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苏轼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超然生存于诗意之中的诗人之一,他是一位真正诗意地栖居在现实世界中的文学家。对苏轼文艺思想的研究已经很多,但在生存论的视域中对苏轼诗学思想进行系统的研究还未曾有过。本文尝试在生存论思想的观照下,主要运用现象学的方法,在原发构成的生存境域中对苏轼的诗学思想进行阐释,以期揭示其诗学思想的本己特性和内在意蕴。本文打破以现有理论框架为纲目的研究模式,而以范畴为核心进行系统性研究。全文选取能够包蕴苏轼对艺术本质思考的四个核心范畴,围绕它们进行逐层梳理和深入阐释。全文包括四章内容。第一章从苏轼论“道”的特点与立场出发,剖析了苏轼之“道”的本真属性,重点阐释了“道”与“文”(“艺”)在生存论根基处的关联。文章认为,“道”是苏轼诗学思想的基础,对“道”的理解,是其诗学思想阐释的前提。苏轼之“道”集儒道佛之精华而又有超越,他通过对儒道佛现有“思想”的批判,确定了思维所从出和终极的“实用”立场,从而开启了生存论的思想视域。从人的实际生存出发,是苏轼思考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他立足于人的生存之域,采取横向超越的思维方式,揭示出“道”的隐匿性、非对象化和非现成识度。这为“道”在艺术中生成和显现赢获了生存论的基础。只有在艺术中,“道”才能创建、显现和逗留,艺术是人生最快意的“致道”方式,是“成道”、“存道”最本真的生存方式。苏轼认为,诗人寄寓于世而有所作为、超越尘外而无所执守,“循万物之理”、“应万物之变”,是本真本己的生存方式,同时也是“自然为文”的艺术境界。这样,生存在走向审美化、诗意化的同时,艺术也在人的实际生存中扎下根,这正是“道”在生存境域中隐现与持存。第二章在生存论的视域中考察了苏轼“以意为主”的诗学主张,揭示出“意”成为“诗意”的生成性特征。作为文学艺术直接的本源,“意”的拈出,是苏轼基于生存境域中对“道”的领会。通过对人之在世的本己领悟,“意”展现的是物我相融、人与世界原初关联的生存状态。在“意”的展开状态中,人成其人,物成其物,人物融合为同一个世界。这个世界是生存的世界,也是审美和诗意的世界。这是“意”成为文学艺术创作本源的生存论根据。文章还从史的角度考察了从“言志”到“缘情”的理论推演中,“意”被遮蔽、搁置的认识论原因,肯定了苏轼“以意为主”的理论贡献。文章进一步揭示了“意”在人的实际生存境遇中生成的五个环节:向来我属、即物而生、先行组建、整体性构成以及境域化逗留,并得出结论:在生存论的根基处,“意”的本质就是“诗意”的。第三章主要对“物”进行了生存论的解读,重点揭示出物的本然状态以及与“诗意”之间的关联。在生存论的根基处,人与物的存在是原初关联的,它们和谐共生,处于一个世界之中。物性的遮蔽与人性的丧失,是互为关联的;“物”之澄明,是“意”返朴归真的前提和标志。“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是心境,也是物境,更是艺术的审美之境。事物的“形”、“神”、“理”的属性,在根基处是冥合不分的;它们浑然合一,展现出物在生存境域中在场的本然状态。在人的生存活动中,通过物的本然状态,是一条诗意人生与艺术创作的道路;“物”以其所是的方式敞开,引领着人进入“意与物合”、“物我共生”的、自由而审美的艺术境界。第四章重点在生存论的视野中阐释了苏轼的诗性语言观。苏轼把诗性语言看作是对人的本真状态的言说。这种言说源出于人对自身生存的本真感悟,它与“意”相结,与“物”相联,具有言说的自我性,并通向道化万物的道说。在诗意的言说中,敞显出人本己的真意、事物了然的妙理以及世界整体的生存论意蕴。诗性语言的至境,不是语言自身的华美与雕饰,而是在寻常中返求生存的本真言说,在平淡中回应大化流行的道说。围绕“道”、“意”、“物”、“言”而展开的苏轼诗思想的生存论阐释,基本上揭示出苏轼基于人之实际生存而对艺术的本质所做出的理论沉思,加上它们在生存论上的内在关联和在作品形态中的逻辑构架,勾画出苏轼诗学思想潜在体系化的趋势。作为一种尝试与探索,在生存论的视域中通过核心范畴的解读对苏轼诗学思想进行阐释,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深入的探索,富有挑战性的研究工作仍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