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中国大陆两种水栖萤火虫生物学及行为学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动物学
作者: 付新华
导师: 雷朝亮,大场信义
关键词: 水栖萤火虫,生物学,闪光交流,游泳行为,防卫行为,人工饲养,钉螺,生物防治
文献来源: 华中农业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萤火虫既是一类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资源昆虫,也是一种能够捕食多种有害生物的天敌昆虫,同时还是研究生物发光与两性交流的一种模式昆虫。作者从2000-2005年对中国大陆两种水栖萤火虫的形态、生物学、行为学及其对钉螺的控制作用进行了研究,主要结果如下: 1.中国大陆水栖萤火虫一新记录种和一新种记述 对日本及中国台湾的6种水栖萤火虫进行总结,在中国大陆发现了一水栖萤火虫新纪录种条背萤Luciola substriata Gorham,发现并记述了1水栖萤火虫新种,将其命名为雷氏黄萤Luciola leii sp.nov.。该种最显著的特征是:前胸背板、小盾片及鞘翅均为橙黄色。这一特征与水栖萤火虫条背萤类似,但条背萤的鞘翅末端具一黑斑。两种水栖萤火虫成虫最显著的区别特征为:Luciola substriata第6腹节上的发光器呈“V”形,Luciola leii第6腹节上的发光器呈带状。 2.中国大陆2种水栖萤火虫外部形态及超微结构的比较研究 两种水栖萤火虫成虫除发光器外形态较相似,但幼虫形态差异较大。条背萤1~2龄幼虫具有7对呼吸鳃,3~6龄幼虫无呼吸鳃;雷氏黄萤幼虫各龄幼虫形态差异不大,腹部1~8节的侧板区具有8对二叉的呼吸鳃。两种水栖萤火虫幼虫的头部结构相似,均具有3节发达的触角及镰刀状发达的上颚。两种水栖萤火虫幼虫均具有位于尾节腹面的腹足结构,但数量及结构相差较大。 3.两种水栖萤火虫生物学特性的比较研究 条背萤生活在水草较多的池塘、湖泊和流速缓慢的河流中,而雷氏黄萤生活在水流缓慢或静止的小河、沟渠中。两种水栖萤火虫1年均发生1代,以幼虫在水中越冬,4月底至5月初老熟幼虫开始上岸化蛹。成虫均5月上旬至9月中旬发生,幼虫均捕食小型淡水螺类,两者具有共同的猎物;静水椎实螺Lymnaea stagnalis和凸旋螺Gyraulus conwexiusculus,调查发现雷氏黄萤能有效地捕食钉螺Oncomelania hupensis。条背萤的天敌为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中华绒毛蟹Eriocheir sinensis、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等;条背萤幼虫寄生性真菌的有性型被鉴定为Cordyceps memorabilis(Ces.)Ces.,无性型为Acremonium sp.。雷氏黄萤成虫天敌为一种结网蜘蛛前齿肖蛸Tetragnatha praedonia。
论文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前言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萤火虫的分类
1.2.2 萤火虫的发光原理
1.2.3 萤火虫两性交流中的闪光信号
1.2.4 中国血吸虫病流行及应用生物防治钉螺现状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中国大陆水栖萤火虫一新记录种及一新种记述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供试虫源
2.3 结果
2.3.1 亚洲Luciola属水栖萤火虫检索表
2.3.2 亚洲6种水栖萤火虫形态描述
2.3.3 雷氏黄萤新种Luciola leii sp.nov.Fu and Ballantyne
2.4 讨论
3.外部形态及超微结构
3.1 材料和方法
3.1.1 供试虫源
3.1.2 方法
3.2 结果
3.2.1 条背萤Luciola substriata外部形态及超微结构观察
3.2.2 雷氏黄萤Luciola leii外部形态及超微结构观察
3.3 讨论
3.3.1 两种水栖萤火虫的外部形态比较
4.生物学特性
4.1 材料和方法
4.1.1 室内饲养观察
4.1.2 野外调查
4.1.3 条背萤幼虫寄生性真菌的鉴定
4.2 结果
4.2.1 条背萤Luciola substriata
4.2.2 雷氏黄萤Luciola leii
4.3 讨论
5.行为学研究
5.1 研究方法
5.1.1 条背萤Luciola substriata幼虫游泳行为
5.1.2 两种水栖萤火虫及闪光求偶行为、两性闪光信息交流
5.1.3 雷氏黄萤Luciola leii幼虫防卫行为
5.2 结果
5.2.1 条背萤Luciola substriata幼虫游泳行为
5.2.2 两种水栖萤火虫闪光及求偶行为、两性闪光信息交流
5.2.3 雷氏黄萤Luciola leii幼虫防卫行为
5.3 讨论
5.3.1 条背萤Luciola substriata幼虫游泳行为
5.3.2 两种水栖萤火虫闪光求偶行为及两性闪光信息交流
5.3.3 雷氏黄萤Luciola leii幼虫防卫行为
6.雷氏黄萤Luciola leii的人工饲养
6.1 材料方法
6.1.1 供试虫源
6.1.2 人工饲养
6.1.3 幼虫饲料研究
6.1.4 温度与光周期对水栖萤火虫生长发育的影响
6.2 结果
6.2.1 生长情况基本描述
6.2.2 幼虫饲料研究
6.2.3 温度及光周期对雷氏黄萤发育的影响
7.雷氏黄萤对钉螺的控制作用
7.1 材料与方法
7.1.1 供试虫源及淡水螺类
7.1.2 三种淡水螺类外部形态比较及雷氏黄萤幼虫捕食钉螺的适应性形态特征
7.1.3 雷氏黄萤幼虫捕食螺类习性观察
7.1.4 雷氏黄萤幼虫对3种淡水螺的选择性捕食试验
7.1.5 雷氏黄萤幼虫在钉螺不同密度条件下对钉螺的捕食作用
7.1.6 雷氏黄萤中、高龄幼虫对钉螺的捕食量
7.2 结果
7.3 讨论
全文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发布时间: 2006-12-12
相关论文
- [1].生物多色发光的理论研究[D]. 李作盛.吉林大学2013
- [2].叶蝉科生物地理学研究(半翅目:头喙亚目)[D]. 袁忠林.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
- [3].植物和昆虫相互关系[D]. 彭金英.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2005
- [4].中国长翅目昆虫系统分类研究[D]. 黄蓬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
- [5].腰带长体茧蜂的寄生行为及寄主亚洲玉米螟细胞免疫机制[D]. 陆剑锋.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2005
- [6].松褐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 Hope生物学特性和交配行为的研究[D]. 杨洪.西南大学2006
- [7].草原蝗虫的栖境选择[D]. 颜忠诚.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动物研究所)1995
- [8].大头金蝇Chrysomya megacephala(Fabricius)人工饲养技术及授粉行为学的研究[D]. 王俊刚.华中农业大学2006
- [9].大斑芫菁的滞育诱导、滞育发育及滞育解除[D]. 朱芬.华中农业大学2006
- [10].豆野螟及其寄主作物与杀虫剂三者相互作用的研究[D]. 潘亚飞.华中农业大学2005
标签:水栖萤火虫论文; 生物学论文; 闪光交流论文; 游泳行为论文; 防卫行为论文; 人工饲养论文; 钉螺论文; 生物防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