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艾滋病(AIDS)和艾滋病病毒(HIV)一直是人们谈及色变的两个名词。在短短的20多年间,被人们称为“20世纪超级瘟疫”的艾滋病魔在全球范围内大肆蔓延,不仅严重威胁着人类的身体健康,也成为整个人类社会所面临的重大难题。为了解决艾滋病问题,世界各国正在从医学、社会科学等各方面做着努力,力求寻找有效遏制艾滋病魔的方法和途径,而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为艾滋病防治工作提供一个良好的法律环境对艾滋病防治工作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我国的艾滋病防治工作随着艾滋病在我国出现也已经走过了20多个年头,在这20多年间,政府不断的修正着自己的认知和解释,为我国艾滋病防治工作提供一个可靠的法律保障机制而进行着不懈的努力,且先后制定了一系列针对艾滋病防治的相关政策规定。国务院于2006年1月正式向社会公布了《艾滋病防治条例》,至此,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以《艾滋病防治条例》为核心的艾滋病防治法律体系,这使我国的艾滋病防治工作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并正式步入了法制轨道。但是,我们在为之庆贺的同时,也必须清醒的认识到:该艾滋病防治专门立法仍然存在着理论上和实践上的诸多问题。因此,对《艾滋病防治条例》进行实证研究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以《艾滋病防治条例》为研究对象,以法理学的视角,通过采用规范分析和社会分析的方法对其进行实证研究。文章对条例的文本和其在实施中所产生的社会效果作出了正反两方面的评价,重点指出了其存在的各类问题,并简要的提出了一些完善建议。其间还辅之以比较方法,对比分析了中外艾滋病防治的相关立法,并对几个典型国家在艾滋病防治立法方面取得的成果进行了归纳。本文的框架如下:全文共分六大部分。前言部分阐述了本研究的意义以及目前国内在艾滋病防治方面研究的现状;第一章中对研究相关的一些背景知识进行了简要介绍,并阐述了本研究的方法选择;第二章通过采用规范分析的方法对我国的《艾滋病防治条例》进行了文本解读,从正反两方面对条例的规定作出了评价。其中重点指出了其存在的诸多问题,如立法目的未能体现权利保护、人权保障缺乏操作性、条例与其他法律相关规定存在冲突、条例中某些规定不明确以及条例中存在漏洞,希望能够对《艾滋病防治条例》的进一步完善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第三章从立法目的、反歧视等方面具体介绍了国外几个典型国家针对艾滋病防治工作的立法情况,并对其取得的成果进行了归纳,以期其对我国艾滋病防治立法起到有益的借鉴意义。第四章则通过采用社会分析的方法,对《艾滋病防治条例》进行了实效研究。既介绍了其实施以来取得的积极效果,又重点指出了其仍面临的挑战,并从历史原因、现实中的执法情况和人们的思想意识三方面对挑战进行了成因分析。最后是结语,简要提出了自己针对《艾滋病防治条例》和艾滋病防治工作的一些完善建议,并得出结论:如何使“书本上的法律”与“行动中的法律”进行良性互动、使“书本上的法律”不断适应社会现实的具体情况和要求是我们一直需要思考的问题,也是我们现在以及未来需要不懈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