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高效课堂教学;提问;问题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习方式的转变,意味着必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关注学生是用什么样的手段和方法、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来获得知识的。也就是说,教学的视线应由过去的关注学习结果转向关注其学习过程。提问能使学生保持注意的稳定性,激发其积极思考的主动性,促进课堂教学的和谐发展,使学生能轻松、快乐地学习,共同努力打造真真正正的高效课堂。
一、提问要紧扣热点,注重问题的针对性
针对性是思想品德课的生命所在。目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很大的一个弊端就是将提问当作点缀,当作装饰。不考虑提问的目的、不看提问的对象、不讲提问的效果,想问就问,好像提了问题就是启发式教学。这种过于宽泛、无目的的乱问,为了提问而提问,思维指向不明,使学生犹如“雾里看花”、无所适从。课堂提问设计的问题应紧紧围绕教学目的、紧扣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中反复推敲,精心设计,有针对性地把课文中知识点以提问的形式体现出来。
进入青春期后,男女同学互相产生好感和爱慕是正常的心理现象,但有的学生却不懂如何与异性同学交往,不懂得处理因交往引起的心理困惑。在教学《男女生交往》时,针对男女生想交往但又怕对方不理睬或被同学误解的心理困惑的现象来提问,首先创设情境:班上一位女生和一位男生是好朋友,学习上互相帮助,关系比较融洽,有同学却说他们是在谈恋爱,为此他们很苦恼,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然后就情境提问,问题1:在人际交往方面,最令你困惑的问题是什么?问题2:对情境中的问题你怎么看?问题3:假如你是那个男孩子或女孩子,你的感受是什么?你会怎么办?针对学生在思想上、心理上的困惑来提问,一方面为学生解决实际的疑难问题,另一方面亲密了师生关系,使师生关系更融洽。
二、提问要贴近实际,注重问题的实效性
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越贴近,越与学生的实际相联系,学生的兴趣就越高,注意力就特别集中,也更容易提高课堂提问的实效性。因此,教师在上课前应广泛收集一些既与当前学习任务有关,又能唤起学生关注、感兴趣的生活环境材料作为问题情境的载体,并在此基础上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思考,让学生感受到思想政治课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课本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与人为善》中,设计了一个活动环节——“善行大搜索”,要求学生搜索身边的善行。学生回答异常丰富,有的说:“我的数学题做不来,某某同学帮助我解题。”有的说:“某某同学在路上捡到皮夹,交给老师。”也有同学说:“上个月,我的脚扭伤了,某某同学帮我买饭。”
这时,教师就抓住时机进行现场采访:“这位女同学,我想问你,在你的脚扭伤的时候,你有什么感受?”学生回答:“我当时很懊恼,不知道一个人怎么办。”
教师继续提问:“这时候你最希望同学怎么样?又最不希望他们做什么事?”
“我希望能得到同学的帮助。我最不希望他们嘲笑我。”学生坦率地回答。
“那么,当你得到了同学们的帮助之后,你又最想对他们说什么呢?”教师穷追不舍。
“我很想说:‘谢谢你们,是你们帮助我度过了难关。’”
教师听了学生的回答,发现其认识还是肤浅、片面甚至是错误的时候,就应紧追不舍再次发问,促使并引导学生就原来的问题进行深入而周密的思考,或由表及里,直到理解变得更加准确、全面、深刻为止。
提问要讲究质量,讲究实效。教师一定要把握提问的最好时机,这样才能使追问的效率大大提高。
三、提问要融入情感,注重问题的人文性
有教育家明确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思想品德教学的重要内容。”学生在课堂上不但应该学知识,更应该学做人,在教师的引导下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在竞争中成长》教学中,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有两位同学,一位叫王浩,一位叫李力,两人既是好朋友,又是竞争对手,一直以来王浩都没能在体育长跑检测中超过李力,非常懊恼,这次检测中,王浩超过了李力4秒,但发现加错了6秒,设问:改还是不改?
一时间,在学生中产生了两种意见,争论不休,这时,教师就要求同学们举手表决,大部分表示赞成改成绩,教师表扬同学们的正直思想。可是这时教师也发现在举手的同学中,有小部分人是迟疑之后才慢慢举起手的,针对这部分学生,教师问:“你的手举得比较慢,你是怎么想的?”
一位学生有点难为情地说:“我开始想,王浩好不容易才能超过李力,不能让这种胜利就这么快改变吧。可我后来看大家都赞成改成绩,我想我这种想法是不对的,所以我就又举手了。”
教师接着问:“那如果是你,你遇到了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做呢?”
“我会改回原来的成绩。”
“为什么?”教师继续问。“因为成绩不真实,很不安。”学生比较直白地回答。
教师接着还问:“那你改回成绩之后,你又有什么感受呢?”
“那会觉得很坦然。”
教师要利用思想品德课教学,通过对身边相关生活案例的追问和分析,让学生懂得人生的道理,学会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做人,从而作为自己今后行为的一种借鉴、一种指导。
在《与人为善》教学中,教师出示两张图片,图片的背景是汶川地震之后各地的赈灾情况。图片一是一位企业家,他在赈灾中捐款10万元;图片二是一名流浪老汉,他在赈灾捐款中分两次捐出他所有的积蓄,一共80元。教师提问:“这两人的善举谁让你更感动?为什么?”有的学生认为是前者,但更多的学生认为是后者,因为流浪老汉是倾囊而出的。教师紧接着问:“那是不是说流浪老汉更善呢?”学生陷入了思考,在讨论之后,学生一致认为:两者都善,虽然两人所捐赠的金钱有天壤之别,但无论是谁,在捐赠时他们都是全心全意的,不计回报的,因为善不是以金钱多少来衡量的。
对于同一个问题的思考,由于学生思维角度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看法,所以在设计教学活动的过程时,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可以利用学生思维的冲突点,辨证思考之后实现人文教育。
四、提问要循序渐进,注重问题的层次性
问题犹如山峰,坡度太陡,无法攀登:坡度太缓,也会使人丧失攀登的兴趣。提问应设置合理的坡度,这既是考虑学生思维的特点,也是为了贯彻素质教育要有意识地培养和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要求。根据由近及远、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规律,提问要注意围绕一个中心,层层深入地提出一系列问题,使学生的认识逐步深入。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地引入求知的高度。
教学《走科教兴国之路》时,在学生阅读有关数据与资料后,笔者设置了以下几个问题:1.我国是否是科技强国呢?如何看待我国的科技总体水平?2.我国与发达国家的主要差距是什么?3.我国该如何缩短与发达国家的主要差距?4.是否只要有了经费的保障与法律的规定,我国目标就能实现?还需要依靠什么?人才的创新能力从何而来?这几个问题,有一定的层次性,第一个问题,所有的同学都能回答;第二个问题,要从材料中归纳出,这需要一些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语言,中等及以上的同学可回答;第三、四个问题,需要一定的分析和判断能力,让同学们展开小组讨论,然后推选一个同学总结发言,这就需要集体的智慧。大家通过讨论,得出了这样一些结论:科技的创新——人才的创新能力——教育。通过这样层层深入的提问,培养了学生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仅仅从书本上找答案,也不是人云亦云,同时落实了教学目标,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教师层层深入地提出一系列问题,使学生的认识逐步深入,学生在“多题归一”中进行归类分析,先易后难,循序渐进,抓住问题的共同本质,达到了举一反三的效果。
几年来,我们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教学个性和特色,教学工作有了长足的发展,各种活动比赛成绩突出,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开阔了学生的思路,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挥与发展。活跃了课堂气氛,增进了师生感情,学生非常想上思想品德课,促进了课堂教学的和谐发展。教师和学生都以生活着、思考着、发展着的生命体而存在,并互相影响,共同努力打造真真正正的高效课堂。
作者单位:①山东青州市王坟中心校262500;②山东青州市弥河初中26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