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水稻黑条矮缩病(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disease)是一种主要由灰飞虱(Laodephax striatellus Fallen)以持久性不经卵方式传播的恶性水稻病毒病。发掘抗性基因和培育抗性品种是解决这类病毒病害的根本策略,但受制于品种抗性人工接种鉴定方法的缺乏,水稻黑条矮缩病品种抗性的遗传学研究和育种实践一直进展较慢。为此,本研究在破解了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假阳性毒源干扰、病毒毒源保存和灰飞虱携带水稻条纹病毒干扰等技术难点的基础上,构建了高效引发水稻黑条矮缩病的人工接种鉴定方法。同时,采用多年多点方法在重病区抗鉴圃中对水稻品种和资源进行水稻黑条矮缩病的抗性鉴定,利用上述人工接种鉴定方法对筛选出的抗性品种进行进一步的抗性确认,并分析其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抗性特征。将抗性品种与感病品种构建分离群体,采用人工接种鉴定方法分析其遗传模式,同时利用分子标记分析方法构建遗传连锁图谱,对抗性基因进行了定位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建立一种快速、灵敏检测的水稻黑条矮缩病毒的逆转录环介导等温扩增方法(Reverse Transcription 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 RT-LAMP)。该方法可排除南方水稻黑条矮病毒的干扰而特异的检测植物和飞虱体内的水稻黑条矮缩病毒,其灵敏性与RT-PCR基本一致,但检测结果易于判定。这一方法的建立成功破解了水稻黑条矮缩病品种抗性的人工接种鉴定方法中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假阳性毒源干扰。2.发明了一种利用灰飞虱从冻存病叶中获得水稻黑条矮缩病毒的方法。以冷冻保存的水稻黑条矮缩病罹病植株叶片对灰飞虱进行饲毒,随后接种感病水稻品种,结果发现灰飞虱可从冻存病叶上获得并传播水稻黑条矮缩病毒,且获毒能力和传毒能力与未冻存病叶处理相比无显著性差异。这表明从冻存病叶上获得水稻黑条矮缩病毒的灰飞虱可以应用于品种抗性人工接种鉴定。3.利用梯度试验分别研究了病毒在介体体内的循回时间、接种时间、接种强度、水稻接种苗龄4个因素对鉴定效果的影响。结果显示,病毒在介体体内的循回时间为12-15d或21-24d条件下,鉴定效果优于8-11d和16-17d处理;接种48-72h条件下,鉴定效果优于12-24h处理;有效接种强度4-20虫/苗条件下,鉴定效果优于1-3虫//苗处理;水稻接种苗龄0.5-2.5叶龄条件下,鉴定效果优于2.5-3.5叶龄处理。由此构建了水稻抗黑条矮缩病人工接种鉴定方法:循回时间为12-15d、接种时间48-72h、有效接种强度4-20虫/苗和水稻接种苗龄0.5-2.5叶。在此条件下对不同抗性表现的水稻品种进行鉴定,其鉴定效果与重病区田间鉴定效果无显著性差异,表明所构建的水稻黑条矮缩病品种抗性人工接种鉴定方法能客观地反映水稻品种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抗性水平。4.在常年水稻黑条矮缩病重发的地区江苏省建湖县、盐都县和灌云县分别建立抗性鉴定圃,对主栽品种和资源材料进行了多年多点田间抗性鉴定,发现水稻品种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田间抗性在不同地点和不同年份间并不相同,尽管不同品种对水稻黑条矮缩病表现出一定差异,但没有发现免疫或高抗的品种。一份来自越南的籼稻资源材料特特勃在两年三点的田间试验中表现出抗病和中抗的抗性水平,可望作为抗性资源运用于针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抗性育种。5.利用人工接种鉴定、非嗜性测验及抗生性测验分析了特特勃对水稻黑条矮缩病和传毒介体灰飞虱的抗性特征,结果表明特特勃对水稻黑条矮缩病表现为抗病,抗虫性鉴定发现特特勃仅表现出弱非嗜性,而无抗生性。综合抗病性和抗虫性表现,特特勃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抗性主要来自于对病毒本身的抗性,而不是对传毒介体灰飞虱的抗性。采用人工接种鉴定方法对淮稻5号/特特勃构建的F2:3家系进行水稻黑条矮缩病抗性遗传分析,发现其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抗性为数量性状,可能由1-2个主效基因控制。6.在842对微卫星标记中筛选获得在淮稻5号和特特勃间存在多态性标记160个(多态性频率19%),从中选用127个标记对淮稻5号/特特勃F2群体的138个株系进行分析,构建覆盖基因组2179.6cM的水稻遗传连锁图谱,标记间平均间距为17.16cM。采用基于复合区间作图法的软件Windows QTL Cartographer V2.5对构建的遗传图谱和之前获得表型数据进行分析,从淮稻5号/特特勃的F2群体检测出2个水稻黑条矮缩病抗性QTL,分别命名为qRBSDV-3和qRBSDV-11.其中qRBSDV-3位于第3染色体的RM5626-RM7097之间,LOD值为4.07,贡献率为17.5%。qRBSDV-11位于第11染色体的RM202-RM7120之间,LOD值为2.21,贡献率为12.4%,两抗性QTL均来自于抗病品种特特勃。通过图谱比对表明本研究获得的两个抗性QTL是新的水稻黑条矮缩病抗性位点。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人工饲养不同世代灰飞虱群体传播水稻黑条矮缩病毒的比较[J]. 植物病理学报 2017(04)
- [2].二穗短柄草被确定为水稻黑条矮缩病毒的新寄主[J]. 麦类作物学报 2016(08)
- [3].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和水稻黑条矮缩病毒的单抗制备及其检测应用[J]. 植物病理学报 2013(01)
- [4].水稻黑条矮缩病毒的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12(18)
- [5].双重RT-PCR法同时快速检测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和水稻黑条矮缩病毒[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12(05)
- [6].水稻黑条矮缩病毒与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的检测及其在江西省的区域分布[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12(05)
- [7].一种快速同步检测水稻黑条矮缩病毒和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的方法[J]. 中国水稻科学 2011(01)
- [8].感染水稻黑条矮缩病毒的玉米组织细胞的变化[J].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2009(06)
- [9].玉米粗缩病抗性相关miRNA的筛选[J]. 山东农业科学 2020(10)
- [10].水稻黑条矮缩病毒外壳蛋白基因的克隆、原核表达及抗体制备[J]. 植物保护学报 2014(01)
- [11].安徽省水稻黑条矮缩病毒和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的分子检测和序列分析[J].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13(01)
- [12].灰飞虱从冷冻病叶获得水稻黑条矮缩病毒方法的研究初报[J]. 中国水稻科学 2010(04)
- [13].水稻黑条矮缩病毒在灰飞虱消化系统的侵染和扩散过程[J]. 植物病理学报 2014(02)
- [14].侵染安徽玉米的水稻黑条矮缩病毒全基因组特征[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15(06)
- [15].单头灰飞虱体内两种水稻病毒的双重一步法RT-PCR检测[J]. 浙江农业学报 2014(02)
- [16].水稻黑条矮缩病毒检测体系的优化及田间寄主检测[J]. 植物病理学报 2013(06)
- [17].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综合防治的策略和配套技术[J]. 福建农业 2012(04)
- [18].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综合防控技术[J]. 湖北植保 2014(01)
- [19].水稻黑条矮缩病毒江苏玉米分离物全基因组序列及进化分析[J]. 植物病理学报 2016(04)
- [20].抗水稻黑条矮缩病毒三价RNAi表达载体的构建及转基因水稻的培育[J]. 分子植物育种 2014(05)
- [21].中国水稻黑条矮缩病研究进展[J]. 江苏农业学报 2013(01)
- [22].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病原因及防治对策[J]. 吉林农业 2012(04)
- [23].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和病毒检测[J]. 湖北农业科学 2010(03)
- [24].水稻黑条矮缩病毒田间循环体系的建立及抗性资源筛选[J]. 山东农业科学 2017(12)
- [25].水稻黑条矮缩病毒P9-1在烟草表皮细胞中自我互作并形成包涵体[J]. 浙江农业学报 2014(02)
- [26].水稻黑条矮缩病毒基因组S7编码的2个非结构蛋白在病株中的表达检测[J]. 中国水稻科学 2012(01)
- [27].水稻黑条矮缩病毒RT-LAMP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J]. 中国农业科学 2012(07)
- [28].我国玉米上一个水稻黑条矮缩病毒重排体的ORF序列(英文)[J]. 植物病理学报 2013(04)
- [29].山东水稻黑条矮缩病毒dsRNA提取与RT-PCR检测研究[J]. 山东农业科学 2012(07)
- [30].与水稻黑条矮缩病毒p5b互作的水稻基因片段筛选[J]. 中国水稻科学 2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