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人的自然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教育,体育,人,赫胥黎,斯宾塞,杜威
人的自然性论文文献综述
蔡其飞[1](2019)在《教育的自然性:体育把人变成人——赫胥黎、斯宾塞、杜威教育思想中的体育观述论》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在斯宾塞、杜威的教育思想体系中,体育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的自然组成部分而支撑着现代教育的发展。在育人的过程中,体育的价值典范不仅体现在体质健康、体魄强壮的范畴之中,更重要的是,体育是其它合理价值存在的必要前提,是人摆脱动物阶段进行高一级思维创新的先决。不论何种教育制度,他必是先从自然中涤荡出来,我们总是试图摆脱自然的控制,但是到后来,我们发觉,我们只有与自然息息相容,人才更加彻底地成为人。研究方法:1文献综述法,通过大量相关文献阅读,思考,建立起理论构架。2逻辑思辨,自我意识的逻辑思辨,认识研究的内涵。研究结果:1.体育的存在体育是作为人类发展史中,是最先构筑人类延续自己生存的一种教育方式。早在语言和文字的出现之前,人类首要的问题是存活下来。生存需要从自然中获取食物,在获取食物的过程中,人类面临的问题是怎样取得食物,而不被自然伤害。这就要求人必须强化自身的自然能力(奔跑、跳跃、投掷等),以求在获取食物的能力上比别的动物更加有效。此外,在群体性发生瘟疫、病毒的情况下,存活下来的人,都是身体比较强壮的劳力。从获取和保护的角度上分析,不论是母系社会还是父系社会,食物优先提供给,能创造出更多食物的青壮年轻人。因此,在原始社会,生存技巧的教育就与身体的教育息息相关(如跑步的速率、攀爬能力、投掷的精准性等)。此类教育在族群中比较容易被个体所接收,逐渐成为当时的教育主流。通过各国出土的考古资料也基本上反映出原始社会的基础教育是围绕着身体进行的教育。2.赫胥黎、斯宾塞与杜威的自然性教育思想形成解读19世纪,科学技术随着航海、铁路、矿山、化工、纺织、钢铁等行业的运用,而飞速产生发展时,欧洲的国家把追逐自然科学技术当作一种潮流时,他们的思想家、教育家回过头再来审视自己本国的教育制度的时候,发现当时的教育远远不能适应本国社会的发展需求。因此,在古典主义教育占据社会主流教育的同时,一批哲学家、社会学家、教育家开始探索新的教育模式,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在英国以赫胥黎(Thomas Henry Huxley,1825-1895)、斯宾塞(Herbert Spencer,1820-1903)为首的教育家提出了符合自然发展的新的教育理念。这种教育思想主要是针对古典主义教育的批判。3.体育让人成为人回到人的角度,我们评判的标准似乎在回避动物的本性;总想站在思维能力的角度上,释放着人的高级特征;其实不然,从爬到走的过程,让我们褪去了身上的某些器官,多了脑容量来学会思考。但是,人毕竟没有完全褪去动物的属性,作为自然人,其躯壳不可能完全被它性的物质所替代,也不可能不需要体育的功能来完善其自身。回到人的自然本能上,体育是最好的干预和影响,使其存于世。研究结论:19世纪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上升阶段,这一阶段欧洲各国的教育由古典主义教育向现代教育转换。两种教育制度的转换并非一气呵成,在以宗教主导的欧洲人的价值观中,自然科学的力量只能是慢慢地与宗教作斗争。在强调人的自我过程里,"民主"一词成为现代教育制度构筑的基本内容之一。他通过对自然表象的不断揭示,表达出人与自然的静溢之美。赫胥黎与斯宾塞用自身的科学知识和参与科学实践的真知灼见,及在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和卢梭的《爱弥儿》影响下,构筑出现代教育的基本蓝图。杜威则用毕生的精力诠释、完善着现代教育的基本蓝图。时至今日,我们的教育制度仍旧保留着这些伟大教育家的思想痕迹。体育作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融合到学校教育里,所展示出的价值、功能在欧美诸国、亚洲的日本等国的教育界里得到了实践的检验和最终的被认可。校园体育文化的元素成为这些国家教育制度下的一个亮丽特色,因此受到各国教育界的青睐。受我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念的影响,在认识体育与人的发展过程中,我们看见或听见了欧美教育先驱的前瞻话语,但是在实践的过程中,体育的价值功能却不自觉地被自己的文化价值观所湮没。在今天,我们重又思索、探析欧美现代教育伟人的思想轨迹,对我们重新认识体育与人的关系是有帮助的。(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2](2018)在《“云计算和大数据”重点专项“人机交互自然性的计算原理”项目工作进展报告会在杭州召开》一文中研究指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云计算和大数据"重点专项2016年度立项项目"人机交互自然性的计算原理"项目工作进展报告会于2018年3月17日在浙江大学召开。项目负责人、各课题负责人,以及各单位项目骨干共30余人参加了本次会议。会上,项目负责人史元春教授总结了项目开展一年半以来的总体进展,并就项目未来的成果产出对各课题提出了高标准、严要求。随后,各课题负责人汇报了项目(本文来源于《河南科技》期刊2018年10期)
王敏光[3](2016)在《论老子对人“自然性”的发现——基于“自然个体”的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国哲学史上,老子首次把人视为独立的自然性个体存在,并对体道层面与实践层面的自然个体分别予以了考察。在老子看来,人作为独立的自然个体在应然状态上当是自然与无为的。对于如何合理定位个体与群体的关系,老子开出了与儒、墨、法等诸家不同的道路,他更重视个体及其价值,并提出了自然个体在先、无自然个体无法谈及群体的思想。(本文来源于《哲学动态》期刊2016年09期)
张晶,李晓光[4](2016)在《人的自然性与其所处的社会之间的矛盾中爱的深层解读——以《红字》和《呼啸山庄》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纳撒尼尔·霍桑和艾米莉·勃朗特这两位作家都是十九世纪杰出的浪漫主义作家。他们几乎同时崛起于大西洋彼岸的不同国度。《红字》和《呼啸山庄》是他们的成名作品,两部小说有很多的共性。它们都通过丰富的想象和意向来表现主人公刻骨的"爱"和"恨"。这也是浪漫主义的一贯传统。本文以爱为切入点,对两篇文章进行了研究,探讨了两篇文章中存在的相同的两种爱——纯洁的爱和世俗的爱,并分析了两种爱之间存在的矛盾性。揭露了它们矛盾性的根源实质上是自然人与所处社会之间的矛盾。(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6年21期)
邓靓靓[5](2013)在《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的冲突与较量——读霍桑的《红字》》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分析人物性格,讨论了《红字》中的主要冲突:自然人与社会人之间的冲突;17世纪中期清教徒的社会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冲突。它反映了在宗教控制下的美国人民的生活状况以及价值体系。(本文来源于《英语广场(学术研究)》期刊2013年01期)
谢碧琼[6](2012)在《《李尔王》中对人的“自然性”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拟对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李尔王》的"生存"与"死亡"两个问题为着入点进行深入分析,试图揭示其在莎氏悲剧中所体现的更为深广的精神寓意,即,"苦难"是对"生命"的诠释,是李尔王对人的"自然性"的认识。生是为了经受苦难,经受苦难也是为了生。(本文来源于《文学界(理论版)》期刊2012年10期)
俞田荣,郑艳[7](2012)在《人的“自然性”与自然的“属人性”——马克思、恩格斯人与自然关系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马克思主义往往把自然理解为脱离人而存在的自在状态,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社会性。这样就把人与自然分割开来,这种理解实质上是18世纪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思想的表现形式,也是工业文明的产物。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对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进行重新诠释。马克思、恩格斯从"自然"的角度出发去把握人,从"人"的角度出发去把握自然,既唯物、又辩证地阐述人与自然的真实关系,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新的理论形态。(本文来源于《大庆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2年04期)
布特,柳兰芳[8](2010)在《竞技体育科技化的伦理分析——对竞技体育中“人的自然性消退”的审视》一文中研究指出科学技术的进步极大地提高了竞技体育的发展水平。同时,正改变着人自身原有的自然生态平衡。从科技伦理视野出发,透视和剖析了竞技体育中所出现的"人的自然性的消退"现象,试图寻找科学技术与竞技体育相互具有包容性的结合点:竞技体育中科学技术的使用既要有所畏惧又要实现科学技术的伦理"软着陆"。(本文来源于《科学管理研究》期刊2010年06期)
王莹[9](2010)在《日本自然主义文学中人本性的自然性——以田山花袋的《棉被》中的竹中时雄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自然主义文学是20世纪初日本小说界针对当时的"砚友社"的庸俗写实主义而兴起的新文学,主要特征是强调"无理想、无解决"的"平面描写"论,追求"真"以及强调人的本性的自然性。自然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包括岛崎藤村、田山花袋、德田秋声、岩野泡鸣、正宗白鸟等。岛崎藤村的《破戒》和田山花袋的《棉被》是日本自然主义文学的经典代表作,都着重客观、真实、自然地表现社会和人生。其中,田山花袋的《棉被》以近乎叁分之二的笔墨描写了"我"的自然心理活动,充分表现了人的本性的自然性。(本文来源于《飞天》期刊2010年20期)
骆央杰[10](2010)在《从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来塑造人物——论《白鹿原》中白嘉轩的塑造》一文中研究指出陈忠实的《白鹿原》塑造了众多新颖饱满、凝重悲壮的人物形象。其巧妙地将人物放置在自然、社会和历史中进行刻画,表现出了实实在在的具有"本性"的人,本文将从这一角度进行解析。(本文来源于《黑龙江科技信息》期刊2010年18期)
人的自然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云计算和大数据"重点专项2016年度立项项目"人机交互自然性的计算原理"项目工作进展报告会于2018年3月17日在浙江大学召开。项目负责人、各课题负责人,以及各单位项目骨干共30余人参加了本次会议。会上,项目负责人史元春教授总结了项目开展一年半以来的总体进展,并就项目未来的成果产出对各课题提出了高标准、严要求。随后,各课题负责人汇报了项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人的自然性论文参考文献
[1].蔡其飞.教育的自然性:体育把人变成人——赫胥黎、斯宾塞、杜威教育思想中的体育观述论[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2]..“云计算和大数据”重点专项“人机交互自然性的计算原理”项目工作进展报告会在杭州召开[J].河南科技.2018
[3].王敏光.论老子对人“自然性”的发现——基于“自然个体”的视角[J].哲学动态.2016
[4].张晶,李晓光.人的自然性与其所处的社会之间的矛盾中爱的深层解读——以《红字》和《呼啸山庄》为例[J].青年文学家.2016
[5].邓靓靓.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的冲突与较量——读霍桑的《红字》[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3
[6].谢碧琼.《李尔王》中对人的“自然性”的探讨[J].文学界(理论版).2012
[7].俞田荣,郑艳.人的“自然性”与自然的“属人性”——马克思、恩格斯人与自然关系探析[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2
[8].布特,柳兰芳.竞技体育科技化的伦理分析——对竞技体育中“人的自然性消退”的审视[J].科学管理研究.2010
[9].王莹.日本自然主义文学中人本性的自然性——以田山花袋的《棉被》中的竹中时雄为例[J].飞天.2010
[10].骆央杰.从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来塑造人物——论《白鹿原》中白嘉轩的塑造[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