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罗城壮族歌咏文化习俗的传承及其现代价值的阐扬
论文类型: 硕士论文
论文专业: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
作者: 黄敏珍
导师: 覃德清
关键词: 怀群镇,歌咏文化,壮族,人文重建
文献来源: 广西师范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在全球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非物质文化的保护日益受到人类的重视,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一部分的壮族山歌文化正处于消失阶段,探讨山歌的传承与阐扬也提到日程上来。由于罗城县怀群镇是壮族的聚居地,那里保存有较为完整的山歌习俗,因此,笔者选取罗城壮族地区作为个案进行田野调查,以怀群镇及上泵屯目前的歌咏文化传承现状为观察对象,分析当地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探讨山歌存在的价值,以期为现代人文重建提供有益的参考。罗城的壮族是五万年前“柳江人”的子孙后代,他们所生活的怀群镇位于区内著名风景区下枧河的上游,那里风景优美、气候宜人,以种植水稻为主,高度发达的壮族山歌文化就孕育于这片沃土之中。在文化大碰撞的环境下,壮族的山歌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虽然山歌有时已不适应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但依然深藏于壮族民众的深层心里结构。通过对罗城壮族歌咏文化传承现状进行观察,分别对歌俗、歌者、歌艺、歌作品的传承现状进行深描,说明歌咏文化还是成为壮族民众表情达意、宣泄感情、获得精神享受的主要途径,通过歌这一媒介来达到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罗城壮族的歌咏文化只是整个广西壮族歌咏文化的一部分,同一地区内部的歌谣形式由于地理环境、社会条件、审美情趣等的差异,也经常会体现出不同的风格特点,而且带有鲜明的地方色彩。通过对罗城歌咏文化的渊源、功能的比较研究,找出具有罗城歌咏文化的艺术特点和地域文化特色。民间歌咏文化的生存与发展的根基在于民众的需求和自身的内在审美价值以及顽强的生命力。从诗性思维的现代价值探讨歌咏文化的传承与人们身心和谐的关系,再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文化建设的角度,探讨壮族歌咏文化的保护与阐扬的途径,阐明壮族歌咏文化与人文重建的意义。
论文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一 引言:调查研究的缘起与问题的提出
二 罗城县怀群镇的地理方位与文化背景
(一) 地理环境、区域网络位置
(二) 历史文化根基及族群结构
三、罗城壮族歌咏文化传承现状
(二) 歌俗的传承现状
(三) 歌者的传承现状
(四) 歌作品的传承现状
(五) 歌艺的传承现状
四、广西歌咏文化格局中罗城歌咏文化的特点
(一) 罗城壮族民歌的渊源
(二) 罗城歌咏文化的功能的比较研究
(三) 歌咏作品内容的的地域文化特色
(四) 罗城壮族歌咏文化的语言艺术特色
五 罗城壮族歌咏文化价值的现代阐扬
(一) 诗性思维的现代价值
(二) 歌咏传统与身心和谐
(三) 非物质文化保护与文化建设
(四) 歌咏文化的传承与人文重建
六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2005-11-04
参考文献
- [1].靖西壮族歌咏文化的传承及其当代嬗变[D]. 陆斐.广西师范大学2005
- [2].壮族歌咏文化的现代转型与阐扬[D]. 李伟华.广西师范大学2005
- [3].师巫传统与壮族乡村仪式演剧研究[D]. 甘羚.广西师范大学2008
- [4].广西民族旅游宣传中的壮族女性形象研究[D]. 黄翅勤.广西师范大学2007
- [5].宜州—下枧河流域壮族歌咏习俗传承与文化遗产的保护[D]. 覃慧宁.广西师范大学2005
- [6].麽文化视野下的壮族民间生育礼俗[D]. 韦惠文.广西民族大学2010
- [7].绣球:从“传情物”到“吉祥物”[D]. 吴桂清.广西民族大学2009
- [8].祭礼之食:壮族花米饭的文化史初探[D]. 黄晨.广西民族大学2011
- [9].壮族服饰文化的审美意蕴论析[D]. 孔丽波.云南大学2011
- [10].旅游开发背景下壮族“三月三”的变迁与重构[D]. 王方捷.广西师范大学2016
相关论文
- [1].族群记忆、文化认同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D]. 平锋.广西师范大学2006
- [2].柳城壮族歌师传承研究[D]. 文江涛.广西师范大学2007
- [3].壮族民歌文化定位的历史嬗变[D]. 张坤丽.广西师范大学2007
- [4].巴马——盘阳河流域壮族歌咏文化传承与现代人文重建[D]. 罗远玲.广西师范大学2004
- [5].论壮族的族群记忆[D]. 彭恒礼.广西师范大学2005
- [6].宜州—下枧河流域壮族歌咏习俗传承与文化遗产的保护[D]. 覃慧宁.广西师范大学2005
- [7].黑衣壮族群祭祖仪式的审美人类学考察[D]. 刘萍.广西师范大学2005
- [8].靖西壮族歌咏文化的传承及其当代嬗变[D]. 陆斐.广西师范大学2005
- [9].壮族歌咏文化的现代转型与阐扬[D]. 李伟华.广西师范大学2005
- [10].广西壮族传统文化与当代壮族发展研究[D]. 张照.广西师范大学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