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调适与非农村庄的内源性发展 ——来自一个鲁中村庄的实地研究

传统的调适与非农村庄的内源性发展 ——来自一个鲁中村庄的实地研究

论文摘要

本研究是以山东省中部一个远离城市、缺乏资源优势而实现了非农化的村庄H村为个案的实地研究。通过对H村在改革前后经历的发展历程的分析,探讨村庄主动进取、渐进发展,实现非农化的内在逻辑。我们通过对村民的访谈收集资料,并获取了关于村庄发展历程的文献资料。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定性分析,我们发现在村庄发展初期,一方面利用村庄内部的地缘关系及社会关系网络,另一方面利用村党委与国家行政体系之间的天然联系获取外部支持。在村庄发展过程中,改革后遗留的集体主义意识形态影响了村庄的发展方向;村党委延续了改革前的强大动员能力,成为村庄发展的主导力量。村庄内部的传统因素也在非农化过程中悄悄地改变着。村民的职业非农化,生产的季节性观念转变为工作的时间观念,村民生活从散漫无序转变为有节奏和条理性。村民的面对面直接交往在减少,业缘人际交往在增多。村庄传统的居家养老模式发生半社会化的转变,养老敬老的传统与之发生了摩擦,但是没有被消减而是得到了加强。村民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改变表明了农民市民化的趋势,但是农民还没有自觉地意识到。最后,我们总结了H村发展的内在逻辑,那就是在内部传统因素与外来现代因素的互动融合中,村庄内部条件不断成熟,村庄主动开发利用村庄内部的有限的资源,实现了内源性发展。我们认为在H村发展中的关键因素是改造原有的集体组织框架,实现了农民的组织化。我们也发现了H村这种农民组织化路径具有封闭性、同质性等自身局限,因此提出要增强其开放性,谋求大市场体系中的专业分工合作。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一、研究的缘起
  • 二、研究的意义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三章 基本理论框架和主要概念界定
  • 一、内源性发展
  • 二、传统
  • 三、非农村庄
  • 第四章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一、村庄的基本情况
  • 二、访谈对象的基本情况
  • 三、研究方法
  • 第五章 传统的调适与 H村的内源性发展
  • 一、H村从农业村庄到非农村庄的内源性发展历程
  • 二、H村内源性发展对村庄传统的影响
  • 第六章 村庄内源性发展逻辑的总结
  • 一、H村内源性发展的逻辑
  • 二、村庄实现内源性发展的关键:农民组织化的讨论
  • 三、研究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相关论文文献

    • [1].是鼹鼠还是游侠[J]. 安徽文学 2017(04)
    • [2].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 对耕地“非农化”行为“零容忍”[J]. 农村工作通讯 2020(19)
    • [3].严守耕地红线 坚决制止“非农化”行为——国新办就《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行为的通知》有关情况举行吹风会[J]. 中国食品 2020(19)
    • [4].农地流转中的非农化与非粮化风险及其规避[J]. 当代经济管理 2014(08)
    • [5].云南省人口城镇化与产业非农化协调关系的实证分析[J]. 文山学院学报 2014(05)
    • [6].农村劳动力非农化程度微观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 统计研究 2012(01)
    • [7].耕地非农化研究综述[J]. 中国集体经济 2012(04)
    • [8].运用可交易耕地发展权优化耕地非农化配置分析[J].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2)
    • [9].基于农户调查的乌鲁木齐市耕地非农化影响因素分析[J]. 经济视角(下) 2012(03)
    • [10].环洱海地区乡村非农化的状态与理性推进[J].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1)
    • [11].基于耕地库兹涅茨曲线的耕地非农化与经济增长相关性研究[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1(01)
    • [12].耕地非农化的经济效应分析[J]. 经济问题 2010(10)
    • [13].环洱海地区乡村非农化发展研究[J]. 保山学院学报 2010(05)
    • [14].乌鲁木齐市耕地非农化驱动因子相关分析[J]. 经济视角(下) 2009(06)
    • [15].我国农业上市公司非农化经营成因分析[J].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08(02)
    • [16].耕地非农化格局的演变及其影响因子分析——以京津冀都市圈为例[J]. 中国土地科学 2008(01)
    • [17].我国省级耕地非农化适度性评判研究[J].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8(02)
    • [18].耕地非农化与收入差距关系的实证研究[J].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8(03)
    • [19].乌鲁木齐市1997~2005年耕地非农化状况及对策分析[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2(05)
    • [20].基于微观层面乌鲁木齐市耕地非农化参与主体博弈的分析[J].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12(06)
    • [21].中国农业劳动力非农化转移的历程及特征[J]. 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 2012(06)
    • [22].非农化社区治理模式[J]. 宜宾学院学报 2011(02)
    • [23].国外土地与劳动力“非农化”协同推进的经验与启示[J]. 赤峰学院学报(科学教育版) 2011(05)
    • [24].陕西省农业类院校“非农化”现象剖析[J]. 安徽农业科学 2011(26)
    • [25].当前农业投融资的困境:总量不足与非农化[J]. 经济研究参考 2010(30)
    • [26].中国农村劳动力非农化转移规模估算及其变动过程分析[J]. 人口研究 2010(05)
    • [27].河北省耕地非农化研究[J]. 河北企业 2009(08)
    • [28].农村社会“非农化”转型与农村职业教育应对——以浙江省为分析对象[J].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3)
    • [29].山东省耕地非农化数量最优配置研究——基于17个地级市面板数据的分析[J].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3)
    • [30].农村非农化人口的社会保障制度分析[J]. 金融经济 2008(18)

    标签:;  ;  ;  

    传统的调适与非农村庄的内源性发展 ——来自一个鲁中村庄的实地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