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放牧是草地最主要的利用方式,草地植物被家畜采食而部分或全部去叶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内蒙古草原是我国北方地区最大的干旱半干旱草原,长期以来,过度放牧使草地的植被、土壤状况不断趋于恶化。由于过度放牧,草地植物正常的生理生态特性受到影响,光合作用能力、生长能力和繁殖更新能力等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本文从动物-植物-土壤相互联系的角度出发,着重研究了过度放牧和刈割对内蒙古草原的一种典型植物—羊草(Leymus chinensis (Trin.) Tzevel.)形态、生长和生理的影响,以及羊草对放牧和刈割的生理生态响应,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过度放牧使土壤表层含水量、有机质含量和氮含量显著下降;羊草的叶量减少,比叶面积增大,节间缩短,分蘖减少;羊草的生物量根部分配比例增大,生殖器官则分配很少;羊草种群高度、盖度、密度和相对生物量均比对照显著降低。试验结果说明,过度放牧从短期可以影响到羊草种群和部分形态特征,长期则影响羊草的生物量分配模式,最终还使羊草的生境趋于恶化,不利于羊草的生长。同时,羊草对放牧也形成了一定的适应性。例如,比叶面积增大,增加了更多的光合叶面积;节间缩短可以躲避家畜啃食;生物量向根部集中,增大了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面积等。2.过度放牧使羊草的净光合速率显著降低;光合作用补偿点增大,光合作用饱和点却降低;蒸腾速率、气孔导度下降,暗呼吸速率增大;光系统Ⅱ的光化学效率、实际量子产量和光化学粹灭值均显著低于围封样地;瞬时和长期的水分利用效率也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试验结果表明,过度放牧强烈制约了羊草的光合作用能力和水分利用效率。而植物的光合作用是物质生产的基础,羊草光合能力的降低必然导致其生物产量的降低,从而也改变了羊草种群在整个生物群落中的作用和地位。3.羊草在轻度(地上20%)和中度(地上40%)刈割条件下可以获得更大的地上累积生物量,表现为超补偿生长,并且地下生物量降低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从正相互作用角度诠释过度放牧引起的草原退化[J]. 科学通报 2015(Z2)
- [2].绿水青山的生态富民经[J]. 中华环境 2017(06)
- [3].阿尔泰山草地过度放牧的动力机制分析[J]. 当代畜牧 2018(30)
- [4].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新疆新源县过度放牧土壤细菌多样性[J]. 微生物学通报 2017(03)
- [5].大同地区天然牧草过度放牧现状及改进建议[J]. 中国畜牧兽医文摘 2018(01)
- [6].平衡放牧的社会效益和环境保护[J]. 北京农业 2013(09)
- [7].沙漠化[J]. 世界建筑导报 2010(05)
- [8].内蒙古牧区过度放牧发生原因及生态危机研究[J]. 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 2009(01)
- [9].白雪一直坐在山顶等待[J]. 少年文艺(上海) 2008(04)
- [10].青海草原虫害诱因及生态治理[J]. 中国畜牧兽医文摘 2017(02)
- [11].草原荒漠化的成因及防治对策[J]. 林业科技情报 2020(01)
- [12].沙患的天灾人祸[J]. 环境 2013(05)
- [13].做一个心存敬畏的人[J]. 中国德育 2010(01)
- [14].草原资源的最优利用控制[J]. 经济研究导刊 2011(05)
- [15].持续推进国土绿化,建设绿色美好家园[J]. 林业科技情报 2020(02)
- [16].祖国,我为你自豪——环保篇[J]. 少年月刊 2019(24)
- [17].典型草原大针茅种群空间格局及对长期过度放牧的响应[J]. 生物多样性 2020(02)
- [18].戈壁之舟——双峰驼[J]. 生物学通报 2019(11)
- [19].基于改进蚁群算法的羊群放牧规划方案研究[J]. 内蒙古科技大学学报 2020(03)
- [20].有了一个新办法[J]. 小学生导刊(高年级) 2013(11)
- [21].提高松嫩草原生产力的几项措施[J]. 养殖技术顾问 2011(08)
- [22].气候因子与过度放牧在内蒙古牧区草地退化演变中的作用[J]. 农业技术经济 2015(08)
- [23].澳大利亚土地退化管理及对我国的启示[J]. 水土保持应用技术 2015(05)
- [24].畜南下,禽北上——畜禽换位新思路促农牧业双赢[J]. 发明与创新(综合版) 2009(05)
- [25].草原过度放牧的一个演化博弈分析[J]. 开发研究 2013(04)
- [26].黄帚橐吾的研究进展[J]. 青海畜牧兽医杂志 2015(02)
- [27].飞沙走石[J]. 儿童故事画报 2019(14)
- [28].人类活动对生物的影响[J]. 地理教育 2009(06)
- [29].换位思考,为地球护住绿色心脉[J]. 中国林业 2012(09)
- [30].基于“3S”技术的数字林业应用[J]. 内蒙古林业 20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