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本论文采用溶液聚合的方法合成了环氧接枝改性的水性丙烯酸树脂。通过酸值的测定、产物的红外表征、分子量的分布等多种手段证明了接枝反应的发生。研究了制备过程中引发剂的种类、环氧树脂的类型和添加量、中和剂的种类、中和度及酸含量的大小对水分散体及其涂膜性能的影响。(1)本文利用自由基聚合机理,制备了环氧接枝改性水性丙烯酸树脂。以环氧E-44为改性剂,丙烯酸(AA)、苯乙烯(ST)、甲基丙烯酸-β羟乙脂(β-HEA)、丙烯酸丁酯(BA)等为共聚单体,过氧化醋酸叔戊酯(TAPA)为引发剂,在丙二醇丁醚(PnB)溶剂中进行溶液聚合。(2)本文详细的探讨了该体系的反应机理。用傅里叶红外对环氧接枝改性丙烯酸树脂和环氧共混丙烯酸树脂做了结构表征,对比二者可知环氧接枝改性丙烯酸树脂中丙烯酸单体与环氧树脂发生了接枝共聚反应,在丙烯酸树脂链上成功的引入了环氧链段,并且在聚合产物中引入了亲水基团-COOH,经过中和后能够赋予聚合物亲水性。(3)对比了环氧树脂E-51、E-44、E-20、E-12及环氧树脂添加量对接枝改性树脂水分散体稳定性的影响,确定了环氧树脂的种类和适宜的添加量:环氧树脂E-44,添加量为6%-15%(占单体的质量分数);通过比较N,N-二甲基乙醇胺、三乙胺、二异丙胺、NaOH四种中和剂对水分散体表观性能、粒径分布及其涂膜的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三乙胺作中和剂时,水分散体稳定性高,对应涂膜的耐水、耐碱性好;比较了不同的中和度对水分散体的表观性能及其粒径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本体系适宜的中和度为110%;仔细分析了酸含量大小对水分散体的稳定性的影响,在一定的范围内(6%以内),改性树脂水分散体的稳定性是随着酸含量的增加而增加的,而对应涂膜的耐水、耐碱性能则是在酸含量为3.89%时达到最佳。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水性丙烯酸树脂的实验室研制[J]. 化工职业技术教育 2008(01)
- [2].探讨高吸水性丙烯酸树脂的性能及制备[J]. 低碳世界 2019(11)
- [3].水性丙烯酸树脂的改性及应用[J]. 应用化工 2018(02)
- [4].反应温度对水性丙烯酸树脂性能的影响研究[J]. 橡塑技术与装备 2018(10)
- [5].阳离子型水性丙烯酸树脂合成工艺研究[J]. 上海涂料 2009(06)
- [6].新型水性丙烯酸树脂[J]. 硅谷 2008(15)
- [7].水性丙烯酸树脂在可剥离涂料应用中的制备及研究[J]. 涂料工业 2020(02)
- [8].硅基和氨酯基协同改性水性丙烯酸树脂的制备与性能[J]. 精细化工 2020(08)
- [9].室温自交联水性丙烯酸树脂分散体的制备与性能研究[J]. 涂层与防护 2019(07)
- [10].基于阳离子水性丙烯酸树脂的木器封闭底漆的研发[J]. 上海涂料 2012(09)
- [11].水性丙烯酸树脂二级分散体的合成研究[J]. 中国涂料 2017(02)
- [12].水性丙烯酸树脂及涂料的开发[J]. 离子交换与吸附 2014(05)
- [13].高吸水性丙烯酸树脂的性能及制造探讨[J]. 低碳世界 2020(10)
- [14].环保型改性水性丙烯酸树脂的研制[J]. 现代涂料与涂装 2008(10)
- [15].高固含量水性丙烯酸树脂的合成及其氨基烤漆的制备[J]. 上海涂料 2017(03)
- [16].端乙烯基硅氧烷对水性丙烯酸树脂的改性[J]. 材料导报 2019(S1)
- [17].市场信息[J]. 涂料技术与文摘 2010(01)
- [18].以水性丙烯酸树脂为连接料的柔印水墨分析[J]. 塑料包装 2018(06)
- [19].具有除甲醛功能的水性丙烯酸树脂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J]. 现代化工 2017(12)
- [20].TMPTA交联改性水性丙烯酸树脂的制备及性能[J]. 电镀与涂饰 2017(18)
- [21].国内期刊荟萃[J]. 现代涂料与涂装 2008(06)
- [22].水性丙烯酸树脂的改性研究进展[J]. 粘接 2009(05)
- [23].硅溶胶改性水性丙烯酸树脂对镀锌三价铬钝化膜的封闭作用[J]. 材料工程 2018(12)
- [24].PUD市场卷土重来[J]. 环球聚氨酯 2018(04)
- [25].新型环保隔热涂料的研究[J]. 涂料工业 2010(03)
- [26].水性油墨用环氧改性水性丙烯酸树脂的合成[J]. 包装工程 2008(07)
- [27].水性羟基丙烯酸树脂的制备及表征[J]. 应用化工 2012(05)
- [28].水性丙烯酸树脂及防白电油水墨的研究[J]. 化学与黏合 2011(02)
- [29].水性衣架浸涂漆的研制[J]. 涂料技术与文摘 2012(05)
- [30].阳离子型水性丙烯酸树脂的合成及成膜机理探讨[J]. 中国科技信息 20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