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悬河稳定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济南市,城市发展,适宜性,保泉供水
悬河稳定性论文文献综述
王集宁,张丽霞,张海燕,吕兰颂[1](2014)在《悬河稳定性与济南城市发展浅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地质的角度,分析了济南城市环境地质条件和发展中存在的环境地质问题,以及黄河悬河稳定性,认为悬河稳定性不会影响城市发展,黄河以北地区广阔的发展空间和丰富的水资源有利于城市发展,以及城市保泉供水和生态城市的建设。(本文来源于《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期刊2014年S1期)
闫震鹏[2](2009)在《地质构造对黄河下游悬河稳定性的控制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区域环境地质调查的基础上,从区域地质构造格局和活动性研究入手,分析了影响黄河下游悬河稳定的各种地质因素对悬河稳定性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济源—开封凹陷和东明断陷是形成黄河悬河的重要地质因素,该河段悬河稳定性最差;缓慢上升的鲁西中台隆加剧了悬河的形成;穿黄、邻黄的深、大活动性断裂与黄河的交切部位是悬河最不稳定的地段,也是险工集中分布的部位和历史上最容易决口改道的河段。(本文来源于《人民黄河》期刊2009年07期)
郭秀岩,韩祥银,王心兵[3](2009)在《黄河(山东段)悬河稳定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黄河(山东段)悬河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各河段都有决口失稳的可能。该文从区域地壳稳定性、堤基稳定性、河道稳定性3个方面,采用模糊数学综合评判法进行悬河稳定性评价,对河段可能出现的失稳或决口险点及其可能造成的危害性进行分析和预测,初步确定了10处地质险段。(本文来源于《山东国土资源》期刊2009年04期)
颜世强,王彦俊,刘桂义,尤孝才[4](2008)在《基于模糊数学的黄河山东段悬河稳定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影响悬河稳定性的因素,确定了构造、堤基、河道地质地貌3类共14个评价因子,建立了模糊评判模型,选取96个模糊计算评价点,对黄河山东段悬河稳定性进行了综合评价,并对悬河稳定性进行了分区。通过对各河段可能出现的失稳或决口险点及其可能造成的危害性进行分析和预测,初步确定了需要重点防御的10处地质险段。(本文来源于《人民黄河》期刊2008年01期)
邵养涛[5](2007)在《影响黄河悬河稳定性的地质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从黄河下游地质构造格局方面来看,影响黄河悬河稳定性的地质因素主要有:近代和现代沉降中心决定黄河行河范围;黄河下游穿黄与临黄断裂影响堤防安全;构造单元影响河道的输沙和淤积等。活动性断裂与黄河的交汇处、构造单元的交接部位,往往是地质活动较频繁部位,应是黄河防洪的重点地段。(本文来源于《人民黄河》期刊2007年07期)
朱嘉伟[6](2006)在《黄河下游河南段第四纪构造演化与悬河稳定性评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又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历史上黄河下游的频繁决溢给沿黄地区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洪水横溢,尸漂四野,疫情四起”的记载不绝于书。新中国成立后,黄河下游大堤经过多次加高,堤防高度已不是防洪工程的主要问题,目前黄河面临的突出问题是下游河床不断淤积升高,水高堤高险情增大,洪水威胁更为严重。 如何合理布置重点防洪工程体系是下游河道治理的重要研究课题。历史上黄河决口迁徙溃决点的空间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与地质构造环境关系密切。该项研究工作的目的是试图通过对黄河下游地区第四纪构造演化与河流地质作用、河道地貌、河道变迁、大堤稳定性之间的关系分析,着重从第四纪构造演化角度对下游悬河的稳定性进行综合评价,定量预测悬河险工地段,为下游重点防洪工程建设提供依据。 悬河稳定性综合定量评价不仅是评价方法问题,更重要的是要以悬河稳定性影响因素的深入分析研究为前提,因此,该项研究首先应用遥感、钻探、物探、土壤汞气测量、地应变测量、历史考证等综合技术手段,对河道地貌、隐伏活动构造、河流地质作用、河道决口变迁历史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悬河稳定性综合定量预测模型,对黄河下游悬河稳定性进行了定量预测评价。 在河道地貌研究中,首次应用“分形理论”并提出了“分形积分”的概念对河道地貌进行了定量研究,建立了河床分维模型,定量分析了河床分维值的沿程动态变化。 在隐伏活动构造研究中,通过综合解译提出并证实了郑州—兰考区域性隐伏断裂带的存在;详细分析了郑州—兰考断裂北部断块的掀斜式沉降运动特征,建立了“断块掀斜侧蚀模式”,据此解释了黄河侧蚀南岸的机理。提出了东濮断陷带为“凸陷相间斜列”构造样式的新认识,指出聊城—兰考断裂并不是东濮断陷的边界断裂。 在悬河稳定性定量预测评价中,借鉴矿床统计预测的理论方法,提出了“信息权”的概念,并系统介绍了定量预测的方法步骤,建立了悬河不稳定指数定量预测模型,定量预测出黄河下游10段极不稳定险工河段,15段较不稳定河段,预测方法改进了“专家赋权法”的主观性缺陷,提高了预测成果的客观性,预测成果可作为黄河下游重点防洪工程建设的重要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06-05-16)
皇甫行丰,刘新号,田良河[7](2003)在《黄河悬河稳定性及治理意见》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地学角度出发,论证了影响黄河悬河稳定性的因素:①地质构造控制机制;②河流地貌;③河床质与土体结构;④河流动力地质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黄河悬河治理意见:①黄河下游临黄大堤不宜继续加高;②黄河下游大堤加固要充分考虑地质条件;③重塑黄河下游地貌;④充分利用中游水利工程调水调沙;⑤加快南水北调工程进度;⑥加强上游泥沙来源区水土保持工作。(本文来源于《人民黄河》期刊2003年09期)
皇甫行丰,张晨霞,刘新号,阎震鹏,田良河[8](2003)在《黄河河南段悬河稳定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影响黄河稳定性的地质因素,按构造因素、堤基因素、河道地质地貌因素3个层次进行悬河稳定性评价。评价结果表明:黄河河南段沁河口—郑州铁路桥段和郑州铁路桥—东坝头段属不稳定段;东坝头—张庄段属极不稳定段;张庄—陶城铺段属次不稳定段。(本文来源于《人民黄河》期刊2003年04期)
皇甫行丰,田良河,刘新号[9](2003)在《黄河下游悬河稳定性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黄河悬河的形成是自然营力与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悬河的稳定性关系到黄河下游广大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影响黄河悬河稳定性的因素有 :地质构造控制机制 ,河流地貌的影响 ,河床质与土体结构 ,河流动力地质作用和治理工程对悬河稳定性的影响。在此基础上 ,制定出一系列治理黄河悬河的对策(本文来源于《世界地质》期刊2003年01期)
皇甫行丰,田良河,刘新号[10](2002)在《黄河下游悬河稳定性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黄河悬河的形成是自然营力与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悬河的稳定性关乎黄河下游广大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从地学角度出发,论证了影响黄河悬河稳定性的因素:①地质构造控制机制;②河流地貌的影响;③河床质与土体结构;④河流动力地质作用;⑤治理工程对悬河稳定性的影响。(本文来源于《2002年中国西北部重大工程地质问题论坛论文集》期刊2002-10-10)
悬河稳定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区域环境地质调查的基础上,从区域地质构造格局和活动性研究入手,分析了影响黄河下游悬河稳定的各种地质因素对悬河稳定性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济源—开封凹陷和东明断陷是形成黄河悬河的重要地质因素,该河段悬河稳定性最差;缓慢上升的鲁西中台隆加剧了悬河的形成;穿黄、邻黄的深、大活动性断裂与黄河的交切部位是悬河最不稳定的地段,也是险工集中分布的部位和历史上最容易决口改道的河段。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悬河稳定性论文参考文献
[1].王集宁,张丽霞,张海燕,吕兰颂.悬河稳定性与济南城市发展浅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
[2].闫震鹏.地质构造对黄河下游悬河稳定性的控制作用[J].人民黄河.2009
[3].郭秀岩,韩祥银,王心兵.黄河(山东段)悬河稳定性评价[J].山东国土资源.2009
[4].颜世强,王彦俊,刘桂义,尤孝才.基于模糊数学的黄河山东段悬河稳定性评价[J].人民黄河.2008
[5].邵养涛.影响黄河悬河稳定性的地质因素分析[J].人民黄河.2007
[6].朱嘉伟.黄河下游河南段第四纪构造演化与悬河稳定性评价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
[7].皇甫行丰,刘新号,田良河.黄河悬河稳定性及治理意见[J].人民黄河.2003
[8].皇甫行丰,张晨霞,刘新号,阎震鹏,田良河.黄河河南段悬河稳定性评价[J].人民黄河.2003
[9].皇甫行丰,田良河,刘新号.黄河下游悬河稳定性因素分析[J].世界地质.2003
[10].皇甫行丰,田良河,刘新号.黄河下游悬河稳定性因素分析[C].2002年中国西北部重大工程地质问题论坛论文集.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