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及主要种间亲缘关系的研究

李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及主要种间亲缘关系的研究

论文题目: 李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及主要种间亲缘关系的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果树学

作者: 刘威生

导师: 李绍华,张爱民

关键词: 种质资源,多样性,亲缘关系,分子标记

文献来源: 中国农业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本研究采用RAPD、ISSR和SSR三种分子标记技术,分别对100余份李及其近缘种材料进行了遗传多样性检测和种间亲缘关系分析,以企为李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利用和主要种的系统学研究提供依据。供试的材料涵盖了7个李种(中国李(P. salicina)、乌苏里李(P. ussuriensis)、杏李(P. simonii)、樱桃李(P. cerasifera)、欧洲李(P. domestica)、黑刺李(P. spinosa)和加拿大李(P. nigra))、2个李的近缘种(普通杏(P. armeniaca)和毛樱桃(P. tomentosa))、野生欧洲李类型以及杏和李的自然或人工杂交类型。 试验结果表明,47个RAPD引物用于108份材料的扩增,共扩增出243条带,平均5.17条带,其中多态带占95.5%;12个ISSR引物用于104份材料的扩增,供扩增出103条带,平均8.6条,多态带占96.1%;47对SSR引物对96份材料进行扩增,共扩增出654个等位变异,平均每位点13.9个,100%的位点均为多态位点,观察杂合度值(H_O)为0.06-0.95,平均为0.47。样品间的两两相似系数,用RAPD检测为0.11-0.98,ISSR为0.19-1.00,SSR为0.042-0.98。三种分子标记的多态性均较高,对李种质资源的鉴定效率次序为SSR>RAPD>ISSR。 三种标记均可较好地用于李种质资源的重复收集品的剔除、同名异物或同物异名的区分、标签错误样品的更正、亲缘关系分析和多样性检测。特别是RAPD、ISSR标记,因其具有简易、快速、经济的特点,在严格控制反应条件的前提下,适合于种质圃或基层育种单位在资源管理或育种实践中采用。 从聚类分析和主坐标分析可以看出,三种分子标记均较好地把供试材料分为三大组,即“杏与杏和李杂种组”、“中国李系统品种组”和“欧洲李品种组”。如果不考虑欧洲李的极端类型,中国李系统品种的多样性高于欧洲李品种的多样性。供试材料的排序结果较好地反应了主要种的生物地理学分布,但除SSR标记外RAPD和ISSR分析结果并不反映品种的地理分布特点。 试验结果还表明,杏和李的杂种类型与杏比与李近,改良的杂种中国李品种与中国李亲缘关系近,奈李作为中国李的变种有其合理性,杏李应为中国李变种,乌苏里李应为一个独立种。杏李的种内多样性低,在其种的形成过程中,可能“建立者效应”起了重要作用。 欧洲李与黑刺李比与樱桃李亲缘关系近,试验结果不能确认欧洲李是黑刺李和樱桃李的种间杂种的假说。欧洲李的起源可能是由黑刺李演化而来,而黑刺李融合了樱桃李和其它李的种质。新疆的野生欧洲李内多样性较低,可能是通过栽培欧洲李的种子传播从欧洲传到新疆并自然化的结果,而并非是栽培欧洲李的祖先。 中国李品种可以划分为三个品种群,即“东北品种群”、“北方品种群”以及“南方和国外品种群”。日本和美国的品种与我国南方品种群亲缘关系较近,说明日本是从南方引进中国李的种质,并进而传到美国等世界各地。原产于东北的乌苏里李与中国李的东北品种群亲缘关系近,原产于华北的杏李与中国李的北方品种群亲缘关系近,说明原产于长江流域的中国李与乌苏里李渐渗杂交形成了东北品种群,与杏李渐渗杂交形成了北方品种群,从而提高了其抗寒性,扩大了适栽范围。

论文目录:

缩略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李及李种质资源

1.1.1 李的分类和主要种

1.1.2 李的起源与传播

1.1.3 李的品种、品种改良和主要问题

1.2 李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1.2.1 李资源的调查、收集、保存

1.2.2 李资源的植物学和农艺学鉴定、评价

1.2.3 李资源的孢粉学研究

1.2.4 李资源的细胞学研究

1.2.5 李资源的化学分类研究

1.2.6 李资源的同工酶研究

1.2.7 李资源的DNA分子标记研究

1.3 分子标记及其在果树种质资源研究中的应用

1.3.1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标记

1.3.2 随机扩增多态DNA标记

1.3.3 简单重复序列多态性标记

1.3.4 简单序列重复间区DNA标记

1.3.5 扩增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标记

1.4 课题的提出及目的意义

1.4.1 课题的提出

1.4.2 课题的目的

第二章 李种质资源的RAPD分析

引言

2.1 材料和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2 结果和分析

2.2.1 多态性引物的筛选和PCR扩增

2.2.2 特征带和特征带型

2.2.3 品种间的相似性

2.2.4 聚类分析和主坐标分析

2.3 讨论

2.3.1 RAPD的可行性

2.3.2 纯的中国李和杂种中国李

2.3.3 杏李和乌苏里李的分类地位

2.3.4 欧洲李的遗传起源

第三章 李种质资源的ISSR分析

引言

3.1 材料和方法

3.1.1 材料

3.1.2 DNA提取

3.1.3 PCR-ISSR反应

3.1.4 PCR-ISSR产物的分离和成像

3.1.5 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3.2 结果和分析

3.2.1 反应条件的优化和引物筛选

3.2.2 PCR-ISSR扩增反应结果

3.2.3 特征带型和特征带

3.2.4 品种间的相似性

3.2.5 种间的相似性

3.2.5 聚类分析和主坐标分析

3.3 讨论

3.3.1 ISSR的可行性

3.3.2 引物对PCR-ISSR的影响

3.3.3 关于聚类结果

3.3.4 奈李、杏李和乌苏里李的分类地位

3.3.5 欧洲李的遗传起源

3.3.6 大Prunus和小Prunus

第四章 桃和樱桃SSR引物对李的异源扩增

引言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DNA的提取

4.1.3 PCR-SSR扩增

4.1.4 PCR-SSR产物的分离

4.1.5 银染程序

4.2 结果与分析

4.3 讨论

第五章 李种质资源的SSR分析

引言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DNA的提取

5.1.3 PCR-SSR程序

5.1.4 PCR-SSR产物的分离

5.1.5 银染程序

5.1.6 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5.2 结果和分析

5.2.1 PCR-SSR扩增结果

5.2.2 材料的特异等位基因

5.2.3 品种间的相似性

5.2.4 种间的相似性

5.2.5 96份材料的聚类分析

5.3 讨论

5.3.1 SSR扩增

5.3.2 特异等位变异

5.3.3 品种间的相似性

5.3.4 种内或种间的相似性和几个种的分类学地位

5.3.4 欧洲李的起源

5.3.5 品种群的划分和种间渗透杂交

第六章 结论和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发布时间: 2005-07-22

参考文献

  • [1].野生欧洲李种质资源特性及亲缘关系研究[D]. 耿文娟.新疆农业大学2011
  • [2].李离体再生体系的建立及愈伤组织分化相关microRNA分析[D]. 姚延兴.华中农业大学2011

相关论文

  • [1].野生欧洲李种质资源特性及亲缘关系研究[D]. 耿文娟.新疆农业大学2011
  • [2].我国紫薇种质资源及其亲缘关系的研究[D]. 王献.北京林业大学2004
  • [3].李、杏属间远缘杂交及种质创新的研究[D]. 杨红花.山东农业大学2004
  • [4].基于SSR技术和ITS序列进行桃(Prunus persica L.Batsch)品种间亲缘关系的研究[D]. 尹载皓.中国农业大学2005
  • [5].板栗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D]. 周连第.中国农业大学2005
  • [6].种质资源核心库构建方法的研究及其应用[D]. 徐海明.浙江大学2005
  • [7].桑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及分子系统学研究[D]. 赵卫国.中国农业科学院2005
  • [8].梅花种质资源的亲缘关系分析和遗传多样性分子评价[D]. 杨朝东.华中农业大学2005
  • [9].野生樱桃种质资源的遗传分析及其栽培品种的DNA指纹鉴定[D]. 蔡宇良.西北大学2006
  • [10].中国普通杏(Prunus Armeniaca)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及紫杏(P.dasycarpa)起源研究[D]. 何天明.山东农业大学2006

标签:;  ;  ;  ;  

李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及主要种间亲缘关系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