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前急救与院内救治衔接的研究进展

院前急救与院内救治衔接的研究进展

1张国宾2何燕萍

1新疆乌鲁木齐市急救中心新疆乌鲁木齐市830000

2新疆乌鲁木齐市第一人民医院新疆乌鲁木齐市830000

摘要:院前急救与院内救治的无缝衔接不仅为危重患者争取了宝贵的抢救时间,而且能够科学、有效、合理地利用医疗资源。鉴于此,本文对院前急救与院内救治衔接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分析探讨,仅供参考。

关键词:院前急救;院内救治;衔接

一、院前急救

1、院前急救的培训

美国将院前急救人员划分为4级:第1级为医疗响应者,多数为志愿者,需掌握心肺复苏、外科止血等基本的急救措施,其培训时间≥110h;第2级为医疗救护员(emergencymedicaltechnician,EMT),在1级的基础上,需掌握通气技术、无创血压等监测技术及某些药物的管理,培训时间为200~400h;第3级为高级医疗救护(advancedemergencymedicaltechni-cian,AEMT),在2级的基础上,还需掌握气道装置的使用、静脉通路的建立及更多药物的管理,培训时间≥l000h,其中包括250~500h的理论学习;第4级为医务辅助人员(paramedic),在3级的基础上,还需掌握先进的管理技能、各种侵入性操作及药理学知识等,培训时间≥l500h。这种分级培训体系在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南美等国家得到采纳、调整和实施。法国参加院前急救的人员有医生、护士和驾驶员。医生需接受3~4年的专科培训及2年的急诊专业培训;护士第1年需接受12~14学时的培训、后2年接受40学时的培训,并在SAMU实习后方能上岗;驾驶员需要经过理论培训、操作练习、医疗救护车实习各1周后方能上岗。日本院前急救人员需要经过1000h的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和公共常识培训,主要包括运送途中的救护、控制和缓解伤病员及家属的心理压力、口头与书面的沟通技巧、个人防护与急救车辆驾驶技术、装备与器材的使用和保养等。我国护士和医师分别需要接受2年以上、5年以上的专业培训,但在培训课程中,针对院前急救的课程比较少。提出引入国外急救执业培训体系,结合我国国情,逐步实行分级培训。

2、院前急救的体制

目前国际上的急救模式主要有消防救护模式和医疗急救模式,也称为英美模式和法德模式。英美模式的院前急救主要由急救员进行,采用“预立医嘱”和医生“在线指导”的方式开展院前急救活动,主要强调急救时间,及时将患者转运至医院内,保证院内及时有效地对患者进行抢救治疗;法德模式的急救工作主要在现场完成,现场不能完成的专业医疗活动则转送至医院完成。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建立了急救优先分级调度系统(medicalprioritydispatchsystem,MPDS);法国在1936年建立了以医师为主的全国性急救服务体系———紧急医疗救助中心(Ser-viceAideMedicalUrgente,SAMU),MPDS和SAMU都有统一指挥调度预案,能合理地利用急救资源。英美模式现场平均急救时间<30min,法德模式现场平均急救时间>30min。我国院前急救体制可以分为4种类型:①独立型:一般以具有法人资质、以急救为主的独立型医疗机构为主,院前急救工作由医疗机构的医生、护士协作承担,转运全过程均由医院急救中心管理,车辆设备、财务管理等方面进行独立核算;②指挥型:由统一的急救通讯指挥中心负责全市急救工作的调度,急救通讯指挥中心与各医院无行政上的隶属关系,但具有全市院前急救工作的调度指挥权;③院外型:医院分片出诊,按城市片区和医院专科性质划分出诊范围,车辆、医务人员和驾驶人员、反应时间等都由各医院自行管理和调配。④依托型:急救中心附属于1所综合性医院,由医院内部成立急诊调度中心,院前急救以医院的急诊室承担。人员、车辆、设备和支出由医院负责,急救中心的运行成本由政府和医院共同负责。我国各个类型的急救体制各有利弊,建议形成统一的模式,进行系统的管理,更能保证院前急救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院前急救与院内救治的衔接

1、急救信息的衔接

国内院前急救信息传递由最初的完全依赖电话通信,逐渐过渡到由受理调度指挥系统、卫星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的框架式的指挥系统。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完善,目前尝试应用立体网络急救指挥信息系统,该系统由交互式语音系统、受理调度指挥系统、有线和无线数字集群通信系统、卫星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车载急救信息传输系统和数字视频监护系统共同构建。急救信息化无线联网终端系统的使用,1min内完成院前院内衔接率为94.35%。将救护车上患者的信息传输到院内显示终端,使患者创伤抢救成功率由94.1%提高至97.1%。研究表明,信息化实现了急救覆盖率100%,呼救受理率100%,急救处理率>80%,出车空车率<5%。网络急救信息传递设备已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认可。

2、病情的衔接

一般院前急救人员以口述的形式完成与院内医护人员的交接,包括患者现场发病经过、病史、救治经过、体格检查等,但由于院内人员忙于紧急抢救,在交接过程中可能有信息接收遗漏,存在安全隐患,这也与国外学者回顾性的调查结果一致。因此建立书面交接记录的重要性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重视。部分城市参考北京市急救中心对院前急救病历书写规范的要求,设计了表格式院前急救病历。目前,纸质病历已不能满足急救质量控制、科研数据储存等需求,提了电子病历,不少学者与其达成了共识。院前急救电子病历系统的发展将是未来发展的方向,为科研数据的采集,实时数据的汇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积极地促进院前急救科研工作的开展。

结束语

我国急救体系尚处于起步阶段,应该借鉴国外经验,在符合实际的基础上,进一步健全院前急救法律法规,明确各相关职能部门职责,急救人员和公民在急救过程中的权利和义务,统一院前急救模式及规范衔接流程。

参考文献

[1]郭憬昱,张进军.我国急救医疗体系院前与院内衔接[J].中国医刊,2016,51(09):10-13.

[2]陈莉,李旭成.急救过程中院前与院内的无缝衔接探讨[J].西部医学,2010,22(03):439-440.

[3]周泓君.指挥调度在产科急产中的救护指导及与院前院内救治的衔接配合[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7(14):1524.

[4]崔玲,刘效勤.高血压脑出血的院前救护体会[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0,16(05):113-114.

标签:;  ;  ;  

院前急救与院内救治衔接的研究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