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伟
黑龙江省海员总医院150026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不同剂量他汀治疗急性心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在2012年02月至2014年02月收治的90例急性心梗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将所有患者分成三组,三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高、中、低剂量组分别采用40、20、10mg/d剂量的他汀进行辅助治疗,比较不同剂量的他汀治疗急性心梗的临床疗效。结果:三组患者治疗前临床症状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结果表明,与治疗前相比三组患者的均得到显著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剂量组的改善程度显著由于中剂量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低剂量组相比差异极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三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结果表明高剂量的他汀在临床上治疗急性心梗能取得更为理想的疗效,目前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通过严密的临床监护,可采用高剂量的他汀进行治疗。
【关键词】不同剂量;他汀;急性心梗;应用体会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本院2012年02月至2014年02月收治的急性心梗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和探讨不同剂量他汀治疗急性心梗的临床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中90例均为本院2012年02月至2014年02月收治的急性心梗患者,所有患者随机分成三组,低剂量组患者30例,年龄在47至70岁之间,平均年龄59.3±4.2岁,其中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15例;中剂量组患者30例,年龄在48至6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9.0±4.0岁,其中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14例;高剂量组患者30例,年龄在50至7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9.7±4.6岁,其中男性患者14例,女性患者16例。本研究在征得三组患者及其家属同意基础上开展的,三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疾病严重程度等方面差异不显著(P>0.05),故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三组患者均采用相同的基础治疗方法,主要包括防止继发感染、调整电解质平衡、调整血压、控制血糖、防止脱水改善脑循环以及其他的对症处理。之后高、中、低剂量组患者分别采用40、20、10mg/d剂量的他汀(国药准字H20133127)进行辅助治疗,睡前顿服,连续治疗2周。
1.3治疗效果判断标准:
本研究的临床疗效判断方法参照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中国卒中量表(斯堪的维亚+改良爱丁堡评分)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定;疗效判定分为基本治愈、显效、有效、无变化、恶化五个等级,总有效率=[(基本痊愈患者数+显效患者数)/患者总数]x100%。
1.4数据处理:
本研究中所有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表示方法采用平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结果以P<0.05为差异显著。
2结果
三组患者治疗前临床症状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结果表明,与治疗前相比三组患者的均得到显著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剂量组的改善程度显著由于中剂量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低剂量组相比差异极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三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不显著(P>0.05)。
3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AMI)是临床上常见的在冠状动脉病变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疾病,主要由于患者的冠状动脉血供突发急剧中断或减少,从而导致患者的心肌发生严重而持久地缺血发,甚至坏死。临床上往往由于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在患者病情稳定后该病的住院死亡率高达15%以上,住院后的第1周内死亡率最高,特别是在数小时内为该病的危险期,患者往往会由于继发严重的休克、心律失常或者心力衰竭。
临床上目前对于急性心梗患者一般采用PCI或抗凝、溶栓等治疗,近些年来,口服β1-受体阻断剂也逐渐成为该病临床上的一种推荐治疗方法。他汀作为β1-受体阻断剂能够选择性地阻断患者心机上β-受体,抑制了心肌收缩,而减慢心率,从而有效阻断患者肾小球细胞β-受体刺激释放抑制血管紧张素原酶,从而抑制患者所依赖的肾上腺素系统的活性,降低患者血压,使得心肌耗氧量降低,减少对于心脏作功。本研究结果表明,结果表明高剂量的他汀在临床上治疗急性心梗能取得更为理想的疗效,目前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通过严密的临床监护,可采用高剂量的他汀进行治疗。
参考文献:
[1]蒋翎.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临床观察[J].广西医学,2013,09:1212-1213.
[2]苏杭.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短期治疗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内脏脂肪素的影响[D].中南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