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南海是西北太平洋最大的边缘海,蕴涵着丰富的海洋动力过程,吕宋海峡是连接南海和太平洋的唯一深水通道。所以关于南海和吕宋海峡的研究一直是国际海洋学家们关注的重点,而发生在南海内的湍流混合、吕宋海峡水体通量及吕宋海峡内潮能通量更是重点之中的焦点。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利用夏季和秋季现场直接观测的LADCP流速资料、CTD温盐深资料和TurboMAP与VMP微结构资料,对吕宋海峡水体通量、吕宋海峡内潮能通量及南海湍流混合三个问题分别进行了研究分析。通过本文的分析发现,吕宋海峡上层和中层的流场从夏季到秋季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尤其在中层两个季节的流场形态几乎相反:在夏季,东向流存在于海峡的南部,西向流存在于海峡的北部;而在秋季,西向流存在于海峡的南部,东向流存在于海峡的北部。海峡深层的流场形态从夏季到秋季变化比较小。吕宋海峡水体通量的计算结果表明:在秋季,通量在垂向上呈现一个三明治结构,即太平洋水经过吕宋海峡的上层和深层进入南海,而南海水经过海峡中层返回太平洋。在夏季,南海水经过吕宋海峡的上层和中层进入太平洋,而太平洋水经过海峡深层进入南海,使得通量在垂向上呈现一个两层结构。在夏季,水体通量是东向的,大小约为5.4 Sv,在秋季,水体通量是西向的,大小约为6 Sv。由地转流计算得到的水体通量结构与上面所述结果相似。通过对吕宋海峡内潮能通量的计算和分析,表明吕宋海峡是内潮生成的一个高发区,并伴有大量的内潮能通量向南海传播。在夏季,吕宋海峡共有6.0 GW内潮能通量生成,其中大部分(5.6 GW)向南海内传播,只有很小一部分(0.4 GW)向太平洋方向传播。在向南海传播的能量中,全日潮和半日潮的贡献相当。在秋季,吕宋海峡共生成7.5 GW内潮能通量,其中4.9 GW传入南海,2.6 GW传向太平洋。两个季节变化较大的是全日潮向太平洋传播的能量,它由夏季的0.3 GW变为秋季的2.3 GW。通过模态分解,发现能量主要集中在前几个模态,而在高模态,含能大小几乎为零。第一模态含能最为显著,这说明正压潮与海底显著的地形相互作用生成内潮,而高模态的内潮在生成地附近被耗散掉,因此低模态,尤其是第一模态,集中地包含了大部分能量。本文对南海北部、吕宋海峡和太平洋的湍流混合情况进行了研究,并从不同角度对结果进行了验证,包括与微结构直接观测结果的比较。结果表明湍流混合在南海1000米以深的范围显著增强,占据的水体厚度约为2000米,其大小平均约为10-3 m2 s-1,是大洋背景场混合率量级的100倍,在这么厚的水体内存在这么强的混合还是至今第一次发现。在太平洋海域,混合明显减弱,混合率的平均值减小到大洋背景场的量级。在南海与太平洋之间的过渡区域,混合强度介于两者之间。这很明显地说明了混合强度与海底地形具有较直接的关系。另外,通过能量平衡及热量平衡这两个不同的角度,我们对南海海盆内1500米以深的混合情况作了估算,得到的结果与模型结果吻合较好。同时,在部分站位,我们比较了由TurboMAP或VMP获得的微结构直接观测结果与模型计算得到的结果,表明两者之间的偏差较小。这些都很好地说明了本文中模型计算结果的可靠性。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在南海“兴风作浪” 美军机南海侦察活动考[J]. 坦克装甲车辆 2020(18)
- [2].南海海道初探[J]. 南海学刊 2019(04)
- [3].南海中深层动力格局与演变机制研究进展[J].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9(12)
- [4].交通运输部南海救助局[J]. 珠江水运 2019(23)
- [5].鉴古知今 启智未来——首届南海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J]. 南海学刊 2019(04)
- [6].南海研究的经纬脉络(二)[J].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 2020(01)
- [7].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J]. 建筑实践 2019(12)
- [8].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J]. 建筑实践 2019(10)
- [9].南海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的进展、挑战与建议[J]. 现代商贸工业 2020(09)
- [10].基于语料库的中菲官方南海话语立场表述对比分析[J].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02)
- [11].冷战期间美国南海政策的演变[J].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0(01)
- [12].南海周边传播的实践与思考[J].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20(02)
- [13].《南海之晨》[J]. 政工学刊 2020(06)
- [14].探秘“南海Ⅰ号”出水铁锅[J]. 文物天地 2020(02)
- [15].“南海Ⅰ号”出水的石质文物[J]. 文物天地 2020(02)
- [16].持续推进保护发掘和展示利用 为“南海Ⅰ号”的重新启航砥砺前行[J]. 文物天地 2020(02)
- [17].新中国成立70年来海峡两岸南海政策发展演变的回顾与思考[J]. 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0(02)
- [18].大国博弈与南海局势的发展——2019“南海论坛”综述[J]. 亚太安全与海洋研究 2020(03)
- [19].美国南海政策的军事化及其影响[J]. 南亚东南亚研究 2020(02)
- [20].南海民政“五大工作体系”提升群众获得感[J]. 小康 2020(14)
- [21].专题:南海Ⅰ号[J]. 客家文博 2020(02)
- [22].南海海洋开发与治理发展研究[J].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3)
- [23].疫情之下,美国继续在南海兴风作浪[J]. 世界知识 2020(11)
- [24].晚清广东《南海氏族》考述[J].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3)
- [25].南海区域海上执法合作可行性探讨[J]. 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20(03)
- [26].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南海路园区航拍图[J]. 科学新闻 2020(04)
- [27].中美大国竞争与南海话语权建设[J]. 探索与争鸣 2020(07)
- [28].南海与周边海域表层塑料颗粒交换的拉格朗日示踪研究[J]. 热带海洋学报 2020(05)
- [29].南海大计划的三大突破点[J]. 科技导报 2020(18)
- [30].南海海盆演变与深部海流[J]. 科技导报 20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