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道德是人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在社会变革时期,学校道德教育改革备受关注。初中生正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重要时期,思想品德是学生在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外在的道德要求只有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实践才能真正为学生接受,并且内化为学生心中的行为准则。新修订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思想品德课程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涵在鲜活的主题之中,注重课内外相结合,鼓励学生在实践中进行积极的探究和体验,通过道德践行促进其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这要求学校在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与形成上给予正确引导和有效帮助,促其形成良好道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生活德育实践的意义不在于帮助学生获得道德知识,而是通过实践引导学生选择、建构有道德的生活、生活方式;主张道德教育,不是灌输知识、强化技能训练,而是通过师生间平等互动,让学生自主道德学习。道德教育不是虚无存在的,它必须依附生活载体,生活德育作为学校德育改革的一面旗帜,倡导的是由知识道德向生活道德的转变,引导学生建构一种更好的生活。而实践中构成因素的复杂性制约着生活德育实践的开展,生活德育从理念层面进入到实践会遭遇哪些困境?通过对南京一所普通中学的实地考察发现,当前学校教育中道德缺失现象严重,思想品德课脱离生活实际,学校德育实践普遍存在着唯知识论倾向。从思想品德课与活动课两个角度入手,揭示生活德育实践中存在困境及其制约因素,进而提出更新教师观念、整合师资力量,优化体验式德育模式,加强教材与实践联系等途径,促使生活德育实践逐步走出现实困境。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绪论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一) 选题背景(二) 研究意义二、文献综述(一) 对学校传统德育的批判,提出生活德育的概念(二) 对生活德育理论和模式的研究(三) 对生活德育实施策略和存在问题研究三、研究内容与方法(一) 研究内容(二) 研究方法(三) 考察学校的选择(四) 写作框架第一章 生活德育的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一、生活德育的概念界定(一) 相关概念的界定(二) 生活德育的内涵二、生活德育的理论基础(一)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生活德育的观点(二) 杜威的生活德育思想(三) 陶行知的生活德育思想第二章 生活德育的实践困境一、思想品德课的实践困境(一) 课程现状(二) 课程问题二、德育活动课的实践困境(一) 活动课的现状(二) 活动课实施问题第三章 生活德育实践困境的原因分析一、制度环境:生活德育的“名与实”(一) 师生眼中的“考试”(二) 升学压力二、现实考量:生活德育的底线生存(一) 学生的日常规训(二) 校园安全的隐喻三、教育者:生活德育的“喜与忧”(一) 学校领导因素(二) 思品课教师因素第四章 生活德育实践的主动应对一、更新教师观念,整合师资力量(一) 教师专业化,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二) 整合教育资源,发挥合力作用二、创新德育模式——体验式德育模式(一) 创设生活情境,开展体验式德育三、优化德育环境,发挥特色资源(一) 优化德育环境,发掘隐形德育资源(二) 校训:生活德育的特色资源四、加强教材和德育实践的联系(一) 发掘教材,开发校本课程(二) 联系实际,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三) 营造校园文化,建构和谐制度结语参考文献期刊类著作类附录致谢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道德教育论文; 生活德育论文; 思想品德课论文; 活动课论文; 实践困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