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目录学理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目录学家,理论体系,目录学着作,余嘉锡,考镜源流,辨章学术,类名,人文精神,西方逻辑,类序
目录学理论论文文献综述
柳宏[1](2018)在《构建中国古代目录学理论体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古代目录学渊源久远,成果丰富,形成了颇有特色的理论、方法和原则。然而,迄今为止的中国古代目录学研究,主要遵循传统史学范式和西方学科范式。前者疏于理论提炼,后者倚重西方的学术标准,两者都未能构建出符合中国古代目录学自身特点的学理体系。现代学术(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8-05-22)
温庆新[2](2018)在《民族文化本位视域下的古典目录学理论建构——傅荣贤《中国古代目录学研究》读后》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古代目录学研究》一书以"回归民族文化本位和自我身份立场"为编纂指导,从中国古代目录产生与衍变的"历史语境"切入,深入分析中国古代目录的内容旨趣、形式结构、文献标引、文献组织等内容,试图揭示中国古代目录兼具知识论与价值论的双重本质,从而建构民族文化本位视域下的古典目录学理论。(本文来源于《国家图书馆学刊》期刊2018年02期)
王锰[3](2016)在《数字时代目录学理论研究相关问题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21世纪的目录学确实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形势,赞者贬者皆有之。本文从目录学理论的基础概念、历史分期、理论基础、目录学与时代发展的关系等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和讨论,以窥探目录学进一步发展的门径。(本文来源于《图书馆工作与研究》期刊2016年01期)
王锰,郑建明,陈雅[4](2015)在《数字时代目录学理论体系的形式与内容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对理论体系的阐释、深入研究,是一门学科形成的重要特征。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尤其是大数据、云计算环境下,目录学范围大大扩展,对数字时代目录学的理论体系需要进行客观分析和研究。该文在形式方面从目录学理论体系的多层、有序的静态特征和面向学科环境和实践开放的动态特征来分析,在内容方面从理论内核、基础理论、应用理论、学科环境,以及各层次之间的关联来讨论,以对数字时代的目录学理论体系进行呈现。(本文来源于《图书情报知识》期刊2015年01期)
王锰,陈雅,郑建明[5](2014)在《国内外数字时代的目录学理论体系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尽管当前国内在目录学理论和实践方面已经有不少研究成果,但是从理论体系的视角出发,对目录学理论进行研究仍是一个有待探索、总结的领域。尤其是大数据、云计算环境下,目录学范围大大扩展,目录学基础性理论问题急需客观分析和研究。该文着眼于对国内外目录学理论体系研究现状进行理性审视,并结合目录学研究与实践的发展趋势,对数字时代的目录学理论体系进行归纳和总结。(本文来源于《图书馆》期刊2014年06期)
王锰,陈雅,郑建明[6](2014)在《数字时代目录学理论体系构建的相关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目录学理论体系研究在逻辑机制、发展模式方面的研究不多,系统性不强,理论指导不足的现状,该文对目录学研究的相关指导理论,诸如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协同理论、耗散结构理论进行探寻,分析其和目录学理论体系研究的关系,从而发挥其推动研究和应用实践的作用,以促进数字时代的目录学理论体系的构建。(本文来源于《图书馆学研究》期刊2014年17期)
王锰[7](2014)在《数字时代的目录学理论体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数字时代,一方面信息资源数量众多、类型多样,与此同时信息分散加剧,老化速度加快,对其揭示与报道难度加大。另一方面用户信息需求范围突破了实体馆藏资源,需求类型也不仅限于纸质载体文献资源,多媒体资源之需求日益增多,而传统之文献资源的揭示方式已不能满足读者对数字信息资源的深度需求。传统的信息组织方式和信息服务手段亟需改变,适应数字化时代的需求信息揭示方式亟需建立,而网络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的深入发展和大数据、云计算的广泛应用,对各种异构、异系统信息资源之有效揭示,对大规模大范围之电子资源高效导航、深层资源之发现,并可对用户隐性知识需求之主动挖掘,基本上适应了数字时代的需求。当然,云服务、大数据等技术应用并不是对网络信息资源简单序化,其充分借鉴了传统目录学理论原理、方法等,是目录学理论与现代技术有机结合。数字时代目录学的研究范围和领域的大大拓展,研究层次的专深,目录学之发展并没有如少数人之走向没落的预言,反而表现了强大的生机和活力。如何总结数字时代出现的针对信息资源的新需求和服务,如何去挖掘信息资源之深层次联系,如何把信息资源相关问题纳入到目录学体系中,从理论上对其进行合理定位,进而建立相关理论,指导当前实践,目录学传统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如何继承与发扬,这些都需要深入研究。我们迫切需要根据技术进步和技术应用外部环境的变化,研究和探讨数字时代背景之下的目录学理论体系,发挥其致用性功能,发展新环境下的应用性理论,指导信息整合和改善信息服务质量,以促进数字时代之目录学理论的创新与发展。该文按照如下逻辑次序展开,通过文献调查法、比较研究法、直觉思维法、思辨思维法等来研究目录学理论体系建设的相关命题,主要探讨以下关键问题和难点问题:目录学有关的基本概念、基本原则、基本模式、理论基础以及相关命题,从不同的角度来综合分析数字时代的目录学理论体系。具体来说,该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第一章,绪论部分。该部分从总体上依次论述了数字时代目录学理论研究的背景、研究问题、研究目的、研究意义以及研究方法。第二章,综述部分。该部分主要针对国内外有关目录学理论体系的文献进行梳理和总结,详细考察和识别当前目录学理论体系的代表性观点,并指出当前我国目录学理论体系研究的薄弱之处,同时提出目录学理论体系研究的方向。第叁章,基本理论部分。该部分结合当前目录学研究与实践的发展趋势,从基础概念问题入手,分析目录学理论体系的相关概念,接着提出了目录学体系建设的原则、建设模式,并阐述目录学理论体系建立的逻辑基础。第四章,理论体系的形式部分。该部分主要涉及数字时代的目录学理论体系的框架,并深入剖析了理论体系的形式特点。第五章,理论体系的内容部分。该部分对数字时代的目录学理论体系的内容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其关键组.成部分,并依次详细阐述各部分,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该部分之间的逻辑关联,以启发当前目录学理论研究与实践。第六章,结论和展望部分。该部分对目录学理论体系进行了总结,并引申出主要研究结论,并对展望了未来目录学理论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4-05-27)
全根先[8](2013)在《中国近代目录学理论研究之学术遗产》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代(1840—1949)目录学是连接古典目录学与现代目录学之间的纽带,在目录学史上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因此,对于近代目录学理论研究学术遗产的整理,无疑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实践意义。近代目录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大约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基本成熟,与校雠学、版本学、学术史等相关学科有了显着的区别。近代目录学在发展过程中也形成了不同的流派,主要有以叶德辉、刘纪泽、余嘉锡等人为代表的传统派,与以梁启超、王国维、柳诒徵、陈垣、杜定友等人为代表的改革派。姚名达可以说是近代目录学理论研究的集大成者,而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则将目录学的社会作用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水平。近代目录学是在吸收古典目录学优良传统、借鉴西方目录学成就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目录学理论与方法上多有创新,在编纂目录类型上也远超古代。(本文来源于《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3年03期)
李梦丹[9](2012)在《余嘉锡与姚名达目录学理论之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余嘉锡与姚名达堪称目录学界的两位领军人物,两人毕生致力于目录学的研究,系统的总结出独特的目录学理论,对目录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本文试将余嘉锡与姚名达的目录学理论进行比较研究,以更好的传承目录学的发展。(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下半月)》期刊2012年10期)
桑婵[10](2011)在《现代目录学理论的发展与创新》一文中研究指出自20世纪90年代,我国目录学的背景发生了根本变化,知识化和技术化是现代目录学发展的两大特征。在新背景下目录学取得了新的进展,但是其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现代目录学理论如何在新形势下不断发展和创新,是一个颇受关注的问题。本文主要分析了现代目录学理论的时代背景,指出了现代目录学理论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指明了其发展与创新的方向。(本文来源于《才智》期刊2011年20期)
目录学理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国古代目录学研究》一书以"回归民族文化本位和自我身份立场"为编纂指导,从中国古代目录产生与衍变的"历史语境"切入,深入分析中国古代目录的内容旨趣、形式结构、文献标引、文献组织等内容,试图揭示中国古代目录兼具知识论与价值论的双重本质,从而建构民族文化本位视域下的古典目录学理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目录学理论论文参考文献
[1].柳宏.构建中国古代目录学理论体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
[2].温庆新.民族文化本位视域下的古典目录学理论建构——傅荣贤《中国古代目录学研究》读后[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8
[3].王锰.数字时代目录学理论研究相关问题探析[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6
[4].王锰,郑建明,陈雅.数字时代目录学理论体系的形式与内容分析[J].图书情报知识.2015
[5].王锰,陈雅,郑建明.国内外数字时代的目录学理论体系研究进展[J].图书馆.2014
[6].王锰,陈雅,郑建明.数字时代目录学理论体系构建的相关理论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4
[7].王锰.数字时代的目录学理论体系研究[D].南京大学.2014
[8].全根先.中国近代目录学理论研究之学术遗产[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9].李梦丹.余嘉锡与姚名达目录学理论之比较[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2
[10].桑婵.现代目录学理论的发展与创新[J].才智.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