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仁妙福建省永安市燕南洛溪小学366000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新课标强调数学教师应该将学生的生活与学习结合起来,使数学教材变得具体、生动、直观,使学生体会数学和现实生活是密切联系的,感悟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与意义。
下面就依据二年级数学课堂教学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贴近生活情境,激发兴趣。
《新课标》中强调数学学习要贴近儿童的现实生活。从学生最向往和熟悉的生活背景导入,让学生感受数学无处不在,能提高学生亲近数学的热情,诱发学习动机。
如教学《数一数》这课时,我设计了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入手的举例游戏。如问学生:同学们都有一双灵巧的小手,一只手有几个手指头?一双手呢?两双手呢?三双手呢?这里请几名学生伸伸手,其余的学生数一数。再如问学生:一辆小轿车有几个轮子?那么3辆这样的小轿车有几个轮子?能列算式吗?接着让学生想一想在生活中你发现到了什么,说一说。又如问学生:一双筷子有几根?2双呢?5双呢?你能列算式吗?这样让学生抢着一一作答,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时教师已将生活素材转为数学问题。还可以要求生生互动提问比赛:同桌合作,每提一个问题或解决一个问题得10分,最后比比看谁得分多。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体会到在日常生活数数中经常会遇到相同加数连加计算的简便算法,就是日后学习的乘法,感受到了学习乘法的必要性。
通过贴近生活背景来展开教学活动,让学生经历、体会数学知识在生活中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能体会到学好数学的重要性。
二、关注生活体验,培养能力。
“数学来源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数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学生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教师要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预设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并鼓励他们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亲身体验生活中数学问题解决的过程,从而易于接受,培养数学能力。
在教学《生日》这课时,大家知道,过生日是学生生活中比较关心的事,更是非常熟悉又重要的日子。我为了让学生统计哪个季节过生日的同学最多,先为学生提供了非常美丽的四季图片,让他们欣赏“美”之后,同桌之间说一说自己的生日是什么时候、猜一猜会在哪个季节,再根据学生生日的月份有意识地按照四个季节的顺序排列在黑板上,而后引导学生认识四季的划分,最终知道自己的生日所在的季节。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亲身经历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统计过程,其间不是采用一问一答的方式,而是组织学生选用“贴色卡”的方法统计,让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一种颜色卡来表示生日的季节,并让全班学生一一上黑板贴色卡参与其中。最后让学生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发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所有的结论都由学生自己得出。这样学生经历了统计的全过程,真正体现了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教育方法。学生感受到生活处处需要统计,统计无处不在,体验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通过关注生活与社会的联系,培养了学生学习初步的数学思想及数学能力,让他们的应用意识提高了,也让不同程度的学生能学到所需要的数学知识,让思维敏捷的学生得到拓展,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人人都学到有价值的数学”。
三、回归生活实践,解决问题。
“学以致用”是数学教学的一条原则。《课标》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学习数学就是为了便于更好地去服务生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具有生活实践的教学活动,以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欲望,培养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实践能力。
在教学《作息时间表》这课中,为了让学生真正进一步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时刻”和“时间”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能正确说说经过的时间,我提前布置学生进行调查和记录自己的作息时间。在制定时间表活动的时候,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去制表、质疑、评价,先引导学生主动、独立地去思考,然后同桌合作说说如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也能培养良好的时间观念和学习生活习惯。之后再让学生算一算:你上学(放学)时,路上用了多长时间?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估计大致的时间,然后让学生运用事先实际记录的出发时间、到校(到家)时间,计算出路上用了多少时间,目的是让学生体验上学(放学)时间的长短,试着去发现一些数学信息,去感受时间在生活中的意义与价值。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要把数学知识与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获得探索数学的乐趣和价值的体验,提高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切实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激发学生热爱数学,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让生活数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