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文元
(旺苍县人民医院;四川广元628200)
妊娠期患有乙型肝炎,又称之为妊娠合并乙型肝炎在我国较为常见,属于孕妇群体内的常见疾病,在我国较为常见。乙型肝炎一般经血液或性接触传播,通过查阅资料能够发现,我国妊娠合并乙型肝炎的发病率为0.025%-1.6%。一旦孕妇患病,将会导致产后出血、或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导致胎儿早产、胎儿发育迟缓,甚至是胎儿死亡,存在婴儿感染几率,即便是病原携带者也可能导致子代的感染。
就妊娠期乙型肝炎的处理,需要依据其病毒特性、病情,衡量是否继续妊娠,若继续妊娠不同时期提供不同的处理方式。由于乙型肝炎目前并无特效治疗药物,需要遵循相应的处理原则,强化肝炎病情监督,避免妊娠晚期肝功能恶化,转化为严重肝炎疾病,危及母婴安全。
甲型和乙型肝炎感染途径
就感染途径而言,乙型肝炎一般是借助血液、血液制品、唾液、阴道分泌物、精液等体液传染,乙型肝炎被定义为一种广义性病。
若使用未彻底消毒的医疗器械,比如:针头、针孔等,可能会传染乙型肝炎,一般在吸毒人群内时常发生。就同性恋患者、医务送护人员、接受血液制品治疗者,也极易感染乙型肝炎。
甲型肝炎患者家属及送护人员在处理其粪便、床垫、分泌物、或肠道接触后的物品,必须要带上专门的手套。医护人员在为乙型肝炎妊娠患者或甲型肝炎妊娠患者接生时,需要格外小心,戴上双层手套,就与血液接触过的医疗器械,需要进行彻底、全面的高温消毒,进行细菌学检验合格后才可继续使用。
甲型和乙型肝炎症状
甲型肝炎只有在黄疸出现时,有明确的症状,平时没有特殊症状,时常出现误诊与漏诊,也可能被当做是流行感冒或一般疾病处理。检验出甲型肝炎的抗体,则表明此病毒存在。一旦孕妇患病,将会导致产后出血、或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围生期还会导致胎儿早产、胎儿发育迟缓,甚至是胎儿死亡,存在婴儿感染几率,即便是隐性感染也会导致其子代感染。
乙型肝炎症状除潜伏期、感染早期症状不明显时(主要是潜伏时间较长),到后期症状较为明显。乙型肝炎发作伴随着关节酸痛、皮疹、关节炎等,若妊娠期并发急性乙型肝炎,危险性较高,可能会导致孕妇出现重症肝炎,甚至孕妇死亡。
甲型肝炎对胎儿的影响
甲型肝炎对妊娠的影响,欧美国家并没有有效的研究,但就亚洲、非洲地区,表明妊娠期感染甲型肝炎病毒,会导致周长期胎儿死亡,或母体死亡,存在死亡案例。
目前,没有证据表明甲型肝炎病毒会导致胎儿畸形,经胎盘传染给胎儿的可能性也为零,新生儿传染可能性也较小,早产儿感染机会相对较高。
甲型肝炎临床治疗,借助伽马球蛋白能够预防疾病,若发现感染需要尽快治疗。乙型肝炎感染孕妇不会因为怀孕而导致乙肝病程出现改变,早产危险性相对较高。除了分娩之外,母体内病毒经过胎盘传染给胎儿的几率较小。初生儿、胎儿感染乙型肝炎,一般发生在分娩时或胎儿出生后。母体乙型肝炎阳性患者母乳喂养新生儿,会导致其感染该病毒,一般临床不建议乙型肝炎妈妈母乳喂养新生儿。
乙型肝炎对胎儿的影响
若胎儿感染乙型肝炎,一般不会出现任何症状,少部分会出现肝硬化或重症肝炎,甚至是死亡。剩余的则会演变为乙型肝炎病原携带者,可能会传染给他人,在其人生中,乙型肝炎病原携带者发生致命性肝癌。
世界范围内均存在乙型肝炎患者,亚洲、非洲地区较为流行。针对急性病症患者或慢性病症患者,或曾感染过乙型肝炎的免疫者,及病原携带者,可借助医学技术检测不同免疫标记,比如:乙型肝炎表面抗体、乙型肝炎抗原等。即便是两种抗原产生的抗体,也可检测出来。比如:“E”抗原、“E”抗体等,“E”抗原本身与完整病毒相似,属于活性感染状态标志。
乙型肝炎垂直感染与母体“E”型状态有密切的关系,若孕妇体内存在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或“E”抗原,极易将病毒传染给婴儿。针对“E”抗原为阴性、“E”抗体为阳性的孕妇,一般不会将乙型肝炎传染给婴儿。
若母体内已感染,新生儿出生后的补救措施。
若妈妈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在新生儿分娩后要立即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随即注射乙型肝炎疫苗,预防感染乙型肝炎病毒。一般在产检中会要求孕妇接受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检测,针对高危患者,必须要谨遵医嘱,接受筛查。
若筛查为阳性,继续进行“E”抗原检测,发现孕妇体内存在两种抗原,在胎儿出生后需要立刻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及疫苗。非甲非乙型病毒性肝炎,免疫球蛋白应用是否合理目前尚未定义。针对急性感染感染疾病孕妇,分娩后需要立即给予新生儿相应治疗,预防婴儿感染乙型肝炎病毒。
我国台湾省为病毒性肝炎感染流行区域,多为乙型肝炎感染。孕妇需要明确自身是否是乙型肝炎病原携带者,是否会将乙型肝炎病毒传染给宝宝。产妇需要按照检验结果,听取医生的建议,判断分娩后是否需要为新生儿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或乙型肝炎疫苗。
若为乙型肝炎感染女性,且处于妊娠期,需要注意乙型肝炎病毒的检测,积极听取医生的建议,维护自身与宝宝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