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电排斥论文-张华蓉,郭志谋,于伟,闫竞宇,金高娃

静电排斥论文-张华蓉,郭志谋,于伟,闫竞宇,金高娃

导读:本文包含了静电排斥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静电排斥,反相混合色谱模式,生物碱,黄连,峰形

静电排斥论文文献综述

张华蓉,郭志谋,于伟,闫竞宇,金高娃[1](2018)在《基于表面静电排斥/反相混合模式色谱的黄连生物碱分析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了基于表面静电排斥/反相混合模式色谱的黄连生物碱分析方法。选用实验室自制的C18HCE柱,以乙腈和水为流动相,考察了甲酸、乙酸两种流动相添加剂及其在流动相中的体积分数对黄连生物碱的保留、峰形及选择性的影响。最终确定0. 1%(v/v)乙酸作为添加剂能实现黄连生物碱的良好分离,结合质谱和文献对其主要色谱峰进行了识别,分别为黄连碱、表小檗碱、非洲防己碱、药根碱、小檗碱、巴马汀。参考2015版《中国药典》对黄连生物碱的含量测定方法,以盐酸小檗碱进行方法学考察,结果表明,在0. 5~100 m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为0. 999 6,平均加标回收率为93. 74%。利用所建立的方法测定了湖北和重庆两个产地不同批次的黄连样品中各生物碱的含量。该方法简便,重复性好,精密度高,可为其他碱性化合物的分离分析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色谱》期刊2018年10期)

李轶,秦永新,李好义,谭晶,丁玉梅[2](2017)在《静电排斥对熔体电纺精度及纤维重复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纤维所带静电对熔体电纺可控成型的精度以及可重复性的影响,采用本课题组自行设计的熔体电纺可控成型实验装置,对聚己内脂(PCL)和聚乙二醇(PEG)熔融共混进行纺丝,获得了复合有序超细纤维。研究了接收距离和纺丝场强对熔体电纺可控成型精度以及可控成型纤维可重复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距离的增加,电纺可控成型的精度变差,并且同一距离下,电压的改变对成型精度也有影响,当接收距离为3mm,纺丝场强为2.2kV/mm时获得了精度达到100μm的二维拓扑网格结构;另外接收距离的减少有助于降低纤维之间的排斥作用,但是接收距离过小,会造成已沉积纤维的二次熔化,破坏纤维结构,当接收距离为3mm时,纤维沉积形貌较好,获得了多层累积的纤维结构。(本文来源于《第叁届中国国际复合材料科技大会摘要集-分会场11-15》期刊2017-10-21)

林振宇,邱彬,郭隆华,陈国南[3](2017)在《基于静电排斥作用的均相DNA电化学传感器》一文中研究指出DNA电化学传感器具有仪器简便、灵敏度高等特点,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但是传统的DNA电化学传感器一般需要电极修饰的过程,步骤复杂,重现性差。研究表明经过简单的清洗,ITO电极表面就会呈现负电性。由于DNA骨架中的磷酸残基是带负电荷的基团,所以DNA也带有负电荷。短的DNA链包含较少的磷酸基团,所以它带的负电小,与表面带负电的ITO电极之间的排斥力就小,能够较容易的扩散至ITO工作电极表面。而长的DNA链带有大量的磷酸残基,所以它带的负电就比较大了,与表面带负电的ITO电极之间的排斥力就非常大,于是就难于扩散至ITO工作电极表面。利用这个特点可以构建检测不同目标物的免电极修饰的电化学传感器中,同时可以与不同的放大手段相结合,构建系列的高灵敏、高选择性的电化学传感器,并应用于DNA片段、食品污染物等的分析测试中。(本文来源于《第十叁届全国电分析化学学术会议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17-04-14)

刘成[4](2016)在《静电排斥作用对海洋生物质多糖液晶行为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液晶是介于固体、气体以及液体叁态之外的第四态,具有连续性以及有序性等特点。因具有高度有序的特点,可以用于制备高强高模的纤维及多功能复合膜。液晶态形成的影响因素主要包含叁点:1)分子链长宽比远大于1;2)分子链具有一定的刚性;3)液晶溶液中含有一定的电荷强度。本论文主要从电荷强度的角度研究静电排斥对生物大分子海藻酸钠与壳聚糖以及二维氧化石墨烯的液晶性的影响,进而分析静电排斥对液晶性形成的促进的生物普适性。1.通过制备不同溶液组成的海藻酸钠与壳聚糖等溶液,研究了静电排斥对不同分子结构参数以及溶液组成的海洋生物质多糖液晶行为的影响。采用偏光显微镜表征,发现了低分子量海藻酸钠以及壳寡糖的加入将诱导难以形成液晶态的多糖溶液产生液晶相,而且在某一比例,液晶形态达到最大化。采用旋转流变仪表征,发现了相似的结果,进而得出了静电排斥将促进生物多糖液晶态形成乃至增强的结果。同时研究了不同结构的同种电荷对液晶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阿拉伯树胶的加入也对海藻酸钠溶液的液晶态形成有良好的效果。2.研究了二维材料氧化石墨烯对海藻酸钠液晶性的影响。通过Hummers法制备得到不同尺寸的GO溶液,并对GO进行POM、IR、SEM以及TGA等对GO的性能进行分析。通过配制不同溶液组成的氧化石墨烯/海藻酸钠复合溶液,研究了不同分子结构参数与溶液组成对溶液液晶性的影响。采用旋转流变仪与偏光显微镜的表征得出氧化石墨烯的加入将对生物大分子海藻酸钠的液晶性有促进作用。综上所述,静电排斥作用对于液晶的形成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这对于液晶理论的进一步完善有着很好的补充。(本文来源于《青岛大学》期刊2016-06-30)

马文英,魏耀华,汪为民,王强[5](2016)在《环形静电排斥旋转驱动器微光机电系统微镜》一文中研究指出微光机电系统(MOEMS)微镜在激光显示、光束扫描、自适应光学等领域都有重要应用。现有的MOEMS微镜驱动器一般为静电吸引型,难以克服其吸合效应造成的各种问题,同时,方形的驱动器难以与圆形的镜面形成良好匹配,填充比较低。提出了一种环形静电排斥驱动器的MOEMS微镜,该静电排斥驱动器以环形排列,并围绕在镜面的周围,达到了与圆形镜面的良好匹配。所设计的微镜口径为204μm,并利用PolyMUMPS表面工艺进行加工。模拟仿真及实验测试结果显示,该微镜具有0.62°的最大旋转角,494μs的响应时间和1.191kHz的工作带宽,适用于一般光束扫描等的应用需求。(本文来源于《强激光与粒子束》期刊2016年06期)

周开奕,曹辉,韩杰,高攀,陆新华[6](2015)在《静电排斥与配位缔合协同构建金属聚合物杂化纳米材料》一文中研究指出胱氨酸与金属离子在蛋白质多级结构的构建和生命功能中发挥重要作用。师法自然,我们探索了胱胺衍生嵌段共聚物在室温水溶液中的反应特性。研究发现,该聚合物对p H具有刺激响应行为,形成球形纳米粒子。当与金属离子Cu2+作用后,通过p H的改变,实现静电作用和金属配位相互作用协同,驱动聚合物组装。1H NMR结果表明Cu2+能与侧链上伯胺基团配位,并随p H升高而配位能力加强。DLS分析发现,随p H升高,功能嵌段亲水性减弱而疏水性增强,聚集体呈双峰分布,表现出链内配位塌陷及链间配位缠结等行为,实现了由球形走向棒状、线型及网状等多尺度纳米结构的构建,TEM、AFM等表征验证了上述过程。静电作用和金属配位协同调控高分子聚集行为,为金属聚合物杂化纳米材料提供了新策略。(本文来源于《201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I 高分子组装与超分子体系》期刊2015-10-17)

赵江,杨京法,冯立刚,Kaloian,Koynov,Han-Jürgen,Butt[7](2015)在《静电排斥体系多级动态松弛模式根源的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针对带电胶体、聚电解质等体系中的多级动态松弛模式,以双色荧光关联光谱、静态与动态光散射为主要手段,同时结合布朗动力学模拟,探究多级动态松弛模式的物理根源。双色荧光关联光谱的交叉关联函数展现出上述强排斥体系的负关联函数,并通过数值分析获得了自关联函数,从而得到胶体粒子的扩散运动参数(均方位移),揭示了在静电排斥作用下颗粒的短时间与长时间扩散特性。上述结果与光散射的结果获得很好的吻合,表明在长程排斥相互作用下体系展现出来的"笼子效应"是多级动态松弛模式的物理根源。(本文来源于《201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D 高分子物理化学》期刊2015-10-17)

刘明杰[8](2015)在《基于取向纳米层间的静电排斥作用构筑减震水凝胶材料》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的软物质材料设计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关注有吸引力的相互作用,例如聚合物复合材料就是利用无机纳米材料与聚合物间的吸引作用增强其机械性能。但人体的关节软骨是基于组分间的静电排斥作用来获得优异的机械性能,可以缓冲相连骨在人体走、跳及其他运动时的震动和冲击。我们受软骨启发,制备了基于取向的层状纳米材料间的静电排斥力来调控其机械性能的水凝胶材料。我们发现发现胶体分散的单层氧化钛纳米片在磁场中可以垂直于磁感线方向面对面取向,形成长程有序的层层取向结构,并通过理论模拟及计算解释了这一特殊的取向行为。该水凝胶材料当受到与纳米层平行的剪切力作用时很容易变形,但却能抵抗正交施加的压力,该各向异性的机械性能可以使水凝胶作为一种理想的减震材料。(本文来源于《201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F-生物医用高分子》期刊2015-10-17)

朱争光[9](2015)在《静电排斥和配位缔合构建聚合物单链胶束及其自组装》一文中研究指出金属蛋白在生命体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发挥着独特的生命功能。肽链通过配位作用构建金属蛋白特殊的高次结构,而静电排斥在稳定蛋白质的高次结构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配位缔合与静电排斥共同作用可以诱导合成高分子的单链胶束化及其自组装。在系统文献调研的基础上,本论文通过静电作用与配位缔合的共同作用,以期发展快速高效构建咪唑基嵌段共聚物单链纳米粒子的新策略,并探讨其自组装特性。为实现此目标,本论文选择在生命体中具有极其重要作用的组氨酸代谢产物即组胺为前驱体,合成了组氨衍生的N-2-4-咪唑基乙胺丙烯酰胺(IEAM)单体。进一步合成了N-异羟丙基甲基丙烯酰胺(HPMA)水溶性单体。利用可见光活化室温水溶液RAFT聚合,合成了PHPMA136-b-PIEAM76嵌段共聚物。其结构精确、分子量分布窄。这一共聚物具有显着的pH响应相转变行为。在酸性水溶液中能充分溶解,在碱性水溶液(pH 9.5)中自组装形成胶束。在酸性水溶液中,离子化的咪唑基团提供了静电排斥力。通过调节水溶液pH,离子化咪唑向分子化咪唑的转变,并且导致咪唑基团与金属铜离子配位。利用静电排斥和配位作用,构建单链折迭纳米粒子。研究结果表明,在酸性水溶液(pH<2.2)中,PIEAM嵌段的咪唑基团充分离子化,无法与铜离子配位。调节至pH 4.0~4.6,其咪唑基团即与铜离子配位,导致PIEAM嵌段去水合化,塌陷形成单链纳米粒子。在咪唑基功能嵌段中,静电排斥与配位缔合作用并存,共同作用驱动形成聚合物单链纳米粒子(single-chain nanoparticles,SCNPs)。亲水性PHPMA嵌段的空间屏蔽效应和PIEAM嵌段的静电斥力,可以有效稳定SCNP结构,在水溶液中能长期稳定。咪唑基团的配位缔合,导致PIEAM嵌段的局域塌陷形成疏水的金属离子配位杂化SCNP核。这一单分子构筑的自组装体系具有巨大的疏水配位金属中心比表面,并具有良好的水溶液中物质的可及性。调节SCNPs酸性水溶液至pH 5.6~7.5,其PIEAM嵌段的去离子化咪唑基团与金属离子配位缔合进一步加强,而离子化咪唑基团提供的静电排斥力进一步弱化。利用共存的静电排斥和配位作用,使得单链折迭纳米粒子继续自组装。研究结果表明,在水溶液pH 5.6~6.6,单链折迭纳米粒子自组装形成纳米胶束,粒径和紧密度都增加。在水溶液pH 6.8附近,纳米胶束继续自组装,形成了网状结构。在水溶液pH 7.1~7.5,网状结构破裂,自组装形成了更大的胶束颗粒。以上结果说明,这一水溶液单链折迭纳米粒子自组装行为,赋予其独特的介质敏感相态转变特性。综上所述,本论文通过在亲水性嵌段共聚物的同一功能嵌段并存的静电排斥与配位缔合作用,构建了金属离子配位杂化的水溶性聚合物单链纳米粒子。只需调节pH变化,能够调控结构稳定、配位金属中心可及性强且比表面巨大的水溶性聚合物单链纳米粒子的自组装纳米结构。更重要的是,通过调节水溶液p H,实现了金属杂化聚合物单链纳米粒子独特的自组装行为,即单链纳米粒子逐步从胶束、网状纳米结构到大颗粒的演化。这一介质敏感相态转变行为构筑模仿生物酶的水溶性智能催化体系提供了行之有效和通用性强的构建平台。(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15-05-01)

白姝,李浩,张麟[10](2013)在《静电排斥表面诱导溶菌酶分子站立》一文中研究指出抑制蛋白质聚集是应用基因重组技术生产药用蛋白质过程中的关键.实验研究发现与蛋白质带同种电荷的离子交换介质能够通过静电排斥作用有效抑制蛋白质折迭中间体的聚集.但其微观细节尚不明晰,且利用现有实验技术很难直接阐释.分子动力学模拟是研究微观过程的有力工具.因此,本文构建了静电排斥表面模型以模拟同电荷离子交换介质,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和全原子模型,研究溶菌酶在静电排斥表面上的空间取向及其变化过程,并考察表面所带电荷数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溶菌酶受到表面的静电排斥作用而远离.在此过程中,溶菌酶逐渐"站立",形成其偶极和表面相站立垂直的空间取向.而当蛋白质远离表面时,由于静电排斥作用衰减,形成"站立"取向的趋势减弱.同时,研究发现静电排斥表面所带电荷数增加有利于蛋白质形成"站立"取向.本文的模拟结果从微观揭示蛋白质在静电排斥表面上的空间取向及其影响因素,将有助于推动蛋白质在荷电表面折迭和分子相互作用研究.(本文来源于《物理化学学报》期刊2013年04期)

静电排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研究纤维所带静电对熔体电纺可控成型的精度以及可重复性的影响,采用本课题组自行设计的熔体电纺可控成型实验装置,对聚己内脂(PCL)和聚乙二醇(PEG)熔融共混进行纺丝,获得了复合有序超细纤维。研究了接收距离和纺丝场强对熔体电纺可控成型精度以及可控成型纤维可重复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距离的增加,电纺可控成型的精度变差,并且同一距离下,电压的改变对成型精度也有影响,当接收距离为3mm,纺丝场强为2.2kV/mm时获得了精度达到100μm的二维拓扑网格结构;另外接收距离的减少有助于降低纤维之间的排斥作用,但是接收距离过小,会造成已沉积纤维的二次熔化,破坏纤维结构,当接收距离为3mm时,纤维沉积形貌较好,获得了多层累积的纤维结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静电排斥论文参考文献

[1].张华蓉,郭志谋,于伟,闫竞宇,金高娃.基于表面静电排斥/反相混合模式色谱的黄连生物碱分析方法[J].色谱.2018

[2].李轶,秦永新,李好义,谭晶,丁玉梅.静电排斥对熔体电纺精度及纤维重复性的影响[C].第叁届中国国际复合材料科技大会摘要集-分会场11-15.2017

[3].林振宇,邱彬,郭隆华,陈国南.基于静电排斥作用的均相DNA电化学传感器[C].第十叁届全国电分析化学学术会议会议论文摘要集.2017

[4].刘成.静电排斥作用对海洋生物质多糖液晶行为的影响[D].青岛大学.2016

[5].马文英,魏耀华,汪为民,王强.环形静电排斥旋转驱动器微光机电系统微镜[J].强激光与粒子束.2016

[6].周开奕,曹辉,韩杰,高攀,陆新华.静电排斥与配位缔合协同构建金属聚合物杂化纳米材料[C].201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I高分子组装与超分子体系.2015

[7].赵江,杨京法,冯立刚,Kaloian,Koynov,Han-Jürgen,Butt.静电排斥体系多级动态松弛模式根源的探索[C].201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D高分子物理化学.2015

[8].刘明杰.基于取向纳米层间的静电排斥作用构筑减震水凝胶材料[C].201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F-生物医用高分子.2015

[9].朱争光.静电排斥和配位缔合构建聚合物单链胶束及其自组装[D].苏州大学.2015

[10].白姝,李浩,张麟.静电排斥表面诱导溶菌酶分子站立[J].物理化学学报.2013

标签:;  ;  ;  ;  ;  

静电排斥论文-张华蓉,郭志谋,于伟,闫竞宇,金高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