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本研究利用大豆RIL群体,采用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大豆重要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进行多世代联合遗传分析;应用已构建的遗传连锁图谱,进行各性状QTL定位研究。本研究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大豆重要农艺和品质性状的遗传分析利用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大豆Jinf RIL群体的重要农艺和品质性状进行遗传模型分析,结果表明:(1)大豆百粒重和产量的遗传规律符合3对主基因遗传模型(F);(2)大豆底荚高度、株高、主茎节数、有效分枝数、荚粒数、蛋白质以及脂肪含量等多个性状遗传规律均符合2对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E)。遗传参数估算结果表明,(1)大豆百粒重和产量的遗传主要受主基因控制,同时对环境影响比较敏感;(2)底荚高度、主茎节数、脂肪含量等三个性状主要受多基因控制;(3)株高、有效分枝数、荚粒数、蛋白质含量等多个性状遗传受主基因+多基因控制。2、大豆重要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QTL定位研究本研究利用Jinf RIL群体2009和2010两年的表型数据,结合遗传连锁图谱,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对株高、主茎节数等8个农艺性状和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等进行QTL分析,共检测到相关QTLs 39个。(1)2009年检测到百粒重QTLs 4个,分别位于连锁群a1,d1a和m上,两个主效QTLs遗传贡献率大于10%;底荚高度QTLs 2个,遗传贡献率分别是11.08%和9.7%,分别位于连锁群b2和c2上;一粒荚相关QTLs有2个,分别位于连锁群b2和k2上,表型解释率分别是12.18%和7.43%;检测到1个三粒荚QTL,位于a2连锁群上,表型解释率10.71%;检测到3个与蛋白质含量有关的QTL,其中位于连锁群g和连锁群h2的QTL,遗传贡献率分别是10.03%、10.92%,位于连锁群b2上的蛋白质含量QTL表型解释率8.81%,与satt416的距离仅1.59cM;与脂肪含量有关的QTLs有2个,分别位于连锁群d1a和n上,可以解释表型变异的14.93%。(2)2010年数据分析结果:检测到百粒重QTLs 3个,分别位于a1、e和j3上,其中位于连锁群a1上的QTL和检测到的2009年QTL位置一致,是遗传稳定性较好的位点;底荚高度QTLs 4个,分别在连锁群b2、h1、j2和k3上;株高相关QTL 1个,位于连锁群b1上,表型解释率为14.48%;荚粒数分析中,二粒荚有关QTLs 2个,位于连锁群f1和n上,遗传贡献率分别是16.27%、7.19%;无效荚QTLs 2个,总共可以解释表型变异的19.43%;四粒荚有关QTLs 3个,分别位于连锁群c2、d2和i上,遗传贡献率分别是13.73%、9.22%和11.32%;主茎节数相关QTL 1个,位于连锁群b1上;有效分枝数相关QTL 1个,位于连锁群d2上,对表型解释率为14.48%;产量性状共检测到相关QTL 4个,分别位于连锁群a1、b1和c1上,遗传贡献率8.79%-18.47%不等,加性效应值分别为-9.81、-9.08、15.43和-10.15;检测到1个蛋白质含量QTL,位于c2连锁群上,距离sat062标记14.01cM、遗传贡献率达44.04%,初步认定是一主效QTL;检测到的2个脂肪含量相关QTLs分别与f3上标记satt144和h2上satt317紧密连锁,遗传贡献率分别是6.17%和6.54%;粒重比有关QTL 1个,位于连锁群h2上,在标记satt317和satt142之间,加性效应为负值,遗传解释率10.44%。3、表型相关性分析结果两年数据相关性分析结果比较一致的有:产量与株高、主茎节数、有效分枝数、三粒荚以及粒重比之间存在稳定的正相关关系。主茎节数和百粒重、底荚高度、株高等都存在显著正相关。底荚高度和三粒荚显著负相关。有效分枝数和荚粒数(四粒荚除外)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三粒荚与蛋白质含量具有显著负相关。蛋白质含量和脂肪含量之间存在极显著负相关关系。数据分析也发现有两年结果不一致甚至相反的现象,可能与某些数量性状对环境比较敏感有关。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小麦品种扬麦16赤霉病抗扩展QTL定位及分析[J]. 作物学报 2020(02)
- [2].黄瓜单性结实性状遗传与QTL定位[J]. 中国农业科学 2020(01)
- [3].水稻闭颖授粉QTL的初步定位分析[J]. 分子植物育种 2020(04)
- [4].甘蓝型油菜对盐胁迫的响应及耐盐相关性状QTL研究进展[J].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20(04)
- [5].亚麻QTL定位的研究进展[J]. 中国麻业科学 2020(04)
- [6].控制水稻中胚轴伸长的QTL定位[J]. 中国稻米 2019(06)
- [7].粳稻柱头外露率QTL定位[J]. 中国水稻科学 2017(01)
- [8].供氮和不供氮条件下玉米穗部性状的QTL定位[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7(01)
- [9].玉米出籽率的QTL定位及其与环境互作分析[J].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2017(04)
- [10].东乡野生稻芒长的QTL定位[J]. 分子植物育种 2017(07)
- [11].QTL技术在水稻耐盐育种上的应用[J]. 农家参谋 2017(10)
- [12].绒山羊QTL的研究进展[J]. 当代畜牧 2017(15)
- [13].马氏珠母贝生长性状相关QTL在两个群体中的验证[J]. 海洋通报 2017(05)
- [14].小麦重组自交系群体抽穗期QTL分析[J]. 江苏农业学报 2015(06)
- [15].黄瓜单性结实性状的QTL定位[J]. 中国农业科学 2015(01)
- [16].甘蓝型油菜遗传图谱构建和重要农艺性状QTL定位研究进展[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14(06)
- [17].利用Solanum pennellii LA0716渐渗系群体初步定位番茄果实硬度QTL[J].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5(02)
- [18].水稻次级群体QTL研究进展[J]. 湖北农业科学 2015(12)
- [19].猪乳头数性状QTL研究进展[J]. 家畜生态学报 2013(11)
- [20].胡麻株高QTL定位与候选基因功能分析[J].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20(06)
- [21].水稻产量性状一般配合力QTL定位[J]. 核农学报 2020(09)
- [22].利用大刍草渗入系群体定位玉米株高和穗位高QTL[J].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04)
- [23].玉米尾孢灰斑病抗性QTL分析[J]. 陕西农业科学 2020(09)
- [24].水稻种子休眠的QTL定位研究进展[J]. 中国科技论文 2016(24)
- [25].甘蓝型油菜含油量性状的QTL定位[J]. 新疆农业科学 2017(08)
- [26].高粱子粒单宁含量和颜色QTL分析[J].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7(05)
- [27].马氏珠母贝两个与生长性状相关QTL的验证[J]. 海洋科学 2015(11)
- [28].小麦耐热性状鉴定及相关性状QTL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16(21)
- [29].东乡野生稻的粒形相关QTL分析[J]. 杂交水稻 2014(06)
- [30].半滑舌鳎性别决定的QTL互作研究[J].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2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