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长期以来,我国对于国民经济开放部分的调控并没有形成强有力的调控手段,对于外部经济环境的改善主要依靠国内经济政策措施来实现。这种调控方式,不仅使政策的成本大大增加,导致市场发生新的扭曲,而且也致使主要的政策目标发生偏离,或者其实施受到严重的制掣,令人关注的是,这—现象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中表现的越来越突出。我国经济进入了典型的高速增长阶段的繁荣期,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外汇储备总量过大和粮食、石油等原料价格上涨成为制约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隐忧。由于问题集中且结构复杂,仅仅依靠原有的政策调整已显得成本过于高昂和乏力了。这种政策调控中的困境说明,随着我国经济规模的扩张、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经济自由度的不断增大,原有的以内部经济政策来同时调整国民经济达到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政策体系设计已经在逐步的失效,新的且能够直接以经济外部均衡为调控目标的政策手段的引入便显得亟为迫切和必要,而汇率政策则是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对经济外部均衡进行调整的直接而有效的手段。从中国汇率问题的历史来看,长期以来,中国一直处于有制度无政策的状况。所谓有制度是指中国在不同的时期都存在执行不同的汇率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方针,如解放初期的对卢布的固定汇率制度、60年代以后对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80年代计划和市场汇率并存的双轨汇率制度以及1994年以后形成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等等。所谓无政策是指在基本制度约束的前提下,中国的汇率始终没有形成富有弹性的调控措施体系,如在1997年以后形成的超稳定的人民币汇率结构,无论中国国内经济的发展情况如何,也无论其主要的钉住国家美国的经济发展形式如何,央行始终保持名义汇率的异常稳定,而放弃了对经济进行有效外部调整并进行有效政策搭配的调控措施的使用。这种“跛行”的汇率安排随着中国经济规模的扩张和国际影响力的扩大,带来的问题和风险将逐步的加大,甚至将拖累整个国民经济,因此,构筑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民币汇率政策体系并将其作为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手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的。所谓的汇率政策其含义是:一国外汇主管当局或货币当局为实现其预定的宏观经济目标,对汇率的定价水平、波动幅度、锚货币构成和干预方式等实施调节和控制的具体措施。本文以“中国汇率政策研究”为题目,其核心有两点,第一点是汇率政策,第二点则是建构。从汇率政策而言,汇率政策的实施现状、汇率政策的环境与形成基础、汇率政策的目标、汇率政策的政策手段等是汇率政策研究的最主要内容。而对于建构来说,则主要包括汇率政策目标的选择、汇率政策措施和手段的构成及实施效果、汇率政策措施手段的组合以及汇率政策与其他宏观经济政策的搭配等内容。本文在论述中,将两者予以结合并进行联合讨论,既突出汇率政策和建构各自内容的独立性,又将其作用和效果相融合,以求建立理论上和实践上都能具有较高价值的中国汇率政策构成方案。本文在研究结构上共分为四个主要部分,即理论及思想基础、现象的分析和总结、对象的构成及分析、实践意义及其前景分析。这四个主要部分之间存在层层递进的关系,前—个部分的讨论是后一部分研究分析和拓展的基础。以此为条件,本文将文章的整体框架分解为四个组成部分,即:第一部分,理论及思想基础部分,具体包括第1章和第2章;第二部分,现象分析和总结部分,具体包括文章第3章的主要内容;第三部分,研究对象构成及分析部分,具体包括第4章和第5章的内容;第四部分,实践意义及前景分析部分,具体包括第6章和第7章的内容。第一部分:理论及思想基础部分1.第1章:导论。在本章中主要对全文的总体框架和研究结构与方法进行讨论与分析,其中重点讨论了影响本文的重要概念及其涵义,对于本文的总体研究方法在思想、结构和论证上进行总结,并对本文的创新和不足之处进行了自查和总结。2.第2章:理论研究综述。在本章中对本文所依靠的重要理论基础进行总结和分析,将整体理论研究分为四个主要部分,即汇率制度理论、货币危机理论、发展中国家汇率决定理论、开放经济下宏观经济政策冲突与协调理论。从汇率制度理论来看,文中主要分析了马克思关于汇率制度的论述、西方汇率制度理论以及其自身内容的新发展等方面的内容;从货币危机理论来看,本文对马克思的货币危机理论、西方货币危机理论(三代货币危机理论)、货币危机的传染效应、货币危机与银行危机的共生性研究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总结;在发展中国家汇率决定理论中,本文主要对爱德华兹(E.Edwards)的汇率均衡模型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在开放经济下宏观政策冲突及协调理论中,文章主要总结和概括了米德冲突、丁伯根原则、斯旺曲线、蒙代尔“政策分派”理论和克鲁格曼“不可能三角”等内容。上述理论的综述和总结,基本上满足了本文在分析和研究中的需要,并成为本文创新的有效基础。第二部分:现象分析和总结部分第二部分的内容主要是指第3章论述的内容。在该章中,系统概括并阐述了人民币汇率及汇率政策的基础与现状,对汇率制度等环境因素进行了分析。从内容来看,可以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即人民币汇率的形成基础、人民币汇率的运行环境(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及问题。在人民币汇率的形成基础中,既对传统的形成基础研究进行了概括,在系统经济学理论的指导下,分析了实体经济系统(购买力)和金融经济系统(利率)的作用和影响,又形成了本文的重要创新点,人民币汇率孤波现象,提出了人民币汇率形成的新思想;在人民币汇率的运行环境中,总结性的分析了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演变、现行汇率制度的特点和现行汇率制度的缺陷等内容;而在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部分,则客观分析了现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及其主要内容。从分析的效果看,能够为本文的下一步研究提供充分而有效的局限条件。第三部分:研究对象构成及分析部分1.第4章:中国汇率政策的目标选择。在本章的研究中,主要将汇率政策的目标划分为最终目标和中间目标,并分别展开分析。在汇率政策最终目标的分析中,较为系统的概括和研究了汇率政策最终目标的五个选择,即汇率稳定目标、汇率中性目标、促进出口目标、吸引外资目标和均衡汇率目标,并在结合中国国情的基础上,选定了汇率稳定目标是中国现阶段最有可能确立的汇率政策实际目标,并将其假定为本文以后分析和讨论的实现目标。在汇率政策的中间目标研究中,根据国际经济和金融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的重要理论结论,选择了外汇储备、外汇占款、货币供应量、通货膨胀率和相对利率水平来作为中国汇率政策的中间目标,并将中间目标相互间的影响及其与最终目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整合研究。2.第5章:中国汇率政策措施的构成。本章首先分析和总结了汇率政策的直接措施和间接措施的构成与实施效力,分别分析了汇率升值措施、汇率贬值措施、利率调整措施、外汇管制措施、公开市场操作措施、汇率波动幅度措施和锚货币组成调整措施等内容。以此为基础,在系统经济学等理论的指导下,本文对上述汇率政策措施的影响进行了整合,并提出汇率政策措施的搭配规划。第四部分:实践意义及前景分析部分1.第6章:中国汇率政策与财政及货币政策的搭配与运作。在本章中,主要讨论了汇率政策与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搭配的基本框架和理论原则,并在此基础上,整体上分析和研究了三种重要宏观经济政策的总体搭配原则。在其中,财政政策与汇率政策的搭配以及适合中国国情的三种宏观经济政策的总体搭配研究都构成本文重要的创新。2.第7章:中国汇率政策发展的若干问题。在本章中,本文对中国汇率政策在决定和影响因素变化的情况下的自身改革和发展情况进行了总结和分析。汇率政策的决定和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人民币长期均衡汇率的测算、中国金融改革、中国对外贸易战略调整、汇率制度转型四项内容。其中,人民币长期均衡汇率测算为中国汇率政策调整的基本方向提供了目标;中国金融改革,尤其是资本账户开放的改革为中国汇率政策的实施带来了新的风险和挑战;中国的外贸战略调整,为汇率政策的运作带来了新的问题;中国汇率制度转型,为汇率政策提供了新的运作环境、约束条件和控制措施。本章在结合前文分析内容的情况下,对上述因素的影响进行了动态研究和分析。从文章的整体上看,研究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即研究对象的创新、研究内容的创新和研究方法的创新。具体是指:一、研究对象的创新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和血脉,而汇率则是国家间金融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在经济日趋全球化的今天,汇率的重要性更显得突出,因此,对汇率研究的文献便浩如烟海。但从国内的研究情况来看,几乎全部的研究都集中在汇率制度的研究上,对于承载汇率制度的汇率政策体系,要么—笔带过,要么就干脆予以忽略。而在宏观经济层面,作为调整中国外部均衡的重要政策手段却一直空缺。这种研究中和实践中的关键空白既是本文选题的原因,也成为本文研究对象的重要创新所在。二、研究内容的创新研究内容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部分。1.较系统地提出了人民币的汇率孤波思想。本文结合现代物理学色散理论和孤子理论,提出了人民币汇率孤波的思想,这种思想的提出既为汇率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和模型,也为国际上和国内对于人民币超稳定结构的政府管制效应提供了一种新的解释框架。2.较系统的提出了中国汇率政策的最终目标选择体系和中间目标构成体系,并确立了目标成立和设置的基本原则和思想,在结合中国实际的基础上,分析了中间目标间的相互影响,以及中间目标对最终目标的整合影响。3.较系统的分析了财政政策与汇率政策的搭配问题,对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的总体搭配方法和原则进行了讨论,提出了相关原则和方案,并对中国以汇率稳定为目标的汇率政策下的措施组合进行了研究。4.将资本项目开放下的信贷风险、货币风险、道德风险进行整合分析,并提出了该情况下总体风险的综合表现模型及风险演进。三、研究方法的创新1.政策研究框架的创新。从国内传统的政策研究框架来看,—般按政策的基础、政策的现状、政策的内容、政策的影响四个方面进行设计分析,这种研究与实际缺乏结合性,在逻辑性上也有欠缺,往往只是对既往实际情况的总结,而缺乏前瞻性和独立性。本文对政策的研究采用了政策环境与基础、政策的双层目标设计、政策措施与手段、政策搭配与措施组合的分析框架,有效地避免了上述研究中的不足。2.方法组合的创新。本文将数理经济学、数量经济学、物理学、系统经济学、科学哲学的研究方法予以组合,对假定的宏观经济变量的参数都进行了必要的估定,突破了现有研究中逻辑与实践相分离的缺陷。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论我国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有效性[J]. 宿州学院学报 2015(06)
- [2].以公共利益的真实化为政府治理的中间目标[J]. 财政监督 2015(21)
- [3].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选取[J]. 科技资讯 2011(02)
- [4].社会融资规模适合作为货币政策中间目标吗?[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13(10)
- [5].社会融资规模作为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有效性分析[J]. 现代经济信息 2014(09)
- [6].社会融资规模视角下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实证研究[J]. 北方金融 2014(12)
- [7].探求当前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中间目标[J]. 中国国情国力 2013(03)
- [8].货币调控的演进趋势与实践[J]. 中国外汇 2014(11)
- [9].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的发展对我国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动态影响——基于广义脉冲响应的分析[J]. 国际金融研究 2016(04)
- [10].将货币供应量作为“数量型”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有效性[J]. 经济研究参考 2013(30)
- [11].货币供应量仍然是最佳货币政策中间目标[J]. 南方金融 2013(06)
- [12].我国基础货币投放与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不一致性研究[J]. 上海金融 2016(01)
- [13].开放经济条件下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理论与实际分析[J]. 科技信息 2014(15)
- [14].虚拟资本市场发展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冲击分析[J]. 商场现代化 2009(04)
- [15].分析综合法的应用[J]. 中学生数理化(高二版) 2012(Z1)
- [16].货币政策传导中间目标选取的实证研究——社会融资规模与M2的比较[J]. 华北金融 2015(01)
- [17].2011年中国宏观经济十大看点[J]. 价格与市场 2011(04)
- [18].中国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机理分析:2001-2010[J]. 经济研究 2012(12)
- [19].证券监管:概念与目标的历史溯源[J]. 科技创业月刊 2011(16)
- [20].从中间目标选择看通货膨胀目标制在当前中国的可行性[J]. 财贸经济 2011(09)
- [21].从信贷到利率:利率市场化条件下的货币政策传导渠道转变[J]. 上海金融 2015(10)
- [22].金融创新的货币政策效应分析[J]. 现代商贸工业 2008(06)
- [23].M2增速的宏观指标意义回升[J]. 企业观察家 2017(11)
- [24].社会融资总量与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J]. 国际金融研究 2011(09)
- [25].“破冰”之后待“攻坚”[J]. 浙江经济 2014(04)
- [26].国际反洗钱预防政策:传导过程、激励机制及政策效果[J]. 南方经济 2015(08)
- [27].当前金融形势分析及政策建议[J]. 宏观经济管理 2013(10)
- [28].为什么要关注社会融资规模[J]. 中国金融 2011(09)
- [29].改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核心[J]. 中国金融 2019(02)
- [30].平衡区域发展的三种路径比较及其整合[J]. 经济纵横 201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