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中国电影已走过百年的路途。从电影诞生之日起,女性形象也成为了电影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影片中的女性形象可谓千姿百态,有的妩媚动人、有的青春活泼、有的坚强坚韧……,有武林高手、大家闺秀、也有游击队员、职业女性……,虽然处于不同时代,从事不同行业,性格各异,但是我们发现,由于这些女性形象的存在,使得电影不再乏味。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在不同时代,电影文本中的女性形象还展现了特定时代女性风采以及她们对于生活、时代的感触与认识。本文试图从电影文本中的女性形象出发,从中国90年代后女性导演与男性导演在塑造女性形象的手法、以及体现的女性意识与话语权利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揭示出女性导演在现实的创作处境。引言部分主要阐述了对“90年代后中国电影”时间的界定,并描述90年代后中国电影所处的社会环境,阐释选择“90年代后电影”的原因。第一章主要讲述中国电影文本中女性形象的演变过程。主要是从建国前、建国后至文革结束时、改革开放后至1990年前三个时间段梳理电影中的女性形象的发展脉络。从电影在中国诞生到建国之前,电影中的女性要么是苦难的代表,旧社会压迫的符号;要么是左翼电影人呼吁社会解放的“传声筒”;当然也有“五四”之后拥有自主的知识女性,但是最主要的是以社会、时代的特征来塑造符合社会需求的女性形象为主,这本身也与中国所处的内外环境相关。建国至文革结束期间的女性形象,区域“单一化”的表现形态,也刻上了中国政治的烙印。而文革结束之后的80年代(从1978年后),改革开放,西方几十年的思想理论涌入中国,文学与电影都越来越关注“个人”“人性”。而此时的女性形象打破了“单一化”的传统,走向了多面化。既有沿袭传统的女性形象,也有涌现女性意识的女性形象。而90年代后,由于全球化的趋势和改革的继续深入,电影也逐步走入市场经济之中,接受经济基本规律的作用,女性形象既有作为“民族”的女性,也有作为“女性”的女性形象,还有仅仅作为“观看”的女性。第二章以女性导演以及她们所创造出来的女性形象为阐释对象,对具有代表性女导演所塑造的女性形象进行简单的类型化划分,揭露出女性导演在中国的发展之路以及在创作手法上的特色,主要通过对比分析法,与男性导演在描述手法、对待爱情以及父母关系的讲述方面找出二者的相似与不同之处。而在体现女性主体意识方面,既阐述了女性导演对于“女性”的意识,也总结出男性导演“关怀女性”的意识,得出不能仅以性别来区分“女性意识”的表现的结论。在话语方面,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女性导演有时候也会以传统男性/夫权/父权的话语来规范自己的创作。结语部分对全文的论述进行了总结,再次阐明了女性形象对于女性导演创作的重要性,并对女性导演的发展前景提出了乐观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