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加工结构性能关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聚醚酯纤维,加工工艺,结构与性能,回弹性
加工结构性能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闫婷伟[1](2016)在《聚醚酯纤维的加工工艺与结构性能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聚醚酯纤维作为热塑性弹性纤维的一种,具有众多优点,然而和已经商业化的聚氨酯纤维相比,其回弹性尚有待提高。众所周知,纤维的力学性能与形态结构密切相关,其化学组成、纺丝工艺和后处理过程对其形态结构都有较大的影响。本文主要研究了软硬段(硬段为PBT,软段为PTMG)比例、纺丝速度、热拉伸和热处理对纤维弹性、回弹性的影响,并讨论了引起纤维性能变化的结构因素。本文选取不同软硬段含量的聚醚酯切片进行熔融纺丝,通过对制备的纤维进行力学性能、沸水收缩率测试研究化学组成对纤维性能的影响,结合广角X射线散射(WAXS)、小角X射线散射(SAXS)、双折射和声速取向研究化学组成对聚醚酯纤维形态结构的影响。发现在当硬段质量分数为40%(PBT40)时,纤维的回弹性和断裂伸长率远优于其他纤维样品,主要原因是结晶的硬段形成的晶粒尺寸较大,且纤维中软硬段的相分离程度较高。根据研究结果,选取聚醚酯切片PBT40,研究了纺丝速度对其性能和形态结构的影响。结果发现,对于卷绕丝,随着纺丝速度的提高,纤维的断裂强度和弹性回复率增大,主要是由于结晶度和取向度增加引起的,但纤维的断裂伸长率大大降低、沸水收缩率大大增加。在上述研究中发现,直接卷绕得到的聚醚酯纤维,回弹性不高,沸水收缩率较大。因此本文设计了不同的热处理工艺,即应力存在下的连续紧张热处理和松弛热处理。选取聚醚酯切片PBT40,500m/min纺速下制备聚醚酯卷绕丝,详细研究了两种热处理方式对纤维结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松弛热处理后,纤维的结晶尺寸和相分离程度增加,而纤维分子链的取向程度较小,导致纤维的回弹性和断裂伸长率增加,断裂强度和沸水收缩率减小。在100℃紧张连续热处理条件下,聚醚酯纤维中的硬段更易结晶,形成较为完善的结晶结构和更高的取向,有利于提高纤维的性能,同时降低了纤维的沸水收缩率。基于上述热处理的研究结果,进一步研究了连续热处理过程中热拉伸倍数对纤维结构和性能的影响。将熔融纺丝制备的聚醚酯卷绕丝,进行不同倍数的热拉伸和热定型。研究结果表明,当拉伸倍数增加时,纤维的分子链取向明显增加,结晶度和软硬段相分离程度增加,同时形成的片晶尺寸增加,获得的纤维的断裂强度和回弹性明显提升,而断裂伸长率降低。当拉伸倍数为3.0增加至3.5倍时纤维回弹性不再变化,约为89%。(本文来源于《东华大学》期刊2016-01-01)
娄庆[2](2001)在《核—壳结构ACR增韧UPVC的加工工艺—结构—性能关系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就“核—壳”结构丙烯酸酯类树脂(ACR)增韧改性UPVC的加工工艺、结构和性能叁者关系方面做了一些研究。 “核—壳”结构ACR树脂作为UPVC的抗冲改性剂,是一种特殊的丙烯酸酯类弹性体,其中核是一种低度交联的丙烯酸酯类橡胶,壳则是聚甲基丙烯酸烷基酯类聚合物,由于含有橡胶成分,可以改善UPVC的冲击性能。 本论文根据UPVC型材生产配方,研究了ACR增韧UPVC的影响因素以及与不同细度的CaCO_3、不同类型的热稳定剂、加工助剂、润滑剂、TiO_2等其他组分的配伍性能。 通过对ACR改性UPVC制品力学性能的测试发现ACR用量较少时(6~8phr)时,就相当于添加10phrCPE(氯含量36%)的冲击强度;但当ACR用量超过15phr后,改性效果无明显变化。 实验表明ACR的核壳结构对PVC/ACR的增韧效果起着重要的作用,核壳粒子ACR中的核层单体要均聚完全,还要进行适度的交联才能有效地引发和终止银纹,但交联剂的用量要控制在1~1.5%;由于主要由核层起增韧作用,核层含量不能太少,但如果壳层含量太少,将使冲击强度下降,因此橡胶核的含量不应超过70%。 通过微观观察发现PVC/ACR断面上出现樱束状结构,且樱束之间有较多的微孔存在,且出现撕拉状线条,显示出典型的韧性断裂特征;ACR粒子的尺寸太小或太大,都不能使冲击性能提高,根据实验,ACR粒子的粒径应该控制在0.5~2μm;通过动态力学分析,可以证明PVC/ACR共混物中PVC与ACR是部分相容的,保持着微观上的两相结构。(本文来源于《北京化工大学》期刊2001-05-21)
王绍伟,余乃梅,丁马太[3](1993)在《聚氯乙烯/氯化聚乙烯共混材料的相容性、加工条件与结构、性能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用DSC、TEM、SEM等对PVC/CPE材料的相容性、加工条件与结构、性能间的关系做了较全面、深入研究,结果表明:相容性对形成胶相网络结构有重要作用;材料的两相形态结构随着CPE含量增加,CPE相从分散颗粒逐渐过渡到连续网络,且随着这种形态转变,材料便从脆性过渡到韧性,此外,当混炼温度低于165℃或高于195℃,CPE网络即被破坏,材料的抗冲性能也就变坏。(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1993年02期)
曹志民[4](1990)在《聚氨酯/聚酯相互贯穿网络的结构——性能——加工工艺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聚氨酯在工业上得到广泛的应用,但由于该材料热胀系数高及在高温下刚性低等原因,使其不能作为结构材料使用。在聚氨酯中加入聚酯等第二反应性组分,制备具有相互贯穿网络(IPN)结构的二元体系,可以弥补这一缺陷,同时可提高加工成型性能。采用反应注射成型(RIM)和传递模塑方法制备聚氨酯/聚酯IPN,是一个有效的方法。(本文来源于《塑料》期刊1990年01期)
加工结构性能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论文就“核—壳”结构丙烯酸酯类树脂(ACR)增韧改性UPVC的加工工艺、结构和性能叁者关系方面做了一些研究。 “核—壳”结构ACR树脂作为UPVC的抗冲改性剂,是一种特殊的丙烯酸酯类弹性体,其中核是一种低度交联的丙烯酸酯类橡胶,壳则是聚甲基丙烯酸烷基酯类聚合物,由于含有橡胶成分,可以改善UPVC的冲击性能。 本论文根据UPVC型材生产配方,研究了ACR增韧UPVC的影响因素以及与不同细度的CaCO_3、不同类型的热稳定剂、加工助剂、润滑剂、TiO_2等其他组分的配伍性能。 通过对ACR改性UPVC制品力学性能的测试发现ACR用量较少时(6~8phr)时,就相当于添加10phrCPE(氯含量36%)的冲击强度;但当ACR用量超过15phr后,改性效果无明显变化。 实验表明ACR的核壳结构对PVC/ACR的增韧效果起着重要的作用,核壳粒子ACR中的核层单体要均聚完全,还要进行适度的交联才能有效地引发和终止银纹,但交联剂的用量要控制在1~1.5%;由于主要由核层起增韧作用,核层含量不能太少,但如果壳层含量太少,将使冲击强度下降,因此橡胶核的含量不应超过70%。 通过微观观察发现PVC/ACR断面上出现樱束状结构,且樱束之间有较多的微孔存在,且出现撕拉状线条,显示出典型的韧性断裂特征;ACR粒子的尺寸太小或太大,都不能使冲击性能提高,根据实验,ACR粒子的粒径应该控制在0.5~2μm;通过动态力学分析,可以证明PVC/ACR共混物中PVC与ACR是部分相容的,保持着微观上的两相结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加工结构性能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1].闫婷伟.聚醚酯纤维的加工工艺与结构性能的关系[D].东华大学.2016
[2].娄庆.核—壳结构ACR增韧UPVC的加工工艺—结构—性能关系的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01
[3].王绍伟,余乃梅,丁马太.聚氯乙烯/氯化聚乙烯共混材料的相容性、加工条件与结构、性能关系[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
[4].曹志民.聚氨酯/聚酯相互贯穿网络的结构——性能——加工工艺关系[J].塑料.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