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下垫面上行星边界层对流的数值模拟研究

不同下垫面上行星边界层对流的数值模拟研究

论文摘要

边界层对流在热量、水汽、动量以及气溶胶的传输中起着重要作用。不同的下垫面不仅影响空气中的物理特性,而且还能影响边界层对流的形式及其发展高度。边界层对流卷是平坦地形上较常见的边界层对流。当控制深对流触发的中尺度辐合较弱时,边界层对流可以触发深对流的发生。地形的变化能改变边界层的气流,如在起伏不平的山地,对流的分布往往是由迎风坡的坡度和宽决定的。而在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较强的地表感热通量引起的深厚边界层干对流使沙漠地区夏季的边界层厚度可以达到5km以上的高度。深厚的边界层对流对沙尘的传输也有重要影响。本文利用一大涡模式(LEM)模拟研究了平坦地形上边界层对流卷形成和消散的地表热通量和风切变的条件,比较了对流卷和非对流卷在深对流的触发中的不同。还选取了一实际的半干旱复杂山区用复杂地形上的边界层模式(BLASIUS),在不同的天气条件下模拟研究了半干旱山区上空的垂直速度场分布和对流特征以及地形对热力对流活动的影响。最后在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用LEM模式模拟了撒哈拉沙漠地区特有的边界层结构,并探讨了非均匀的地表热通量对撒哈拉对流边界层和撒哈拉残留层、以及对流边界层到残留层之间传输的影响。边界层中有不同形式的对流活动。而水平对流卷是边界层中普遍存在的对流形式之一。它在深对流的触发中起着重要作用。对流卷不仅可以与中尺度辐合带相互作用为深对流的发展提供有利地点,而且它本身也可以触发深对流。本文利用英国气象局的三维大涡模式(LEM)模拟研究了Small Cumulus Microlohysical Study(SCMS)外场试验期间8月15日观测的水平对流卷。模拟的边界层变量与实测的探空廓线和飞机观测结果相比,尽管模拟的虚位温和水汽混合分别比观测的大0.5K和减小0.2gkg-1,但是模拟和观测的垂直速度场具有相似的变化范围(-2或-3 ms-1到2.5ms-1),而且模式能较合理地模拟出实测的边界层对流卷。利用此模式我们还考察了对流卷的形成对地表热通量和地转风切变值的大小依赖关系。模拟的个例结果显示对流卷维持所需要的地表热通量的上限是110Wm-2(由于模式运行所需的自旋(spin-up)时间的限制,我们无法判断对流卷维持所需的地表热通量值的下限)。当边界层风切变大于5×10-3s-1时,有对流卷形成。模拟结果还表明,当5≤-Zi/L≤45时,对流卷开始消散。这个临界值的大小与包含风切变、对流边界层高度和对流速度尺度的无量纲量(如(?))有关。我们还对垂直速度场和余弦函数进行了二维相关分析,从而定量地评估了边界层对流卷的线性(用0.25作为对流卷形成的临界值)。为了探讨边界层对流卷在深对流触发中的重要性,我们比较了边界层对流卷和非对流卷的个例(对流卷和非对流卷的实验中,除了风和风切变不同,其它模拟条件都相同)。结果表明,在对流卷和非对流卷的个例中,是初始气块的变化对对流抑制能量(CIN)的大小有主要贡献,而初始气块抬升逆温层顶的过程对CIN的变化影响较小。另外,非对流卷具有较强的湿上升气流,而在对流卷中上升和下沉运动的分布较对称,而且它的下沉气流比非对流卷的强。因此非对流卷具有更小的CIN值,这使非对流卷的云顶高度较对流卷的早15分钟开始增加。而对流卷的个例中云层的加深较非对流卷的迅速,从而使两者的云顶高度约在同一时间达到最大(2.7km)。本文还利用高分辨率的数值模式(BLASIUS),从西北地区选取了一实际的复杂山区进行了一系列的理想数值模拟。分析了在不同天气条件下(不同的大尺度地转风和大气静力稳定度下)山区上空的垂直速度场分布和对流特征以及地形对热力对流活动的影响。模式结果表明,当地转风速较小(如风速为5ms-1和10ms-1的情况)(Froude数小于0.5的情况)的条件下,气流往往被山峰阻塞而在迎风坡造成地形强迫和辐合性抬升,从而易在迎风坡触发深对流活动;在背风坡则由于迎风坡的绕流重新辐合而造成垂直运动。绕流的辐合是触发深对流活动的另一重要因子。当地转风速较大时(20ms-1),气流很容易越过山脊,地形重力波容易在山地下游被激发。另外还分析了复杂地形上空热力对流的特征。结果显示,模式积分3h后,有对流卷在山脊的周边产生;模式积分6h后,一些强度较弱的对流卷开始消失或者与其它的对流卷合并,而且对流卷的波长也有所增加。另外,在大气静力稳定度较小时,对流卷的强度也较强。因此对流活动在稳定度较小时可以延伸到更高的高度。如果对流上升运动正好与重力波相拌的上升运动区相合,在此区域内的垂直上升运动将得到加强。相反地,如果对流上升运动正好与重力波相伴的下沉运动区相重合,在此区域内的对流上升运动将受到抑制。重力波除了与对流活动相耦合,使气团上升到较高的高度外,如果重力波的走向与对流卷的走向夹角不大时,重力波对对流卷走向的影响较显著。因此我们认为重力波的走向很可能会影响到深对流系统的传播路经。实测结果表明撒哈拉对流边界层(CBL)增温2K与撒哈拉地表反照率分布不均匀(如尺度约为20km的岩石区地表反照率是0.2,而周围沙漠的地表反照率为0.45)密切相关。进而猜测地表反照率分布不均匀也可能影响撒哈拉残留层(SRL)的垂直混合。由于缺少SRL的观测资料,这一猜测只能由数值模拟结果来证实。因此我们GERB Intercomparison of Longwave and Shortwave Radiation(GERBILS)外场试验期间两个观测个例为基础,利用大涡模式进行了大量的敏感性数值模拟实验,研究了非均匀的地表热通量对撒哈拉对流边界层、撒哈拉气层及CBL到SRL的传输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地表较热的区域里(在模式的底层取一小块,使它表面的热通量高于周围区域表面的热通量)CBL中产生的上升和辐合运动,加强了CBL到SRL的传输;而热区周围的下沉运动又抑制了CBL的增长。在环境风速较小,非均匀的地表热通量加强的条件下,如果保持模拟区域的地表热通量保持不变,即增加热区地表热通量但减少热区周围的地表热通量时,导致对流边界层变冷、厚度减小;如果是热区周围区域的地表热通量保持不变,则对流边界层变暖,且厚度减小。为了进一步研究地表热通量的非均匀性对CBL和SRL之间物质传输的影响,我们在模式的底层(200m高度以下)加入了被动示踪物(值为100)。通过分析不同的(?)或(?)(这里M和D分别是地表热通量和热区水平尺度的增大倍数,U是1000m高度上的初始风速)。对应的示踪物浓度的垂直廓线表明,(?)或MD增大时(风速较小,非均匀的地表热通量强度较大时)不仅使对流边界层(CBL)的厚度减小,而且可以加强示踪物从对流边界层(CBL)到撒哈拉残留层(SRL)的传输。模拟结果还显示,当环境风速增加时,由于热区引起的辐合运动加强了它西侧的风速,从而导致示踪物在热区西侧的抬升有所加强。而且当环境风速较低时(小于15ms-1),由于非均匀的地表热通量可以引起局地风速的增大,从而增加了总体示踪物抬升的趋势。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边界层对流的研究意义
  • 1.2 边界层对流卷的研究
  • 1.3 复杂地形上边界层对流的研究
  • 1.4 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边界层对流的研究
  • 1.5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目的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大涡模式和复杂地形上的边界层模式
  • 2.1 大涡模式
  • 2.1.1 大涡模式的基本控制方程
  • 2.1.2 确定平均参考状态与浮力
  • 2.1.3 次网格模式
  • 2.1.3.1 粘性项的说明
  • m和fh'>2.1.3.2 理查孙数及其函数fm和fh
  • 2.1.4 模式的边界条件
  • 2.1.4.1 地表边界条件
  • 2.1.4.2 重力波的阻尼
  • 2.1.5 数值方法
  • 2.2 复杂地形上的边界层模式
  • 2.2.1 BLASIUS模式的基本控制方程
  • 2.2.2 湍流闭合方案
  • 2.2.3 坐标系和数值方法
  • 2.2.4 温度和湿度的下边界条件
  • 2.2.4.1 地表能量平衡模式
  • 2.2.4.2 地表温度和湿度的诊断模式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平坦地形上边界层对流卷及非对流卷对流的大涡模拟
  • 3.1 引言
  • 3.2 模式的验证
  • 3.2.1 控制实验的模拟结果
  • 3.2.2 模式的水平分辨率
  • 3.3 影响对流卷形成和消散的原因
  • 3.3.1 地表热通量和地转风切变的敏感性实验
  • 3.3.2 对流的线性
  • 3.3.3 对流卷的消散与稳定度参数-Zi/L
  • 3.4 对流卷对边界层的变量及深对流的影响
  • 3.4.1 对流卷与边界层的变量
  • 3.4.2 对流的加深
  • 3.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复杂山区上空垂直速度场和热力对流活动的理想数值拟
  • 4.1 引言
  • 4.2 数值实验
  • 4.3 复杂地形上空垂直速度场的分布特征
  • 4.3.1 不同的大尺度强迫所造成的垂直速度场的差异
  • 4.3.2 不同的大气静力稳定度下垂直速度场的差异
  • 4.4 地形对热力对流活动的影响
  • 4.4.1 复杂地形上空的热力对流特征
  • 4.4.2 热力对流和地形重力波的相互作用
  • 4.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非均匀的地表热通量对撒哈拉边界层的混合及垂直输送的影响
  • 5.1 引言
  • 5.2 模式的初始化和方法的介绍
  • 5.3 对撒哈拉边界层及CBL和SRL之间物质传输的影响
  • 5.3.1 对撒哈拉边界层的影响
  • 5.3.2 对CBL和SRL之间物质传输的影响
  • 5.4 示踪物的抬升率
  • 5.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结语与讨论
  • 博士学习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基于新型高频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的河口近底部边界层观测初探[J]. 海洋通报 2019(06)
    • [2].化工单元中边界层现象特征及机理[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9(10)
    • [3].不同边界层方案对台风灿都路径和强度模拟的影响[J]. 陕西气象 2019(02)
    • [4].粉尘在边界层内的二次悬浮与运移探讨[J]. 建筑热能通风空调 2016(03)
    • [5].北京地区日最大边界层高度的气候统计特征[J].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16(05)
    • [6].一种三次多项式湍黏性底边界层的流场分布[J]. 海洋科学 2014(12)
    • [7].磁云边界层与间断的观测研究[J]. 空间科学学报 2008(02)
    • [8].边界层网格尺度对高效舵水动力数值计算的影响[J]. 舰船科学技术 2020(03)
    • [9].边界层参数化方案对南海秋季台风“莎莉嘉”(2016)模拟的影响[J]. 热带气象学报 2018(05)
    • [10].利用激光雷达结合数值模式估算兰州远郊榆中地区夏季边界层高度[J].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12(05)
    • [11].基于变更边界层滑模控制的电液位置伺服系统研究[J]. 液压与气动 2008(08)
    • [12].基于地基遥感资料的厦门市污染边界层特征分析[J]. 环境科学学报 2020(02)
    • [13].壁面局部吹吸边界层感受性的数值研究[J]. 物理学报 2015(22)
    • [14].非线性边界层流方程组对称[J]. 内蒙古煤炭经济 2012(09)
    • [15].边界层参数化方案对高原低涡东移模拟的影响[J]. 高原气象 2013(02)
    • [16].乌鲁木齐市日最大边界层高度变化特征分析及其与空气质量的关系[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9(02)
    • [17].河西走廊边界层高度与风沙强度的关系[J]. 中国沙漠 2019(05)
    • [18].分布式边界层吸入推进系统的建模与分析[J]. 航空学报 2018(07)
    • [19].东亚、北非干旱半干旱区边界层高度变化及其影响因素[J].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5)
    • [20].收缩喷嘴中的湍流Ⅰ——边界层解[J]. 应用数学和力学 2011(05)
    • [21].行星际磁云边界层中的电子分布函数特征[J]. 空间科学学报 2009(04)
    • [22].一次强飑线边界层气象要素模拟分析[J]. 贵州气象 2009(03)
    • [23].前体边界层状态对高超声速进气道流动结构及性能的影响[J]. 航空动力学报 2008(04)
    • [24].2018年3月两会期间北京重污染过程边界层气象的演变分析[J]. 环境科学研究 2019(09)
    • [25].青海中北部边界层高度与不同灾害天气的关系[J]. 高原气象 2019(05)
    • [26].一类涡粘性下湍流底边界层的流场特征[J]. 鲁东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01)
    • [27].天基、地基资料反演边界层高度比较[J]. 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 2017(06)
    • [28].无刷直流电动机的动态边界层鲁棒控制[J]. 微特电机 2011(05)
    • [29].边界层参数化方案对不同性质降水模拟的影响[J]. 高原气象 2010(02)
    • [30].不同边界层方案对一次西南涡暴雨过程模拟的对比试验[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8(05)

    标签:;  ;  ;  ;  ;  ;  ;  ;  

    不同下垫面上行星边界层对流的数值模拟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