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过程中的一种经济现象,是社会分工深化和拓展的结果。伴随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如何把农业富余劳动力合理有效地转移到其他产业实现就业,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问题。不同于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我国在进行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面临着特殊的经济环境。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要求我们必须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而我们又处在工业化较初级的阶段,这就使得我国面临着农业劳动力大量富余与城市就业压力同时存在的双重困难。本文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政策和产业结构变动的分析入手,借鉴西方发展经济学关于劳动力转移的理论,通过对历史统计数据和抽样调查数据的综合应用,剖析了我国农业富余劳动力形成的历史原因,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经验,揭示了农业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和面对的一系列问题,探讨了加快我国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思路和政策建议。针对我国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遇到的农业发展薄弱、产业结构变动、乡镇企业吸纳能力变弱、农民整体素质低,以及制度因素制约等障碍,提出了通过加强农业、加快农业组织创新、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推进制度创新等措施,促进农业富余劳动力有效转移。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前言第一章 产业结构和就业理论1.1 产业结构发展理论1.1.1 产业结构的发展阶段1.1.2 产业的生命周期1.1.3 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判断标准1.2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互动关系1.2.1 产业结构的发展水平决定劳动者的就业规模和结构1.2.2 产业结构的演进决定就业结构的变化1.2.3 劳动力资源的状况决定了一个国家产业发展路径选择1.2.4 就业结构的调整是产业结构演进的重要内容1.3 发展中国家的二元经济结构与劳动力流动1.3.1 刘易斯二元理论1.3.2 拉尼斯─费景汉对刘易斯理论的修正1.3.3 托达罗的城─乡劳动力迁移模型第二章 我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分析2.1 改革开放后我国产业结构的演变历程2.1.1 改革开放后我国产业政策的演变2.1.2 改革开放后产业结构的演变2.2 我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2.2.1 产业结构演变的方向和速度异化2.2.2 产业结构的非均衡发展2.2.3 部分产业的过度竞争2.2.4 地区产业结构转变失调2.2.5 要素变动和资源配置效率不高2.2.6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不协调第三章 我国农业劳动力富余的现状和原因3.1 农业富余劳动力的界定3.2 我国劳动力转移政策的演变3.3 我国农业劳动力过剩的现状3.3.1 数量估计3.3.2 结构特征3.4 我国农业劳动力过剩的原因3.4.1 长期的二元体制3.4.2 产业结构升级影响了转移进程3.4.3 城镇过大的就业压力增加了转移难度3.4.4 农业劳动力素质不能适应其它产业要求第四章 促进农业富余劳动力有效转移的紧迫性4.1 缓解人地矛盾突出问题的重要手段4.2 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重要途径4.3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4.4 维护农村及整个社会安全稳定的需要4.5 促进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向城乡一体化转变的需要第五章 产业结构调整中有效转移农业富余劳动力的对策5.1 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带动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5.1.1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拓展农业内部就业空间5.1.2 发展农产品加工,拓宽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渠道5.1.3 发展农村第三产业,增加农业劳动力就地转移机会5.2 加快农业组织创新,推动农业劳动力就地转移5.2.1 提高农业产业化程度,科学分流、配置农业富余劳动力5.2.2 发展农业产业区,改进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方式5.3 继续发挥劳动密集型产业吸纳劳动力的作用5.3.1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过程中结合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5.3.2 继续发挥传统工业吸纳劳动力的作用5.3.3 充分发挥第三产业吸纳农业富余劳动力的作用5.4 继续发展乡镇企业,方便农业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5.5 制度改革与创新,为促进农业富余劳动力有效转移提供保障5.5.1 土地制度创新5.5.2 改革户籍制度5.5.3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5.6 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和农民就业技能培训,全面提高农民素质结束语参考文献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致谢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产业结构调整论文; 二元经济论文; 农业富余劳动力论文; 有效转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