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发达国家护理教育课程改革综述

西方发达国家护理教育课程改革综述

一、西方发达国家护理教育课程改革综述(论文文献综述)

宋莉娟[1](2021)在《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及其课程设置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死亡教育是引导人们正确地认识死亡、看待死亡,利用医学死亡知识服务医疗实践和社会的教育。医学生是死亡教育的先行者,未来也是与濒死患者接触最多的照护者。医学生获取死亡教育的知识、技能和经验,不仅影响个体对死亡的认知、态度和应对,也直接和间接影响着其对照护临终患者的态度,乃至临终患者及家属的生命质量。死亡相关课程是普及性和专业性死亡教育的最有效形式。然而我国死亡教育仍处于起步阶段,医学院校死亡教育课程实践极少,尚未形成系统完善的课程体系。本课题旨在以医学院校本科生为研究对象,以医学院校本科生学情特点为基础,通过国内外医学院校死亡教育课程的比较研究,以课程设计相关理论为指导,设计适合我国国情的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课程,并通过教育实验验证课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进一步完善课程,从而为我国医学院校死亡教育开展推广提供相应的课程指导和实施参考。方法1.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态度的调查分析:采用大样本横断面调查性研究了解上海市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态度与死亡教育态度的现状及影响因素;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态度的影响路径及各路径的影响效应,构建基于学情背景特点的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态度模型。2.国内外医学院校死亡教育课程的比较分析:采用比较研究法分析目前国内外医学院校死亡教育课程开展情况。从课程目标、性质、授课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时数、教学师资以及课程评价等比较要素进行比较研究。3.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的课程设计:采用课程设计理论设计课程,以泰勒目标模式为课程设计的基本理论框架,选择布卢姆目标分类理论进行课程目标分类,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进行教学内容、方法和教学评价的借鉴;结合国内外医学院校死亡教育课程比较分析结果和我国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态度分析结果,进行我国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课程标准设计,包括课程性质及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时分配及教学评价等基本要素,采用Delphi法专家咨询论证课程的关键要素,最终确定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课程标准。4.《死亡教育》课程的实施评价:采用教育实验方案评价课程效果,通过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混合研究设计对形成的《死亡教育》课程标准进行效果评价,研制实验测评工具。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分别进行单组前后测分析和比较分析,了解两组学生在死亡相关知识、照顾临终患者态度以及死亡应对能力的课程前后变化及两组间的区别;对实验组学生进行半结构式个人访谈,了解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收获与改变,以及对课程的评价和建议。结果1.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态度分析结果:医学院校本科生对死亡教育态度得分3.739±0.575。死亡教育态度模型路径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家中谈论死亡的情形、临终患者接触经历、对死亡教育的了解共5个外因变量,死亡态度、死亡焦虑以及照顾临终患者态度共3个中介变量。其中医学生年龄、照护临终患者的态度、死亡态度、死亡焦虑均对其死亡教育态度具有直接影响,性别、对死亡教育的了解、临终患者接触经历、家中谈论死亡情形分别通过中介变量对其死亡教育态度具有间接影响;另外年龄、死亡态度和死亡焦虑既有直接影响也可以通过中介变量产生间接影响,所以路径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国内外医学院校死亡教育课程比较结果:医学院校死亡教育课程主要面向非实习年级学生,以选修课形式开设;课程目标多以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个领域设定;课程内容集中于死亡与死亡教育的基本理论知识、临终照护知识与技术、濒死与死亡应对,但各国的侧重点不同;理实融合教学法是死亡教育课程的主要教学策略,其中临床实践的体验式教学是应用最多的实践教学方法;课程学时数与课程内容相一致,各国差异较大;师资队伍以多学科教学团队为主;课程评价以量性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方式。3.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课程设计结果:以泰勒的目标模式为指导设计形成的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课程标准,包含课程性质及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时分配及教学评价等基本要素。课程目标包括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领域3个维度共计17个项目;教学内容紧密围绕死亡与死亡教育展开,涵盖死亡与死亡教育的基本理论知识、临终照护知识与技术、濒死与死亡应对3个主题8个章节27项内容。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课程共计24学时,其中理论10学时实践14学时。4.《死亡教育》课程实施评价结果:教育实验定量研究结果显示:(1)课程实施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在死亡相关知识认知、照顾临终患者态度以及死亡应对能力三个维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课程实施后:(1)死亡教育相关知识方面,《死亡教育》课程后实验组学生大部分项目准确率得分显着高于实验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课程后实验组学生各项目准确率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照顾临终患者态度方面,实验组学生在课程前后照顾临终患者态度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课程后的照顾临终患者态度得分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针对患者家属的关怀态度维度得分在实验组干预前后比较和实验后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死亡应对能力方面,实验组学生在课程前后死亡应对能力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课程后的死亡应对能力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教育实验质性研究结果总结归纳出8个主题25个亚主题:(1)个体收获与改变方面,包括死亡认知的深入、死亡态度的改变、死亡应对能力的提升、延伸思考共计4个主题11个亚主题。(2)对课程的评价与建议方面,包括课程的优点、课程存在的不足、自我表现评价、对课程的建议共计4个主题14个亚主题。结论1.我国医学院校本科生对死亡教育总体持积极和肯定态度,但受多种因素影响。死亡教育课程设置应从低年级开始,定位为具有医学院校特色的通识拓展课程,充分考虑学习对象的死亡相关背景经历。2.我国死亡教育缺乏系统化、标准化的课程体系,医学院校死亡教育课程设置应符合国情和授课对象学习特点,充分重视体验式教学方法的实践应用,促进多维课程评价。3.形成的死亡教育课程充分考虑了我国国情和学习对象的学情。包含普适性死亡教育和专业性死亡教育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注重体验式教学的应用。4.死亡教育课程能够改变学生对死亡的认知,提升学生的死亡应对能力,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死观、生活态度和职业态度,对学生今后的个人成长和专业发展具有重要帮助;学生对课程评价较高,对课程的建议对后续课程的完善修订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也为我国死亡教育的发展推广提供了参考。

尚丹丹[2](2020)在《以胜任力为导向的社区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临床实践模式的构建》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在国内外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以专科胜任力为理论依据,结合我国社区卫生事业发展现状,初步探讨社区方向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实践培养模式,以期促进我国社区护理的专科化发展进程,为我国社区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临床实践培养提供参考。方法1.文献回顾法:本研究对国内外数据库、护理院校及相关组织机构的网站进行检索,获取并筛选社区高级实践护士岗位胜任力、社区方向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社区护士岗位培训相关的文献及网站资料,以文献检索结果为基础,初步拟定社区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临床实践模式的相关条目。2.半结构式访谈法:以课题组自行设计的访谈提纲为工具,对研究领域为护理教育、护理管理、社区护理以及全科医学的6名专家进行访谈,以获取与社区高级护理实践需求现状、社区护理服务内容及岗位胜任力情况等主题相关的信息,根据半结构访谈的结果对临床实践模式的指标体系进行补充、完善。3.德尔菲专家函询法:根据专家纳入标准,初步选取35名专家参与两轮专家函询。结合指标纳排标准以及专家和课题组的参考意见,最终确定社区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临床实践培养模式的指标体系。4.统计学方法:应用Excel 2016及SPSS 22.0对获取的资料进行整理与分析。其中,采用均数、标准差及构成比对专家一般资料进行描述;采用问卷有效回收率对专家的积极性进行描述;采用专家权威系数(由专家学术水平、对研究的熟悉程度及判断依据决定)对专家权威性进行描述;采用肯德尔协调系数对专家意见协调程度进行描述;采用重要性赋值均数、满分比以及权重值对专家意见集中程度和重要程度进行描述。本次研究中指标的权重通过比例分配法进行计算。结果1.文献回顾法结果:通过分析相关文献及网站信息,最终确定将社区护理高级实践护士的专科胜任力作为本研究中社区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临床培养的核心目标,并围绕此目标初步确定了实践模式的基本框架,包括培养目标、培养内容、考核评价以及培养环节质量控制。2.半结构式访谈法结果:通过对访谈资料的整理与分析,共确定了3个主题(MNS专科化培养的认可度、社区护理MNS专科化培养的理论要点、社区护理MNS临床培养质量控制)以及6个亚主题(角色定位、实践培养目标、社区专科特色实践安排、考核评价体系、实践基地与带教师资质量、院校与实践基地间的交流)。3.德尔菲专家函询法结果:本次研究中共有27名专家完成两轮函询,两轮函询的积极系数分别为85.71%和90.00%。本研究中的函询专家来自北京、上海、广东、山东、重庆等17个省市,其研究方向包括:护理教育、护理管理、社区护理、全科医学。函询专家的权威系数为(0.92±0.05)。第一轮函询的肯德尔协调系数为0.187(P<0.05),第二轮函询的肯德尔协调系数为0.195(P<0.05)。4.指标修改结果:经过两轮专家函询,共删除指标13项,增加指标19项,修改指标36项。最终形成的社区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临床实践模式共包括一级指标4项(培养目标、培养内容、考核评价、培养环节质量控制),二级指标21项,三级指标171项。在一级指标中,培养目标所占权重最高。在培养目标中,权重排名为前三位的指标分别为“社区全科护理实践能力”、“沟通交流与合作能力”及“教育指导能力”。结论本次函询的专家积极性与权威性较高,地域代表性较好,专家意见趋于一致。最终构建的指标体系能够体现社区高级护理实践的特点,可以为我国社区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临床实践环节的设置提供思路,对提高社区护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及社区护理服务水平,促进社区护理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需要补充说明的是,随着国内社区卫生服务系统的完善及社区高级护理实践人才角色范畴的改变,该临床实践体系的内容仍需不断调整与更新。

宁珍[3](2020)在《高等院校护理专业学生临终关怀认知与态度现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对江西省部分高等院校护理专业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江西省护理专业学生在现阶段对临终关怀的认知和态度。比较不同学校、不同年级、不同家庭背景对护理专业学生的临终关怀的认知与态度不同的影响,了解他们对临终关怀的工作意向,对临终关怀相关课程的期望,分析在当下的医学护理教育中临终关怀及死亡教育存在的问题,为在江西省高等院校医学及护理专业开设临终关怀相关课程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属于非实验描述性研究。运用文献回顾法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第一阶段采用文献回顾法,利用中国知网等电子资源数据库检索相关文献,研究相关领域的发展现状。第二阶段采用问卷调查法,自行设计调查问卷,采用便利抽样法对江西省5所高校护理专业的1052名学生进行调查,回收的数据资料用Epidata 3.1建立数据库,导入到SPSS17.0进行统计数据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一般采用均数、标准差;计数资料采用相对数和绝对数进行描述,单因素分析用t检验、方差分析、卡方检验,用卡方检验和非参数检验比较不同年级、不同生源地、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对临终关怀的认知与态度及对临终关怀现状的评价等,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被调查的学生中有78%以上的学生了解过临终关怀相关内容,知识的来源以网络电视等媒体为主(47.5%),其次是在课堂中习得(29.7%),应是在基础护理学、老年护理学等课程中有涉及到相关内容,小部分学生的临终关怀知识来自课外书籍(19.7%),临终关怀知识来自家庭教育的学生较少(3.1%)。(2)在对临终患者的生理及心理状况的认知方面,高年级的学生比低年级学生的答题正确率高(P<0.05);本科生比专科生答题正确率高(P<0.05)。(3)在临终关怀的经历上,78%的学生听过临终关怀相关服务,31%的学生有陪伴亲人临终的经历;只有32%的学生见过临终患者或医护人员做临终关怀,其中5%的学生参与过临终者的临终关怀照护工作。(4)在临终关怀的态度上,69%的学生愿意加入临终关怀志愿者协会,64%的学生愿意服务临终患者,愿意服务临终患者的学生中有63%的认为服务临终患者比服务一般患者更有价值,23%的同学认为临终患者比一般患者更需要他。而不愿意服务临终患者的学生中,60%的学生认为对临终感到恐惧及不喜欢临终服务的哀伤气氛。想到临终(死亡),有68%的学生有“恐惧”、“逃避(回避)”、“紧张、焦虑”感觉。(5)89%的学生希望自己的亲人在临终时得到临终关怀相关照护,57%的学生希望自己在临终时得到临终关怀相关照护。但只有2.8%的学生认为自己会从事临终关怀相关工作,41%的学生认为自己可能会从事,44%的学生未考虑过自己是否从事临终关怀相关工作。(6)学生对临终关怀相关课程的开设支持率较高,对课程的期待也较高,80%的学生认为有必要或很有必要开设临终关怀或死亡教育相关课程。认为有必要开设临终关怀相关课程的学生中,本科学生多于专科学生,有74%的学生认为开设临终关怀相关课程后有必要安排见习和实习,学生的就读学校、年级、性别及家庭中谈论死亡的公开程度等是影响其开设临终关怀相关课程的主要因素。结论:(1)目前江西省护理专业学生对临终关怀的认知程度还停留在了解的水平,对临终关怀的认识程度不够深入,所在高校在临终关怀或死亡教育方面的教育未形成系统的模式,作为未来临终关怀照护事业发展的主要力量,他们需要对临终关怀知识有更多的学习和更深的了解。(2)死亡及临终相关的话题在大部分家庭中仍不被谈起,家庭对临终或死亡的避讳态度使得临终关怀的另一重要教育渠道缺失。(3)大部分护理专业学生愿意自己或家人在临终时接受临终关怀照护,但作为临终关怀事业发展的源头力量的护理人员,愿意去做临终关怀照护者的却不多,主要原因是对“临终、死亡”的恐惧。(4)护理专业学生对开设临终关怀相关课程的期望较高,而且对于课程的设置中比较希望有实践环节,临终关怀及死亡教育相关课程要尽早开设。(5)护理专业学生对临终关怀或者死亡教育的真正含义不够深入,并未真正去思考作为护理人员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未来医学院校及教学医院要不仅要重视专业知识教育,更要将人文意识渗透在教育的全过程中,满足他们对临终关怀及临终关怀照护工作的真正需求。

卢冬梅[4](2020)在《南宁市高职护理专业学生人文关怀能力提升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科学和社会经济发展、医学模式的转变以及人口年龄、知识结构的变化,人们的健康观念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对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和人文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卫计委近年不断要求深化“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护患纠纷日趋严重,分析其因之一应该归结于目前的护理教育更侧重的是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尤其是在高职护理教育中,忽视了对学生职业能力中很重要的一个内容----人文关怀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严重缺乏对病人的人文关怀能力和沟通能力,培养出来的护士生难以达到优质护理服务的要求。本研究选取南宁市四所医学院校对三年制高职和2+3五年制高职护生人文关怀能力的现状进行调查,同时采用问卷和访谈两种形式。在问卷调查中设计编制《高职护生人文关怀能力量表》,包含《一般情况调查问卷》和《人文关怀量表(CAI)》两个部分,通过问卷星发放电子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3030份。在访谈调查中,访谈对象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从被调查的四所医学院校护理专业大三学生(实习生)中以目的抽样的方式选取12人,二是从南宁市四所三级甲等医院选取护理部主任、副主任、护长和带教老师共8人,采用质性研究半结构化访谈方法进行面对面一对一访谈,以了解高职护生在实习过程中的表现,尤其是对病人实施关怀的情况,同时收集他们关于当前学校或临床实习医院在人文关怀教育方面的意见和建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本次调查的南宁市高职护生CAI总分为178.88±18.35,处于国外常模的低分段水平(CAI总分<203.1),处于国内常模的中等偏低水平(CAI总分介于210.53-171.55之间),同时在CAI的认知、勇气、耐心三个维度的得分均低于国内外常模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O5)。通过相关分析得知,影响南宁市高职护生人文关怀能力的因素包括:年级、政治面貌、学制、生源性质、是否第一志愿报读、是否自主自愿报读、对专业的喜爱程度、从业意愿、家庭经济状况、是否担任班干部、参加实践活动次数、家人及自身健康状况、是否有照护病患的经历、接受人文关怀培训的次数、对护理人文关怀知识的熟悉度、对自身人际沟通能力及关爱能力的认可度、所处关爱氛围等。访谈调查结果显示,南宁市高职实习护生在临床实习中的人文关怀表现不足,体现在其运用护理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欠缺,掌握的人文知识表浅和人文素质的不足导致与患者沟通的沟通能力不足,对患者实施的关怀有限;学校的人文关怀教育及临床护理带教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基于南宁市高职护生人文关怀能力现状的调查结果和发现的问题,本文对南宁市高职护生人文关怀能力不足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并依此提出相应的提升策略,建议学校提升人文关怀教育水平、政府提供法律政策支持、社会发挥正面舆论导向作用、学生努力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和能力,其中学校的各方面举措是重点。本研究在学校举措中展示了以高职护生人文关怀能力提升为目标的教学改革实践案例,并验证了该实践能有效提升高职护生人文关怀能力。

高琼[5](2019)在《信息化背景下护理本科内科护理学同步实践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有效整合多种教学资源,对信息化环境下护理专业《内科护理学》课程进行同步实践教学模式的理论建构并实践,探讨有效提升护生综合能力与人文关怀素养的教学途径,为深化护理本科教学改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抽签的方法抽取某高校护理本科专业三年级中的两个自然班共113名护生为研究对象,通过抛硬币随机决定其中一个班为对照组,另一个班为试验组。对照组采用传统实践教学模式,试验组采用同步实践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教学干预前,调查分析两组护生的一般资料、自主学习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人文关怀能力是否具有可比性,在保证两组教学师资、教材使用、授课学时、教学进度一致的前提下实施教学干预。干预结束后,以组间对照、自身对照的形式比较分析两组护生自主学习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人文关怀能力得分和期末理论成绩变化情况,通过对试验组护生发放教学满意度评价表,并对参与师生进行半结构式访谈,评价同步实践教学模式在内科护理学中的应用效果。结果1.教学干预后,试验组护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总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89,P<0.05)。其中学习动机维度两组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03,P=0.195),其他维度(计划和实施、自我管理、人际沟通)得分及总分与对照组及自身干预前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179~4.023,P<0.05)。2.教学干预后,试验组护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总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555,P<0.05)。3.教学干预后,试验组护生人文关怀能力总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577,P<0.05),其中耐心(t=5.178,P=0.000)与认知(t=4.157,P=0.000)两个维度试验组得分显着高于对照组。4.教学满意度评价结果显示试验组护生对同步实践教学模式有较高的满意度评价。5.两组护生期末理论成绩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53,P=0.004)。6.半结构式访谈结果显示:该教学模式在师生群体中广受好评,授课教师对试验组护生的总体评价优于对照组。结论1.同步实践教学模式在内科护理学中的教学效果良好,有利于提升护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和人文关怀能力。2.同步实践教学模式能有效衔接理论与实践,完成教学由“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转化。3.同步实践教学模式获得师生较高的满意度评价,表明该模式行之有效,值得进一步应用和推广。

王瑞琦[6](2020)在《护理本科生多元文化护理能力培训方案的构建与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旨在根据中国多元文化特点,基于Campinha-Bacote文化护理能力模型构建护理本科生多元文化护理能力培训方案,并在护理教育实践中实施此方案,验证其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本研究为混合式研究,分为两阶段:护理本科生多元文化护理能力培训方案的构建阶段和培训方案的实施与评价阶段。1护理本科生多元文化护理能力培训方案的构建阶段。此阶段采用文献分析法和专家咨询法开展研究。首先进行大量相关文献阅读与分析,了解国内外多元文化护理能力培养现状,明确国内护理本科生多元文化护理能力的影响因素;以Campinha-Bacote文化护理能力模型为理论基础构建适用于国内护理本科生多元文化护理能力培训方案初稿,并进行专家咨询,根据专家意见修改完善,最终形成培训方案的实施稿。2护理本科生多元文化护理能力培训方案的实施与评价阶段。本研究采用量性和质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郑州市某高校护理学院2016级护理本科生为研究对象,通过招募的方式选取研究对象并将其编号,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61名。试验组除常规护理教学外接受了为期8周的多元文化护理能力培训,每周1次,每次60-90分钟,每次有特定的培训主题,主要形式包括课堂教授、小组活动、撰写反思日记、角色扮演和专家讲座等。在此期间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教学和学校安排的其他课外活动。量性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在培训前、培训后即刻和培训后3个月采用中文版文化能力量表(CCA-CV)、中文版跨文化护理自我效能量表(TSET-CV)收集数据,采用SPSS21.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质性研究方面,目的选取8名试验组护生进行半结构访谈,用Colaizzi7步分析法对访谈资料剖析,深入了解培训方案的效果。结果本研究中共纳入研究对象122名,流失5名,有效样本量117名,其中试验组57名,对照组60名。量性结果显示:1培训后两组护生文化能力得分比较试验组护生在培训后3个月时,文化能力总分由培训前的(4.3 8±0.54)分提高到(4.77±0.48)分;文化意识与敏感性维度得分由培训前(5.15±0.54)提高到(5.41±0.52)分;文化行为得分由培训前(3.79±0.73)分提高到(4.27±0.69)分;试验组文化能力得分显着高于培训前(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文化能力得分显着提高(P<0.05)。2培训后两组护生跨文化护理自我效能得分比较试验组护生在培训3个月后其跨文化护理自我效能得分由培训前的(6.31±0.90)分提高到(7.01±0.69)分,其中培训后即刻、培训后3个月跨文化护理自我效能总分与培训前相比均有所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护生跨文化护理自我效能总分高于对照组,且两组间组间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9.359,P<0.001)。质性结果显示:针对护生参加参加多元文化护理能力培训的体验,提炼出4个主题,9个亚主题。①多元文化护理意识的提高:自主进行多元文化护理能力评价、观念的转变、多元文化护理学习兴趣的增加;②多元文化护理技能的提升:多元文化护理计划技能的掌握、多元文化护理沟通能力的增强;③对多元文化护理实践的渴望:愿意接受不同文化背景的患者、愿意为各种患者提供贴心服务;④对培训的建议:丰富培训方法、降低理论学习难度。结论1护理本科生多元文化护理能力培训方案结合中国多元文化特点构建,在国内护理教育实践中具有操作性和推广性。2基于Campinha-Bacote的文化能力模型构建的护理本科生多元文化护理能力培训方案能有效提高护理本科生多元文化护理能力和跨文化护理自我效能。

赵晶晶[7](2019)在《临床老年科护士痴呆护理教育知识体系的构建》文中提出目的构建适合临床老年科护士的痴呆护理教育知识体系,为制定针对性痴呆护理教育培训计划提供理论参考。方法1.根据检索策略检索国内外数据库,同时检索国际阿尔茨海默病协会等痴呆专业性网站,获得与痴呆护理教育有关的文献。2.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初步形成知识条目池,结合研究目的自行设计痴呆护理教育知识需求问卷,调查临床老年科护士的痴呆护理教育知识需求,初步形成知识体系框架。3.运用德尔菲法对初步拟定的函询问卷进行两轮专家函询,最终确定临床老年科护士痴呆护理教育知识体系框架。4.采用层次分析法构造判断矩阵并计算各级指标的权重。结果1.了解了国内外痴呆护理教育的发展概况,确定以HEDN颁布的痴呆护理教育课程(第3版)和痴呆技能:英国劳动力核心能力框架作为本研究的理论框架,初步形成的痴呆护理教育知识条目6个一级指标,69个二级指标。2.临床老年科护士的痴呆护理教育知识需求总体较高,护士的需求主要集中在―痴呆患者症状管理,痴呆沟通与支持,痴呆预防与筛查方面‖,护士对痴呆护理涉及的伦理法律知识和护理员压力管理方面的知识需求较低,护士期望增加环境管理,疾病的早期诊断与识别,患者与家属心理护理等方面知识点,综合文献回顾和问卷调查结果,初步构建临床老年科护士痴呆护理教育知识体系,包括6个一级指标,81个二级指标。3.共函询了21名痴呆相关领域专家,两轮专家函询问卷有效回收率均为100%。专家的群体权威系数为0.87。其中第一轮有18位专家提出意见,第二轮有5位专家提出意见,两轮函询的肯德尔系数分别为0.239和0.266。第一轮中均数<3.50的有3项,变异系数>20%的有6项;第二轮中有一项变异系数>20%,其余指标均符合纳入标准。最终确立的痴呆护理教育知识体系包括6个一级指标,89个二级指标。4.层次分析法结果显示,痴呆患者症状管理所占比重最大,占比为0.307,其次是痴呆概述,占比为0.244,再次是痴呆沟通与支持,占比为0.193,然后是痴呆预防与筛查,占比为0.144,最后痴呆护理员压力管理和痴呆伦理与法律所占比重较小,分别为0.063和0.049。结论临床老年科护士痴呆护理教育总体知识需求较高;最终形成的临床老年科护士痴呆护理教育知识体系包括6个一级条目,89个二级条目;构建的知识体系具有较好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各级指标权重设置较为合理,可以为医疗机构开展针对性的痴呆护理教育计划提供理论依据。

张利兵[8](2019)在《我国护理学学术学位研究生课程建设现状的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全面了解当前我国护理学学术学位研究生课程建设现状,分析我国护理学学术学位研究生课程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借鉴国外发达国家护理学研究生课程设置的经验,为我国护理学学术学位研究生课程建设提供针对性的建议,为教育部制定护理学学术学位研究生课程建设与改革决策提供依据,也为相关护理学学位点优化课程设置提供参考。研究方法:1.通过文献研究,了解国内外护理学研究生课程设置的研究现状,并探讨课程、护理学研究生课程、课程设置等核心概念的内涵。2.采用网络资源调查法,收集并分析国外2国共8所院校的护理学博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相关资料,以及国外4国共16所院校的护理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相关资料。3.根据《一级学科研究生课程建设调研提纲》编制问卷,并经护理学科评议组专家修订完善。采用横断面调查法,对我国25个护理学博士学位点和66个护理学学术学位硕士点的课程建设现状进行调查,并调查了660名护理学专业课教师和1417名护理学研究生对课程建设现状的评价及建议。4.按照地理位置将全国学位点划分为东部、西部、北部和中部四个区域,各区域学位点数分别为16、16、18和16个,分区域进行会议调研,了解学位点在护理学学术学位研究生课程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其需求与建议。研究结果:1.界定了护理学研究生课程及课程设置等的概念,并回顾分析了国内外护理学研究生课程设置研究现状。2.国外护理学研究生教育重视研究生的课程学习,并根据护理学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的核心能力设置课程,课程体系较为完整,课程资源相对丰富;课程实施过程符合研究生的学习特点,对我国护理学研究生教育的课程建设有一定借鉴意义。3.我国护理学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经过20余年的发展,取得了一系列课程建设成效,包括基本形成了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建立了基本的课程质量保证制度,以及具有满足研究生教育基本需要的课程资源等,但存在师资队伍相对薄弱、课程设置有待完善、课程资源相对不足、教学与评价方式多样性不足、课程管理不够规范等问题。4.在以上理论研究和全面调查研究基础上提出加强我国护理学学术学位研究生课程建设的对策及建议,包括加强学科理论研究,构建科学的二级学科体系;明确核心能力,制定指导性培养方案;制定核心课程标准,加强核心课程群建设;优化课程实施过程;建立课程资源共享平台;完善课程质量保障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研究结论:本研究全面调查并分析了我国护理学学术学位研究生课程建设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原因,借鉴国外发达国家护理学研究生课程设置的经验,为我国护理学学术学位研究生课程建设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与建议,为我国护理学学术学位研究生课程建设与改革提供了科学依据。

吕阳[9](2019)在《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家、社会、单位、家庭、个人等都是老龄化时代发展的重要责任主体,主体间的关系既有共同点,又有差别点,它们共同支撑着养老服务业的协调发展,福利多元主体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的发展中各有侧重点,为维持公平正义的社会生存、生活和发展环境提供了持久保障。养老服务业不仅是一项核心的民生事业,一种未来的潜力行业,而且是诸多经济现象的纽带,是决定经济能否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稳健器。所以,明确政府引导职责功能,充分运用及保证财政政策工具效率尤为关键。当前的实体养老服务业困局已成:一是生育率、死亡率低。需要直面底部顶部老龄化双重压力;二是养老金贮备严重不足。若不投资会导致亏损,投资又会面临潜在风险,养老金的收缴、发放、投资正面临选择性难题;三是代际养老压力大。中年人工作、住房、培养子女的难度陡增,无暇顾及老年人赡养,寿命延长将会面临60岁以上低龄、中龄老年人赡养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四是服务稍好的养老机构远远不足,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发展落后。养老机构普遍收费高、服务类型单一,精神赡养服务严重缺失,占比90%以上的社区居家养老模式还远未形成发展体系;五是延迟退休、鼓励生育、移民等综合配套措施乏力,财政政策缺失、缺乏、滞后。为什么要研究养老服务业财政政策?显而易见,主要就是为了促进经济的上行发展,可以说,人口问题影响了一切问题,1935年地理学家胡焕庸发表的《中国人口之分布》竟预见了未来百年的经济发展,发展经济就必然绕不过保障民生,人口主线和财税主线就可以充分阐释。一是计划生育的政策演变。1982年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推行十分合乎当时的经济发展规律,那时的生产力水平无力承担人口指数化增长,于是长达36年的国策间接成了抑制人口快速增长的客观因素,主观上则是为了健康、有序增加人口,倘若调控不及时,就会导致人口老龄化。这不光会影响老年人口所占比重逐步提升,老龄化本身还是个速度问题,当计划生育进行到2007年的时候,并未有任何放开生育的政策动静,使得一代人过后的“底部老龄化”变得异常复杂,长此以往甚至会导致低生育文化养成,阻碍后期政策调控的可行性,也加快了“人口红利”消逝的速率。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埋下的是人口老龄化危机,劳动力、生产要素成本不断攀升,城市群、都市圈疯狂抢人,房价突破“天花板”,这背后却是城乡、区域老龄化的倒挂,劳动增值空间的压缩,资本增值空间的扩张,间接引发收入分配失灵,阶层相对固化,道德观滑坡。但老龄化问题从科技医疗上看,却是任何国家或地区的必经过程,综合国力提升和人均寿命提高就是最好例证,这又是“顶部老龄化”的现实表现,于是“顶部老龄化”和“底部老龄化”不期而遇,所以,当前更有必要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将养老服务体系初级阶段不断推向中高级阶段。二是财税体制的政策演变。“经济决定税收、税收反作用于经济”,1994年分税制为了扭转财政收入占GDP比重过低及中央财政收入占财政收入过低的状况,通过分税制实现了中央税、中央地方共享税和地方税的划分,“倒逼”地方财政发展“土地财政”,财税体制发生重大变化,《新预算法》形成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障预算的“四本预算”安排,“营改增”、国地税合并、“新个税”改革等历史阶段过后,2008年有选择的结构性减税正不断转向2018年后大面积地减税减费减基金的实质性减税,税收形成“简税制、低税率、宽税基、严征管”的税制安排,结构性减税为扭转不合理税收结构,提升直接税在税收收入中的比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推动减税降费,实现“降成本”和“补短板”,与拉弗曲线相呼应,社会保障深刻影响基础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税收优惠和财政支出,税务部门全责征收社保费更是引起企业新成本和政策吸收的激烈讨论,学界普遍认为社保降费可从当前的39%左右降至20%-25%,进度还需测算,细节还需深思。同时,社保全额征收又能有效弥补养老、医疗保险资金缺口,避免养老金等支付对财政补贴的过度依赖,提高征管效率,降低征管成本,提升纳税人满意度,大数据、区块链等信息技术使税收管理员转向税收信息员,此外,擅自利用互联网销售福利彩票为非法彩票,会保证福利彩票公益金安全流入老年人福利。所以,财政政策与养老服务业本身就是内外皆有衔接的互动关系,养老服务业的资金来源主要是财政支出和福利彩票公益金,财政政策的积极与否事关养老服务业的科学、有序、协调发展,两者互相影响,密不可分。传统养老服务体系主要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随后护理保险逐步完善,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模式得到推广,“互联网+养老”模式成效显然,这对财政政策的有效发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政府购买服务充分应对老年人的个性化需求,PPP模式充分应对养老服务机构设施的具体需求,财政投资、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传统财政政策工具运用也需要不断丰富及完善,养老服务业本就是财政政策所必须强化针对的具体落脚点,巨大的老年消费市场又是未来诸多关联产业结构升级及转化的契机,唯有颠覆劳动力人口下滑的倒退思维,才能够从容把握潜在的发展机遇。除了关注眼前发展现状、问题之外,可研究参考发达国家及地区养老服务财政政策对现今我国养老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启示,发达国家及地区在工业革命的催化下,率先步入人口老龄化,在生产力发达、综合国力强盛的背景下,丰富和发展了近现代的养老服务业财政政策,总结过去、学习先进是时代发展的政策需要。老龄化程度越高,挑战就会越大,但任何事业、行业都会有机遇,对待养老服务业发展问题,也应当迎难而上,单纯从经济角度上看,劳动力比例减少、生产要素调整及资金投入变化都应趁势而为,根据社会现实来解决养老服务发展过程当中的难题是首选之策。尽管如此,也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积极应对老龄化问题,毕竟发展的矛盾总需要因地制宜地去消除与化解,这主要得益于我国广阔的养老产业市场,养老服务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其健康稳定发展对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及完善至关重要。基于此,才能够化挑战为机遇,变不利为有利,倒逼养老服务业民生事业的迅速发展,将消极影响遏制在最小范围之内,伴随家庭养老能力缺失及不足,社会化、多元化、产业化养老应运而生,家庭结构、代际关系转移及空巢家庭增加,整个社会对养老服务业需求的标准越来越高,各国调节、补充和完善养老服务时限也越来越紧,这无疑会促使政府消费政策、社会保障政策、产业政策及财政政策的提前出台,进而实现家庭单元、社会、市场等主体的协助发展。人口老龄化理论认为,老龄群体日益增加也是社会进步的一种体现,实质上是社会资源不断倾向老年群体,养老服务业发展的社会基础也始终以老年人口增多为依归,由此带来经济发展形式、社会治理方式、老年收入保障和养老服务供需结构的深刻影响,横梗在逐步崛起的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面前的是“未富先老”和“未备先老”,构建适宜的社会保障体系与养老服务体系已刻不容缓。本文共分为七个部分,具体内容如下:导论部分,拟对本文的选题背景及选题意义进行阐述,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浩瀚研究文献的综述,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而提出本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探讨设计可能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最后从总体上概括本文的框架及内容。第一章为养老服务业与经济学理论分析,该部分从养老服务业相关概念界定、政府介入养老服务业的理论依据、财政政策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作用机理展开研究,详细讨论相关的理论依据及不足。第二章为养老服务业财政政策现状分析,该部分从养老服务业财政资金投入、政策环境变化、养老服务模式多元、养老服务政策蜕变、统计数据变化、养老服务成就与形势、“全面二孩”及延迟退休等方面,紧密联系财政视角的目标与定位,综合阐述财政政策对养老服务业建设所发挥的作用。第三章为养老服务业发展中的财政政策问题探析,通过分析财政关联体及财政政策作用,及时发现养老服务业当中财政政策执行不力,效果不佳的现实问题,进而为对策输出提供依据。第四章为财政政策对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实证分析,通过筛选有代表性的统计指标,攫取中央民政部层面31个省份2007-2016年的面板数据,并对东中西部地区分别进行分析。结合养老机构发展特点,采取VAR模型和分位数回归,并测算各地的养老机构财政性资金缺口,来简要分析财政政策对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影响。第五章为发达国家(地区)养老服务业财政政策,通过对美国长期照料服务体系、英国社区照顾、德国“多代居”、日本护理供给体系和香港安老服务等不同发展类型经济体的养老服务业及财政政策经验进行借鉴,并准确评价,从中获得启发。第六章为完善我国养老服务业财政政策的建议,该部分从准确定位、设计完备的财政政策体系、有效执行、发展规范、配套措施等方面来论述养老服务业发展所需,试图为未来养老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保障思路。希冀能够对推进积极、健康、和谐的中国建设有所裨益。

朱可可[10](2019)在《我国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的现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国内高校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的各方面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了解国内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的现状,明确其存在的问题,为优化我国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提供借鉴。方法:本研究属于非实验性研究中的描述性研究,采用文献法和内容分析法。文献法主要利用电子资源数据库、互联网等进行文献检索,了解国内外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的研究现状;内容分析法主要用于国内院校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现状的横向对比,通过对搜集到的30份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考核评价体系的内容分析,明确我国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存在的不足、对高等护理院校的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改进提供借鉴。结果:(1)在人才定位方面,定位为高层次护理人才、专科型护理人才、应用型护理人才的频率分别为 83.3%、80.0%、76.7%。(2)在培养基本要求方面,知识一栏中“护理学基础知识”、“护理学专业知识”及“科研知识”出现频率较高;品质一栏中“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出现频次达到96.7%,“人文素养”频率为56.7%;而在能力一栏中“临床专科护理能力”、“科研能力”、“循证护理能力”出现频率均达到80%以上,“外语能力”、“沟通交流能力”、“临床分析和思维能力”出现概率均达到50%以上。(3)在研究方向设置方面,设置临床护理、护理管理方向为41.7%,社区护理、内科护理方向设置均在30.0%以上,以交叉学科为研究方向的设置较少。(4)在课程结构的分类方面,课程结构没有统一的标准,以课程设置的二类、三类和四类分法为主,以二类分法中“学位课、非学位课”及三类分法中“学位课、非学位课、必修环节(实践教育)”最为常见。(5)在课程门数开设方面,从公共必修课程来说,各高校基本都开设了反映国家意识形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及哲学等相关内容的学习;从专业必修课程来说,医学统计学、高级健康评估、药物治疗学、病理生理学、循证护理、高级护理实践能力培养等课程的开设率较高,达到50%以上。在临床实践方面,实践安排以实践总时间24个月,专科和相关领域实践各12个月的模式为主,占39.1%。有14所院校规定实践总时间在18~24个月之间,专科领域实践在9个月以上,占77.8%;相关领域实践安排差异明显,最低6个月,最高21个月。(6)在考核评价体系方面,一般包括课程考核、临床能力考核、学位论文三部分。课程考核包括笔试、论文、报告等方式;学位论文包括研究论文、病例分析、系统评价等形式;临床考核评价一般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个方面的内容。结论:(1)各院校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明确但不具体,同质化现象严重;课程设置结构分类不一,公共必修课程所占比例过高,专业核心课程开设未达成共识,临床实践安排同质化,内容区分度不明显;各院校根据自身情况制定考核评价体系,差异较大,全国范围内缺乏有效实用的标准。(2)培养目标强调人才的专科性与应用性,而课程设置不能充分体现培养专科护理人才的教学理念,存在与培养目标脱离的现象。(3)我国护理专业人才需求大,但目前培养高校课程体系的发展稍显滞后,受“重学轻术”的传统文化及其他因素的影响,MNS教育重视知识的传承,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

二、西方发达国家护理教育课程改革综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西方发达国家护理教育课程改革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及其课程设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前言
第一部分 研究概述
    一、研究背景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三、理论基础
    四、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二部分 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态度现状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二、对象与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第三部分 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课程比较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第四部分 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课程设置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三、结果
    四、结论
第五部分 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课程实验研究
    一、实验方案设计
    二、实验课程实施
    三、实验数据收集与统计分析
    四、实验结果
    五、实验结果讨论
第六部分 讨论
    一、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课程的设计思考
    二、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课程的实施建议
    三、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课程的推广价值
小结
    一、主要研究成果
    二、研究的创新点
    三、研究的局限性与后续研究的思考
附录一 《死亡教育》课程标准专家咨询表(第一轮)
附录二 《死亡教育》课程前后测问卷(节选)
附录三 关于《死亡教育》课程访谈的知情同意书
综述 医学院校死亡教育课程的开展现状与启示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
致谢

(2)以胜任力为导向的社区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临床实践模式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目的与意义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意义
    3 相关概念及研究进展
        3.1 胜任力(Competency)
        3.2 社区护理(Community health nursing)
        3.3 专业学位(Professional Degree)
        3.4 护理硕士专业学位(Master of Nursing Specialist,MNS)
        3.5 高级实践护士(Advanced Practice Nurse,APN)与专科护士(Specialist Nurse,SN)
        3.6 临床实践模式(Clinical practice patterns)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2.1 成立课题研究小组
        2.2 文献回顾法
        2.3 半结构式访谈法
        2.4 德尔菲(Delphi)专家函询法
    3 统计学方法
        3.1 专家一般资料
        3.2 专家积极性
        3.3 专家权威系数
        3.4 专家意见集中程度与离散程度
        3.5 专家意见协调程度
        3.6 指标的纳入与排除标准
        3.7 指标权重
    4 技术路线图
    5 质量控制
        5.1 问卷编制阶段
        5.2 德尔菲(Delphi)专家函询阶段
        5.3 数据统计阶段
结果
    1 文献回顾法结果
    2 半结构式访谈法结果
        2.1 访谈专家基本资料
        2.2 专家访谈结果
    3 预函询结果
        3.1 专家基本资料
        3.2 预函询指标修改情况
    4 德尔菲专家函询法结果
        4.1 函询专家基本资料
        4.2 专家积极性
        4.3 函询专家权威程度
        4.4 专家意见集中程度与离散程度
        4.5 专家意见协调程度
        4.6 第一轮指标体系函询结果
        4.7 第二轮指标体系函询结果
讨论
    1 本研究中培养模式的科学性与可靠性
        1.1 课题研究小组对MNS教育领域的研究经验丰富
        1.2 实践模式目标明确,内容量化,可操作性强
        1.3 德尔菲(Delphi)专家函询法——保障研究的科学性与严谨性
    2 社区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临床实践模式的构成
        2.1 培养目标明确,指标全面,充分体现社区护理MNS的专业角色特点
        2.2 培养内容详细,要求具体,可操作性强
        2.3 考核体系科学,可动态反馈培养效果
        2.4 严抓培养环节,全面保障培养质量
结论
    1 本研究的创新性
    2 本研究的局限性与进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
附录
致谢

(3)高等院校护理专业学生临终关怀认知与态度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相关概念界定
    1.5 理论基础
第2章 研究现状
    2.1 国内外临终关怀照护机构的发展现状
        2.1.1 国外临终关怀照护机构发展的现状
        2.1.2 我国临终关怀照护机构发展现状
    2.2 国内外临终关怀教育的发展现状
        2.2.1 国外临终关怀教育的发展
        2.2.2 我国临终关怀教育发展现状
    2.3 临终关怀的主要内容
    2.4 现状小结
第3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方法
    3.2 研究对象
    3.3 研究工具
    3.4 资料收集
    3.5 资料分析
    3.6 质量控制
    3.7 伦理考虑
    3.8 研究技术路线
第4章 结果
    4.1 问卷调查结果
        4.1.1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
        4.1.2 研究对象的家庭背景及家庭死亡教育经历
        4.1.3 临终关怀教育经历
        4.1.4 学生对临终关怀知识的认知情况
        4.1.5 学生的临终关怀态度
第5章 讨论
    5.1 学生对临终关怀认知情况分析
        5.1.1 学生的临终关怀知识来源途径多样化,但认知缺乏深度
        5.1.2 学生临终关怀认知有多元的影响因素
    5.2 学生对临终关怀的态度分析
        5.2.1 学生对开设临终关怀相关课程态度积极,希望兼顾其实践性
        5.2.2 学生对临终关怀相关课程设置的期待
        5.2.3 学生对于临终关怀相关工作态度分析
        5.2.4 学生对自身及家人的的临终关怀态度
    5.3 护理专业学生在临终关怀的认知及态度上存在的问题分析
    5.4 护理专业学生临终关怀的认知及态度存在不足的对策
        5.4.1 为护理专业学生提供获得临终关怀知识的有效途径
        5.4.2 为护理专业学生做好心理建设
        5.4.3 培养临终关怀人才应做到“不忘初心”
        5.4.4 对护理专业学生设置临终关怀课程的建议
第6章 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和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护理专业学生临终关怀认知与态度调查问卷错误!未定义书签。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参考文献

(4)南宁市高职护理专业学生人文关怀能力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目的
        3.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3.文献述评
    (三)研究的特点、方法和技术路线
        1.研究特点
        2.研究方法
        3.研究的技术路线图
    (四)概念界定
        1.人文
        2.人文关怀及护理人文关怀
        3.人文关怀能力及护理人文关怀能力
    (五)相关理论
        1.Watson的人性照护理论
        2.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3.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
二、南宁市高职护生人文关怀能力现状调查
    (一)南宁市医学院校高职护理专业概况
    (二)问卷调查及结果分析
        1.调查对象
        2.调查方法
        3.调查结果
    (三)访谈调查及结果分析
        1.调查对象
        2.调查内容
        3.调查方法
        4.调查结果
    (四)调查发现的问题
        1.学生专业思想不稳固导致人文关怀能力不足
        2.学生相关知识欠缺导致人文关怀能力不足
        3.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不足导致人文关怀能力不足
        4.学生相关实践经验欠缺导致人文关怀能力不足
        5.高职护理教育不足导致学生人文关怀能力不足
三、南宁市高职护生人文关怀能力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学生专业思想不稳定的原因
        1.社会对护理行业存在偏见
        2.护理工作难度增加
        3.学生思想素质欠佳
    (二)学生相关知识欠缺的原因
        1.学生学习能力不足
        2.学校教育教学不足
        3.实习医院带教不足
    (三)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不足的原因
        1.学生性格原因
        2.网络社会影响
    (四)学生相关实践经验欠缺的原因
        1.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的主动性欠缺
        2.学生难以获得早接触临床的机会
    (五)学校及医院关怀氛围不足的原因
        1.学校方面
        2.医院方面
四、南宁市高职护生人文关怀能力提升对策
    (一)学校方面的对策
        1.加强人文关怀型师资队伍建设
        2.完善人文关怀教育课程体系
        3.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
        4.打造第二课堂特色活动
        5.营造人文关怀育人氛围
        6.加强与医院的交流合作
        7.学校对策的实践案例
    (二)政府方面的对策
    (三)社会方面的对策
        1.网络媒体正向舆论引导
        2.医院人文关怀文化示范
    (四)学生个人的对策
五、结语
    (一)结论
    (二)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5)信息化背景下护理本科内科护理学同步实践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现状
        2.1 护理实践教学模式研究现状
        2.2 内科护理学教学现状
    3 研究目的
    4 研究意义
        4.1 理论意义
        4.2 现实意义
第一部分 相关概念的界定及理论基础
    1 相关概念的界定
        1.1 教学模式
        1.2 同步实践教学模式
        1.3 床边教学
        1.4 自主学习能力
        1.5 评判性思维
        1.6 人文关怀能力
        1.7 临床实践能力
    2 理论基础
        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2 社会认知理论
        2.3 情境学习理论
        2.4 范例教学理论
        2.5 自主学习理论
第二部分 内科护理学同步实践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实施
    1 《内科护理学》课程分析
        1.1 课程简介
        1.2 教材分析
        1.3 学情分析
    2 内科护理学同步实践教学模式的设计要素
        2.1 教学目标设计
        2.2 教学内容设计
        2.3 教学策略设计
        2.4 教学过程设计
        2.5 教学评价设计
    3 内科护理学同步实践教学模式的实施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3 研究工具
        3.4 实施过程
        3.5 统计分析
        3.6 质量控制
        3.7 伦理问题
        3.8 技术路线
第三部分 结果
    1 一般资料情况
    2 自主学习能力比较
        2.1 组间对照
        2.2 自身对照
    3 评判性思维能力比较
        3.1 组间对照
        3.2 自身对照
    4 人文关怀能力比较
        4.1 组间对照
        4.2 自身对照
    5 两组护生期末理论考试成绩比较
    6 教学干预后,试验组护生的教学满意度评价
    7 访谈结果
        7.1 学生访谈结果
        7.2 教师访谈结果
第四部分 讨论
    1 同步实践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护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 同步实践教学模式有助于护生评判性思维的形成
    3 同步实践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护生的人文关怀能力
    4 同步实践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护生学习成绩
    5 同步实践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护生专业课满意度
    6 同步实践教学模式有助于优化师资队伍建设
结语
    1 研究结论
    2 创新性
    3 研究局限性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6)护理本科生多元文化护理能力培训方案的构建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引言
    1 研究问题的提出
        1.1 全球一体化使护士面临多元文化护理问题
        1.2 我国多民族交融使护士身处多元文化护理环境
        1.3 患者的多元文化护理需求尚未得到满足
        1.4 护士多元文化护理能力培养亟待完善
        1.5 研究问题确立
    2 文献回顾
        2.1 多元文化护理能力的概念和内涵
        2.2 护理本科生多元文化护理能力研究现况及影响因素
        2.3 护理本科生多元文化护理能力培养的研究现况
        2.4 本科护生多元文化护理能力培训效果的评价
    3 研究目的及意义
        3.1 研究目的及意义
        3.2 研究意义
    4 操作性定义及理论依据
        4.1 操作性定义
        4.2 理论依据
    5 技术路线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护理本科生多元文化护理能力培训方案的构建
        1.1 初步构建培训方案
        1.2 专家咨询
        1.3 形成培训方案实施稿
    2 护理本科生多元文化护理能力培训方案的实施
        2.1 研究设计
        2.2 研究对象
        2.3 研究工具
        2.4 资料收集
        2.5 统计分析
        2.6 质量控制
        2.7 伦理原则
结果
    1 研究对象流失情况
    2 两组护生基线资料的均衡性比较
        2.1 两组护生人口学资料的比较
        2.2 培训前两组护生文化能力得分的均衡性比较
        2.3 培训前两组护生跨文化自我效能得分的均衡性比较
    3 培训后两组护生得分比较
        3.1 培训后两组护生文化能力得分比较
        3.2 培训后两组护生跨文化护理自我效能比较
        3.3 访谈资料分析结果
讨论
    1 培训对本科护生多元文化护理能力产生的影响
        1.1 有助于提高本科护生多元文化护理能力
        1.2 有助于提高护生的文化意识和敏感性
        1.3 有助于提高文护生的文化照护行为
    2 培训对本科护生跨文化护理自我效能的影响
        2.1 本科护生跨文化护理自我效能感整体有所提升
        2.2 有助于提高护生的跨文化护理认知效能
        2.3 对护生跨文化护理实践效能的作用有待进一步探讨
        2.4 有助于提高护生的跨文化护理情感效能
    3 护生参与多元文化护理培训的体验分析
        3.1 培训方案有助于增加护生对多元文化护理学习的积极性
        3.2 培训方案有助于增加护生综合人文素质
    4 访谈结果对培训方案的启示与建议
        4.1 增加多元化培训方式提高学习趣味性
        4.2 降低多元文化护理学习难度
结论
    1 研究主要结论
    2 研究的创新性、局限性及展望
        2.1 创新性
        2.2 局限性
        2.3 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本科护生多元文化护理能力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7)临床老年科护士痴呆护理教育知识体系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老年科护士痴呆护理教育知识体系的初步构建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资料收集
        4 统计学方法
        5 质量控制
    结果
        1 文献回顾结果
        2 问卷调查结果
        3 临床老年科护士痴呆护理教育知识体系的初步构建
    讨论
第二部分 临床老年科护士痴呆护理教育知识体系的构建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统计学方法
        4 质量控制
    结果
        1 初步拟定专家函询问卷
        2 德尔菲法研究结果
        3 临床老年科护士痴呆护理教育知识体系的确立
        4 层次分析法结果
    讨论
结论
研究的创新性、局限性及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
附录
致谢

(8)我国护理学学术学位研究生课程建设现状的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相关概念界定和研究概况
    一、相关概念界定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的确立
    四、技术路线
第二部分 国外护理学研究生课程设置现状的调查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三、结果与分析
    四、国外护理学研究生课程设置的特点
第三部分 我国护理学学术学位研究生课程建设现状的调查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三、结果与分析
    四、我国护理学学术学位研究生课程建设取得的成效
    五、我国护理学学术学位研究生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第四部分 对我国护理学学术学位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一、加强学科理论研究,构建科学的二级学科体系
    二、明确核心能力,制定指导性培养方案
    三、制定核心课程标准,加强核心课程群建设
    四、优化课程实施过程,贯穿核心能力培养
    五、积极探索合作模式,建立课程资源共享平台
    六、加大投入力度,完善课程质量保障体系
    七、建立培训机制,提升师资队伍整体水平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护理学一级学科课程建设调研(学位点问卷节选)
    附录二:护理学一级学科课程建设调研(教师问卷节选)
    附录三:护理学一级学科课程建设调研(研究生问卷节选)
    附录四:护理学学术学位研究生课程建设会议调研提纲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文章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说明
致谢

(9)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论文主要内容
    四、论文研究方法
    五、本文可能的创新点
第一章 养老服务业与经济学理论分析
    第一节 养老服务业相关概念界定
        一、养老服务业的内涵与外延
        二、养老服务业的特点
    第二节 政府介入养老服务业的理论依据
        一、养老服务业的公共财政运行逻辑
        二、养老服务业的福利多元方式
        三、养老服务业的人口老龄化发展动因
        四、养老服务业发展中的社会正义
    第三节 财政政策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作用机理
        一、政府购买服务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作用机理
        二、税收政策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作用机理
        三、财政直接投入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作用机理
        四、财政补贴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作用机理
第二章 养老服务业财政政策现状分析
    第一节 我国养老服务业的发展进程
        一、老龄化对养老服务业财政政策产生直接影响
        二、财政政策促进养老服务业的现状
        三、财政政策实施对养老服务消费结构产生间接影响
    第二节 养老服务业各类投资迅速增长
        一、养老服务业的财政政策环境
        二、养老服务业的财政支持概况
        三、中央财政资金的投入范围
        四、部分地区养老服务的财政差异
    第三节 养老服务体系构造的财政措施
        一、传统养老服务模式的衔接
        二、医养结合的新型养老服务模式
        三、“互联网+养老”的新型养老服务手段
    第四节 养老服务业发展过程中的偏移及侧重
        一、养老服务业财政政策演变
        二、城市养老服务业
        三、农村养老服务业
    第五节 养老服务业的现实发展要素
        一、“全面二孩”对养老服务业的影响
        二、延迟退休对养老服务业的影响
第三章 养老服务业发展中的财政政策问题探析
    第一节 养老服务业的财政政策执行力不强
        一、法律法规配套不够齐全
        二、财政绩效管理监督不力
        三、财政资金的部门耗损
        四、基层政府分配财政资金的能力羸弱
    第二节 养老服务业政府购买服务存在的问题
        一、受惠群体较小
        二、专业医护人员占比很低
        三、社会组织被动服务
        四、缺乏法制化考核评价
    第三节 养老服务业税收政策存在的问题
        一、税收政策的立法难题
        二、税收政策的适用范围狭窄
        三、营利性及非营利性养老机构的税收政策差异
        四、税收政策运用还不够严谨
    第四节 养老服务业的财政直接投入乏力
        一、财政性资金支持结构不太合理
        二、财政直接投入养老服务机构床位面临困境
        三、养老服务业的土地供给存在问题
    第五节 养老服务业财政补贴缺乏可操作性
        一、老年人居家选择的财政补贴分类失准
        二、财政补贴形式冗杂
        三、养老机构的财政补贴不均及趋同
第四章 财政政策对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实证模型构建
        一、模型变量的选取
        二、样本及数据来源
        三、实证模型的构建
        四、Hausman检验及固定效应回归结果
    第二节 分区域实证分析
        一、东部地区样本实证结果分析
        二、中部地区样本实证结果分析
        三、西部地区样本实证结果分析
    第三节 养老机构投资效率的实证分析
        一、VAR模型结果
        二、分位数回归
        三、财政资金缺口测度模型
第五章 发达国家(地区)养老服务业财政政策与经验借鉴
    第一节 美国养老服务业财政政策与经验借鉴
        一、美国长期照料服务体系
        二、美国长期照料服务体系的财政政策经验
        三、美国长期照料服务体系的财政政策借鉴
    第二节 英国养老服务业财政政策与经验借鉴
        一、英国社区照顾
        二、英国社区照顾的财政政策经验
        三、英国社区照顾的财政政策借鉴
    第三节 德国养老服务业财政政策与经验借鉴
        一、德国养老体系及老年安居形式
        二、德国养老体系及老年安居形式财政政策经验
        三、德国养老体系及老年安居形式借鉴
    第四节 日本养老服务业财政政策与经验借鉴
        一、日本养老服务供给体系
        二、日本养老服务供给体系的财政政策经验
        三、日本养老服务供给体系的财政政策借鉴
    第五节 中国香港地区养老服务业财政政策与经验借鉴
        一、香港安老服务
        二、香港安老服务财政政策经验
        三、香港安老服务财政政策借鉴
第六章 完善我国养老服务业财政政策的建议
    第一节 养老服务业的准确定位
        一、明确养老服务业的财政支出责任
        二、优先发展PPP模式
    第二节 设计完备的财政政策体系
        一、构建合理的央地财政关系
        二、“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构建
        三、完善“涉老”税收政策
    第三节 养老服务业的规范发展
        一、建立财政绩效管理监督机制
        二、加快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第四节 养老服务业发展的配套措施
        一、完善法律法规与标准体系
        二、建立养老金融服务体系
        三、“互联网+养老”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10)我国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的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主要概念
    1.5 研究内容
    1.6 文献回顾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2.1 研究设计
    2.2 研究对象
    2.3 研究工具与方法
    2.4 资料收集
    2.5 统计分析
    2.6 质量控制
    2.7 技术路线
第三章 研究结果
    3.1 MNS研究生培养目标比较结果
    3.2 MNS研究生课程设置比较结果
    3.3 MNS研究生考核评价体系比较结果
第四章 讨论
    4.1 MNS研究生培养目标分析
    4.2 MNS研究生课程设置分析
    4.3 MNS研究生考核评价体系分析
    4.4 MNS研究生课程体系改进策略
第五章 结论
    5.1 结论
    5.2 本研究的创新点
    5.3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B 综述(已发表)
    参考文献

四、西方发达国家护理教育课程改革综述(论文参考文献)

  • [1]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及其课程设置研究[D]. 宋莉娟.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1(01)
  • [2]以胜任力为导向的社区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临床实践模式的构建[D]. 尚丹丹. 青岛大学, 2020(01)
  • [3]高等院校护理专业学生临终关怀认知与态度现状研究[D]. 宁珍. 南昌大学, 2020(08)
  • [4]南宁市高职护理专业学生人文关怀能力提升研究[D]. 卢冬梅.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6)
  • [5]信息化背景下护理本科内科护理学同步实践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应用研究[D]. 高琼.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6)
  • [6]护理本科生多元文化护理能力培训方案的构建与应用研究[D]. 王瑞琦. 郑州大学, 2020(02)
  • [7]临床老年科护士痴呆护理教育知识体系的构建[D]. 赵晶晶. 青岛大学, 2019(02)
  • [8]我国护理学学术学位研究生课程建设现状的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D]. 张利兵.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19(10)
  • [9]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D]. 吕阳.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8)
  • [10]我国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的现状研究[D]. 朱可可. 延边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西方发达国家护理教育课程改革综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