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期中国农民利益论

转型期中国农民利益论

论文题目: 转型期中国农民利益论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政治经济学

作者: 王银凤

导师: 朱国宏

关键词: 农民利益,农业生产力,农地制度安排,农民合作经济组织

文献来源: 复旦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本文对转型期中国农民的经济利益问题进行了探讨,较为详细地论述了转型期中国农民利益实现的历史基础、现实状况、基础条件、制度安排和组织创新。本文共分五章。 在第一章中,通过对利益理论的梳理,揭示了农民利益的思想渊源,使我们能够较为清晰地了解农民利益思想和透视农民利益的方方面面。主体需要、社会关系和个体能力分别构成农民利益的自然基础、社会基础和重要条件。农民利益是个古老而新鲜的话题。源远流长的农民利益理论表明农民利益是一个古老的话题。然而,农民是社会变迁中的弱势群体,农民的利益并没有随经济的增长而同步提高,农民利益又成为一个必须引起重视和加以研究的新鲜话题。从经济学的角度考察农民,农民和其他主体一样是理性人。理性人的农民应将实现利益最大化作为生产的目标和准则。农民的利益包括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利益,本文主要探讨农民的经济利益。农民的经济利益就是指能为农民所拥有的用以满足农民需要的物质资料和劳务。这些物质资料和劳务中的一部分可以通过收入加以衡量,另一部分如土地并非收入所能反映。土地制度是国家赋予农民的一种福利,它不受个人收入多少的影响。本文中的农民特指农业生产者或劳动者,农民实现经济利益就是指农业生产者如何依托农业实现经济利益的提高。 在第二章中,通过对转型期我国农民利益的透视,揭示出无论在从上而下的集体化、合作化运动中,还是从下而上的家庭承包责任制、统分结合的经营体制中,农民的利益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实现。从改革前后农民利益的比较中可以发现改革前在集体行动的集体至上原则下,农民生产者的意义只是局限在满足家庭和全体国民的基本消费需要,而不是追求真正的利润最大化。这种自上而下的利益实现方式使农民难以成为一个真正的理性主体,农民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利益。改革开放以来,在部分先富和个人优先的原则下,农民成为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生产者,因为农民拥有可以生产的基本生产资料,如土地,又能够自己决定生产什么,当然,生产的成果也是在完成一个定额的上缴之后归为己有。农民可以按照利润最大化的原则决定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但由于农业的生产成本较高和单个农民在市场经济中的不利地位,农民在增产的情形下收入增长较为缓慢。近年来,农民的绝对收入增长较快,但相对收入增长缓慢,城乡收入差距和城乡生活费支出差距仍然较大。与此同时,农民利益也在国家“多取少予”和“鲜花只送佳人”的政策和制度安排下悄然流失。转型期我国农民利益的提高期待着农民自身力量的增强,国家特殊时期的政策安排使农民难以从根本上摆脱利益合法

论文目录:

摘要

Abastract

前言

一、选题的背景和动机

二、论述的要点

三、章节关系

四、基本研究方法、创新点与不足

第一章 农民利益论及其思想渊源

第一节 义利之辩与利益范畴的源起

一、孰重孰轻:源自中古的义利之争

二、孰优孰劣:众说纷纭的利益范畴

三、孰是孰非:形形色色的利益观

第二节 经济利益的方方面面

一、自然基础:经济利益形成中的主体需要

二、社会基础:经济利益形成中的社会关系

三、重要条件:经济利益形成中的个体能力

第三节 农民利益是古老而新鲜的话题

一、弱势群体:社会变迁中的农民

二、利益载体:理性人与理性的农民

三、理论沿革:源远流长的农民利益思想

第二章 转型期中国农民利益问题透视

第一节 计划经济时期集体行动的集体至上逻辑

一、产权制度:集体所有、集体经营

二、组织形式:农业生产合作社路径分析

三、分配方式:横向的平均主义和纵向的分成制的分配方式相结合

第二节 市场经济时期部分先富的个人优先原则

一、产权制度:集体所有、分散经营

二、组织形式: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绩效分析

三、分配方式:“交足国家的,留够集体的,余下自己的”

第三节 当前中国农民利益状况的实践问题概述

一、增长中的贫困:农民收入的绝对增长与相对增长

二、多取少予:我国农民利益的合法化流失困境

三、鲜花只送佳人:农民利益合法化流失的制度成因

第三章 农民利益实现的基础条件

第一节 二元结构下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是农业生产力的提高

一、“古典的传统”:刘易斯--拉尼斯--费二元经济模型

二、新古典方法:乔根森对刘易斯--拉尼斯--费模型的继承与修正

三、政策性结论:农业生产力对经济协调和实现农民利益的重要性

第二节 中国农业生产力的状况与目标

一、小农经济:现阶段中国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最直观表述

二、现代农业:中国农业发展的长远目标

三、和谐社会:农业发展的终极目的

第三节 中国农业生产中的资本投入和技术进步

一、物质资本:对产出的贡献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人力资本:对产出的贡献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技术进步:对产出的贡献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四章 农民利益实现的农地制度安排

第一节 土地制度对农民权益的侵害

一、症结所在:所有权主体的多重性

二、尴尬结局:使用权的短周期和农民对土地不能拥有相应处分权

三、逆向淘汰:农民的理性选择与无奈

第二节 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改进与完善

一、争论中坚持:对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改进的可能性

二、摸索中改革:土地流转与土地市场化

三、试验中示范:“反租倒包”与“承租反包”

第三节 征地制度对农民权益的侵害与补偿

一、利益流失:征地制度对农民权益的侵害

二、利益补偿:补偿的法律依据和经济标准

三、利益保障:补偿之外的就业安置与社会保障

第五章 农民利益实现的根本途径

第一节 农业市场化

一、现象描述:“丰收悖论”与农业市场化

二、趋势判断:农产品贸易自由化

三、组织创新:降低交易费用,推进农业市场化

第二节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理论与实践

一、理论缘起: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理论与原则

二、发达国家:美国和日本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

三、发展中国家:印度和泰国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

第三节 中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绩效判断

一、第三次改革:合作经济组织是中国农民的理性选择

二、发展模式:中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演进与形式

三、取水悖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经济绩效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发布时间: 2005-09-19

参考文献

  • [1].武汉市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与“三农”问题研究——基于农民问题的研究[D]. 崔元锋.华中农业大学2004
  • [2].黑龙江省农民就业问题研究[D]. 范德林.东北农业大学2005
  • [3].新型农民创业培植研究[D]. 赵西华.南京农业大学2005
  • [4].“两个反哺”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D]. 严小龙.湖南师范大学2007
  • [5].市场化进程中农民职业分化及市民化研究[D]. 葛晓巍.浙江大学2007
  • [6].城市化背景下中国农民流动行为研究[D]. 戴为.华中科技大学2011

相关论文

  • [1].中国农民组织化问题研究[D]. 王勇.东北农业大学2004
  • [2].北京市郊区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利益问题研究[D]. 雷寰.中国农业大学2005
  • [3].二元结构下农业发展与农业劳动力转移研究[D]. 王松岭.复旦大学2005
  • [4].我国农民的财产性收入问题研究[D]. 程国栋.福建师范大学2005
  • [5].论中国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及解决当前失地农民问题的对策[D]. 廖小军.福建师范大学2005
  • [6].农民、国家政权与现代化[D]. 叶国文.复旦大学2005
  • [7].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利益表达[D]. 王勇.华中师范大学2007

标签:;  ;  ;  ;  

转型期中国农民利益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