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高效论文-程红,郑顺林,马海艳,张开勤,袁继超

氮高效论文-程红,郑顺林,马海艳,张开勤,袁继超

导读:本文包含了氮高效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马铃薯,氮高效,品种筛选,氮素利用效率

氮高效论文文献综述

程红,郑顺林,马海艳,张开勤,袁继超[1](2019)在《马铃薯氮高效基因型品种筛选及指标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研究马铃薯氮利用效率,筛选氮高效利用品种,进一步研究氮营养高效利用机理提供依据。【方法】以24个品种为材料,设3个施氮水平,以MS营养液为基础营养液,通过营养液沙培试验,研究马铃薯氮高效利用品种的评价指标及评价方法。【结果】马铃薯苗期和块茎膨大期的含氮率、干物质积累量、氮积累量和收获时的产量存在较大的变异系数,可作为筛选的主要指标,而苗期的根冠比差异较明显,可作为筛选的辅助指标;以此为依据,在确定最适氮水平条件下,通过二次加权平均法及聚类分析法筛选出马铃薯氮高效利用品种费乌瑞它、川芋117,氮低效品种川芋56和凉薯97。【结论】马铃薯苗期和块茎膨大期的含氮率、干物质积累量、氮积累量和收获时的产量可作为氮高效利用的筛选指标,在确定最适氮水平条件下,二次加权平均法及聚类分析法筛选马铃薯氮高效利用品可靠性高。(本文来源于《西南农业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张玉屏,姜蕲琳,朱德峰,陈惠哲,向镜[2](2019)在《早稻氮高效利用主栽品种的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大田试验,选用12个生产中常用的早稻品种,进行施氮和不施氮2种处理,分析不同基因型水稻的产量、干物质积累和氮素吸收等情况,并以产量和氮素生理利用率(PE)为主要筛选指标,筛选出氮高效品种中嘉早17、中早35、金优463,并分析了氮高效早稻品种的籽粒性状。(本文来源于《中国稻米》期刊2019年04期)

贾腾月[3](2019)在《不同微润灌模式对土壤水-盐-氮迁移的影响及水氮高效利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微润灌溉是近年来在地下滴灌模式基础上研发出的一种新型高效节水灌溉方式,具备灌水利用效率高、能够改良土壤盐渍化程度等优点。面对河套灌区轻度盐渍化土壤的灌溉技术需求,微润灌溉正是解决该地区条件下土壤盐渍化问题的主要手段。现阶段微润灌溉的研究局限于室内及温室大棚等理想试验条件下,而忽略了大田复杂试验环境的研究,尤其是对埋深与灌水定额等参数的研究。因此,本研究针对河套灌区轻渍化盐碱地,在微润灌溉条件下,探究了不同埋深以及灌水定额对向日葵生长和产量的影响,深入研究了土壤中水肥盐运移规律,并在室内试验中进一步研究了土壤物理特性以及压力水头对水分入渗的影响,有以下初步成果:(1)建立了累积入渗量与时间和容重,时间与压力水头的统计模型,模拟精度较高。(2)在水分处理为同一水平时,微润带埋深20cm处理的向日葵株高,茎粗,干物质,根长密度,根体积密度,根表面积密度均大于微润带埋深10cm。在微润带埋深一定时,向日葵地上,地下各生育指标随灌水量的增加而增加。(3)结合微润灌水分、盐分的分布的特征,在微润带埋深处土壤含水率高,且灌溉定额越多,土壤含水率越高,土壤盐分越低。微润带埋深20cm的处理生育期在10—60cm含水率变异系数较小,土壤水分分布更为均匀,且0—60cm 土壤含盐量显着低于埋深1Ocm的微润灌处理。盐分积累随着微润带埋深增加而减小。(4)在灌水量相同情况下,微润带埋深为10cm处理土壤中NO3--N,NH1+-N容易向10-20cm上层运移,微润带埋深为20cm的NO3--N,NH4+-N容易向20-30cm 土层运移。在0-30cm 土层中NO3--N累积量是30-60cm 土层内XO3--N累积量的3倍左右。(5)在相同埋深下,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随着灌溉水量的增多呈逐渐递增的趋势。2015年和2016年充分灌溉的T1处理分别比轻度水分亏缺T2,重度水分亏缺T3,重度水分亏缺 T4 处理显着提高 12.50%,23.93%,24.77%和 7.59%,23.13%,28.30%。在灌溉定额相同的情况下,微润带埋深为20cm与10cm的处理产量相比具有增加趋势,且差异显着。(6)综合来看,推荐河套地区种植向日葵农田的微润带布置埋深为20cm,进行充分灌水结合秋浇的向日葵种植模式。(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农业大学》期刊2019-06-01)

王准[4](2019)在《棉花氮高效种质筛选及评价指标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棉花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其生长发育不仅受品种遗传特性的影响,也受环境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棉花生长对氮肥的需求较高,但其利用率低,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通过筛选氮高效品种来提高氮肥利用率,不仅经济有效,而且减少对生态环境污染和破坏。本文以80个棉花种质为供试材料,通过苗期性状的初步筛选,确定6个氮高效筛选指标,以此进行种质间聚类分析,筛选出不同氮效率种质;2017-2018在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试验基地对各品种生育期农艺性状与产量性状追踪研究,筛选出不同氮效率种质,验证苗期结果,确定棉花氮高效种质筛选的可行性。主要结果如下:1.在苗期水培条件下,低氮处理与正常氮处理相比,供试棉花种质的生长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两个氮水平下12个苗期性状,种质间均存在显着性差异。各性状主成分分析后发现,苗期种质间的差异取决于总干物重、地上部干物重、根干物重、总氮积累量、地上部氮积累量、氮吸收效率等,且该6个性状间显着相关,可作为筛选指标。2.以该6个性状的耐性值进行聚类分析,同时依据苗期氮效率综合值,筛选出两种类型种质,鲁05R59、中棉所69属于耐低氮、氮高效型品种,珂字棉201、新陆中30号属于低氮敏感、双低效型品种。3.田间试验两个氮水平下各性状种质间均存在显着性差异,变异系数均较大。两个氮水平下两年的田间试验各性状种质间均存在显着性差异,变异系数较大。4.对田间试验各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产量与株高、总铃数、单铃重、总干物重、总氮积累量、氮收获指数、氮利用效率、氮吸收效率等呈显着相关;对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发现氮吸收效率、氮利用效率、总氮积累量、籽棉产量、总干物重、氮收获指数等可作为筛选指标。5.综合分析氮效率综合值与产量,鲁05R59和中棉所69为氮双高效型材料,珂字棉201、新陆中30号为氮双低效型材料,可作为研究棉花耐低氮机理的理想材料和选育棉花耐低氮新品种的亲本。6.筛选出的耐低氮、氮高效种质鲁05R59和中棉所69在苗期根长、根体积、田间产量、田间养分积累、光合速率等方面显着大于珂字棉201、新陆中30号;证明苗期与田间筛选结果的有效性和可靠性。综上所述,棉花种质间各性状差异显着,具有进行耐低氮筛选的可行性。氮吸收效率、氮利用效率、总氮积累量、籽棉产量、总干物重、氮收获指数等性状种质间差异显着,可以作为筛选指标。筛选出两种类型种质鲁05R59、中棉所69属于耐低氮、氮高效型品种,珂字棉201、新陆中30号属于低氮敏感、氮低效基因型。(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19-06-01)

刘建刚,卞春松,庞万福,徐建飞,李广存[5](2019)在《中原二作区氮高效型马铃薯早熟品种关键表型特征及其氮素调控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属茄科块茎类植物,由于其耐干旱、耐瘠薄、高产稳产、适应性广,营养成分全,产业链长而受到全世界的重视,是全球第四大重要粮食作物。尽管中国马铃薯产量连续多年保持增长,但受到生态环境和资源条件2个"紧箍咒"的双重约束,氮肥过量施用问题突出,造成农业资源浪费及环境污染,成为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选育氮高效型马铃薯品种,配合精准养分管理技术,可以有效减少氮肥(本文来源于《马铃薯产业与健康消费(2019)》期刊2019-05-26)

秦娜,马春业,朱灿灿,代书桃,宋迎辉[6](2019)在《谷子氮高效基因型筛选及相关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低氮(0.5 mmol/L)和高氮(5.0 mmol/L)2个氮素水平下,研究不同氮效率谷子基因型的光合特性、农艺性状、氮含量、吸氮量、氮利用率、氮代谢相关酶活性及其相关性,以期为氮高效谷子新品种的选育提供基础材料。结果表明,低氮和高氮水平下,不同谷子基因型光合特性、主要农艺性状、氮含量及吸收利用指标变异系数分别为16.2%~34.4%和15.2%~22.5%、15.2%~55.4%和17.9%~49.3%、13.7%~28.4%和15.8%~23.7%。2个氮素水平下,谷子产量与光合速率、穗长、单穗质量、地上部生物量、吸氮量和氮利用率均呈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与茎秆和根氮含量均呈显着负相关。根据2个氮素水平下的谷子产量差异将其分为双高效型、高氮高效型、低氮高效型和双低效型4种类型。豫谷17、豫谷23、冀谷33等在低氮和高氮水平下产量、吸氮量、氮利用率、氮代谢相关酶活性均表现突出,受氮肥影响较小,为典型双高效型基因型,适宜贫瘠地区种植;冀谷41、七叶黄、郑11-2等在低氮和高氮水平下均表现出氮低效利用特性,受氮肥影响较大,为典型双低效型基因型。(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陈琛,唐东南,舒小伟,徐杰皎,高英博[7](2019)在《氮高效吸收水稻磷素吸收利用的特点》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氮高效水稻磷素吸收利用的基本特点及其与氮素吸收的关系。在大田条件下,于2012-2013年,以114个染色体单片断代换系水稻为供试材料,研究其产量、氮磷吸收利用等性状,并以成熟期吸氮量和产量将供试材料聚类分成6种不同氮效率类型水稻。结果表明,供试群体成熟期吸磷量差异较大,变幅为2. 54~5. 46 g·m~(-2);氮高效水稻成熟期吸磷量显着高于其他氮效率水稻,增幅达8. 99%~47. 24%;氮高效水稻结实期总吸磷量显着高于其他类型水稻,各器官吸磷量也有相似的趋势;氮高效水稻单茎吸磷量、干物质量大;吸磷量影响因子对成熟期吸磷量的贡献表明,结实期吸磷量、穗吸磷量、全株含磷率、单穗吸磷量、吸磷强度均高于同组因子,通径分析与相关分析结果一致;氮高效水稻磷素利用效率除吸磷增量籽粒生产效率显着高于其他类型外,其他各指标均处于中等或较低水平;成熟期吸磷量和吸氮量均对产量有正向促进作用,吸氮量贡献更大。综上,氮高效水稻无论是全株还是各器官成熟期磷素吸收量均较大,结实期表现的更明显,但磷素利用效率中等;氮高效水稻磷素吸收能力强与其单茎吸收量、吸氮强度大有密切关系;氮高效水稻磷素吸收与氮素吸收密切相关。本研究结果为水稻磷素高效吸收利用提供了理论参考。(本文来源于《核农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蒋志敏,王威,储成才[8](2018)在《植物氮高效利用研究进展和展望》一文中研究指出氮是影响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矿质营养元素,也是叶绿体、核酸、蛋白质以及很多次生代谢产物的重要组成成分。增加氮肥施用是农作物增产的主要手段,但同时也会带来土壤酸化、水体富营养化、农业生产成本增加等问题。提高氮肥利用效率(nitrogen use efficiency, NUE)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途径。现就近年来植物中氮素吸收、转运、同化及氮信号转导的分子机制等研究进展进行概述,以期为作物氮高效利用的分子设计育种提供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生命科学》期刊2018年10期)

丁锦峰,丁永刚,李福建,王亚华,朱敏[9](2018)在《稻茬晚播小麦氮高效品种氮素积累、分配与利用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水稻小麦轮作是我国主要的种植制度,种植区域集中于长江中下游地区。近年来,该区因水稻收获迟及秋播气象条件的变化,小麦晚播面积持续扩大。晚播导致小麦产量下降,生产中往往依赖增加肥料的投入实现晚播小麦丰产。大量施用肥料不仅会增加生产成本,长期施用还会引起环境污染等问题。不同小麦品种对氮肥的吸收与利用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可根据品种对氮肥吸收与利用的特点,采用合理的栽培技术,提高氮肥利用效率实现丰产。前人对适宜播期条件下不同氮效率品种氮素积累、分配和利用特征已有较多研究,晚播条件下稻茬小麦氮高效品种氮素积累、分配和利用特征研究较少。【材料与方法】试验于2016-2017年度在扬州大学江苏省作物遗传生理重点实验室试验场(扬州,江苏淮南地区)和江苏省睢宁县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睢宁,江苏淮北地区)进行,两地供试材料分别为30个当地主栽品种。播种日期为11月17日(扬州)和11月18日(睢宁),按当地高产栽培管理,同时设不施氮对照。试验将两地分别参试的30个品种按氮肥表观利用率(NUR)分别划分为氮高效(NUR≥50%)、氮中效(NUR40%-50%)和氮低效(NUR≤40%)品种类型,比较其氮素积累、分配和利用的差异,明确稻茬晚播小麦氮高效品种的氮素积累、分配和利用特征,为稻茬小麦品种选用和大面积高产高效生产提供参考。【结果与分析】扬州和睢宁氮高效品种开花期氮素积累量较氮中效品种分别高23%和15%,较氮低效品种分别高40%和38%;成熟期氮素积累量较氮中效品种分别高18%和9%,较氮低效品种分别高30%和13%,差异均达显着性水平。两地参试品种开花期和成熟期氮素积累量与氮肥表观利用率均呈极显着线性正相关。扬州不同品种类型间花前氮素转运量和花后氮素积累量差异均不显着;睢宁氮高效品种花前氮素转运量和花后氮素积累量均高于氮中效品种,均显着高于氮低效品种。扬州氮高效品种成熟期茎秆+叶鞘、叶片、颖壳+穗轴氮素积累量均显着高于氮中效和氮低效品种;睢宁不同品种类型间成熟期各营养器官氮素积累量均无显着差异;两地氮高效品种籽粒氮素积累量均显着高于其他品种类型。两地氮高效品种的氮素吸收效率均显着高于氮中效和氮低效品种,但品种类型间氮肥利用效率、氮素生理效率差异不显着。扬州氮高效品种氮素收获指数偏低,而睢宁氮高效品种氮素收获指数较高。初步提出了江苏淮南和淮北地区稻茬晚播小麦氮高效品种氮素积累特征的筛选指标:开花期和成熟期氮素积累量分别为134-186kg/hm~2、193-233kg/hm~2和179-223kg/hm~2、231-253 kg/hm~2。【结论】不同地区稻茬晚播小麦氮高效品种均具有较强的氮素吸收水平,淮南地区氮高效品种吸收的氮素在器官间可协调分配,而淮北地区氮高效品种吸收的氮素可更多地转运至籽粒。(本文来源于《2018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8-10-14)

丁永刚,李福建,王亚华,朱敏,李春燕[10](2018)在《稻茬小麦氮高效品种产量构成和群体质量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小麦作为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高产稳产关系着粮食安全。施用氮肥对小麦产量的提高起着重要作用。适量施用氮肥有利于促进小麦生长发育,提高产量,但过量施用不仅会导致氮肥利用率降低,还会造成资源浪费,甚至环境污染。小麦对氮素的吸收和利用存在明显的品种间差异,通过选用和推广高效利用氮素的品种已成为控制氮肥施用量、稳定产量和提高氮肥利用效率的重要途径。长江中下游地区多为水稻-小麦轮作体系,对稻茬小麦不同品种间氮肥表观利用率的差异及氮高效品种的产量构成和群体质量特征研究较少。【材料与方法】试验于2016-2018年度在扬州大学江苏省作物遗传生理重点实验室试验场(扬州)和江苏省睢宁县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睢宁)进行,两地供试材料分别为25个当地主栽品种。2016-2017年播种日期为11月17日和11月18日,2017-2018年播种日期为10月30日和11月1日,按当地高产栽培管理,同时设不施氮对照。将两地分别参试的品种按氮肥表观利用率(NUR)分别划分为氮高效(NUR≥50%)、氮中效(NUR40%-50%)和氮低效(NUR≤40%)品种类型,比较其产量、产量构成和群体质量差异及其与氮肥表观利用率的关系,研究稻茬小麦氮高效品种的产量构成和群体质量特征,以期为稻茬小麦品种选用和大面积高产高效生产提供参考。【结果与分析】两年试验结果表明,扬州和睢宁氮高效品种平均氮肥表观利用率分别为43.55%和44.44%(2016-2017);39.74%和36.27%(2017-2018);平均产量分别为6408kghm~(-2)和8252kg hm~(-2)(2016-2017);6070kh m~(-2)和6533kg hm~(-2)(2017-2018),均显着高于氮中效和氮低效品种。两地参试品种的产量与氮肥表观利用率均呈极显着线性正相关。氮高效品种的穗数与氮中效品种差异均不显着,显着高于氮低效品种;不同品种类型间穗粒数和千粒重差异均未达显着水平。两地参试品种的穗数与氮肥表观利用率均呈极显着线性正相关,与穗粒数和千粒重相关性不显着。相比于氮中效和氮低效品种,两地氮高效品种均具有较高的拔节期、孕穗期和开花期茎蘖数,但高峰苗数/穗数和分蘖成穗率在品种间差异不显着。氮高效品种与氮中效品种间孕穗期、开花期和乳熟期叶面积指数差异均不显着,显着高于氮低效品种。氮高效品种孕穗期、开花期、成熟期、孕穗期至开花期、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和成熟期各营养器官干物质积累量总体高于其他品种类型。两地不同品种各主要生育时期茎蘖数、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量、孕穗期至开花期、花后和成熟期各营养器官干物质积累量均与氮肥表观利用率呈极显着线性正相关。不同品种类型间花前干物质转运量和收获指数差异均不显着。【结论】稻茬小麦氮高效品种生育早期表现出较强分蘖能力,生育后期具有较高叶面积指数和光合生产能力,可用于灌浆的花后光合物质多,易于实现高产。(本文来源于《2018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8-10-14)

氮高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大田试验,选用12个生产中常用的早稻品种,进行施氮和不施氮2种处理,分析不同基因型水稻的产量、干物质积累和氮素吸收等情况,并以产量和氮素生理利用率(PE)为主要筛选指标,筛选出氮高效品种中嘉早17、中早35、金优463,并分析了氮高效早稻品种的籽粒性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氮高效论文参考文献

[1].程红,郑顺林,马海艳,张开勤,袁继超.马铃薯氮高效基因型品种筛选及指标评价[J].西南农业学报.2019

[2].张玉屏,姜蕲琳,朱德峰,陈惠哲,向镜.早稻氮高效利用主栽品种的筛选[J].中国稻米.2019

[3].贾腾月.不同微润灌模式对土壤水-盐-氮迁移的影响及水氮高效利用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9

[4].王准.棉花氮高效种质筛选及评价指标的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9

[5].刘建刚,卞春松,庞万福,徐建飞,李广存.中原二作区氮高效型马铃薯早熟品种关键表型特征及其氮素调控机制[C].马铃薯产业与健康消费(2019).2019

[6].秦娜,马春业,朱灿灿,代书桃,宋迎辉.谷子氮高效基因型筛选及相关特性分析[J].河南农业科学.2019

[7].陈琛,唐东南,舒小伟,徐杰皎,高英博.氮高效吸收水稻磷素吸收利用的特点[J].核农学报.2019

[8].蒋志敏,王威,储成才.植物氮高效利用研究进展和展望[J].生命科学.2018

[9].丁锦峰,丁永刚,李福建,王亚华,朱敏.稻茬晚播小麦氮高效品种氮素积累、分配与利用特征[C].2018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8

[10].丁永刚,李福建,王亚华,朱敏,李春燕.稻茬小麦氮高效品种产量构成和群体质量特征[C].2018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8

标签:;  ;  ;  ;  

氮高效论文-程红,郑顺林,马海艳,张开勤,袁继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