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罪中的人格问题研究

定罪中的人格问题研究

论文摘要

犯罪既是一种社会现象,又是一种个体现象。针对犯罪问题的研究也是渊源流长。犯罪是行为主体所实施的一种行为,是行为人对刑法所保护的社会主流价值所持的敌视、蔑视或者轻视、漠视心态的客观外在化,是行为人人格的主体现实化。犯罪中的人格问题是刑法学的重要内容,但是我国刑法学对于人格问题的研究由于受到科技、基础理论等方面的制约,起步较晚,相对滞后。在西方国家,从刑事实证学派时起,以龙勃罗梭的《犯罪人论》一书的问世为标志,对犯罪人的研究蓬勃兴起。而在此以前,刑事古典学派的学者们研究犯罪,只是关注犯罪行为,坚持“无行为,则无犯罪,亦无责任”的观点,对犯罪人的主体因素重视不够。刑事实证学派的产生,使刑法学的关注重点由行为转向了行为人,其也是受到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所驱使,是应对刑法理论困境而使然,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同时也促进了刑法理论的发展和完善。但是其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即在未确定行为人人身危险性具体测量标准的情况下,就以此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由此也给人类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和深刻的教训。时至今日,在反思教训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论战和争辩,综合了新旧两派理论之所长,形成了一种新的刑法理论,主张“应以作为相对自由主体的行为人人格的表现的行为为核心来理解犯罪”。这是现代刑法理论的新发展,其将人格因素纳入到定罪阶段,以行为主体的犯罪危险性人格之有无作为定罪的依据之一。笔者在吸收此理论的基础上,针对我国目前的定罪机制,主张将人格因素由量刑阶段提前到定罪阶段,建立人格+行为的犯罪认定模式,此新型的定罪模式,是刑法理论发展的结果,其有利于缩小犯罪圈,收缩刑事法网,真正发挥刑罚对犯罪人的矫正、改善功能,从而使之重返社会,同时也有利于改革刑制、克服刑法目前遇到的困境。本为在对人格的概念及特点进行界定的基础上,又对刑法学派的发展过程进行了疏理、比较、评述,由此得出了刑法理论的发展方向—对行为人人格的关注,也即人格刑法理论的倡导。由此主张将人格因素纳入定罪阶段,建立人格+行为的定罪模式。文章具体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人格的概念及特点的内容。首先,笔者对人格的含义进行了界定。在针对不同学科对于人格有不同含义的基础上,笔者把刑事法学中的人格概念界定为一个人稳定的态度、价值观、道德意识以及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其次,又对人格的特征进行了概括,指出其具有整体性、稳定性、可测性、可塑性的特征。最后,对人格的刑法意义进行了分析。笔者认为人格的刑法意义应体现在犯罪与刑事责任两个方面,因此,就从人格与犯罪,人格与刑事责任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以此说明了人格因素在刑法理论的重要地位。第二部分阐述了刑法思潮中人格因素的产生及其发展。笔者首先对刑事古典学派的刑法理论进行了阐述,对他们的主要观点进行了归纳,其主要包括罪刑法定主义、意志自由论、行为主义、道义责任论、罪刑相适应原则等内容。同时又对其理论进行了评述,说明了其理论上存在的不足之处。其次,对刑事实证学派的刑法理论的产生背景进行了分析,并对其刑法理论进行了阐述,对他们的主要观点进行了归纳与疏理,其主要内容包括:保安处分论、意思决定论、主观主义、社会责任论、目的刑论等。并对其刑法理论进行了评述,指出了其理论上的合理与不足之处。最后,对二战后形成的人格刑法观进行了综述与评述,同时也指出他们存在的缺陷,在此基础上笔者倡导一种新的人格刑法观学说,并对此种理论的科学性进行了论证。此种学说的其诞生不仅仅弥补了过去诸种学派理论的缺陷和不足,更是社会、经济、科技进步的必然产物,也是刑法理论历史发展的必然。第三部分是人格与定罪。笔者首先对于我国现有的定罪模式—犯罪构成要件理论进行了综述和评述,指出目前的犯罪构成要件理论存在的不足与缺陷之处,其与笔者所提倡的人格刑法理论也是悖离的,因此主张对现行的定罪理论进行改造,吸收人格刑法理论的精华,把人格因素纳入到定罪阶段,主张建立二元定罪模式,即人格+行为的定罪模式,并从理论与现实两个方面对二元定罪模式的依据进行了论述。同时又对实践中人格因素的鉴定问题进行了介绍,从理论上对人格进行鉴定的依据进行了论证,并对实践中人格鉴定机构的设立进行了设计,从而使人格因素的鉴定具有可操作性。本文的研究运用了犯罪学、犯罪心理学、刑法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采用实证与逻辑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并结合典型案例,对人格因素在定罪中问题加以分析、论证,主张把人格因素纳入定罪阶段,建立二元定罪模式。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人格概述
  • (一) 人格的含义
  • (二) 人格的特征
  • (三) 人格的刑法意义
  • 1. 人格与犯罪
  • 2. 人格与刑事责任
  • 二、刑法思潮中人格因素的产生及其发展
  • (一) 刑事古典学派的行为刑法观
  • 1. 刑事古典学派刑法理论之综述
  • 2. 刑事古典学派刑法理论之评述
  • (二) 刑事实证学派的行为人刑法观
  • 1. 刑事实证学派刑法理论之综述
  • 2. 刑事实证学派刑法理论之评述
  • (三) 人格刑法观之提倡
  • 1. 二战后人格刑法观之综述
  • 2. 二战后人格刑法观之评述
  • 3. 新人格刑法观之倡导
  • 三、人格与定罪
  • (一) 我国现有的定罪模式之检讨
  • 1. 犯罪构成要件之综述
  • 2. 犯罪构成要件之评述
  • (二) 二元定罪模式之倡导
  • 1. 二元的犯罪认定机制
  • 2. 二元定罪模式的依据
  • (三) 定罪中人格的鉴定
  • 1. 人格鉴定的依据
  • 2. 人格鉴定的机构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相关论文文献

    • [1].预防“心灵暴力”:家庭教育先行[J]. 青春期健康 2017(11)
    • [2].遇到有人格问题的来访者[J]. 心理与健康 2008(07)
    • [3].“否定主义”视域下《论语》中“君子”人格之审视[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18(05)
    • [4].论小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J]. 考试周刊 2018(51)
    • [5].文化变迁时期的人格问题及其成因[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0(07)
    • [6].关于“准职业人”人格建构的思考[J]. 青海社会科学 2013(03)
    • [7].蜕变[J]. 心理与健康 2020(09)
    • [8].浅析转型社会中的人格及其危机[J]. 时代教育 2013(24)
    • [9].引导高职大学生塑造健康人格[J]. 理论导报 2010(11)
    • [10].试议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J].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12)
    • [11].人格同一性问题探究[J]. 长江丛刊 2016(26)
    • [12].高校教育中人格教育的问题[J]. 科教导刊(上旬刊) 2010(11)
    • [13].论社会变革时期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J]. 学理论 2010(02)
    • [14].为什么不可以说“偷”?[J]. 今日教育 2019(04)
    • [15].论心理和谐的自我——人格问题——以大学生为例[J]. 龙岩学院学报 2009(04)
    • [16].健美操与青少年智力问题[J]. 学苑教育 2011(06)
    • [17].大学生健康人格问题探析[J]. 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 2009(02)
    • [18].探寻自我:从自身意识到人格生成[J]. 中国社会科学 2019(04)
    • [19].关于培养独立人格的教学策略的思考[J]. 课程教育研究 2014(15)
    • [20].简析影响弱势群体家庭中学生人格问题的要素及其对策研究[J]. 法制与经济(下旬) 2012(01)
    • [21].论高校贫困生健康人格的培养[J]. 知识经济 2010(23)
    • [22].“人格”与“仁者”——跨文化哲学视域中的persona概念[J].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3)
    • [23].论当代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J]. 文教资料 2010(13)
    • [24].军营里的“草根发明家”[J]. 中国青年 2010(14)
    • [25].高校心理委员健全人格的塑造[J]. 科技创新导报 2012(02)
    • [26].你是我最倔强的决定[J]. 花火 2014(18)
    • [27].人格新论[J]. 科技信息 2010(30)
    • [28].国民人格与和谐社会[J]. 理论学习与探索 2008(03)
    • [29].女大学生负面人格问题及其完善途径[J].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4)
    • [30].三化一体,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J]. 基础教育研究 2014(09)

    标签:;  ;  ;  ;  ;  

    定罪中的人格问题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