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吡唑类衍生物研究体外缺血模型下血管内皮细胞的血管生成机制

利用吡唑类衍生物研究体外缺血模型下血管内皮细胞的血管生成机制

论文摘要

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缺血性疾病是动脉供血不足或障碍引起来的一系列疾病,主要包括周围动脉闭塞性疾病(PAOD)、缺血性心脏疾病以及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等。PAOD又包括动脉硬化闭塞症、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动脉血栓形成、动脉栓塞等疾病。PAOD作为血管外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致残率和致死率。缺血也常发生在心脏或脑,危险性就更大,可引起患者猝死。对许多缺血性疾病的患者来说,利用腔内修复技术或外科开放手术进行血管的重建,并同时将各种危险因素降到最低,有时并不能完全拯救肢体、脏器并缓解缺血性静息痛。因此,在过去的20年里,以促进缺血部位新生血管形成及侧支重建为目的的治疗性策略及方法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换言之,治疗性血管生成对这些缺血性患者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促进血管生成确实能够减轻缺血对组织及器官的损害,促进缺血状态下的血管生成对一些介入或手术难以解决的患者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临床意义。许多缺血性疾病如冠状动脉缺血性疾病、脑梗塞及肢体缺血性疾病都可以从治疗性血管生成中获益。但是,异常或过多的血管形成能促进肿瘤的血管形成及肿瘤细胞的转移。因此,对缺血状态下的血管生成调控机制的更深层次的探索对我们的临床实践是十分必要的。如果我们对血管生成的分子机制有了更好的了解,就可以根据人类自身的需要在不同的情况下通过调控这些机制来促进或抑制血管生成。利用细胞渗透性小分子干扰生物现象进行的研究称之为化学遗传学,其在生物医学的各个领域均发挥了非常重要之作用。有很多研究是利用化学遗传学来寻找新的小分子促血管生成剂;另外,这些小分子化合物也可作为阐明血管生成机制的工具。而且,它们也可以作为治疗性血管形成的潜在药物。有大量的证据显示血管内皮细胞(VEC)与疾病过程中的血管生成密切相关,所以血管内皮细胞是治疗性血管生成非常有吸引力的靶点。血管生成的启动与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及迁移密切相关,因此找到能够促进血管内皮细胞迁移并诱导血管生成的小分子化合物是至关重要的。体外生长的血管内皮细胞在去除血清和生长因子的状态下,将会逐渐脱离培养皿并走向凋亡,这个体外模型常用来模拟体内缺血状态并且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乙烷基3-(0-氯苯基)-5-甲基-1-苯基-1H-吡唑-羧酸酯(MPD)是吡唑类的衍生物,前期研究表明MPD在20和25 gM时可以抑制这个体外缺血模型下的血管内皮细胞的凋亡,而且在5和10μM时并不影响该模型下血管内皮细胞的生存能力。所以我们进一步研究在体外缺血模型下MPD能否在这四个浓度时促进血管生成。在体内,一氧化氮(NO)由一氧化氮合成酶(NOS)催化L-精氨酸合成,NOS是一种钙离子依赖性酶并且与血管生成密切相关。NO作为一种血管扩张剂可以促进小动脉的生成(形成肌肉动脉)和血管生成(形成新的血管主要是毛细血管)。NO的生物活性的降低是内皮功能紊乱的一个标记并且与一系列的血管功能紊乱有关如受损的血管生成、痉挛、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及PAOD有关。在体外NO可以促进血管内皮细胞血管生成相关的特性包括迁移、生长和形成管状结构。增强的NO生物活性可增强血管内皮细胞的存活力进而促进缺血介导的血管生成。NO在血管生成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利用MPD进一步研究NO在血管生成中的调控作用。活性氧(ROS)是普遍存在并且广泛分布的活性分子并由氧分子的降解生成。它们通常在吞噬细胞针对抗原的防御机制的呼吸链中产生。最近,研究者发现血管内皮细胞亦可产生ROS,并且它们与内皮的功能紊乱密切相关,如动脉粥样硬化及缺血-再灌注损伤等。ROS参与凋亡并证明是血管生成的重要调节因子。在体外,ROS促进血管生成。在体内,ROS水平的提高与动脉粥样硬化模型主动脉斑块中的新生血管形成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密切相关。因此,ROS无论是对体内还是体外血管生成过程中都具有重要的作用。ROS是在受到低氧、缺血及促血管生长因子如VEGF和血管生成素等的刺激而产生的。但是,ROS是否参与MPD调节的血管生成过程尚不明了。干扰素诱导蛋白-10(CXCL10/IP-10)是CXC趋化因子家族中的重要成员,可由活化的内皮细胞、单核细胞、纤维母细胞及角化细胞等多种细胞生成。IP-10是一种强有力的血管生成抑制剂。IP-10在体外可以抑制内皮细胞增殖,并且IP-10可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的生长与VEGF的生成呈负相关关系。如果将IP-10作用于在Matrigel基质上培养的内皮细胞,它将以浓度依赖模式抑制内皮细胞向管状结构分化并且减少新生血管网状结构的形成。IP-10在动物模型中也可抑制新生血管生成。总而言之,IP-10不论在体内还是体外均具有明显的抗血管生成作用。另有证据显示,这种趋化因子与心血管疾病及冠脉综合征的发病相关。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这种趋化因子在感染性及非感染性疾病中均可导致损伤;并且IP-10水平与疾病的严重性相关。我们的模型是模仿体内缺血状态。然而,IP-10是否与缺血状态相关,并且是否在调节血管生成的过程中发挥作用,目前仍不清楚。从化学遗传学的角度,利用小分子化合物可以发现参与血管生成的关键因子,因此可为阐明血管生成的分子机制提供实验证据。然而,血管内皮细胞在体外缺血模型下参与血管生成的调控机理还没有得到很好的阐明,仍然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本论文旨在利用MPD作为研究工具回答上述科学问题,明确NO,ROS和IP-10在血管内皮细胞介导的血管生成调控过程中的作用及其作用机理,为阐明血管生成的调控机制提供实验证据,为缺血性疾病的治疗性血管生成提供潜在的药物,同时为缺血性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线索和靶点。研究内容1.研究MPD能否在体外缺血模型下(去除血清与生长因子的条件下)抑制VEC凋亡2.研究MPD能否在体外缺血模型下促进血管生成3. MPD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凋亡及促进血管生成的分子机制研究研究方法1.血管内皮细胞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提取和培养参考Jaffe et al的方法[Jaffe EA et al,1973]2.细胞凋亡检测:1)利用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的形态变化2)MTT方法检测细胞的存活率3)吖啶橙染色结合(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检测细胞核凝集及片断化3.体外血管形成检测:利用Matrigel方法,参考[Kureishi Y et al,2000]4.体外细胞迁移(划伤)检测:即平面单层细胞损伤愈合实验,并结合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参考[Burk,1973; Vasvari et al,2007]5.NO含量的检测:利用NO检测试剂盒6.ROS检测:利用荧光探针(DCHF)并结合(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术检测7.细胞内蛋白分布及表达水平检测:1)免疫细胞化学法结合(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监测技术,检测Alix蛋白的表达水平及分布2) Western blot方法,检测Alix, Ets-1和IP-10蛋白的表达水平研究结果:1.MPD抑制去除血清和生长因子诱导血管内皮细胞凋亡MPD(20和25μM)处理血管内皮细胞24 h,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能显著抑制体外缺血模型诱导的HUVEC的凋亡。MPD(5和10μM)处理细胞24 h,相差显微镜下观察,对体外缺血模型诱导的HUVEC的凋亡无影响。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可见凋亡小体明显变少;同样吖啶橙染色显示,MPD可抑制染色质凝集和细胞核片断化。2.MPD在体外缺血模型下促进血管生成2.1体外Matrigel毛细血管样结构形成实验显示,去除血清和FGF-2条件下,MPD(5和10μM)在6,12和24 h时能显著促进血管生成即促进VEC在Matrigel基质上形成管状结构(*p<0.05 or** p<0.01)。MPD(20和25μM)在6,12和24 h时不能在Matrigel基质上很好地形成管状结构。2.2单层细胞损伤愈合实验显示,MPD(5和10μM)在6,12和24 h显著促进细胞迁移(*p<0.05 or**p<0.01),并且在24 h,这个间隙几乎愈合。MPD(20和25μM)在6,12和24 h并不能明显促进细胞迁移。3.MPD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凋亡和促进血管生成的分子机制3.1 MPD(5,10和25μM)处理细胞6,12和24 h,MPD在5和10μM时可以在6和12h时显著升高细胞外液中NO水平(*p<0.05),并且MPD在25μM时可以在6和12h时极其显著升高细胞外液中NO水平(**p<0.01)。而MPD在5,10和25μM时在24 h均不引起细胞外液中NO水平的变化(p>0.05)。3.2 MPD(5,10和25μM)处理细胞6,12和24 h,与对照组相比,MPD在5和10μM时可以在三个时间点显著升高细胞内ROS水平(p<0.05),而MPD在25pM时可以在三个时间点显著降低细胞内ROS水平(p<0.05)。3.3 Western Blot检测发现,MPD(5,10和25μM)处理细胞6,12和24 h,MPD在5,10和25μM时在24 h均显著降低细胞内IP-10水平(*p<0.05)。而MPD在5,10和25μM时在6和12 h均不引起细胞内IP-10水平的变化(p<0.05)。结论:1.MPD在体外缺血模型下能够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的凋亡并有效促进血管生成。2.在体外缺血模型下,MPD在5和10μM时通过上调NO水平、ROS水平和抑制IP-10水平而促进血管内皮细胞迁移和血管生成。MPD在25μM时通过极其显著上调NO水平、抑制ROS水平和IP-10水平而抑制细胞凋亡4.ROS和NO之间有密切联系且均与细胞凋亡和血管生成相关。MPD很可能通过影响这一条信号转导途径中的相关因子,即控制ROS和NO的水平,在不同浓度抑制了去除血清和生长因子诱导的VEC凋亡并促进了血管形成。4.MPD能够抑制IP-10的表达,而且IP-10能够抑制血管形成并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有关,我们的实验模型是一种体外缺血疾病模型。所以,理论上讲,MPD能够抑制缺血对机体的损害,可作为缺血性疾病的一个治疗的靶点。5.MPD可作为一种有效的工具更深入的研究细胞分化与凋亡之间的差别、细胞凋亡和血管生成的分子机制,同时可为作为缺血性疾病的治疗潜在的药物,并为缺血性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线索和靶点。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第一部分 MPD在体外缺血模型下对血管内皮细胞生存能力的作用
  • 前言
  • 材料试剂与主要仪器设备
  • 实验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附图
  • 第二部分 MPD促进体外缺血模型下血管生成的研究
  • 前言
  • 主要仪器设备与材料试剂
  • 实验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附图
  • 第三部分 MPD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凋亡和促进血管生成的分子机制研究
  • 第一章 MPD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研究
  • 前言
  • 主要仪器设备与材料试剂
  • 实验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附图
  • 第二章 MPD促进血管生成的分子机制研究
  • 前言
  • 主要仪器设备与材料试剂
  • 实验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附图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及参编著作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英文文章-1
  • 英文文章-2
  • 英文文章-3
  • 英文文章-4
  • 相关论文文献

    • [1].原发性眼缺血性疾病的研究进展[J]. 医学综述 2015(14)
    • [2].补阳还五汤治疗肢体缺血性疾病110例[J]. 中医学报 2010(06)
    • [3].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颈动脉狭窄致眼缺血性疾病[J].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2013(03)
    • [4].颈动脉狭窄致眼缺血性疾病及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对眼缺血性疾病疗效的研究进展[J]. 中国实用医药 2010(07)
    • [5].颈动脉狭窄伴斑块致眼缺血性疾病的临床分析[J]. 中国现代医生 2010(01)
    • [6].颈动脉狭窄致眼部缺血性疾病的诊疗分析[J]. 中华全科医学 2010(07)
    • [7].补阳还五汤治疗肢体缺血性疾病110例[J]. 世界中医药 2010(04)
    • [8].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慢性缺血性疾病疗效观察[J].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0(04)
    • [9].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的临床应用[J].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08(02)
    • [10].下肢慢性缺血性疾病治疗近况[J]. 天津中医药 2008(01)
    • [11].急性肢体缺血性疾病病因研究[J]. 临床外科杂志 2008(05)
    • [12].新生儿缺氧缺血性疾病的护理观察[J]. 中外医疗 2011(11)
    • [13].眼缺血性疾病对预测颈动脉狭窄发生的意义[J]. 国际眼科杂志 2009(02)
    • [14].留置动脉导管治疗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的观察护理[J]. 中国厂矿医学 2009(03)
    • [15].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诊治中应该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8(10)
    • [16].肝细胞生长因子在缺血性疾病的研究及进展[J]. 临床与病理杂志 2016(08)
    • [17].踝肱指数在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诊治中的应用[J].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2(06)
    • [18].联合介入及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J].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18(07)
    • [19].介入治疗肠系膜上动脉缺血性疾病的疗效评价[J].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2013(03)
    • [20].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16例围术期护理[J]. 齐鲁护理杂志 2011(02)
    • [21].脐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慢性缺血性疾病的护理[J]. 贵州医药 2011(08)
    • [22].芪龙胶囊对缺血性疾病患者的疗效及血流变影响荟萃分析[J].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9(05)
    • [23].慢性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652例治疗分析[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14(S1)
    • [24].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12例[J]. 中国现代医生 2009(26)
    • [25].牛痘疫苗接种家兔炎症皮肤提取物治疗下肢慢性缺血性疾病的临床研究[J].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2014(05)
    • [26].颈动脉狭窄致眼缺血性疾病的相关因素分析[J]. 内蒙古医学院学报 2012(S6)
    • [27].刘素钦主任医师防治慢性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经验[J]. 中医研究 2010(06)
    • [28].缺血性疾病与认知功能关系的研究[J].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8(04)
    • [29].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慢性下肢缺血性疾病的临床疗效观察[J]. 中国医药指南 2019(27)
    • [30].血气分析对缺氧缺血性疾病相关预后指导[J].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4(21)

    标签:;  ;  ;  ;  ;  ;  ;  ;  

    利用吡唑类衍生物研究体外缺血模型下血管内皮细胞的血管生成机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