断研究,逐步实现费米气体,分子气体的量子简并,一系列的成果成为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里程碑。由于超冷原子系统中的各种参数可以精确地调控,因此超冷原子被用于BEC、超流、多体系统、量子信息、量子磁性等诸多方面的研究。这些研究对揭示量子相变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针对目前的研究进展,在本文中我们主要研究了关联玻色系统中准粒子激发的性质。论文主体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对冷原子系统、研究方法和重要模型做了简单阐述。其次,我们基于冷原子系统,利用粒子间相互作用的可调性,应用朗道相变理论研究了Bose-Hubbard模型中的新奇量子态。研究发现,当在位排斥相互作用不依赖于格点位置时,体系存在超流相和莫特绝缘体相;当相互作用大小依赖于子格时,体系存在(调制)的超流相,密度波相和莫特绝缘体相。最后,为进一步了解各相中准粒子激发的拓扑性质,通过波戈留波夫理论研究了弱相互作用下超流相的准粒子激发的性质,采用路径积分方法研究了强相互作用下莫特绝缘体相的准粒子激发谱。发现这些相中的准粒子激发具有非平庸的拓扑性质,并且其拓扑性质与布洛赫能带拓扑存在内在联系。该研究加深了人们对关联玻色体系准粒子激发具有拓扑属性的认识。
徐爽[10](2019)在《开放量子系统的环境识别与控制及其应用》文中指出量子论是研究微观粒子特性的一门科学。人们对它的探索始于二十世纪初,时至今日,它不仅给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带来了深刻的变革,也作为半导体工业的理论基础,引发了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在量子力学的应用方面的梦想之一就是要实现在某些功能上能够匹敌甚至超越顶尖经典计算机的量子计算机。要实现这个目标,就需要深化对各种量子体系,尤其是开放量子系统的了解。具体来说,人们不仅需要知悉一个开放系统的环境及其作用,还需要探究如何通过对环境的操纵来实现对系统的调控。本文针对环境的识别与控制,探索了开放量子系统的耗散、吸收和输运特性,并探讨它们的应用。在单体系统的非马尔可夫纯耗散动力学中,本文给出了更简单的概率幅动力学方程,进而实现了从约化动力学中获知环境的谱密度。之后,针对满足一定条件的一般玻色子网络系统,通过对环境输入光子量子态的控制,实现了体系末时刻激发状态的调控。此外,在紧束缚模型的输运动力学中,还证实了环境对其概率流的可观测量算符形式具有非平庸的影响。这些发现加深了大家对开放系统的认识。本文共六章,作如下安排:第一章主要介绍了工作的背景。包括从量子论到量子信息的历史,正交时域模式技术的概念和现状,以及开放系统的理论框架。第二章总结了量子力学的基本概念,并给出了论文所涉及的重要概念、思想和理论基础。而对于紧束缚模型,尤其是拓扑绝缘体,论文回顾了在平移不变条件下对其引入电场的方法,以及拓扑不变量的概念。第三章探究了如何识别开放量子系统。通过将环境等效替换为一个玻色子网络,给出了推导非马尔可夫动力学的另一套方程。这套方程不仅简单,而且支持从系统的概率幅演化显式给出谱密度函数和系统能量。这说明系统演化与能谱和能量的组合具有一一对应关系,通过对环境谱密度的操纵就能实现对单体非马尔可夫耗散动力学的准确控制。此外,这套方程还被用于求解一端开放的任意长一维链中的所有参数。第四章进一步探索了对环境初始激发的操纵,并以此提出利用玻色线性系统实现光子时域模式解调的方案。该方案基于系统模式与输入光子模式间的一一对应关系。之后还深入讨论特定的时域模式解调器构造,包含了有和没有实时可控耦合的两种情况。第五章探索了受环境影响的紧束缚模型中,其瞬时概率流与其瞬时量子态之间的关系。在马尔可夫近似下,推导了开放系统对紧束缚模型的流算符的修正,并对于马尔可夫和非马尔可夫两种情况分别给出上述修正为零的条件。最后,第六章总结已有的成果,展望研究工作的前景,并阐述了未来可以进行的研究工作。
二、简论德布罗意波和薛定谔方程在两种表象中的对称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简论德布罗意波和薛定谔方程在两种表象中的对称性(论文提纲范文)
(1)少周期飞秒激光场下氩原子非次序双电离对载波相位的依赖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强场诱导再散射过程的理论描述 |
1.3 非次序双电离的实验发展过程 |
1.3.1 一般发展过程概述 |
1.3.2 少周期非次序双电离与载波-包络相位的关系 |
1.4 本文研究的动机和内容 |
第二章 非次序双电离的理论研究方法 |
2.1 S-矩阵理论 |
2.2 全经典理论模型 |
2.3 半经典理论模型 |
2.4 求解含时薛定谔方程 |
2.5 定量再散射(QRS)模型 |
2.5.1 强场近似(SFA)理论 |
2.5.2 返回电子波包 |
2.5.3 聚焦体积效应 |
2.5.4 电子碰撞直接电离 |
2.5.5 电子碰撞激发-隧穿电离 |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
3.1 返回电子波包 |
3.2 碰撞激发-隧穿电离 |
3.3 碰撞直接电离 |
3.4 二价离子动量分布 |
3.5 与实验结果的比较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
附录 原子单位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超冷原子高阶分波磁诱导Feshbach共振及其电场调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原子冷却 |
1.2 光晶格 |
1.3 Feshbach共振 |
1.4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超冷原子量子散射理论 |
2.1 散射幅值和散射截面 |
2.2 碱金属原子两体碰撞哈密顿算符 |
2.2.1 相互作用势的理论描述 |
2.2.2 超精细耦合与塞曼相互作用 |
2.2.3 自旋-自旋相互作用 |
2.3 角动量基矢表象 |
2.4 Feshbach共振 |
2.5 多通道耦合散射问题的求解 |
2.6 渐近束缚态模型 |
2.7 多通道量子亏损理论 |
第三章 利用外电场调控高阶分波磁诱导Feshbach共振 |
3.1 研究背景 |
3.2 量子亏损理论模型 |
3.2.1 哈密顿算符和基矢展开 |
3.2.2 电场调控作用 |
3.3 结果与讨论 |
3.4 小结 |
第四章 不同碰撞能下高阶分波Feshbach共振 |
4.1 背景介绍 |
4.2 多通道耦合理论方法与自能的计算 |
4.2.1 哈密顿算符及其基矢表象中的矩阵元 |
4.2.2 阈值处自能的计算 |
4.3 结果与讨论 |
4.4 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角动量表象中基矢之间的变换 |
附录B 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超精细耦合和塞曼相互作用以及自旋-自旋相互作用的矩阵展开 |
附录C 碱金属原子体系单重态和三重态的散射长度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参数调制下一维晶格中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的稳定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光晶格中玻色-爱因斯坦凝聚体的基础理论 |
1.1.1 玻色-爱因斯坦凝聚 |
1.1.2 光晶格中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 |
1.2 周期性调制光晶格中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 |
1.2.1 周期性调制 |
1.2.2 偶极玻色-爱因斯坦凝聚 |
1.2.3 周期性调制偶极玻色爱因斯坦凝聚 |
1.3 玻色磁梯中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的动力学 |
1.3.1 玻色磁梯的基态特性 |
1.3.2 玻色磁梯中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的动力学 |
1.4 本文的结构和安排 |
第二章 参数调制一维光晶格中偶极凝聚体的动力学稳定性 |
2.1 研究背景 |
2.2 理论模型和变分分析 |
2.3 系统稳定性分析 |
2.3.1 定态分析 |
2.3.2 偶极相互作用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人工磁场下周期调制的玻色磁梯中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的稳定性 |
3.1 研究背景 |
3.2 理论模型和变分分析 |
3.3 定态分析 |
3.4 稳定性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文章目录 |
致谢 |
(4)温稠密金流体的金属-非金属转变理论模拟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温稠密物质的产生 |
1.1.1 静态压缩 |
1.1.2 动态压缩 |
1.1.3 静动结合的复合加载 |
1.1.4 等容加热 |
1.2 温稠密物质的诊断方法 |
1.2.1 光学探测 |
1.2.2 动态衍射技术 |
1.2.3 X射线吸收近边谱 |
1.2.4 X射线Thomson散射 |
1.3 温稠密物质的理论描述简介 |
1.4 温稠密物质中的金属-非金属转变 |
1.5 选题意义及论文安排 |
第二章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温稠密物质理论模拟方法 |
2.1. 密度泛函理论简介 |
2.1.1. 波恩-奥本海默近似 |
2.1.2. 哈特里-福克近似 |
2.1.3. Kohn-Sham方程 |
2.1.4. 交换关联泛函 |
2.1.5. 有限温度密度泛函 |
2.1.6. 周期性边界条件和赝势 |
2.2. 密度泛函理论的扩展 |
2.2.1. GW近似 |
2.2.2. 含时密度泛函理论(TDDFT) |
2.3.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分子动力学 |
2.3.1. Born-Oppenheimer分子动力学 |
2.3.2. Car-Parrinello分子动力学 |
2.3.3. 量子朗之万分子动力学 |
2.3.4. 系综的概念 |
2.3.5. 计算软件介绍 |
第三章 温稠密金流体金属-非金属转变的第一性原理模拟 |
3.1 前言 |
3.2 计算方法 |
3.2.1 计算方法介绍 |
3.2.2 径向分布函数的计算 |
3.2.3 光学参数的计算 |
3.2.4 超胞尺寸的收敛性测试 |
3.3 金属-非金属过渡区温稠密金流体的第一性原理模拟 |
3.3.1 常温下金的电导率的Benchmark计算 |
3.3.2 径向分布函数的计算 |
3.3.3 电导率的计算和拟合 |
3.3.4 电荷密度分布及态密度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黑腔内的硬X射线加热产生的温稠密金流体金属-非金属转变过程的实验研究 |
4.1 前言 |
4.2 诊断设备介绍:VISAR |
4.3 黑腔内的M带和L带X射线对金样品的加热 |
4.4 基于L带X射线加热的温稠密金流体金属-非金属转变实验 |
4.5 一维辐射流体模拟 |
4.6 温稠密金介电函数和电导率的第一性原理计算 |
4.7 反射率的计算及比较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质子加热的温稠密金流体的产生及反射率研究 |
5.1 前言 |
5.2 星光Ⅲ装置及VISAR&SOP联合诊断系统 |
5.3 基于质子加热的温稠密金流体的产生 |
5.4 基于质子加热的温稠密金流体的光学反射率研究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5)通过量子相干量化量子关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基础知识 |
2.1 密度矩阵 |
2.2 本征矢量和本征值 |
2.3 表象理论 |
2.4 Frobenius范数 |
2.5 小结 |
第三章 量子力学的两个着名实验 |
3.1杨氏双狭缝实验 |
3.2光的偏振实验 |
3.3 小结 |
第四章 量子纠缠和量子关联 |
4.1 量子纠缠 |
4.2 量子关联 |
4.2.1 概念 |
4.2.2 逐步推导 |
4.3 小结 |
第五章 当前量子关联度量的性质 |
5.1 作为量子关联的度量 |
5.2 作为量子相干的度量 |
5.3 量子相干、量子失协和量子纠缠之间的关系 |
5.4 其他性质 |
5.5 举例比较分析 |
5.6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6)扇形石墨烯弹球与中微子弹球中相对论性量子混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量子混沌介绍 |
1.1 经典混沌简介 |
1.1.1 可积系统 |
1.1.2 经典力学中的混沌 |
1.1.3 相空间、周期轨与李指数 |
1.2 随机矩阵理论 |
1.2.1 高斯系综 |
1.3 能谱统计 |
1.3.1 能谱展平 |
1.3.2 长度谱 |
1.3.3 能级间距分布 |
1.3.4 谱刚度 |
1.4 量子混沌与量子弹球介绍 |
1.5 论文的研究动机与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扇形石墨烯中的能谱统计 |
2.1 介绍 |
2.2 模型与方法 |
2.2.1 紧束缚近似模型 |
2.2.2 具体计算的一些经验与技巧 |
2.2.3 石墨烯波函数图像 |
2.2.4 混合编程 |
2.3 结果 |
2.3.1 扇形石墨烯中的能谱统计 |
2.3.2 长度谱 |
2.3.3 边界态与次近邻相互作用对能谱统计的影响 |
2.3.4 von Hove奇异点附近的能谱统计 |
2.3.5 结构的细微改变对能谱的影响 |
2.4 讨论与总结 |
第三章 二维中微子弹球中的扩展边界积分方法 |
3.1 中微子弹球中的边界积分公式 |
3.2 积分方程的离散化 |
3.3 扩展边界积分方法 |
3.4 求波函数的CUDA编程 |
3.5 其他求弹球中本征值与本征向量的方法 |
3.5.1 共形变换方法 |
3.6 Monza弹球 |
3.6.1 弹跳球轨道的态密度贡献 |
3.7 总结 |
第四章 中微子弹球中的等谱问题 |
4.1 利用移植法构建形状不同但等谱的量子弹球 |
4.2 量子弹球中本征值与本征能级的计算 |
4.3 中微子弹球的本征值与本征向量的计算 |
4.4 量子弹球下等谱的形状在中微子弹球中不等谱的数值证据 |
4.5 移植法在中微子弹球中的失效 |
4.6 中微子弹球中能谱涨落性质 |
4.7 总结 |
第五章 扇形与椭圆扇形中微子弹球 |
5.1 扇形弹球 |
5.1.1 扇形中微子弹球中能谱统计结果 |
5.1.2 去掉周期轨道贡献后的结果 |
5.1.3 波函数特征 |
5.1.4 总结 |
5.2 椭圆扇形 |
5.2.1 能谱统计与波函数 |
5.2.2 过渡至完全混沌时的表现 |
5.2.3 总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录A |
A.1 椭圆中相关公式 |
A.2 Python与Fortran混合编程的经验与示例程序 |
(7)多组份高斯纠缠态的量子纠缠交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量子信息科学简介 |
1.2 光场量子态 |
1.3 量子隐形传态和量子纠缠交换研究进展 |
1.4 量子信息网络研究进展 |
第二章 基础知识简介 |
2.1 量子力学基础知识 |
2.2 量子光学基础 |
2.2.1 量子化光场 |
2.2.2 几种常见的量子态 |
2.2.3 非简并光学参量放大器 |
2.3 连续变量纠缠态光场 |
2.3.1 EPR纠缠态光场 |
2.3.2 GHZ纠缠态光场 |
2.3.3 Cluster纠缠态光场 |
2.4 量子信息技术简介 |
2.4.1 量子隐形传态 |
2.4.2 量子纠缠交换 |
2.5 常用的实验手段 |
2.5.1 分束器 |
2.5.2 平衡零拍探测 |
2.5.3 Bell态直接探测系统 |
2.5.4 电光调制技术 |
2.6 锁定系统 |
2.6.1 激光器频率锁定系统 |
2.6.2 540 nm光学模清洁器的锁定系统 |
2.6.3 NOPA腔长的锁定系统 |
2.6.4 NOPA腔反位相锁定系统 |
第三章 多组份纠缠态间的量子纠缠交换 |
3.1 引言 |
3.2 多组份纠缠态的量子纠缠交换的理论分析 |
3.3 三组份GHZ纠缠态的量子纠缠交换的实验 |
3.3.1 激光器 |
3.3.2 三组份GHZ纠缠态的制备 |
3.3.3 三组份GHZ纠缠态的量子纠缠交换的实验装置 |
3.3.4 三组份GHZ纠缠态的量子纠缠交换实验结果 |
3.4 三组份GHZ纠缠态与EPR纠缠态间的量子纠缠交换的实验 |
3.4.1 三组份GHZ纠缠态与EPR纠缠态间的量子纠缠交换的实验设计 |
3.4.2 PPT判据 |
3.4.3 三组份GHZ纠缠态与EPR纠缠态的量子纠缠交换在损耗信道的实验结果 |
3.5 小结与展望 |
第四章 多组份高斯cluster纠缠态的量子纠缠交换 |
4.1 引言 |
4.2 多组份高斯cluster纠缠态间量子纠缠交换的理论分析 |
4.2.1 两个方形高斯cluster纠缠态间的量子纠缠交换 |
4.2.2 线性高斯cluster纠缠态和星型高斯cluster纠缠态间的量子纠缠交换 |
4.3 多组份高斯cluster纠缠态间量子纠缠交换的结果 |
4.4 小结与展望 |
第五章 总结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博士期间已发表的期刊论文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8)绝热合成超冷23Na40K基态分子时的量子干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分子结构与分子光谱 |
1.2 超冷原子 |
1.3 超冷分子 |
1.4 ~(23)Na~(40)K超冷分子的优势 |
1.5 文章结构 |
第2章 NaK实验系统 |
2.1 总体实验系统 |
2.1.1 总体布局 |
2.1.2 真空系统 |
2.1.3 光学系统 |
2.1.4 射频、微波系统 |
2.1.5 时序系统 |
2.2 实验室的磁场系统 |
2.2.1 总体布局 |
2.2.2 线圈部分 |
2.2.3 电缆部分 |
2.2.4 电流源机柜部分 |
2.2.5 磁场控制系统 |
2.2.6 水冷系统 |
2.2.7 安全保护系统 |
2.2.8 其它 |
第3章 从热原子到简并NaK原子混合气体 |
3.1 实验相关的原子物理基础 |
3.1.1 光学跃迁的极化方向与强度 |
3.1.2 拉比振荡和Landau-Zener扫描 |
3.1.3 原子的超精细结构和塞曼效应 |
3.1.4 多普勒效应 |
3.1.5 高斯光束与光偶极势 |
3.1.6 三能级中的EIT效应、STIRAP过程和拉曼过程 |
3.2 实验实现 |
3.2.1 塞曼减速器(Zeeman Slower) |
3.2.2 暗点磁光阱(dark SPOT-MOT)和二维磁光阱(2D-MOT) |
3.2.3 光泵浦(Optical pumping) |
3.2.4 磁阱与蒸发冷却 |
3.2.5 交叉偶极光阱(crossed dipole trap) |
3.2.6 任意态制备 |
3.2.7 原子位置的磁场标定 |
3.2.8 通过光学成像得到原子数目、温度和内态信息 |
第4章 从近简并NaK混合气体到基态分子 |
4.1 双原子分子理论简介 |
4.1.1 原子内和原子间的相互作用和近似 |
4.1.2 原子核的相互作用势 |
4.1.3 角动量的分析和洪德规则(Hund's cases) |
4.1.4 Dunham展开和RKR方法 |
4.1.5 NaK分子的势能曲线 |
4.1.6 分子的超精细结构 |
4.1.7 跃迁强度与FC系数 |
4.2 Feshbach共振 |
4.2.1 简介 |
4.2.2 理论分析 |
4.2.3 在Feshbach共振区域合成弱束缚分子 |
4.2.4 Coupled-channel方法和Feshbach分子的自旋成分 |
4.2.5 实验涉及到的NaK分子态总结 |
4.3 从超冷原子到超冷分子的实验研究 |
4.3.1 Feshbach损失谱的测量和对NaK势能曲线的修正 |
4.3.2 射频合成Feshbach分子以及束缚能的标定 |
4.3.3 拉曼过程合成Feshbach分子 |
4.3.4 合成Feshbach分子时的实验条件和性质 |
4.3.5 Feshbach分子损失谱和Feshbach分子到单重态基态分子的EIT谱 |
4.3.6 STIRAP过程合成基态分子 |
第5章 绝热合成~(23)Na~(40)K分子过程中共振与失谐STIRAP之间的干涉 |
5.1 STIRAP合成基态分子时的开放问题 |
5.2 实验设计 |
5.3 计算相对耦合强度的理论补充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实验流程图 |
附录B 实验室的光路图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研究成果 |
(9)关联玻色系统中准粒子激发性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及发展趋势 |
1.3 论文主要工作 |
2 冷原子物理 |
2.1 冷原子 |
2.1.1 冷原子制备 |
2.2 光晶格中的多体物理 |
2.2.1 强关联玻色体系 |
2.2.2 Feshbach共振 |
2.2.3 拓扑相和拓扑相变 |
2.2.4 玻色-爱因斯坦凝聚 |
2.3 冷原子量子模拟 |
2.4 本章小结 |
3 扩展的Bose-Hubbard模型的量子相 |
3.1 引言 |
3.1.1 超流-Mott绝缘体相变 |
3.1.2 相变的定性解释 |
3.2 扩展的Haldane Bose-Hubbard模型 |
3.3 扩展的Haldane Bose-Hubbard模型的量子相 |
3.3.1 平均场方法处理Bose-Hubbard模型 |
3.3.2 基态相图 |
3.4 本章小结 |
4 扩展的Bose-Hubbard模型不同量子相的准粒子激发 |
4.1 引言 |
4.2 Bogoliubov理论 |
4.3 Gross-Pitaevskii方程 |
4.4 扩展的Bose-Hubbard模型量子相的准粒子激发谱 |
4.4.1 自由粒子能谱 |
4.4.2 超流相的准粒子激发 |
4.4.3 超流相的准粒子边界态激发 |
4.4.4 Mott绝缘体相的准粒子激发 |
4.4.5 Mott绝缘体相的准粒子边界态激发 |
4.5 本章小结 |
5 展望和总结 |
5.1 本文工作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10)开放量子系统的环境识别与控制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从量子论到量子信息 |
1.2 开放量子系统及其研究意义 |
1.3 正交时域模式技术 |
1.4 内容安排 |
2 基础知识 |
2.1 量子力学概要 |
2.1.1 量子态和力学量 |
2.1.2 全同粒子 |
2.1.3 量子力学中的绘景 |
2.1.4 密度算符和密度矩阵 |
2.1.5 量子比特和“量子数字” |
2.2 赝模理论 |
2.2.1 基于辐射场的解释 |
2.2.2 基于非厄米哈密顿量的动力学 |
2.3 Peierls代换和拓扑不变量 |
2.3.1 Peicrls代换 |
2.3.2 拓扑不变量 |
3 从开放系统的动力学读出环境的谱密度 |
3.1 序言 |
3.2 模型 |
3.2.1 赝模模型 |
3.2.2 非马尔可夫动力学 |
3.2.3 计算谱密度与系统频率的公式 |
3.2.4 关于概率幅动力学与谱密度函数的定理 |
3.3 演示 |
3.3.1 单体耗散的能谱求解 |
3.3.2 一维链系统参数估计 |
3.4 本章小结 |
4 基于线性系统的时域模式解调器 |
4.1 序言 |
4.2 模型 |
4.2.1 单腔动力学 |
4.2.2 主要原理 |
4.3 演示 |
4.3.1 单向耦合阵列 |
4.3.2 初始布居消失条件 |
4.3.3 时域模式解调 |
4.3.4 引入可控含时耦合 |
4.4 保真度 |
4.4.1 平均保真度 |
4.4.2 发送方时间误差 |
4.4.3 阵列内时间误差 |
4.4.4 阵列内频率误差 |
4.4.5 光子丢失 |
4.5 任意模式解调器 |
4.5.1 零运动原理 |
4.5.2 施密特模式 |
4.6 本章小结 |
5 开放紧束缚模型中的流 |
5.1 序言 |
5.2 马尔可夫模型 |
5.3 流的表达式 |
5.3.1 引入平移不变性条件后的结果 |
5.3.2 单电子的平均速度 |
5.3.3 环境对流算符的修正为零的充分条件 |
5.4 演示 |
5.4.1 模型 |
5.4.2 “非惯性系”中的稳态求解 |
5.4.3 鲁棒性 |
5.4.4 格点局域噪声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简论德布罗意波和薛定谔方程在两种表象中的对称性(论文参考文献)
- [1]少周期飞秒激光场下氩原子非次序双电离对载波相位的依赖关系[D]. 张朴. 汕头大学, 2021(02)
- [2]超冷原子高阶分波磁诱导Feshbach共振及其电场调控[D]. 李立航. 大连理工大学, 2021
- [3]参数调制下一维晶格中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的稳定性[D]. 马吉利. 西北师范大学, 2021(12)
- [4]温稠密金流体的金属-非金属转变理论模拟与实验研究[D]. 刘东晓.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 2020(01)
- [5]通过量子相干量化量子关联[D]. 周光勇.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2)
- [6]扇形石墨烯弹球与中微子弹球中相对论性量子混沌研究[D]. 喻佩. 兰州大学, 2019
- [7]多组份高斯纠缠态的量子纠缠交换[D]. 田彩星. 山西大学, 2019(02)
- [8]绝热合成超冷23Na40K基态分子时的量子干涉[D]. 刘澜.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9(02)
- [9]关联玻色系统中准粒子激发性质的研究[D]. 高探彪. 西安工业大学, 2019(07)
- [10]开放量子系统的环境识别与控制及其应用[D]. 徐爽.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