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虎湖北省襄阳市南漳县第一中学441500
摘要: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和深化、高中教育的普及,高中教育的基本功能也发生了变化,对于高中数学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高中数学是高考的主要科目之一,在高中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对新课改高中数学教学进行教育反思,以提高高中数学教学质量。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数学反思
一、高中数学教学反思相关内容概述
1.对于高中数学教学设计的反思。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蓝图,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应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重点难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相结合进行教学方案设计,应当突出重点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对教学设计的反思就是对教学设计是否与教学实际过程相适合进行反思,以找出教学设计中的闪光点与不足。
2.对高中数学教学过程的反思。教学过程是整个教学的核心内容,对教学过程的反思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反思。要求教师能够根据学生数学基础、学习规律进行合理编排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还要求教师能够灵活运用教科书将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喜欢的问题。教学方法则是教师怎么教的问题,新课改要求强调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学会合作。
二、教学反思的分类
以教学反思的时间段来划分,可以将高中数学教学反思分为教学前反思、教学中反思和教学后反思。
1.教学前反思。教学前反思,与教学设计的反思有一定的相关之处,反思在高中教学如何将高中教学课程编写意图、课程理念与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效整合起来,同时要结合学生学什么、怎么学,从而确定出符合教学实际,又受学生喜爱的高中数学教学设计。
2.教学中反思。应当反思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目标能否在课堂教学中实现,教师应该根据数学课堂实际情况对教学设计内容进行动态调整,使教学节奏张弛有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应该敞开心扉互相接纳、互相理解,形成一个“师生学习共同体”,而且教师应当根据教学信息的反馈情况,进行教学计划的调整,确保教学过程顺利进行。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应当积极引导学生,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引发学生创新的能力,保持师生课堂互动,只有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思考问题中,引导他们自己解决数学问题,学生才能够有更深的印象,学习效果也更好。
3.教学后的反思。在教学课堂结束后,根据课堂学生学习的情况、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的采用,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对教学效果进行评测,反思数学教学的方法是否合适、学生是否主动,根据课堂反馈调整教学目标。
三、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学方法的具体应用
1.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新课标和新教材的背景下,教师掌握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显著特点:一是能有效地增大每一堂课的课容量,从而把原来45分钟的内容在35分钟中就加以解决;二是减轻教师板书的工作量,使教师能有精力讲深讲透所举的例子,提高讲解效率;三是直观性强,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四是有利于对整堂课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和小结。在课堂教学结束时,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堂课的内容,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同时通过投影仪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本堂课的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对于一些复杂或者数量大的内容,如立体几何中的一些几何图形、一些简单但数量较多的小问答题、文字量较多应用题、复习课中章节内容的总结、选择题的训练等等都可以借助投影仪来完成。可能的话教师可以自编电脑课件,借助电脑来生动形象地展示所教内容。如讲授正弦曲线、余弦曲线的图形、棱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都可以用电脑来演示。
2.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众所周知,近年来数学试题的新颖性、灵活性越来越强,不少师生把主要精力放在难度较大的综合题上,认为只有通过解决难题才能培养能力,因而相对地忽视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教学。教学中急急忙忙把公式、定理推证出来,或草草讲一道例题就通过大量的题目来训练学生。其实定理、公式推证的过程就蕴含着重要的解题方法和规律,教师没有充分暴露思维过程,没有发掘其内在的规律,就让学生去做题,试图通过让学生大量地做题去“悟”出某些道理。结果是多数学生“悟”不出方法、规律,理解浮浅,记忆不牢,只会机械地模仿,思维水平较低,有时甚至生搬硬套,照葫芦画瓢,将简单问题复杂化。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过于粗疏或学生在学习中对基本知识不求甚解,都会导致在考试中判断错误。不少学生表示现在的试题量过大,他们往往无法完成全部试卷的解答,而解题速度的快慢主要取决于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熟练程度及能力的高低。可见,在切实重视基础知识的落实中,同时应重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培养。
参考文献
[1]王敏高中数学教学反思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2]张丽高中数学教学反思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
[3]刘海娜浅议新课改高中数学教学反思[J].教育教学论坛,2013,15:54-55。
[4]宋长权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教师反思[D].华东师范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