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女性围绝经期综合征是妇科常见病,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及社会环境的变化,女性工作、生活压力加大,其发病呈逐年升高趋势,约30%左右的女性症状严重,不能坚持正常工作和生活,持续时间短者一年半载,长者迁延数年。由于情志病变较为突出,情绪不稳定,无法自控,严重影响了夫妻的感情及家庭的和睦,使她们深感痛苦,身心备受折磨,明显降低了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女性围绝经期综合征临床发病率高,患者身心痛苦大,而目前治疗效果并不理想,现代医学主要采用激素替代疗法,由于用药时间长,副作用大,不易被患者接受;中医治疗主要从调补肾阴阳入手,疗程长,疗效难于肯定和维持。面对如此高的发病率及治疗研究进展缓慢,如何降低女性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病率,成为医务工作者特别是妇科医生的首要任务和义不容辞的责任。所以,探究女性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病根源,寻找预防本病的有效途径和方法,降低发病率,已成了当今医学领域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我们从中医学对女性生理特征的认识入手,分析了女性各期生命过程的特点。女性各年龄阶段生理特征分期最早记载于《内经》,《内经》作者在长期的生活和医疗实践中观察和归纳出人生各年龄段的划分约数,对女性的生理分期和认识各年龄段的脏腑气血变化及体质特点有很大的指导意义。知其常方能达其变。女性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其生命特征及相应的生理变化与五脏精气之盛袁是分不开的。同时由于古代和现代的生活条件和生存环境不同,对女性生命过程的变化认识不完全相同,分期略有差异。现代中医学把女性生、长、壮、老生命历程分为童年期、青春期、生育期、围绝经期、老年期五个阶段。女性从出生到发育成熟,直至衰老,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这一生命过程的不同时期各具有其特征,主要体现在形态特征、生命机能特征、心理特征诸方面。由于个体或群体受环境、营养、遗传等因素的影响,不同的年龄阶段随着脏腑气血的盛衰变化,而表现出较明显的生命特征差异。中医学素有女七、男八的生长发育和衰老过程的性别时间差,以及“男子以精为主”、“女子以血为主”、“男子以肾为先天”、“女子以肝为先天”等论述,所以男女有别。由于自身的先天禀赋和特有的生理、心理特点及社会地位高下,女性有其独特的生命过程特点和变化过程。围绝经期主要表现为生育能力和性活动力下降,月经紊乱,渐至绝经,性器官进行性萎缩而逐渐衰老。有不少女性出现身心不适。引起本病的主因为绝经前后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水平下降,使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平衡失调,影响植物神经中枢及其支配下的各脏器功能。女性全身有400多个部位的组织和器官的细胞膜上存在雌激素受体,诸如如乳房、皮肤、心肌、冠状动脉、主动脉、肝、肾、骨骼、脂肪组织、泌尿器官及中枢、周围神经元和神经细胞,当雌激素或雌激素受体(ER)减少时,这些组织、器官就会发生退行性变或代谢变化,导致围绝经期女性在心理、生理、精神、神经内分泌等方面出现不平衡。我们认为,本虚标实是“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基本病机。其中,肾虚是致病之始,而肝郁脾虚是气血失调之源,其中尤以肝胆失调、脾气虚衰而进一步导致肝郁脾虚,是气血失调的最根本因素。因木郁易折,围绝经期综合征易发难愈,木郁失柔,最易诱发围绝经期综合征,若肝失条达,情志易伤,则情志异常最为多见;肝郁气滞,易犯他脏,心气不足是神机失运之因,多脏合病是病变的根本所在。进而导致临床症状繁杂多样。辨证是传统医学的特色,但传统医学在辨证的过程中,往往囊括了大量的医者主观信息,让中医在传承上有所困难,深入研究围绝经期综合征的“证”与客观指标之间的关系,需从生理、病理、生化、免疫等方面揭示更年综合征辨证分型与客观指标之间的内在联系。在临床治疗方面,经方、古方是古人经百千年以上临床实践后总结出来的有效方剂,至今亦常为各医家使用。临床常用经方、古方、经验方,中成药等,主要围绕纠正心、肝、肾三脏阴阳失衡着手,多以肾为本,以心肝为标,注重滋阴益肾和清除“火”“瘀”“痰”等病理因素而立方。近年来亦有由西医生理角度来探索中医药在本病治疗上的机理,目前研究大多集中在中医药调节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和自由基等方面,对其内在作用机制进行研究。分析近年来中医治疗本病取得的进展及其临床疗效,发现尚存在一些问题,主要集中在对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病因病机认识不足,尚未寻找出辨证治疗规律,治疗效果因人而异,给疗效的评定和经验的推广带来很大困难。围绝经期综合征属身心疾病,除有身体的不适,还伴有突出的精神情志症状,临床上重药物治疗,轻心理调治。肾虚是致病之本,治疗多从补肾入手,临床实践发现,本病的发生固然与肾气渐衰有关,可发病的关键不在于此,而在于围绝经期女性的体质与心理差异。因此,调治五脏是“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治疗重心,辨证施治与心理疏导相结合,则可获事半功倍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