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斑天牛成虫聚集、交配行为的初步研究

云斑天牛成虫聚集、交配行为的初步研究

论文摘要

云斑天牛Batocera horsfieldi(Hope)是一种大型多食性蛀干害虫,由于其生活隐蔽,抗逆性强而防治困难,成为许多天然林、经济林、城市园林树木的毁灭性害虫。目前,对其主要采用效率较低的人工和化学防治,防治效果不甚理想,对云斑天牛成虫间信息联系机制的研究还未有涉及。因此,加强成虫间信息联系机制方面的研究,将为开发高活性引诱剂,诱捕成虫,集中治理,初步建立云斑天牛的持续控制技术体系奠定基础。本文从化学生态学角度研究云斑天牛成虫之间的信息联系机制。主要结论如下:1.采用林间观察和室内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对云斑天牛的聚集、交配行为进行研究。发现:1)云斑天牛成虫远距离的聚集是靠补充营养寄主树木的引诱作用,雌雄虫到达寄主树木后对寄主特定区段的趋性使其完成近距离内的聚集;2)云斑天牛成虫的交配行为大都是在雄虫接触到雌虫后,便立即快速爬向雌体的表现表明,在交配活动中,雌虫信息素对雄虫的接触性刺激作用非常重要。雄虫用触角识别雌虫后,便进行抱对骑乘,无明显的求偶行为。在抱对骑乘阶段,雄虫会用下颚须、下唇须不断的舐触雌虫的前胸背板和鞘翅基部,进而曲腹、插入内囊输精完成交配;3)寄主植物存在与否对云斑天牛交配行为有重要影响,当有寄主植物时,交配持续时间和交配成功率都显著高于无寄主植物时的交配成功率和交配持续时间。2.利用Y型嗅觉仪测定云斑天牛雄虫对雌虫浸提液的嗅觉趋性反应及通过雄虫对雌虫浸提液的接触感应生测实验。实验结果初步表明:1)雄虫对雌性信息素提取物的气味反应不明显,即通过非接触性的嗅觉感应雄虫很难感受到雌性提取物的存在;2)雌性信息素提取物中对雄虫产生关键性引诱作用的物质的挥发性很弱或不具有挥发性;3)在识别配偶过程中,接触性的嗅觉判断起主导作用,云斑天牛雌性成虫的性信息素为接触性信息素,雄虫依靠触角、下唇须和下颚须上化感器的接触感应来接收雌成虫产生的接触性信息素的刺激。3.详细描述了触角、下颚须和下唇须的外部形态,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触角、下颚须及下唇须上的化学感器进行了观察,发现触角上具8类感器,下颚须和下唇须上具有4类感器。云斑天牛成虫触角感受器在种类、数量和分布上存在性别差异,雌雄虫的下颚须和下唇须感受器数量有所不同。其中刺形感器为机械感受器,锥形感器和毛形感器具嗅觉功能,具沟锥形感器和拴锥形感器具味觉功能。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文献综述
  • 1.1 天牛成虫行为学的研究进展
  • 1.1.1 聚集、寻偶及其信息联系
  • 1.1.2 交配及其信息联系
  • 1.2 天牛成虫信息素及嗅觉感受机制研究进展
  • 1.2.1 寄主信息素
  • 1.2.2 性信息素
  • 1.2.3 其它信息素
  • 1.2.4 嗅觉感受机制
  • 1.3 昆虫嗅觉生测
  • 1.3.1 Y型嗅觉仪测定的原理及功能
  • 1.3.2 Y型嗅觉仪的构造
  • 2 选题意义
  • 2.1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 2.2 论文设计思路
  • 3 材料和方法
  • 3.1 云斑天牛聚集、寻偶行为的室外观测研究
  • 3.1.1 试验样地及材料
  • 3.1.2 方法
  • 3.2 云斑天牛交配行为的观测研究
  • 3.2.1 材料
  • 3.2.2 方法
  • 3.3 云斑天牛雌虫性信息素的生物测定
  • 3.3.1 材料
  • 3.3.2 方法
  • 3.4 云斑天牛成虫头部感受器超微结构的观察
  • 3.4.1 材料
  • 3.4.2 方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云斑天牛聚集、寻偶行为
  • 4.1.1 云斑天牛林间的聚集、寻偶行为
  • 4.1.2 寄主植物对雌雄成虫聚集行为的影响
  • 4.2 云斑天牛交配行为
  • 4.2.1 云斑天牛的两性识别行为
  • 4.2.2 云斑天牛的交配行为
  • 4.2.3 不同交配场所对云斑天牛交配行为的影响
  • 4.3 云斑天牛雌性性信息素的生物测定
  • 4.3.1 雄性成虫对性信息素的嗅觉趋性
  • 4.3.2 雄虫对性信息素的接触感应
  • 4.3.3 雄虫感受器存在部位的测定
  • 4.4 云斑天牛成虫头部感受器超微结构
  • 4.4.1 触角的形态及感受器
  • 4.4.2 下颚须及下唇须的形态及感受器
  • 4.4.3 雌雄成虫头部感受器比较
  • 5 结论与讨论
  • 5.1 云斑天牛聚集、寻偶及交配行为研究
  • 5.2 云斑天牛雌性性信息素生物测定
  • 5.3 云斑天牛成虫头部感受器研究
  • 5.4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批判性信息素养:源起、发展和思考[J]. 图书馆建设 2020(01)
    • [2].江西水稻害虫性信息素诱控技术推广的实践与思考[J]. 中国植保导刊 2020(02)
    • [3].昆虫性信息素研究进展[J]. 山东林业科技 2020(03)
    • [4].批判性信息素养教育实践研究及启示[J]. 图书馆界 2020(03)
    • [5].草地贪夜蛾的性信息素通讯研究进展[J]. 昆虫学报 2019(08)
    • [6].昆虫的性信息素求偶行为[J]. 生物学教学 2017(09)
    • [7].1月下旬病虫动态及相关植保技术和设备[J]. 农家致富 2017(02)
    • [8].甜菜夜蛾雄蛾对性信息素的行为反应受飞行活动节律控制[J]. 华中昆虫研究 2012(00)
    • [9].银纹夜蛾性信息素类似物的合成与活性研究[J]. 现代农药 2020(05)
    • [10].绿盲蝽性信息素盒在棉田绿盲蝽测报与防治中的应用研究[J]. 中国植保导刊 2014(10)
    • [11].绵山天幕毛虫性信息素通讯系统扫描电镜观察[J].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4)
    • [12].一个性信息素拮抗剂调控棉铃虫最优交配时间[J]. 科学新闻 2018(04)
    • [13].落叶松毛虫性信息素监测预报新技术应用初探[J]. 绿色科技 2016(11)
    • [14].银锭夜蛾性信息素拮抗剂的合成及活性研究[J].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20(05)
    • [15].应用性信息素监测松毛虫效果浅析[J]. 中国农业信息 2014(05)
    • [16].英语学术论文写作教育的缺失——基于中国留学生批判性信息素质考察的研究[J].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2)
    • [17].粘虫雌蛾性信息素特征成分鉴定及其不同配比的室内引诱效果[J]. 植物保护学报 2017(03)
    • [18].3种赤眼蜂对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性信息素的嗅觉反应[J].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17(05)
    • [19].复合式性信息素迷向剂对苹果蠹蛾和梨小食心虫的防控效果[J]. 北方园艺 2020(13)
    • [20].批判性信息素养及其教育实践[J]. 图书馆杂志 2017(12)
    • [21].鱼类嗅觉系统和性信息素受体的研究进展[J]. 动物学杂志 2013(02)
    • [22].绵山天幕毛虫性信息素分泌腺研究[J]. 华北农学报 2012(02)
    • [23].祥云新松叶蜂与会泽新松叶蜂的性信息素评选试验[J]. 西部林业科学 2010(02)
    • [24].句容市桃园桃蛀螟成虫的种群动态研究[J]. 安徽农学通报 2020(08)
    • [25].基于性信息素的茶树主要鳞翅目害虫防治技术[J]. 中国茶叶 2018(04)
    • [26].性信息素迷向干扰防控害虫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J]. 林业科学研究 2018(04)
    • [27].生殖隔离是靠性信息素维持吗?——对2014年高考安徽理综卷第29题Ⅱ的讨论[J]. 中学生物教学 2014(09)
    • [28].棉铃虫不同地理种群性信息素通讯系统的比较分析[J].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20(05)
    • [29].苹果蠹蛾性信息素缓释剂的控害效果[J]. 应用昆虫学报 2012(01)
    • [30].性信息素防治棉铃虫田间示范[J]. 农村科技 2015(12)

    标签:;  ;  ;  ;  ;  

    云斑天牛成虫聚集、交配行为的初步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