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中医医院甘肃天水741600)
【摘要】目的:对骨折早期肢体肿胀患者接受中医治疗的临床效果展开观察与分析。方法:选取82例于2016年3月至2017年4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骨折早期肢体肿胀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两组,接受临床常规治疗的为对照组,应用中医治疗的为观察组。统计并评价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经统计,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7.6%与70.7%,两组数据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骨折早期肢体肿胀患者,通过应用中医疗法进行治疗,可有效消除肢体肿胀,且起效快,疗效安全可靠,值得临床重视。
【关键词】骨折早期肢体肿胀;中医治疗;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6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7)30-0079-02
肢体肿胀为骨折患者一项常见的早期症状,如果未能及时采取恰当的处理措施,那么就会对患肢的静脉回流及动脉供血造成影响,不但延缓伤口的愈合,增加伤口感染发生率,严重时还会导致骨髓炎的发生,给肢体功能的恢复带来不利影响[1]。当前,临床在治疗骨折早期肢体肿胀患者时,采用的处理方法有很多种,但疗效各有差异[2]。本文以我院82例骨折早期肢体肿胀患者为例,通过对部分病例展开中医治疗,获得了理想的治疗效果。具体操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2016年3月至2017年4月期间,选取我院收治的82例骨折早期肢体肿胀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对照组(41例)中,男26例,女15例;年龄为20至73岁,平均(34.8±4.7)岁;骨折类型:28例为闭合性骨折,13例为开放性骨折;骨折部位:12例手臂骨折,7例手指骨折,6例前臂部位骨折,5例肘关节骨折,5例股骨骨折,4例手部外伤骨折,2例胫腓骨骨折;肿胀程度:12例轻度肿胀,24例中度肿胀,5例重度肿胀。观察组(41例)中,男27例,女14例;年龄为18至71岁,平均(33.6±4.5)岁;骨折类型:30例为闭合性骨折,11例为开放性骨折;骨折部位:13例手臂骨折,8例手指骨折,5例前臂部位骨折,5例肘关节骨折,4例股骨骨折,3例手部外伤骨折,3例胫腓骨骨折;肿胀程度:14例轻度肿胀,23例中度肿胀,4例重度肿胀。此次实验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在基本资料对比方面,两组患者差异不大,可进行比较。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临床常规治疗,包括抬高患者的患肢,叮嘱患者保证绝对的卧床休息,给予冰敷护理,指导患者合理服用止痛药。随后再采用甘露醇进行治疗。
观察组则在上述基础上应用中医治疗,具体操作如下:结束骨折复位固定手术以后,指导患者口服中药汤剂。其中,方剂主要包括生黄芪25g,当归、茯苓、桃仁、蒲公英、郁金各10g,甘草5g。如果是上肢发生肿胀,需加用羌活、桂枝各15g;如果是下肢发生肿胀,则需加用独活、牛膝各15d。上述药物加水煎至500ml,分早晚两次服用,每日一剂。此外,医护人员还需按摩患者肿胀部位,辅助其展开必要的肢体活动,应用各种手法(包括推、拿、按、摩等)来促进患肢被动活动;同时,针灸医生还可给予患者个体化的针灸治疗,并配合艾灸、电针等中医治疗方法。
1.3疗效判定标准
对治疗后患者肢体肿胀的变化情况进行观察,采用龙胆紫来标记被测患肢,并在早晚用物理标尺法来测量患肢肿胀的程度。然后以《中药新药临床指导原则》中的相关判定标准,以及患肢肿胀的消除程度、恢复天数等指标为依据,来评价患者的治疗效果。
显效:在接受相关治疗以后,患者肢体肿胀完全消除,或是与肿胀前相比,肢体肿胀差值不超过0.2cm,并且肿胀在3d内得到消除,恢复至原有水平。
有效:治疗后,肢体肿胀度与正常状态下的肢体相比,差值在0.4至0.8cm的范围内,并且肿胀在3至6d内得到消除。
无效:治疗后,肢体肿胀度与正常状态肢体的差值超过0.9cm,且肿胀超过6d依然未得到缓解。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与计量数据用百分比、平均数与标准差表示,用χ2与t进行检验,P<0.05,说明结果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统计,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7.6%,相比于对照组的70.7%显著升高,数据差异较大,P<0.05,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3.结论
对于骨折患者而言,其在早期容易发生肢体肿胀的情况,使得骨折部位的营养供应不足,进而给术后恢复带来不利影响。因此,为防止伤口因肢体长时间处于肿胀状态,而出现愈合延迟的情况,引起伤口感染及关节僵硬等,应当立即对骨折早期肢体肿胀患者展开及时、恰当的治疗[3]。
中医学认为患者发生骨折损伤后,其多处组织(包括经络、筋骨、血气等)同样会受到损伤,当体内淤血比较多时,便会出现肿胀的情况。对肢体肿胀的发病机制进行分析,主要是患者体内的经脉在外力伤害下会受损,此时血气外涌,在肌骨上逐渐汇聚;同时,患者体内残留的淤血会对静脉产生一定的阻碍作用,导致经脉无法畅通,进而引起水分失衡,逐渐流于肌骨处,长此下来便形成了肿胀[4]。在对骨折早期肢体肿胀患者展开中医治疗时,应将化热作为治疗的重点,及时畅通并补充患者体内的气血状态,在促进血脉运动通畅的基础上,迅速消除体内滞留的淤血,平衡水分的分布。
具体分析,针对肢体肿胀患者,应遵循消肿利水、补气活血的中医治疗原则。本实验中,应用中医疗法的观察组患者,其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仅接受临床常规治疗的对照组(P<0.05)。究其原因,主要是在使用的中药汤剂中,黄芪可发挥出补气利水的效果;当归补血效果显著,同时还可有效缓解疼痛症状;桃仁可化瘀活血,有效去除滞留的淤血,促进阻滞血脉的畅通;茯苓的利水效果显著,能够尽快消除肢体肿胀;蒲公英则可发挥出祛毒清热、加快肿胀消除的效果。此外,采用牛膝辅助治疗,可增强患者的肾功能,促进筋骨的强健[5]。通过联合应用上述中药,可充分促进人体血运通畅度的提高,达到标本兼治的作用,再采用清热散毒进行辅助治疗,能够加快患者肢体肿胀的消除,进一步促进患者身体的康复。同时,采取推拿按摩等手法,也可积极促进患者体内血液的循环,为消除肢体肿胀提高可靠帮助。
综上所述,通过应用中医疗法对骨折早期肢体肿胀患者进行治疗,可有效消除其肢体肿胀,且起效快,相比于临床常规治疗,疗效更为显著,安全性更高,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刘利.骨折早期肢体肿胀患者中医康复疗效分析[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6,18(02):78-79.
[2]杨晓伟.骨折早期肢体肿胀患者中医康复疗效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5,13(12):58-59.
[3]李娜,王桂雄,王勇.利水消肿方治疗骨折早期肢体肿胀的疗效分析[J].湖南中医杂志,2014,30(08):84-85.
[4]马怀宏,姚少霖,黄盛鸿.中医治疗36例骨折后期肢体肿胀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15):44-45.
[5]李俊.中医治疗骨折早期肢体肿胀80例临床疗效分析[J].亚太传统医药,2014,10(22):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