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在人类同疾病斗争的历史过程中,中医温病理论在防治外感热病中占有重要地位。概念是理论创新的基础,温病概念作为温病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温病理论实践与研究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自然环境和疾病谱不断变化,新发流行性传染病不断出现。但古代医籍中温病病名纷繁复杂、概念模糊,使人们难以掌握其内涵,制约了中医药防治温病优势的发挥,因此全面整理和研究温病主要病名的源流及概念,有利于温病理论的丰富完善,特别是对发挥中医药防治新发流行性和传染性疾病的优势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温病病名概念为研究对象,对温病常见病名的概念进行梳理,整理温病病名294个,并对其进行分类和研究。选取现在仍有流行且名称繁多、内涵不清的温病病名为研究对象,主要有温病、瘟疫、温疫、新感温病、伏气温病、痧病类、疫喉类、温毒类、风温、春温、暑温、湿温、冬温、秋燥、伏暑等疾病概念,对其病名的源流和内涵进行研究,得出结论如下。1.在中医理论形成之初,温病主要病名就已出现,随着温病种类不断出现,对温病认识逐渐深化,病名日益增多,至明清时期温病理论体系形成,其内涵进一步丰富。2.温病是由于感受温热或湿热病邪而致的以发热为主症的一类外感疾病的总称。按发病学分新感温病和伏气温病,按感邪性质可分为温热类和湿热类,按传播性可分为不具有传染性的四时温病和有传染性的温疫类疾病。3.“寒疫”概念由感受非时之寒而致的地域性伤寒疾病,发展为感受疠气引起的传染性疾病。疠气致病理论的提出是对瘟疫非时之气致病理论的补充,丰富了瘟疫病因学说。4.温病病名的认识是由从属到独立、由狭义到广义、由混乱到清晰的演变过程。这个逐步完善的过程既反映了医家对温病病名认识的不断深入,同时也是温病理论不断完善的过程。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新感温病滥觞于《素问》[J]. 环球中医药 2018(11)
- [2].陈意温病临证三辨[J]. 浙江中医杂志 2020(09)
- [3].伏邪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J].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5(12)
- [4].“国医大师”李士懋教授论温病[J]. 河北中医药学报 2015(01)
- [5].现代“温病”刍议[J]. 中国中医急症 2012(12)
- [6].攻下法在猪温热病中的应用[J]. 中国猪业 2010(04)
- [7].新安医家汪机学术思想浅探[J].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10(02)
- [8].运用《温热病指南集》风温理论诊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J]. 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04)
- [9].浅谈“辨经络,辨层次”在表证治疗中的应用[J]. 四川中医 20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