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向眼跳论文-胡艺馨,王大伟

反向眼跳论文-胡艺馨,王大伟

导读:本文包含了反向眼跳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强迫症患者,反向眼跳,行为抑制困难,偏心距效应

反向眼跳论文文献综述

胡艺馨,王大伟[1](2016)在《强迫症患者的反向眼跳绩效与视觉敏感度》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以共有75名被试参加本次实验,包括25名强迫症患者、25名焦虑障碍患者和25名正常控制组为被试,采用SMI公司的iView X-RED眼动仪为实验仪器,以眼跳方向错误率和眼跳潜伏期为核心指标,同时将引入偏心距因素,使用较为成熟并且评估功能较好的反向眼跳范式,采用3(组别:强迫症患者组、焦虑障碍患者组和正常控制组)×2(目标偏心距:远和近)×2(眼跳任务:朝向眼跳和反朝向眼跳)叁因素混合实验设计,探讨强迫症患者的行为抑制困难问题,以期从行为抑制困难的角度揭示强迫症患者的发病机理,为强迫症的干预提供可靠的依据。结果显示:(1)强迫症患者存在显着的行为抑制困难,其重复性行为或者不断出现的仪式化行为可能是行为抑制困难造成的,这可能是强迫症患者发病的重要机理之一。(2)虽然强迫症是一种焦虑障碍,但是行为抑制困难却是强迫症特有的特征,而不是与其他焦虑障碍共同的特征。(3)强迫症患者对周边刺激的行为抑制困难程度比中心刺激更高,这表明强迫症患者对周边刺激的视觉敏感度高。反向眼跳范式是研究强迫症患者行为抑制的重要范式,与朝向眼跳共同探索强迫症病人的发病机理具有重要的价值。(本文来源于《第十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6-10-14)

卢凌凌[2](2016)在《反向眼跳的重测信度及反向眼跳与成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倾向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是一种起病于儿童期,并很可能延续至成年期,甚至终生患病的精神行为障碍疾病,对患者的生活影响很大。目前,针对ADHD的治疗,在诊断方面医学上尚无法给出确切的病理性原因,也没有可辅助临床诊断的客观检查,最终的诊断通常主要依据临床医生根据成人就诊者的自述,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由于受到共患的多样性,患者自述的可靠性,医生判断的主观性等因素的影响,这样得到的诊断结果可能存在较大的误诊率。与ADHD病因有关的大量研究表明,ADHD患者通常存在执行功能的缺陷。而眼动研究中经常使用的反向眼跳范式能够有效地衡量个体执行功能的缺陷程度。多项前人的研究一致发现,ADHD患者的反向眼跳模式存在错误率高,反应速度慢和变异性大的特点。本研究旨在考察反向眼跳这一客观心理行为学指标的可靠性。本研究以普通大学生群体为样本,测量了个体的反向眼跳特征和成人ADHD自评量表的重测信度及二者的相关关系。研究结果发现反向眼跳范式和成人ADHD自评量表均具有较高的重测信度。虽然本研究的结果表明反向眼跳的各项指标与ADHD倾向没有显着的相关,但这可能是由于本研究在取样上的不足造成。未来的研究在考察反向眼跳与ADHD倾向的关系时应注意扩大样本的多样性。(本文来源于《杭州师范大学》期刊2016-04-01)

廖彦罡,杨冉,王清菊[3](2015)在《射击运动员的反向眼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专业眼动仪TX300,利用经典的反向眼跳范式对射击运动员和普通大学生组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分析2组被试反向眼跳的正确率和眼动仪记录的各种数据指标,了解不同组被试对眼跳的自主控制能力,探讨个体自我调整抑制的强弱,期待为相关运动认知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研究发现:(1)射击运动组的反向眼跳正确率和一次性到位率显着高于普通组,说明射击运动员能较好地抑制优势的、反射性的朝向眼跳,拥有较强的认知抑制功能;(2)目标偏心距增加,被试的眼跳正确率提高,但一次性到位率却降低,眼跳潜伏期变小,眼跳视角和距离增加;(3)正确反向眼跳中,运动组的眼跳潜伏期较长,速度峰值较低,而眼跳总幅度较少,这可能是运动组采用的是一种更为谨慎、稳妥的注意调控策略。错误反向眼跳中,运动组的错误眼跳幅度较少,纠正眼跳距离和眼跳总幅度也比普通组要少,说明其错误纠正能力更好。(本文来源于《天津体育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4期)

熊建萍,李悦[4](2013)在《任务指导语及实验范式对朝向和反向眼跳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2(眼跳方向)×3(实验范式)×4(任务指导语)的完全被试内实验设计研究任务指导语和实验范式对朝向和反向眼跳的影响效应。结果:(1)朝向眼跳潜伏期显着快于反向眼跳,且不受实验范式的影响;(2)在朝向眼跳任务中,空白范式下的延迟型指导语导致眼跳潜伏期延长;(3)在反向眼跳任务中,空白和重迭范式下延迟型指导语潜伏期最长;零范式下速度型指导语的潜伏期较短;(4)空白范式下的反向眼跳错误率显着低于重迭范式和零范式,反向眼跳潜伏期显着短于后两种范式。实验结果支持眼跳竞争模型。(本文来源于《心理与行为研究》期刊2013年01期)

周临,邓铸,陈庆荣[5](2012)在《反向眼跳的实验范式、机制及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反向眼跳任务是研究内源性眼跳的主要方法。1978年,Hallett在研究中首次使用了反向眼跳的实验任务。实验中要求被试抑制对外围目标的注视,并注视它的相反位置。反向眼跳任务是研究行为控制以及注意功能的有效范式。目前认为反向眼跳任务中的朝向眼跳和反向眼跳计划是同时加工并相互竞争的,并且反向眼跳的产生与额顶叶皮层下组织有关。反向眼跳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空白效应、工作记忆、认知老化、目标离心率等。各种因素对反向眼跳的影响,以及对该研究范式的进一步探索和发现,将成为反向眼跳的研究重点。(本文来源于《心理科学》期刊2012年01期)

王敬欣,李娟,田静,李永鑫[6](2010)在《反向眼跳的脑机制及其心理学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对视觉场景中突然出现的刺激,人们会不自觉地发生朝向目标的眼跳。反向眼跳是指,当目标出现时,要求被试眼睛跳向与目标位置相反的方向,这一过程包括抑制反射性的朝向眼跳,并计划和执行反向眼跳一系列相对复杂的认知加工。本文主要阐述了反向眼跳的生理机制、研究范式、影响因素,并总结了反向眼跳的应用和研究进展及其心理学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特殊教育》期刊2010年08期)

田静,王敬欣[7](2009)在《朝向和反向眼跳任务中的方位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朝向和反向眼跳任务是两种较为常用的眼跳任务范式。本研究使用EyeLinkⅡ型头盔式眼动仪,采用完全被试内设计,操纵了眼跳任务类型、目标方向和目标偏心距水平,考察了大学生在朝向和反向眼跳任务中的方位效应,即目标刺激相对于屏幕中心的方向和偏心距对于眼跳各指标的系统性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1)反向眼跳任务难度高于朝向眼跳(本文来源于《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09-11-05)

周临[8](2009)在《反向眼跳的实验范式及其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反向眼跳(antisaccades)是研究内源性眼跳的主要方法,国外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相关研究,但国内的研究还相对较少。1978年,Hallett在研究中首次使用了反向眼跳的实验任务。之后许多研究者采用该实验范式考察不同被试的眼跳行为及相关的心理行为执行功能。反向眼跳任务从朝向眼跳的实验中演变而来。在反向眼跳任务中,首先向被试呈现一个注视(本文来源于《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09-11-05)

田静[9](2009)在《朝向和反向眼跳任务中的方位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朝向和反向眼跳任务是两种较为常用的眼跳任务范式。本研究使用EyeLinkⅡ型眼动仪,采用完全被试内设计,操纵了眼跳任务类型、目标方向和目标偏心距水平,考察了大学生在朝向和反向眼跳任务中的方位效应,即目标刺激相对于屏幕中心的方向和偏心距对于眼跳各指标的系统性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1)反向眼跳任务难度高于朝向眼跳任务,主要体现在反向眼跳任务中的首次方向错误眼跳错误率较高,眼跳潜伏期较长。(2)反向眼跳任务中,目标的方向效应主要体现为目标在右侧时,错误率较高,做出错误眼跳较快,而做出修正眼跳则较慢。朝向眼跳任务中,没有出现方向效应。(3)在朝向和反向眼跳任务中,都出现了目标的偏心距效应,即随着目标偏心距的增大,眼跳潜伏期缩短,眼跳落点视角增大,眼跳速率峰值也增大。(本文来源于《天津师范大学》期刊2009-05-01)

反向眼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是一种起病于儿童期,并很可能延续至成年期,甚至终生患病的精神行为障碍疾病,对患者的生活影响很大。目前,针对ADHD的治疗,在诊断方面医学上尚无法给出确切的病理性原因,也没有可辅助临床诊断的客观检查,最终的诊断通常主要依据临床医生根据成人就诊者的自述,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由于受到共患的多样性,患者自述的可靠性,医生判断的主观性等因素的影响,这样得到的诊断结果可能存在较大的误诊率。与ADHD病因有关的大量研究表明,ADHD患者通常存在执行功能的缺陷。而眼动研究中经常使用的反向眼跳范式能够有效地衡量个体执行功能的缺陷程度。多项前人的研究一致发现,ADHD患者的反向眼跳模式存在错误率高,反应速度慢和变异性大的特点。本研究旨在考察反向眼跳这一客观心理行为学指标的可靠性。本研究以普通大学生群体为样本,测量了个体的反向眼跳特征和成人ADHD自评量表的重测信度及二者的相关关系。研究结果发现反向眼跳范式和成人ADHD自评量表均具有较高的重测信度。虽然本研究的结果表明反向眼跳的各项指标与ADHD倾向没有显着的相关,但这可能是由于本研究在取样上的不足造成。未来的研究在考察反向眼跳与ADHD倾向的关系时应注意扩大样本的多样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反向眼跳论文参考文献

[1].胡艺馨,王大伟.强迫症患者的反向眼跳绩效与视觉敏感度[C].第十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6

[2].卢凌凌.反向眼跳的重测信度及反向眼跳与成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倾向的关系[D].杭州师范大学.2016

[3].廖彦罡,杨冉,王清菊.射击运动员的反向眼跳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5

[4].熊建萍,李悦.任务指导语及实验范式对朝向和反向眼跳的影响[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3

[5].周临,邓铸,陈庆荣.反向眼跳的实验范式、机制及影响因素[J].心理科学.2012

[6].王敬欣,李娟,田静,李永鑫.反向眼跳的脑机制及其心理学意义[J].中国特殊教育.2010

[7].田静,王敬欣.朝向和反向眼跳任务中的方位效应[C].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2009

[8].周临.反向眼跳的实验范式及其影响因素[C].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2009

[9].田静.朝向和反向眼跳任务中的方位效应[D].天津师范大学.2009

标签:;  ;  ;  ;  

反向眼跳论文-胡艺馨,王大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