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马克思主体性思想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马克思,劳动主体性,科技人才,创新途径
马克思主体性思想论文文献综述
戴春勤,吴萍[1](2019)在《基于马克思劳动主体性思想的科技人才创新途径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马克思劳动主体性思想认为,劳动主体自身的劳动活动创造了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也创造了劳动者自身,劳动者在劳动的过程中应当肯定自己,回归真正的劳动主体本位,以便极大地发掘自身的潜力,发挥劳动自主创造性。由于人工智能等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引发人的智慧和主体地位受到质疑、科技人才的创新途径受到限制等问题。因此,要在马克思劳动主体性思想指导下,保障科技人才在科技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发挥科技人才在创新中的作用,增加科技人才的创新途径。(本文来源于《决策与信息》期刊2019年10期)
马杏苗,朱进东[2](2019)在《从主体性向度重读马克思关于人的价值的思想》一文中研究指出自20世纪90年代我国市场经济运行以来,人的存在意义和精神境界问题日趋显现,因而,重读马克思关于人的价值的思想成为必要。依据人的主体意识的日渐觉醒,选择主体性向度从叁方面展开解读:一是人的存在价值的自我确证;二是人的生命存在的享受;叁是人的真实存在的实现。由此得出只有当社会的发展使人真正走出匮乏、异化和失真,使所有人实现真实的存在,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才可能获得主体内在的统一。当人在其生命本质的充分发挥和实现中获得了生活的意义,同时也就打开了生命存在的宽广视野和超越境界。(本文来源于《湖北行政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朱哲,何林[3](2019)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中的劳动主体性思想及当代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内容,它强调劳动是一种具有积极性与创造性的一种活动,在生产中,核心灵魂是劳动。在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上,马克思关于劳动创造价值所揭示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在对劳动产品的均衡分配诉求中,恰恰是对人类劳动中的劳动自主性、创造性、成果享有性等的劳动主体性的尊重和肯定,对当今中国坚持以人为本、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来源于《当代经济研究》期刊2019年07期)
陈怀旭,许烨[4](2019)在《发展与超越——浅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次理论飞跃。这种飞跃是在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是解决中国问题的基础上,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经典学说的超越。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也需要在坚持中国主体性前提下,不断完善创新,建构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体系和制度体系,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超越。(本文来源于《天津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秦宇龙[5](2019)在《英国新马克思主义的主体性思想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资本主义世界中无产阶级出现了阶级归属感弱化的现象和复杂化的特征,这导致人们对于无产阶级的认知出现了模糊化的倾向。面对这些情况,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在借鉴马克思主义的主体性思想的基础上,结合当前资本主义社会具体的社会问题,运用最新的社会历史学方法论,提出了诸多的社会主义主体性思想。其中尤为突出的是英国新马克思主义者在这方面做的理论探索。论文的主体由叁部分组成。引言从历史背景和国内外研究现状两个角度阐明研究主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指出论文的写作目的就是探析英国新马克思主义的主体性思想在西方资本主义语境下的内涵及其演变,进一步深化认识当代主体性思想的历史地位与社会功能。第一部分以英国新马克思主义主体性思想的现实背景和理论背景分析为切入点,指出西方社会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化使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逐渐淡化,无产阶级的阶级认同与阶级归属感逐渐弱化,在这种情形下,要想树立无产阶级的主体地位,就需要对新形势下社会主体性思想进行重新的阐述与发展。第二部分重点考察了英国新马克思主义主体性思想历史演进的基本内容与特征,以20世纪50年代的“文化主义转向”、70年代的“结构主义转向”与80年代的“多元主义转向”为主要线索,阐述分析这叁个阶段英国新马克思主义主体性思想的具体内涵并把握叁者之间的内在一致性与外在多样性。第叁部分以唯物史观为主要指导理论,总结了英国新马克思主义的主体性思想的当代理论意义,明确了这一流派关于社会主义运动中社会主体的历史使命,揭示了其对马克思主义的主体性思想进行有益补充以及对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挥一定的启示作用,对提升我国社会主体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更好发挥其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期刊2019-06-01)
郑卓群[6](2019)在《马克思主体性思想及当代意义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主体性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哲学的基础性问题,它不仅关系着哲学的理论性问题,而且还内在地关联着现代社会的实践性问题。对马克思主体性思想的研究是主体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当前对马克思主体性思想的研究缺乏对文本的深入解读和系统阐述,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于认知哲学的立场并受到了现代社会技术理性的影响。面对理论的发展和现实的问题,我们必须意识到主体性问题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新的时代、新的问题必定赋予了主体性问题以新的内涵和生机。当前中国正面临着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期,面对工具理性的扩张和价值规范的缺失等问题,我们需要建立起符合中国道路的现代主体性理论。所以,对马克思主体性思想的研究不仅具有理论的意义也具有现实的意义。马克思正是在批判近代内在主体性的基础之上,在对现代社会资本“物化”统治这种主体性境遇的反思中提出了实践的主体性思想,但这一实践主体并不意味着与现代社会资本统治相联系的抽象、单一的理性主体或是抽象、单一的感性主体,而是基于社会生活实践,现实的、历史的、追求价值和意义的主体。基于此,本文在明确主体性相关概念的基础上,首先从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实际问题出发,指出当前社会的矛盾性发展和主体生存发展的现存困境。其次,对马克思的主体性思想进行展开论述,主要是从反面的批判和正面的阐述两个方面来展开。关于这一部分的论述分为两个章节,其一是通过对西方近代形而上学主体性理论的梳理,主要包括近代唯理论和经验论的主体性思想和德国古典时期的主体性思想,表明其主体性思想的缺陷和不足。继而,结合文本阐述了马克思对内在主体性的批判之处。其二通过对马克思各个时期重要文本的解读,阐述了马克思不同时期主体性思想的主要内容,表明其思想的发展演变过程。在此基础之上,阐明了马克思主体性思想对以往形而上学主体性的超越之处,表明了马克思主体性思想的价值意义所在。再次,通过对上述马克思主体性思想的概括、提炼和分析,说明了马克思主体性思想中所蕴含的生存实践性、自由自觉性和历史创造性叁个价值特性,表明了马克思主体性思想中关于价值与事实、个人与社会、阶级与人类辩证统一的基本内容。最后,从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两方面入手,说明了马克思主体性思想对我国主体性建设的意义和启示作用。本文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法、文本研究法和理论与现实问题结合分析法。其创新之处有叁点:其一,研究视角创新。本文强调了马克思主体性思想中的价值指向和价值意蕴,体现了马克思主体性思想中的生存意义和价值关怀。其二,研究理论创新。以往对马克思主体性思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马克思早期或早中期的思想上,很少涉及到资本论时期的经济学哲学思想,本文对此进行了补充性的阐述和说明。其叁,研究方法创新。本文运用理论与现实相结合的分析方法研究马克思的主体性思想。(本文来源于《广西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1)
张哲[7](2019)在《马克思管理二重性思想对人的主体性复归的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自近代哲学以来,无论是以理性取代上帝,还是将异化的理性归还于人本身的过程,都无不表明人的主体性的复归。马克思深刻分析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以"技术-协作"维度及经济关系维度阐明了资本主义生产管理中对人的束缚及压迫,并通过扬弃异化劳动实现了人的解放,重建了人主体性复归的过程,从而实现人的全面的自由自觉的发展。(本文来源于《山西青年》期刊2019年10期)
张瑶芳[8](2019)在《马克思关于人的主体性思想及其对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马克思认为人的主体性主要指人作为活动主体具有的能动性、自主性和自为性,主体性的实质是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在思想政治学科教学中,有些学生对本学科的学习意义认识不到位,科任教师对学生和教学方式的认识需更全面。从马克思关于人的主体性思想出发分析这些问题,强调在教学中应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力;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充分保证学生的主体权利;激发学生的自为性,充分利用学生的主体目的性;分析学生的受动性,帮助学生由受动性向主动性转变。(本文来源于《文教资料》期刊2019年14期)
傅畅梅,张楠[9](2019)在《马克思“人民主体性”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马克思的"人民主体性"思想是我党执政的重要基础和宝贵经验。加强马克思人民主体性思想研究,不但具有理论重要性,而且具有实践必要性。人民主体性思想是马克思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本文首先按照马克思相关着作的顺序讨论了马克思"人民主体性"思想的形成过程,之后,分析了马克思"人民主体性"思想的主要内容,最后就马克思"人民主体性"思想的当代价值进行了探索和分析。(本文来源于《科教文汇(下旬刊)》期刊2019年02期)
王晓娜,王洪波[10](2018)在《马克思“人的主体性”思想及其现代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马克思在先哲的基础之上确立了"人的主体性"思想,主要涉及消灭异化劳动、满足人的合理需要、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叁方面的内容。这一思想有着物的尺度与人的尺度的统一、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社会发展规律与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的统一的本质特征,在当今信息网络化背景下具有重要的现代意义。(本文来源于《平顶山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马克思主体性思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自20世纪90年代我国市场经济运行以来,人的存在意义和精神境界问题日趋显现,因而,重读马克思关于人的价值的思想成为必要。依据人的主体意识的日渐觉醒,选择主体性向度从叁方面展开解读:一是人的存在价值的自我确证;二是人的生命存在的享受;叁是人的真实存在的实现。由此得出只有当社会的发展使人真正走出匮乏、异化和失真,使所有人实现真实的存在,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才可能获得主体内在的统一。当人在其生命本质的充分发挥和实现中获得了生活的意义,同时也就打开了生命存在的宽广视野和超越境界。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马克思主体性思想论文参考文献
[1].戴春勤,吴萍.基于马克思劳动主体性思想的科技人才创新途径探究[J].决策与信息.2019
[2].马杏苗,朱进东.从主体性向度重读马克思关于人的价值的思想[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9
[3].朱哲,何林.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中的劳动主体性思想及当代价值[J].当代经济研究.2019
[4].陈怀旭,许烨.发展与超越——浅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性[J].天津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9
[5].秦宇龙.英国新马克思主义的主体性思想探析[D].山西大学.2019
[6].郑卓群.马克思主体性思想及当代意义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9
[7].张哲.马克思管理二重性思想对人的主体性复归的意义[J].山西青年.2019
[8].张瑶芳.马克思关于人的主体性思想及其对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的启示[J].文教资料.2019
[9].傅畅梅,张楠.马克思“人民主体性”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9
[10].王晓娜,王洪波.马克思“人的主体性”思想及其现代意义[J].平顶山学院学报.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