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生芳
(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南宁530003)
[摘要]文章简述职业倦怠的概念,分析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危害与原因,从社会、学校和个体三个层面探讨预防和缓解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业倦怠研究
[作者简介]罗生芳(1972-),男,壮族,广西都安县人,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办公室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与人力资源管理及市场营销。
[中图分类号]G45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041(2013)05-0079-03
一、职业倦怠的概述
早在上世纪70年代,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弗鲁顿伯格(Freudenberger)就针对职业倦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在助人行业中应用。此后,广大学者对职业倦怠开展了多方面的研究。其中最常被引用的是马斯乐(Maslach)和杰克森(Jackson)关于职业倦怠的定义:“在以人为服务对象的领域中,个体的一种情感耗竭、人格解体和个人成就感降低的症状。情感耗竭是指个体情感资源过度消耗、疲乏不堪、精力丧失。人格解体是指个体对待服务对象的负性、冷漠、过度疏远的态度。个人成就感降低指个体的胜任感和工作成就感下降,消极评价自己工作的意义与价值的倾向。”有研究表明,教育程度高者比教育程度低者更易患职业倦怠,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群体。
二、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及危害
当前我国已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校发展已由规模迅速扩张阶段转向以调整结构和提高质量为主要任务的内涵建设阶段;与此同时,经济结构在优化升级,产业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但高校同质化趋势却日益突显,高等教育适龄人口下降,与本科相比高职面临着更大的挑战,随着改革逐步深入,教师的压力和责任也越来越重,职业倦怠迹象愈加明显。
(一)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
1、生理上出现异常,亚健康状态教师增多。具有倦怠现象的个体表现出生理能量慢性衰竭的状态,如饮食习惯和体重骤变,身体虚弱,对疾病的抵抗力降低,内分泌紊乱,易患各种心脑血管疾病和神经衰弱、失眠等病症,整个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出现深度疲劳、头痛失眠、消化不良、食欲不振、喉咙嘶哑、肌肉疼痛和僵直、腺体肿胀、全身酸疼、内分泌功能紊乱等异常现象。
2、心理上出现障碍,情绪衰竭呈多发态势。在认知方面,感受到工作没有意义和价值,将其视为枯燥而机械重复的琐碎事务,觉得前途暗淡。在情感方面,丧失工作信心和热情,产生厌倦,情绪波动大,经常感觉抑郁、焦虑和烦恼等。在意志方面,在工作中碰到困难就躲,不愿钻研。心理上出现持续的精神不振,内心时感空虚,对他人容忍度降低,产生自卑心理,缺乏自信心。
3、行为上表现出异化,工作热情减退与人际紧张。表现为对工作敷衍了事,对周围的人、事物漠不关心。缺乏进取心,厌倦教学工作,减少工作投入,尽量逃避教学环境,只注重个人待遇和福利。减少接触或拒绝接纳学生,对待同事也常常持多疑的态度,对周围的人与事越发没耐心、不柔和。倦怠个体甚至把问题带到人际上,把这些忧愁和麻烦、压力加诸于家人和朋友身上,造成人际关系紧张。
(二)教师职业倦怠的危害
1、消极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教师职业倦怠对教师个体及学校都将产生不良的影响,学生将是最终的受害者。处于职业倦怠中的教师往往会表现出急躁、疲惫、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对学生的关心帮助减少,对学生的管理也会变得粗放松散,对学生的态度变得冷漠和疏远,甚至会出现粗暴的教育行为。
2、消极影响教师的自身发展。职业倦怠会导致教师历经较多的焦虑、自卑、抑郁等消极情绪影响,悲观懈怠、责备他人、自我贬损、拒绝新事物等行为也常有表现。
3、消极影响学校人才培养质量。职业倦怠会导致高职教师的观察力、决策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弱化,对学生的关心关注也会下降,甚至可能产生漠视学生的状况。教育关键在教师,教师身心交瘁必然会影响到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三、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探析
(一)转型期的社会要求提升,教师角色冲突加剧。
当前社会处于转型期,政治、经济、文化体制进行着前所未有的变革。高等教育也必然发生整体性、结构性的变迁,面对社会要求升级、教育改革推进以及生活节奏加快,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与挑战猛然增加。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和应用性本质特征决定了高职教师既要承担教育类型特殊性所带来的教学工作、职场实践和职业声望等压力,又要面临着教育观念、职业道德和职业行为的反思与重构的压力。高职院校的实际社会地位处境尴尬,教师付出与社会认同存在巨大差异,教师与社会角色期望存在较大的矛盾。高职教师所承载的角色远远多于任何其他教师,角色冲突带来的问题比其他任何教师群体更为严重,社会改革和转型所带来心理压力更多更复杂。
(二)高职教育对象特殊,教师职业压力加重。
高职院校学生素质参差不齐且文化水平偏低,办学规模在扩张,大班教学现象普遍,教师授课任务重,日平均工作时间远远长于其他职业。在信息化背景下,学生拥有更多的学习渠道,教师要胜任教学工作,必须要花费大量精力学习新理论、新知识和新技能。科研压力与日俱增,科研成果、学术论文与教师的职称评定、考核、聘用、升职等直接挂钩,使教师经常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学历提高和各种继续教育培训、申报职称各种达标要求,更使教师疲惫不堪。教育行政部门考核职业院校关键指标之一是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社会的就业压力直接转嫁到教师的身上,增添教师的职业要求和对社会承担的责任。随着市场化的推进,高职院校也不能例外地推行末位淘汰、竞争上岗、低职高聘、高职低就等竞争机制,教师稳固的职业安全感已不复存在。
(三)教师个体情绪衰竭,工作激情丧失。
高职教师的心理状态变化主要体现在个人情绪衰竭上,个别教师出现了不安心工作、缺乏敬业精神的情况。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的政策扶持、财政投入、教学与科研条件、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等方面有很大的差距。金钱崇拜、贪污腐败、奢靡风气等一些不健康、不合理、不公平的现象也冲击纯洁的象牙塔,对高职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的心理健康产生了消极影响,导致焦虑、浮躁或消极、沮丧等心理产生,成就动机感减弱、教学激情降低、工作疲于应付,焦虑倦怠滋生、怨言抵触增多,工作激情丧失。还会表现出对学校发展和学生成长冷漠,对宗教、虚拟世界兴趣浓厚等各种人格异常的现象。
(四)社会比较失衡,低成就感突显。
长期以来,职业教育在我国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虽然国家不断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但与其他行业相比,社会对教师的认可程度与社会给予教师的回报并不对等。在社会比较中,教师对自己职业产生的不平衡感不断增强。教师的低成就感或目标没达成的挫折感影响着教师的工作热情,教育教学效果需要经过长期的实践才能显现出来,由于长期的投入工作而看不到效果,这种不平衡通过心理暗示直接影响教师的行动和思维,产生丧失职业兴趣的心理。教师流失、等待、观望、不安与躁动都不同程度存在,催生了职业倦怠。
(五)职业封闭与个体差异,导致心理问题出现。
教师职业相对独立与封闭,决定了其与社会联系、沟通、交流的渠道相对偏窄,成为影响教师自我认知、人际关系与心理平衡的限制因素之一。高职教师教学任务重,科研能力和水平相对较弱。大多工作都是以个体方式完成,没有助手,也很少有交流,职业环境封闭导致心理疲劳。同时,个体性格差异也是引起职业倦怠的重要原因。性格内向、缺乏自信心、不善于和他人交流的人更易于产生职业倦怠,而性格开朗、自信的教师则很少出现职业倦怠。不同的生活态度也影响着职业倦怠的程度,精神状态很颓废、生活态度悲观、消极的人,较之于那些生活乐观、积极、活泼的教师,更易于产生职业倦怠。
四、预防和缓解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探讨
预防和缓解高职教师的职业倦怠,应基于教育学、管理学和心理学等多元视角加以研究,可从社会、学校和个体三个层面探讨相应的对策。
(一)就整个社会而言,应树立起新的职业教育观念,对高等职业教育持合理期望;改革职业教育制度,构建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层次完整的教育体系,以及适合国情的高职教育学位制度;切实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建立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支持网络。
1、建立社会支持系统,形成合理的社会期望。过高的社会期望是导致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原因,应当认识到学校在社会发展、个体发展中的作用是都有限的,而教师作为个体,能力也是有限的。要引导社会对教师职业角色形成合理的定位,以减轻职业压力。
2、切实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职业的社会地位取决于它的经济地位和职业声望,决定该职业的吸引力和从业人员的社会地位。要让教师热爱自己的职业,社会必须将尊师重教落到实处,切实地提高教师的待遇和经济地位,让教师感觉到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从根本上克服教师的倦怠心理。
3、正确实行改革,扩大教师自主权。教育改革总是力求推动教育发展,但是改革进程中出现的问题,也会给教师带来压力。对教师多而繁杂的限制和要求,致使教师疲于应付,没有思考余地,严重挫伤了教师工作热情,有的甚至遭到教师强烈抵触。因此,教育改革应采取适当的方式进行,包括请教师提供建议,参与策划,循序渐进,逐步到位,为教师提供足够的改革信息等。
4、加强宣传,形成合力。在增加教育投入,不断提高教师收入水平的同时,要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全社会关注教师行业,形成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不断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让教师从工作中体会到自身价值,增强职业吸引力。
(二)就学校而言,管理者要坚持以人为本,建立科学民主的管理制度;应加强学校自身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关注教师职业发展,建立有效的教师成长机制。
1、坚持开放民主,改善学校管理方式。要尊重教师,给予教师参与学校管理和进行决策的权力和机会。多关心教师,多和教师交流,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解决实际生活和工作困难,满足物质和精神上需求,做到事业留人,感情留人。积极开展群众性活动,为教师交流创造更多的机会,利于教师劳逸结合和身体健康,利于情感宣泄,使各种消极情绪得以及时化解。
2、加强管理制度建设,鼓励教师参与决策。学校管理制度不仅要体现科学性、合理性,还要充分体现人性化特点。建立科学的教师评价体系,在确立这些与教师密切相关的管理制度和评价体系时,鼓励教师参与决策,充分发挥民主。在实际管理中,要注重管理风格,要充分尊重教师,以柔性管理为主。
3、创造良好条件环境,保障教师身心健康。建立健康行动计划,创造良好的生理和心理环境,满足教师在工作中的身心需求,提高工作方面的保健因素,减轻压力。举行各种适合教师参与的体育活动,建立体育锻炼固定场所,使教师在紧张的脑力劳动之余,能彻底放松。提供校内外心理健康咨询服务,减少教师的心理不健康现象。
4、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导向,改革评价与竞争机制。切实减少不必要的检查、评比、考核等,将这些改变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创造条件。给教师尽可能多的自由时间和空间,使教师拥有更多的人才培养自主权和更大的自由度,为教师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充分发挥创造条件,使教师的自我价值得以体现与提升,成就职业发展。
5、加强横纵沟通,营造和谐校园。向利用工会、社团等正式、非正式组织建立有效的横向和纵向沟通链,横向沟通链使教师之间加强联系,相互信任,改善教师的人际关系,在交流中提升认知水平和业务水平。纵向沟通链可使教师更深刻地了解学校领导,也可以使校领导更好地了解下属,使教师能充分参与决策,提升对工作的执行力和满意度。
(三)而教师个体,应充分认识高等职业教育与自身的责任,树立正确的职业信念和良好心态,客观认识职业倦怠,有针对性地进行预防和自我调适。
1、做好个体认知调节,培养良好的个性特征。教师个人的心态与努力是解决职业倦怠内在因素,职业倦怠主要来自于工作压力,要积极正视学会识别症状早发现早解决。建立合理的职业期望,不要把原本是学生、家庭和社会的责任都强加于自身。教师只有清楚地认识了自己,才能确立适当的奋斗目标,提高成功的可能性,而不至于目标脱离实际,以至因为无法实现预期目标经受挫折;也才能更理性的分析所面对的种种压力,增强处理问题的自信心。
2、改变工作态度,以乐观的心态看待自己的工作。保持做教师的新鲜感,对工作充满热情,对教育事业有执着的追求。要认识到自己工作是有价值、有意义的,树立坚定的职业信念,以本职工作为荣,克尽职守,才能克服职业倦怠情绪,积极从事教育事业。要正确认识妥善管理压力,积极面对工作,合理调节情绪,并进行适当的转移调控、宣泄调控,合理调节工作与生活节奏。
3、努力学习提升,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学习和掌握新知识、新技能,不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增强工作成就感,而且还有助于在工作中找到新的乐趣。自我充电有助于产生新的教学理念,对教学工作的控制感增强,可以重新唤醒教师对教学、科研工作的热情,减少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可能性。
4、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形成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要摆正家庭与工作的关系,和谐人际形成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人所处的社会系统主要包括家人、师友、同学,以及同事,寻求社会支持是应付压力情感反应的一个有效手段,当个体受到压力威胁时,他人的帮助和支持可以使个体恢复信心。
5、学会积极的应对技巧,主动自我调适。要在工作中保持乐观向上的态度,困难和挫折是在所难免的。要学会倾诉宣泄、学会委任、学会找理由给自己放松、寻找适合自己的锻炼方式或求助于专业机构学习掌握心理健康的知识技术。培养广泛的兴趣,多参加各种文体活动,转移注意力,做到劳逸结合,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和耐压能力。
主要参考文献:
1.张可.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消极影响与自我调适[J].教育与职业,2011,(6).
2.刘苹,苏宝胜,苏明辉.民办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与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2012,(7).
(责任编辑:盛丹艳)
TheCauseofTeachers’JobBurnoutandItsStrategyinVocationalColleges
LuoShengfang
Abstract:Thepaperintroducesthedefinitionofjobburnout,analyzesthecause,harm,andmanifestationofteacher’sjobburnoutinvocationalcolleges,andexploresthestrategiesofpreventingandalleviatingteacher’sjobburnoutinvocationalcolleges.
Keywords:vocationalcollege;jobburnout;re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