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崴张霁吴华慧(哈尔滨市中医医院150076)
【摘要】目的观察针刺疗法对脑梗死患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影响。方法选择脑梗死合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者76例,随机分为针刺组41例与西药组35例,分别于治疗前后检测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含量,并对脑卒中患者进行临床神经缺损程度评定。结果针刺组在调节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含量上与西药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是,针刺组在改善神经缺损程度方面明显优于西药组(P<0.01)。结论针刺疗法不仅能降低脑梗死合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者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而且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脑梗死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针刺临床观察
脑梗死是临床常见致死、致残性疾病之一。自1969年Mc-Cully先提出动脉粥样硬化和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相关的病理学机制以来,越来越多研究表明,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与高血压、高血脂等并列的导致脑血管疾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血浆中高浓度的Hcy可显著增加脑梗死发病的危险性,超过40%的脑梗死患者有高Hcy血症[1]。因此,如何降低血浆Hcy水平是临床实践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本研究以脑梗死合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针刺疗法对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含量的影响以及其改善患者神经缺损程度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共入选患者76例,为2010年1月~2012年12月,在哈尔滨市中医院中医脑病科住院的脑梗死合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血浆Hcy>15μmol/L)的患者。按入院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针刺治疗组41例和西药对照组35例。其中针刺组男22例,女19例;年龄最小42岁,最大79岁,平均年龄63±8岁;病程最短2周,最长10个月;西药组男18例,女17例;年龄最小40岁,最大80岁,平均年龄64±9岁;病程最短1周,最长1年。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基本一致,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参照1995年由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2]。
1.3纳入和排除标准:纳入标准: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者。②年龄在40岁以上,80岁以下者。排除标准:①嗜烟酒及饮浓茶者。②服用以下药物者:氨甲喋呤、雌激素、避孕药、苯妥英钠、卡马西平等抗惊厥药等。③有如下疾病者:乳腺癌、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甲状腺机能减退症、恶性贫血、肾功能衰竭等可以影响叶酸、维生素B6、维生素B12代谢的疾病。④不配合治疗或中途中断治疗者。
2、治疗方法
2.1常规治疗:两组患者在入院初14天内均行常规治疗:降纤、脱水降颅压、改善脑血循环、抗血小板聚集、促进脑代谢、降压、调脂及对症治疗,并根据分组情况分别采用针刺治疗和口服西药治疗,14天后则继续应用针刺或对照组西药治疗。
2.2针刺组:①选穴:头针取百会透前顶、前神聪透悬厘、体针取内关、外关、合谷、曲池、环跳、风市、足三里、阳陵泉、丰隆、太冲、太溪等;②操作方法:局部常规消毒,用华佗牌30号1.5寸~2寸毫针,头针刺入得气后行快速提插捻转240次/分左右,捻转角度取决于患者的耐受程度;体针行平补平泻法,留针45分钟,每隔l5分钟行针1次,每次2~3分钟。治疗时间:1次/日,6次/周,4周为1个疗程。
2.3西药组:叶酸:5mg,每日3次口服。维生素B12:25mg,每日3次口服。两组均经过3个疗程的治疗后统计疗效。
2.4观察指标:分述如下。
2.4.1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检测:分别于治疗前后抽取患者清晨空腹肘前静脉血3m1,加入预置含10%乙二胺四乙酸二钠30μ1和抑胱酶40μ1的试管中混匀,4°C6000rpm×l0min分离血浆与血清,用高效液相色谱结合荧光检测法测定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3]。
2.4.2神经缺损程度评定:按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4]分为:轻0-15分;中16-30分;重31-45分。根据治疗前后评分比较进行判定神经功能恢复状况。
3、统计方法
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用-X±S检验进行统计描述,组内治疗前后比较用配对资料的t检验;组间比较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等级资料用Ridit分析。
4、治疗结果
4.1两组治疗前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含量比较:见表1
表1两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含量比较(μmol/L)
两组间治疗前比较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含量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均有显著意义(P<0.01)。提示,针刺疗法与西药治疗均可降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且两种方法比较无明显差别。
4.2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比较:见表2
表2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比较
两组间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均有显著意义(P<0.05)。用药后针刺组神经功能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说明针刺治疗在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方面明显优于西药组。
5、讨论
高Hcy血症是脑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尤其是年轻的脑卒中患者常伴有血浆Hcy的升高。有研究表明[5、6],高Hcy导致脑血管疾病的可能机制有如下几个方面:①高浓度的Hcy可损伤血管内皮,使内皮细胞衍生舒张因子分泌减少,易发生血管的收缩和血栓形成[7];②血栓形成与血小板的活化、凝血系统的激活、抗凝系统的抑制和纤溶系统的削弱有关。高Hcy血症可能通过影响血小板活化、凝血因子、抗凝系统和纤溶系统的平衡,导致血栓形成。③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实验研究表明,Hcy可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血管平滑肌细胞过度增殖并向内皮下移行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特征,也是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过程中的中心环节,说明Hcy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可能与Hcy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有一定的关系,但其机制不是很清楚。④Hcy氧化生成同型半胱氨酸时会产生H2O2和氧自由基,对脑血管内皮细胞有损伤和强烈的毒性作用,造成血管内皮细胞骨架结构发生变化,加速低密度脂蛋白氧化,增加泡末细胞形成,易于使血管内壁增厚,甚至形成闭塞。
临床试验研究发现,针刺能够加速自由基清除和修复脑细胞功能作用,促使有效地建立侧支循环,扩张血管,抗血小板聚集,提高脑血流量,抑制细胞水肿,降低炎性反应,加速脑缺血恢复,改善脑循环,改善运动障碍和感觉障碍[8、9],现代研究认为,针刺头部腧穴,通过经络,神经体液等综合作用,疏通头部的气血,改善了血液的浓、聚、凝状态,增加了半暗带的供血,从而使脑组织细胞有一定的恢复。针灸辅助对偏瘫的治疗,除基于以上脑保护作用外,还基于神经系统的可塑性,BorisMaslov等[10]认为针灸治疗刺激中枢神经系统(脑和脊髓)释放化学物质进入肌肉、脑和脊髓,这些生化改变可能激发机体自身修复功能,因而对于脑梗死患者,针灸刺激可能促使脑组织重构。早期介入针灸治疗可尽早促进脑组织功能恢复,提高治疗的有效率,显著改善脑梗死患者神经缺损程度。
本研究结果表明,针刺治疗可降低脑梗死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者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口服西药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别,说明针刺治疗在降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方面与叶酸、VitB12具有同样的治疗效果。同时,针刺疗法在改善脑梗死患者神经缺损程度方面明显优于西药组,提示针灸在降低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含量的同时,能更有效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李清华,包红,黄秀英,等.血浆同型半肤氨酸与急性脑梗死关系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07,30(6):23—25.
[2]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诊断标准.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1:381.
[3]王鸿利.同型半肤氨酸的检测及其应用[J].诊断学理论与实践2002,1(4):257-261
[4]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缺损程度评分标准.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3.
[5]FaraciFM,LentzSR.Hyperhomocysteinemia,oxidative,stressandcerebralvasculardysfunction.Stroke,2004,35:345-347.
[6]刘伟峰,张步延,黄文增等.高同型半胧氨酸血症致血管炎症作用.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05,13:464-466
[7]RibaR,NicobouA,TroxlerM,etal.Alteredplateletreact-ivityinperipheralvasculardiseasecomplicatedwithelevatedplasmahomocysteinelevels.Athersclerosis,2004,175:69-75.
[8]宋红梅.余昌德.针灸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研究进展[J].针灸临床杂志.2003.19(12):50-51
[9]李育英.杨莉.刘洁.针灸治疗缺血性脑卒偏瘫痉挛状态及功能锻炼指导[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5,19(3):293.
[10]BorisMaslov,MarinaBoje-Bedekovie,SnjeanaMI.Acupuncturetreatmentinfacialpalsyclinicalobservations[J].ActaClinCroat,2002,43:275-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