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阳坳陷馆陶组构造特征及成藏模式研究

济阳坳陷馆陶组构造特征及成藏模式研究

论文题目: 济阳坳陷馆陶组构造特征及成藏模式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构造地质学

作者: 孙喜新

导师: 夏斌,姜在兴

关键词: 断层活动强度,古构造应力场,油气成藏模式,数值模拟,馆陶组

文献来源: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济阳坳陷在古近纪晚期,新近纪早期由断陷活动转为坳陷活动,经过馆陶早期的断剥超覆和填凹补平作用,到馆陶晚期古地形渐趋平缓,新地层覆盖在所有老地层之上,断层活动强度逐渐减弱,发育冲积扇-河流-淡水极浅湖沉积体系,具有良好的生储盖配置关系。本论文主要通过对断层活动性质和断层活动强度的研究,开展古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重点研究了断层活动对地层层序和沉积体系的控制作用,进行馆陶组成藏要素研究,建立了馆陶组成藏模式,分析了断层活动和构造应力场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为济阳坳陷下一步馆陶组勘探提出3点建议。本论文的主要创新性成果为: 1、通过13条地震剖面的解释,共解释出馆陶早期92条活动性断层,晚期75条活动性断层,通过断层生长指数和古落差计算,对比发现:济阳坳陷断层活动强度在馆陶早期大于馆陶晚期,边界大断裂活动强度明显大于济阳坳陷内部,总的来说在馆陶早期断层活动强度车镇凹陷>惠民凹陷>东营凹陷>沾化凹陷。东营凹陷和沾化凹陷从馆陶早期到馆陶晚期断层活动由南向北迁移,而惠民凹陷断层活动则显示由北向南,由西向东迁移的特征。 2、应用区域构造背景分析和构造形迹相结合的方法,确定出济阳坳陷馆陶早期、晚期以及明化镇期的古构造应力场方向,应用现今和地史时期相似地质条件估算和声发射测量结果估计出馆陶早期、晚期和明化镇三期应力场数值的大小范围,依此为约束条件用有限元数值模拟的方法分别模拟了馆陶早期,馆陶晚期和明化镇期古构造应力场。馆陶早期最小主应力全为张应力,0.1~3.7MPa,最大主应力全为压应力,水平剪应力总体上显示左旋剪切特征,最大主应力在惠民凹陷近SN,NNW向,其它地区近NEE和NE向。馆陶晚期以挤压为主,最大主张应力不超过0.1MPa,济阳坳陷中部水平剪应力右旋,而东西两侧显示左旋剪切特征。明化镇时期张应力区退缩到沾化凹陷东北角和埕北地区,在坳陷中部为右旋剪切,东西两侧略带左旋剪切,主应力方向接近现今应力场方向,即最大主应力近于EW方向。 3、根据油气藏输导体系分布及成藏条件的不同,济阳坳陷馆陶组油气藏形成模式可归结为三型四类:凸起带成藏模式,断裂带成藏模式,斜坡带成藏模式三类,其中凸起带成藏模式又可分为双断凸起带成藏模式和单断凸起带成藏模式,即三型四类。 4、馆陶组油气藏都是它源性油气藏,断层是油气垂向运移的主要通道,盆地主要断裂系统控制油气垂向和平面上的分布,断层活动形成的披覆背斜,断鼻、断块构造,岩性尖灭是馆陶组主要的油气圈闭类型。同时断层活动还控制着油气藏油品性质,在

论文目录: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目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盆地构造研究现状

1.2.2 油气成藏模式研究现状

1.2.3 济阳坳陷馆陶组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的技术路线及工作流程

1.5 主要的工作量及创新点

1.5.1 主要工作量

1.5.2 本论文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地质概况

2.1 构造位置

2.2 构造层

2.2.1 基础构造层

2.2.2 下构造层

2.2.3 上构造层

2.3 构造演化史

2.3.1 太古代结晶基底形成阶段

2.3.2 元古代长期剥蚀阶段

2.3.3 古生代稳定克拉通发展阶段

2.3.4 印支期褶皱作用阶段

2.3.5 燕山期裂陷阶段

2.3.6 古近纪断陷阶段

2.3.7 新近纪和第四纪坳陷阶段

第三章 断裂构造

3.1 主要断层

3.1.1 北界锯齿状和弧形大断裂

3.1.2 坳陷东缘近南北向断裂带

3.1.3 坳陷内部主要断裂带

3.2 断层的分级

3.2.1 一级断层

3.2.2 二级断层

3.2.3 三级断层

3.2.4 四级断层

3.2.5 五级断层

3.3 断层组合样式

3.3.1 断层平面组合特征

3.3.2 断层剖面组合特征

3.4 断层活动强度

3.4.1 断层生长指数

3.4.2 断层古落差

3.5 馆陶期断层活动特征

3.5.1 早期活动强度大于晚期

3.5.2 北部边界大断裂活动强度大于内部和南部边界断层

3.5.3 早期和晚期断裂活动迁移现象明显

3.5.4 大断裂活动强度减弱,馆陶组内部出现大量新生小断层

第四章 古构造应力场

4.1 古构造应力确定

4.1.1 古应力方向的确定

4.1.2 古应力大小的确定

4.1.3 用数值模拟求取古应力场

4.2 馆陶早期古应力场数值模拟

4.2.1 地质模型

4.2.2 选择力学参数及单元划分

4.2.3 确定加力方式和边界条件

4.2.4 模拟计算和后处理

4.2.5 计算结果分析

4.3 馆陶晚期古应力场数值模拟

4.3.1 地质模型

4.3.2 选择力学参数及单元划分

4.3.3 确定加力方式和边界条件

4.3.4 模拟计算和后处理

4.3.5 计算结果分析

4.4 明化镇期古应力场数值模拟

4.4.1 选择力学参数及单元划分

4.4.2 确定加力方式和边界条件

4.4.3 计算结果分析

第五章 构造对层序和沉积的控制

5.1 层序地层格架

5.1.1 孤东14井层序地层学分析

5.1.2 层序地层综合柱状图

5.2 沉积体系

5.2.1 层序Ⅰ沉积体系

5.2.2 层序Ⅱ沉积体系

5.3 断层活动对层序和沉积的控制

5.3.1 断层活动对层序的控制

5.3.2 断层活动对沉积的控制

第六章 油气成藏要素

6.1 储层条件

6.1.1 储层类型

6.1.2 储层物性

6.2 盖层条件

6.2.1 盖层特征

6.2.2 盖层质量影响因素

6.2.3 盖层评价

6.3 输导体系

6.3.1 输导体系要素

6.3.2 输导体系类型

6.3.3 输导体系对油气富集的控制

6.4 成藏事件

6.4.1 烃源岩成熟期

6.4.2 油气运移期

6.5 成藏模式

6.5.1 凸起带成藏模式

6.5.2 断裂带成藏模式

6.5.3 斜坡带成藏模式

第七章 构造对油气成藏的控制

7.1 断层活动对油气成藏的控制

7.1.1 断层是油气纵向运移的主要通道

7.1.2 生排烃期与断层活动时间有机匹配是浅层油气富集的重要因素

7.1.3 断层控制油气圈闭

7.1.4 断层活动强度控制油气的垂向和和平面分布

7.1.5 断层活动强度和馆陶组油藏类型的关系

7.2 古构造应力场对油气成藏的控制

7.2.1 构造应力场控制断层的活动和圈闭的形成

7.2.2 构造应力场方向和大小对油气运移聚集的影响

7.2.3 构造应力场活动时间对油气成藏的控制

7.2.4 地应力与油气运移的优势方位

7.3 济阳坳陷馆陶组有利区带预测

第八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已发表和待发表的论文

致谢

独创性声明

发布时间: 2005-10-11

相关论文

  • [1].东营凹陷胜坨地区油气成藏模式及其勘探前景研究[D]. 周建林.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地球化学研究所)2003
  • [2].临南洼陷构造、沉积演化及油气成藏研究[D]. 何瑞武.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5
  • [3].二连盆地隐蔽油气藏成藏模式及预测研究[D]. 梁宏斌.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5
  • [4].济阳坳陷第三系地层油藏形成机制研究[D]. 鲁国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6
  • [5].济阳坳陷缓坡带形成机制及油气成藏规律研究[D]. 张家震.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6
  • [6].济阳坳陷中生代原型盆地恢复与油气成藏条件分析[D]. 刘朝露.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6

标签:;  ;  ;  ;  ;  

济阳坳陷馆陶组构造特征及成藏模式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