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调水调沙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黄河口,调水调沙,切变锋,冲淡水
调水调沙论文文献综述
王柯萌,孙永福,宋玉鹏,徐丛亮,董立峰[1](2019)在《调水调沙对黄河叁角洲切变锋及冲淡水扩散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Delft3D构建了包含利津以下河段的黄河口叁维水动力数值模型,通过2011年调水调沙期间的大面站观测资料对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模型可以很好地描述研究区的流场特征和盐度分布。通过3个工况,分析调水调沙对切变锋位置、强度、历时的影响,总结出地形成因和径流成因的两类切变锋。表层低盐中心位于入海口东北外海,与径流入海后形成的顺时针环流一致。底层淡水受地形成因切变锋面抑制,主要被限制在口门右侧的河口前缘,并沿岸线向ES—S扩散,形成底层低盐中心。高径流时表层冲淡水向北侧扩散更远且偏转半径更大;低径流时盐水楔位于河道内,外海盐度波动较弱。平流作用与水体净输移有关,提供了绝大部分的淡水通量;潮泵作用在近岸更为强烈,反映了口门两侧不同位置、层位截然相反的盐度-潮流相位关系。(本文来源于《海洋科学进展》期刊2019年04期)
刘欣,刘远征[2](2019)在《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以来黄河下游游荡河段河床演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2002年小浪底水库开始调水调沙后,黄河下游小浪底至高村游荡河段的98个断面实测数据,分析河槽的平滩面积、宽度、平均水深及宽深比等形态参数的时间和空间变化规律,得到了该河段的断面形态参数特征。以神堤和叁义寨断面为界限,黄河下游游荡河段可分为叁部分。至2017年,神堤以上和叁义寨以下河段,河槽宽深比和河槽宽度小,断面面积增加基于河槽下切。中间河段大多宽深比较大,河槽断面面积的增加,同时受河槽宽度和下切深度的影响。河槽下切深度与宽深比负相关。陡门断面位于研究区中间位置,宽深比大,2002-2017年经历了由淤积到下切的过程,下切深度较小,成为河槽深度下切过程的空间分界点,其上游河槽下切速度由白鹤向陡门断面逐渐减小,其下游河槽的平均水深增加速度由柿子园向陡门断面逐渐减小。(本文来源于《泥沙研究》期刊2019年05期)
宋劼,易雨君,侯传莹,杨雨风[3](2019)在《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对下游河道浮游生物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浮游生物是河流主要生物类群之一,也是鱼类主要饵料,对水环境要素的变化具有较高的响应能力。基于2018年黄河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前后采样结果,研究黄河小浪底调水调沙对下游河流系统浮游生物群落的动态影响。在2018年调水调沙前和调水调沙期分别进行采样,在小浪底大坝以下的黄河干流河道设置10个采样断面,采集了浮游生物定量样品,同时测量了样点水质理化参数。结果表明:调水调沙过程对浮游生物具有明显影响,调水调沙开始后,浮游植物生物量下降而多样性增长,浮游动物生物量上升而多样性下降。调水调沙对浮游植物的影响最远达到艾山与泺口之间,总长540 km,黄河下游夏季浮游生物的生物多样性总体较低,优势度较高,表明生境趋于单一化。(本文来源于《人民黄河》期刊2019年08期)
陈俊卿,范勇勇,吴文娟,高洁,李小娟[4](2019)在《2016—2017年调水调沙中断后黄河口演变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从2002年开始持续进行的黄河调水调沙,在2016年和2017年因黄河水沙总量明显减少而中断,2018年恢复调水调沙。为了解调水调沙中断后河口地形演变特征和沉积物粒度变化特征、给黄河叁角洲的开发及生态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根据2015—2018年黄河口海域实测地形资料以及沉积物粒度资料,结合同期黄河利津水文站来水来沙情况,分析了2016—2017年调水调沙中断后及2018年恢复调水调沙后河口地形和沉积物粒度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15—2018年黄河口海域经历了冲刷—微淤—显着淤积的过程,这与黄河入海沙量的变化相一致;2017年入海沙量较少,研究区海域底质沉积物受到冲刷筛选,而2018年研究区海域受到大量黄河入海较细粒泥沙的补给,底质沉积物中值粒径和平均粒径变小,粒度表现为相对较细。为更好地监测黄河来水来沙对河口地形演变的影响,应对黄河口海域测验范围、时间、频次等进行优化设计。(本文来源于《人民黄河》期刊2019年08期)
刘明,杨雅迪,毕乃双,陈竟博,范德江[5](2019)在《2015年调水调沙期间黄河悬浮颗粒Pb及其稳定同位素组成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2015年黄河调水调沙期间利津水文站悬浮泥沙以及小浪底水库表层沉积物的分析,研究了调水调沙期间黄河入海泥沙中Pb元素的含量及同位素组成的变化特征,探讨了其物质来源及对调水调沙进程的响应.结果表明,调水调沙期间黄河入海泥沙Pb元素含量为18.09~28.35μg/g,平均为21.64μg/g,稳定同位素207Pb/206Pb为0.8367~0.8481,208Pb/206Pb为2.0839~2.0997,与黄土等物质较为接近.Pb含量及稳定同位素组成在调水调沙前、后期均较高,而在调水调沙中间主要时段则较低.利津站悬浮泥沙及小浪底水库沉积物中Pb同位素组成均符合黄河源Pb演化规律,但小浪底水库沉积物Pb元素含量较高,部分站位受到了人类活动的影响.调水调沙进程对该期间黄河入海泥沙Pb的变化及来源有着显着影响,在调水调沙前期和后期,水沙通量小,洪水对下游河床冲刷作用弱,Pb受到中上游沉积物来源影响,导致含量和同位素组成较高.在调水调沙中间的主要时段,利津悬浮泥沙与小浪底水库沉积物显着不同,Pb主要来自洪水对下游河床的冲刷,以自然来源为主,未受到人类活动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环境科学》期刊2019年07期)
孙珊,苏博,李凡,由丽萍,齐延民[6](2019)在《调水调沙对黄河口及邻近海域环境状况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黄河入海水沙通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短期内大量陆源物质入海对黄河口邻近海域生态环境的影响值得关注。本文于2013年对黄河口及其邻近海域进行了调水调沙前、中、后3个航次的海水环境调查,分析了主要水质因子含量、分布特征及营养结构状况,并进行综合评价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受到调水调沙过程的影响,黄河口邻近海域水环境状况变化显着,调水调沙中盐度、Chl a含量较调水调沙前明显降低(P<0.05),调水调沙后又有所回升;营养盐和COD等含量在调水调沙中含量最高,调水调沙后次之,调水调沙前含量相对较低。平面分布上盐度、营养盐、COD、石油类等在黄河口门处等值线密集,随着调水调沙的进行呈舌状向外海延伸。调水调沙过程加剧了调查海域富营养化状态和有机污染程度,但是也使黄河口海域营养盐结构比例失衡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缓和。通过相关性分析,进一步显示出调水调沙过程是调查海域主要水质因子分布与变化的主控因素。(本文来源于《海洋环境科学》期刊2019年03期)
王婷,李小平,曲少军,窦身堂,王远见[7](2019)在《前汛期中小洪水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方式》一文中研究指出小浪底水库运用进入拦沙后期以来水沙偏枯,洪水期多采用蓄水拦沙方式运用,2007—2016年水库整体排沙较少,排沙比为26.7%,细沙排沙比约38.7%。前汛期是水库的主要排沙时段,排沙比为29.4%。分析认为,前汛期潼关站出现流量大于等于1 500 m~3/s持续2 d且含沙量大于50 kg/m~3的洪水过程时,小浪底入库沙量较多,2007—2016年满足条件的洪水仅出现5场,入库沙量占前汛期的72.5%;数学模型计算结果表明,上述洪水期间通过优化水库调度,可有效减缓水库淤积,同时下游河道淤积主要集中在小浪底—夹河滩河段,实测资料及前期研究表明淤积在小浪底—夹河滩河段的泥沙对河道影响不大,且在下次汛前调水调沙或者小浪底水库清水下泄过程中能够冲刷并向下游输送。(本文来源于《人民黄河》期刊2019年05期)
张党玉,孙志高,王伟[8](2019)在《调水调沙工程对黄河尾闾河道碎屑矿物组成特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碎屑矿物在判别沉积物来源以及沉积环境变化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对2013年汛前与汛后采集的黄河尾闾河道表层沉积物样品的鉴定,探讨了调水调沙工程实施导致的水动力变化对碎屑矿物组成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汛前或汛后黄河尾闾河道表层沉积物中共鉴定出重矿物31种,轻矿物11种。尾闾河道沉积物整体以轻矿物为主,占比达99%以上。重矿物优势矿种共8种,分别为普通角闪石、绿帘石、褐铁矿、阳起石、水黑云母、石榴子石、榍石和碳酸盐,其中普通角闪石占比高达29.98%,是主要标志性重矿物;轻矿物优势矿种共3种,分别为石英、斜长石及钾长石,其中石英占比高达59.75%,是主要优势矿种,并可用于确定物源。比较而言,汛后8种重矿物含量之和比汛前增加3.7%,尤其是普通角闪石,其在汛后占比较汛前增加8.62%。与之不同,轻矿物含量在汛前与汛后差异不大,但沿程变化明显。研究发现,尽管调水调沙工程在改变尾闾河道水动力的同时并未使其轻矿物组分发生明显改变,但其导致的重矿物沉积分异却较为明显。(本文来源于《滨州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王柯萌[9](2019)在《调水调沙影响下的黄河入海水沙输运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精细描述黄河入海水沙的扩散过程,本文基于适应岸线的正交曲线网格,利用Delft3D构建了包括现行河道尾闾河段在内的黄河口叁维水沙数值模型。通过2011年调水调沙期间的大面站观测资料对河口区进行了验证,通过2013年4月的温带风暴潮对风暴潮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模型可以很好地描述研究区的流场特征和盐度、悬沙分布。根据多个工况,首先分析了调水调沙对潮流-径流场和切变锋位置、强度、历时的影响。以此为基础,阐述了切变锋控制下的黄河入海水沙输运机制。最后,考虑了异重流和温带风暴潮两种极端动力条件对黄河口的潜在影响。获得的主要结论如下:(1)黄河口存在地形和径流成因的两类切变锋,前者存在于口门右侧河口前缘的全水深范围内,后者仅在外海表层出现。径流量控制着径流成因锋面的空间尺度,并可增强地形成因锋面的强度和历时。切变锋通过阻隔跨锋面的物质扩散,维持着口门右侧条带状的水沙输运路径。口门左侧地形成因锋面的缺失,导致环形的潮均盐度、悬沙浓度等值线。(2)黄河口存在两个低盐中心。表层低盐中心位于口门东北侧外海,受羽状流和表层顺时针环流控制。底层淡水受地形成因切变锋面抑制,主要被局限在口门右侧的河口前缘,并沿岸线向东南-南扩散,形成底层低盐中心。外海表层的顺时针环流提供的平流通量对冲淡水扩散的贡献最高,近岸与径流-潮流相互作用、地形成因锋面有关的盐度-潮流相位差引起了相对强烈的潮泵通量。(3)黄河入海泥沙的扩散范围与径流强度呈正相关,且受絮凝、沉降作用的影响,远低于冲淡水。调水期的悬沙输运主要沿潮流主轴(长轴)与河道轴线(短轴),空间尺度不超过20 km、8 km,位于14 m等深线内。调沙期和非调水调沙期的入海悬沙被切变锋捕集,主要沉积在口门右侧的10 m以浅海域,悬沙输运基本被局限在地形成因锋面内侧,即使调沙期的悬沙浓度远高于调水期。潮泵通量的异常反映了叁个悬沙沉降的典型区域,特别是地形成因锋面的内侧。(4)黄河口由羽状流向异重流转变的临界悬沙浓度为27±4 kg/m~3,与已有实测资料吻合。异重流形成了“倒盐水楔”型低盐度、高含沙的底层水,其前端已在底层地形成因锋面外,切变锋对异重流的束缚作用降低。口门左侧的地形坡度较陡,有利于维持异重流的速度和运动距离。口门左、右两侧强异重流和强切变锋的竞争,使河口前缘的水沙分布规律趋于一致。“倒盐水楔”固有的不稳定性将导致异重流末期强烈的垂向混合过程,结合口门左侧较大的垂向剩余密度梯度,促进了孤东海域表层低盐水的形成。(5)作为我国北方温带风暴潮灾害最为严重的区域之一,黄河入海径流的方向与温带风暴潮期间具有显着优势的偏北风基本相反,风暴增水和表层风生流将使表层羽状流侵入外海的距离显着缩小,表层的水沙输运受到抑制。受口门左侧独特的岸线形态影响,表层风生流在造成孤东海域水体堆积的同时,也带来了部分入海水沙。因此,口门左侧的淤积速率在温带风暴潮期间将有所增强。(本文来源于《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期刊2019-04-10)
熊正伟,夏军强,王增辉,李涛,张俊华[10](2019)在《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期水沙运动全过程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模拟调水调沙期小浪底库区水沙运动过程,建立了考虑有干支流倒回灌的明流与异重流交替演算的一维水沙耦合模型.该模型采用了适用于复杂支流水系的零维水库法和考虑支流底坡的流量公式计算干支流倒回灌,采用潜入点判别条件衔接明流与异重流计算,并考虑了非静止水面假定下异重流与上层清水的耦合.应用该模型对选取的2002年及2012年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过程分别开展参数率定及不同工况下的过程反演.计算结果表明,库区自上而下可划分为零支流库区段、明流段和异重流段,考虑倒回灌过程的模型在3个区段均能较好还原实测水沙过程,不考虑的模型仅在零支流库区段和考虑的模型误差相近;由于其忽略了干支流倒回灌对水沙输移的影响,明流段的水位、流量及含沙量在回灌期偏小,在倒灌期偏大;异重流段的潜入点位置及时间滞后,异重流交界面高程、流速及含沙量偏大,计算排沙比过高.另外,模型相关参数的敏感性分析还表明,交界面阻力系数、倒灌阻力损失系数和水量掺混系数对计算结果的影响依次减小;其中交界面阻力系数的增大,一定程度上导致模型响应的滞后;倒灌阻力损失系数的影响,则需依据支流底坡的具体大小分情况讨论.(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科学》期刊2019年04期)
调水调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基于2002年小浪底水库开始调水调沙后,黄河下游小浪底至高村游荡河段的98个断面实测数据,分析河槽的平滩面积、宽度、平均水深及宽深比等形态参数的时间和空间变化规律,得到了该河段的断面形态参数特征。以神堤和叁义寨断面为界限,黄河下游游荡河段可分为叁部分。至2017年,神堤以上和叁义寨以下河段,河槽宽深比和河槽宽度小,断面面积增加基于河槽下切。中间河段大多宽深比较大,河槽断面面积的增加,同时受河槽宽度和下切深度的影响。河槽下切深度与宽深比负相关。陡门断面位于研究区中间位置,宽深比大,2002-2017年经历了由淤积到下切的过程,下切深度较小,成为河槽深度下切过程的空间分界点,其上游河槽下切速度由白鹤向陡门断面逐渐减小,其下游河槽的平均水深增加速度由柿子园向陡门断面逐渐减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调水调沙论文参考文献
[1].王柯萌,孙永福,宋玉鹏,徐丛亮,董立峰.调水调沙对黄河叁角洲切变锋及冲淡水扩散的影响[J].海洋科学进展.2019
[2].刘欣,刘远征.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以来黄河下游游荡河段河床演变研究[J].泥沙研究.2019
[3].宋劼,易雨君,侯传莹,杨雨风.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对下游河道浮游生物的影响[J].人民黄河.2019
[4].陈俊卿,范勇勇,吴文娟,高洁,李小娟.2016—2017年调水调沙中断后黄河口演变特征[J].人民黄河.2019
[5].刘明,杨雅迪,毕乃双,陈竟博,范德江.2015年调水调沙期间黄河悬浮颗粒Pb及其稳定同位素组成变化[J].中国环境科学.2019
[6].孙珊,苏博,李凡,由丽萍,齐延民.调水调沙对黄河口及邻近海域环境状况的影响[J].海洋环境科学.2019
[7].王婷,李小平,曲少军,窦身堂,王远见.前汛期中小洪水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方式[J].人民黄河.2019
[8].张党玉,孙志高,王伟.调水调沙工程对黄河尾闾河道碎屑矿物组成特征的影响[J].滨州学院学报.2019
[9].王柯萌.调水调沙影响下的黄河入海水沙输运机制[D].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2019
[10].熊正伟,夏军强,王增辉,李涛,张俊华.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期水沙运动全过程模拟[J].中国科学:技术科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