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油单酯论文-王秀文

甘油单酯论文-王秀文

导读:本文包含了甘油单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支链脂肪酸,酶法合成,甘油单酯,紫色杆菌

甘油单酯论文文献综述

王秀文[1](2019)在《支链脂肪酸甘油单酯的酶法合成及其抗生物膜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支链脂肪酸(BCFAs)是一类碳骨架上带有一个或多个甲基支链的脂肪酸,是一种膳食中含量甚微但是天然存在于母乳中的脂肪酸。BCFAs不仅可以改善肠道炎症,还可以抑制肠道病原菌形成生物膜定植,为婴幼儿肠道提供重要保护。本文在合成五种支链/直链脂肪酸的高纯度sn-1/3位和sn-2位甘油单酯基础上,研究了BCFAs的支链结构及其位置分布对细菌生物膜生成的影响,为探明母乳BCFAs保护婴幼儿肠道健康的机制,以及将BCFAs添加至婴幼儿奶粉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和技术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本文选择母乳中含量较高的支链脂肪酸anteiso-17:0和iso-17:0以及类似碳数的直链脂肪酸17:0、16:0和16:1,采用酶法合成了其sn-1/3位甘油单酯,并优化了反应条件。结果表明,sn-1/3位棕榈酸甘油单酯合成的优化条件为:叔丁醇作为反应溶剂,棕榈酸和甘油的底物摩尔比为1:16,脂肪酶Lipozyme 435添加量为4%,在40°C下反应2 h。在优化条件下合成sn-1/3位甘油单酯的转化率为84.95%~93.20%,产率为41.97%~54.28%,纯化后的纯度均为92%以上。其次,通过两步酶法合成了sn-2位甘油单酯,并优化了反应条件。结果表明,第一步由五种脂肪酸(16:0、17:0、16:1、iso-17:0和anteiso-17:0)酯化合成得到的甘油叁酯纯度均在95%以上,第二步酶法由甘油叁酯醇解合成得到sn-2位甘油单酯,优化条件为:无水乙醇和甘油叁酯的质量比为4:1,Lipozyme 435添加量为8%,55°C下反应1 h,sn-2位甘油单酯的转化率为68.03%~89.75%,产率为20.77%~52.16%,纯化后纯度均达到92%以上。采用MS和~1H NMR确定了合成产物的结构,由DSC测定了热学性质。最后,采用紫色杆菌为细菌生物膜抑制模型,研究了结构不同的支链/直链脂肪酸及其甘油单酯对紫色杆菌生物膜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anteiso-15:0、anteiso-17:0和iso-17:0对紫色杆菌生物膜的抑制作用最大,分别为51.34%、47.20%和23.60%;16:1也显示出一定抑制作用;而16:0和17:0的抑制作用相对较弱;iso-17:0和17:0及其甘油单酯对紫色杆菌生物膜的抑制作用由强到弱分别为sn-2位甘油单酯、脂肪酸和sn-1/3位甘油单酯;而anteiso-17:0、16:1和16:0及其甘油单酯对紫色杆菌生物膜的抑制作用由强到弱分别为脂肪酸、sn-2位甘油单酯和sn-1/3位甘油单酯;sn-2位甘油单酯对紫色杆菌生物膜的抑制作用大于sn-1/3位甘油单酯,表明BCFAs的支链结构及其在甘油叁酯碳骨架的位置分布对其抗细菌生物膜性质有一定影响。BCFAs的支链结构及其位置分布对细菌生物膜的抑制作用机理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本文来源于《江南大学》期刊2019-06-01)

赵越[2](2017)在《由甘油单酯生成3-氯丙醇(3-MCPD)酯的化学机制及3-氯丙醇单酯的热降解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3-氯丙醇酯是一类在油脂精炼等食品加工过程中产生的有毒有害物质,广泛存在于精炼植物油、面包、婴幼儿配方奶粉等食品中,但其在食品加工过程中形成的机理并不明确。虽然有研究报道了甘油二酯和甘油叁酯基于自由基中间体形成3-氯丙醇酯的机理,而这一机理是否适用于甘油单酯还需要进一步加以证明。甘油单酯是一种重要的食品添加剂,被广泛应用于饮料、蛋糕等食品中,因此阐明甘油单酯形成3-氯丙醇酯的化学机理对于降低其在食品中的含量具有重要意义。此外,研究3-氯丙醇酯在高温下的热稳定性,能够了解其生成与降解的动态过程,有利于在生产过程中对3-氯丙醇酯的含量进行控制。为研究甘油单酯形成3-氯丙醇酯的化学机理,本研究选取了一系列氯化物与1-硬脂酸甘油酯在不同温度下反应,采用电子顺磁共振(EPR)、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Q-Tof MS)及其二级质谱(MS/MS)技术分析反应过程中形成的中间体。结果表明,甘油单酯与不同氯化物生成3-氯丙醇酯的能力不同。通过EPR技术检测发现甘油单酯在高温下能产生自由基信号,表明甘油单酯在加热过程中有自由基的生成。通过分析甘油单酯在不同温度下FT-IR光谱的变化,明确了甘油单酯在高温条件下形成环氧鎓结构化合物。基于上述实验结果,本研究提出了基于环氧鎓自由基(CAFR)中间体的由甘油单酯生成3-氯丙醇酯的化学机制,主要包括甘油单酯在高温下产生五元环或六元环的环氧鎓自由基中间体,继而与氯自由基作用产生3-氯丙醇单酯或2-氯丙醇单酯。Q-Tof MS及MS/MS的分析结果进一步证实了环氧鎓自由基中间体的存在,由此明确了甘油单酯生成3-氯丙醇酯的环氧鎓自由基机理。为研究3-氯丙醇单酯的热稳定性,本研究通过模式反应,选取1-硬脂酸-3-氯丙醇酯作为底物,在高温下处理,采用UPLC-Q-Tof MS、GC-MS及离子色谱分析热降解产物的含量及变化规律。结果表明,3-氯丙醇单酯在高温下会发生降解。进一步研究发现,不同种类的金属离子对于3-氯丙醇单酯的热稳定性具有不同的作用,包括Fe~(3+)在内的部分金属离子对于3-氯丙醇酯的热降解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并且,采用不同3-氯丙醇单酯对Fe~(3+)热降解促进作用进行了验证。研究成果阐明了3-氯丙醇酯生成与降解的动态过程,尤其是Fe~(3+)对于这一过程的影响,对于控制食品中3-氯丙醇酯的含量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期刊2017-01-01)

刁明明[3](2016)在《半乳糖基月桂酸甘油单酯的抑菌活性及机理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甘油糖酯具有抗菌、抗肿瘤、抗病毒等多种生物活性,在食品、化妆品、生物制药等行业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已有研究报道表明甘油糖酯具有良好的抑菌活性,但对于其具体的抑菌模式和作用方式尚不清楚。因此,本文在实验室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利用酶法催化合成半乳糖基月桂酸甘油单酯,研究其对以食品中常见腐败菌的抑菌活性和稳定性,探究其抑菌的具体作用机制。主要结果描述如下:1.半乳糖基月桂酸甘油单酯抑菌活性和稳定性的测定。采用打孔法研究半乳糖基月桂酸甘油单酯对食品中常见腐败菌和致病菌的抑菌效果;采用倍比稀释法测定其对几种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采用平板稀释法和光电比浊法研究半乳糖基月桂酸甘油单酯的抑菌稳定性和抑菌时效。结果表明:半乳糖基月桂酸甘油单酯对大肠杆菌、荧光假单胞菌、枯草芽孢杆菌、蜡样芽孢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良好的抑菌活性,对黄曲霉、黑曲霉和酿酒酵母等真菌的抑制效果不明显或无抑制性。其中半乳糖基月桂酸甘油单酯对荧光假单胞菌的MIC为0.078 mg/mL,对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蜡样芽孢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均为0.156 mg/mL。单月桂酸甘油酯对pH值、温度和紫外照射有较强的抑菌稳定性,但对NaCL盐不稳定,这可能是因为半乳糖基月桂酸甘油单酯是一种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生物表面活性剂主要特性就是耐酸、热及离子强度、低毒性和生物可降解性等。半乳糖基月桂酸甘油单酯对蜡样芽孢杆菌的抑菌时效好于对大肠杆菌的效果,36 h内对蜡样芽孢杆菌的抑菌率几乎保持在100%不变。随着时间的增加,半乳糖基月桂酸甘油单酯对大肠杆菌和蜡样芽孢杆菌的抑菌率呈下降的趋势,这可能是因为大肠杆菌和蜡样芽孢杆菌酶系降解了半乳糖基月桂酸甘油单酯,解除其对细胞的生理代谢的干扰的结果。2.半乳糖基月桂酸甘油单酯对细菌细胞壁、膜的作用机制。以蜡样芽孢杆菌和大肠杆菌为实验菌株,采用生长曲线法测定半乳糖基月桂酸甘油单酯对细菌生长的影响;采用分光光度法研究其对细菌细胞壁通透性、膜通透性和胞内大分子物质泄漏的影响;通过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半乳糖基月桂酸甘油单酯对细菌形态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半乳糖基月桂酸甘油单酯能在延至期或对数期初期抑制蜡样芽孢杆菌和大肠杆菌的生长,使其不能达到正常的生长高峰。半乳糖基月桂酸甘油单酯能破坏蜡样芽孢杆菌和大肠杆菌菌体细胞壁和细胞膜的完整性,使菌体细胞壁和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加,胞内具有紫外吸收的大分子物质外泄,影响细菌的新陈代谢和各种生理活动,最终导致细菌的死亡,并且半乳糖基月桂酸甘油单酯对菌体细胞膜的作用强度还与其浓度大小有关。半乳糖基月桂酸甘油单酯还能使蜡样芽孢杆菌和大肠杆菌的细胞形态结构发生改变,表面形成明显的褶皱,菌体边缘模糊,细胞壁和细胞膜裂解、模糊甚至完全消失,部分菌体变形。3.半乳糖基月桂酸甘油单酯对细菌代谢活力、DNA和蛋白质的影响。以蜡样芽孢杆菌和大肠杆菌为实验菌株,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半乳糖基月桂酸甘油单酯对细菌代谢活力和对细菌膜蛋白构象的影响,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和聚丙烯酰氨凝胶电泳(SDS-PAGE)观察半乳糖基月桂酸甘油单酯对细菌基因组DNA和蛋白质表达的影响。结果如下:半乳糖基月桂酸甘油单酯进入细菌细胞内后,能抑制蜡样芽孢杆菌和大肠杆菌的代谢活力,使代谢生成的活化氢离子减少,且抑制作用强度随物质的浓度的增大而增强。这可能是因为半乳糖基月桂酸甘油单酯破坏了细菌细胞完整的结构,使其细胞膜通透性增加,大量的离子、核酸类及蛋白等物质发生泄漏,致使细胞代谢紊乱,从而使其代谢活力受到了抑制。琼脂糖凝胶电泳实验表明半乳糖基月桂酸甘油单酯不仅对菌体基因组DNA有一定的破坏作用,使DNA发生不同程度的断裂,造成DNA的损伤,而且能影响菌体DNA的合成,使DNA的含量减少。半乳糖基月桂酸甘油单酯对蜡样芽孢杆菌和大肠杆菌细胞膜上的氨基酸残基具有淬灭作用,荧光强度下降,改变菌体细胞膜蛋白质的构象。SDS-PAGE凝胶电泳实验表明半乳糖基月桂酸甘油单酯对蜡样芽孢杆菌蛋白质的合成有一定的影响,不能使大肠杆菌细胞内蛋白质合成完全受阻。综上所述,本论文利用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等方面的知识,初步研究了半乳糖基月桂酸甘油单酯的抑菌机理。研究发现半乳糖基月桂酸甘油单酯对细菌的抑制作用并不是单独的方式,它包括一系列的过程,其中细胞壁和细胞膜是半乳糖基月桂酸甘油单酯的重要靶点。半乳糖基月桂酸甘油单酯通过改变膜蛋白构象,破坏细胞膜的结构,使细胞膜通透性增加,导致胞内大分子物质外泄,进入细胞内后,使细胞代谢絮乱,破坏菌体DNA的结构,造成DNA的损伤,影响菌体DNA和蛋白质的合成,最终造成细菌死亡。(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16-06-01)

何建林,白锴凯,洪碧红,陈伟珠,易瑞灶[4](2016)在《Sn-2二十二碳六烯酸甘油单酯的酶法合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甘油叁酯型鱼油为原料,利用天然DHA相对富集于甘油酯2位的特点,以1,3-特异性固定化脂肪酶催化制备Sn-2二十二碳六烯酸甘油单酯(Sn-2 DHA-MAG)。建立了"格氏反应-薄层色谱-高效液相色谱"联用以Sn-2位DHA含量为标准筛选最佳反应原料的方法,随后考察了反应体系,硼酸浓度,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等因素以优化反应条件。结果表明,以优选的甘油叁酯型鱼油为原料,50 mg/m L硼酸乙醇溶液∶鱼油∶固定化脂肪酶Lipozyme TL IM质量比等于40∶80∶18构建反应体系,在常温下反应4 h,反应产物减压蒸馏后,经硅胶柱层析纯化,所得Sn-2二十二碳六烯酸甘油单酯的纯度达90%以上。(本文来源于《中国粮油学报》期刊2016年05期)

刘为清,黄小侨,李阳,段永生,范维玉[5](2015)在《碱性离子液体[Bmim]Im催化大豆油制备脂肪酸甘油单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两步反应合成咪唑型碱性离子液体[Bmim]Im,通过核磁、红外对其进行表征.以大豆油与丙叁醇为原料,用[Bmim]Im催化酯交换反应制备脂肪酸甘油单酯.通过单因素实验分别考察反应温度、反应时间、醇/油摩尔比、催化剂用量及催化剂重复使用次数对甘油单酯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反应温度为190℃、反应时间为3h、醇/油摩尔比为6、催化剂用量为原料油用量的10%的条件下,大豆油反应转化率可达到93%,脂肪酸甘油单酯的收率达到了64.5%,且催化剂重复使用5次单酯收率未见明显下降.(本文来源于《曲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5年03期)

杨薇[6](2014)在《鳓鱼甘油单酯及其衍生物的化学和生物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发现具有拟神经生长因子(NGF)的小分子化合物,利用PC12细胞生物活性筛选系统,对近百种海洋生物提取物进行活性筛选,发现鳓鱼头的乙酸乙酯层样品能诱导PC12细胞发生神经突起伸长和分化。在活性引导下,通过正相柱及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对活性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分离得到一个甘油单酯。通过波谱解析及文献比对,确定其化学结构为单十四烷酸甘油酯(简称MG)。通过对MG的量效关系研究发现,MG在浓度为10μM时,可诱导PC12细胞神经突起分化率达到42%。为寻找先导化合物,对甘油单酯的构效关系进行了研究。首先,通过改变碳链长度,合成了含有10、12、14、16、17、18、19、20以及22个碳原子的9个不同直链长度的化合物。生物活性测试表明,甘油单酯的碳链长度是18个碳原子时,活性最佳。为进一步研究构效关系,在确定最佳碳链长度的情况下,通过将甘油单酯的酯键改变为酰胺键,合成了N-(2,3-二羟基)硬脂酰胺。生物活性测试显示,在相同烷基链长度的情况下,酯键连接活性优于酰胺键。最终,确定单十八烷酸甘油酯为具有拟神经生长因子活性的苗头化合物(简称SG)。随后,对SG诱导PC12细胞神经突起发生伸长的作用机理进行了初步研究。根据NGF的相关信号通路,利用其主要蛋白的特异性抑制剂进行探索,用western bloting进行验证。结果发现,MEK抑制剂U0126和P13K抑制剂LY294002,在浓度为30μM时,能显着降低由SG诱导的神经突起分化率,该实验结果用western bloting得到了验证。此外,vestern bloting实验结果显示,SG还可以增加CREB的磷酸化水平。以上结果表明,SG诱导的神经突起生长活性是依赖于激活PI3K/ERK/CREB信号通路。(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4-01-01)

赵哲,张丹妮,高纯阳,夏元芳,魏微[7](2013)在《超声波辅助酶促猪油甘油解制备甘油单酯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猪油和丙叁醇为原料,采用超声辅助酶促甘油解反应合成甘油单酯,通过单因素试验及正交试验,确定其最佳酶促合成条件。结果表明,最佳反应条件:叔戊醇为溶剂,Novozym 435用量10%(猪油质量分数),反应温度45℃,甘油与猪油物质的量的比4∶1,反应时间6 h,超声波频率28 kHz,超声功率250 W。在此条件下,甘油单酯产率达到(84.76±1.96)%。超声辅助酶促反应,不仅可以提高产物产率,还可缩短反应时间。(本文来源于《江西农业学报》期刊2013年12期)

庞小英,姚志龙,刘森,闵恩泽[8](2012)在《离子液体催化合成甘油单酯及抗磨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脂肪酸和甘油为原料、1,4-二氧六环为溶剂、自制离子液体2-甲基吡啶甲磺酸盐为催化剂合成甘油单酯。考察甘油与脂肪酸摩尔比、催化剂用量、反应时间、溶剂用量和反应温度对酯化反应的影响,经单因素实验得到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甘油与脂肪酸摩尔比7∶1,催化剂用量为原料总质量的8%,溶剂用量为原料总质量的50%,反应温度140~150℃,在磁力搅拌冷凝下反应3h。对甘油单酯进行抗磨性能评价的结果表明,在低硫柴油中加入80gμ/g甘油脂肪酸酯可以达到EN590欧洲车用柴油标准的要求。(本文来源于《石油炼制与化工》期刊2012年02期)

李利军,赖映标,孔红星,吴启涛,李彦青[9](2010)在《KF/ZnO固体碱催化合成月桂酸甘油单酯》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以甘油、月桂酸、硼酸为原料,用KF/ZnO固体碱催化合成月桂酸甘油单酯的新方法。最佳合成条件为:甘油∶硼酸∶月桂酸=3∶3.3∶1(摩尔比),KF/ZnO用量为月桂酸用量的2.5%(wt%),在230℃反应1.2h,单甘酯含量为90%。(本文来源于《粮油加工》期刊2010年11期)

高艳芬[10](2010)在《苯甲酸甘油单酯的制备》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制备苯甲酸甘油单酯。方法以甘油、丙酮、苯甲酰氯为原料,经过羟基的保护、酰化反应以及羟基脱保护叁步反应合成苯甲酸甘油单酯。并研究物质的量比、反应时间、催化剂用量等对反应产物收率的影响。结果制备化合物丙酮缩甘油时,采用无水FeCl3作催化剂,甘油与丙酮的物质的量比为1:6时,反应时间短且效果好,产率73.5%。制备苯甲酸丙酮缩甘油单酯时,苯甲酰氯:丙酮缩甘油为1.25:1,反应温度为25℃左右(室温),反应时间24 h,产率83.1%。制备苯甲酸甘油单酯时,以10%叁氟乙酸水溶液作催化剂,反应温度25℃(室温),时间6 h,产率77.5%。结论以甘油、丙酮、苯甲酰氯为原料,经过羟基的保护、酰化反应以及羟基脱保护叁步反应合成苯甲酸甘油单酯,方法简单方便、适合工业化生产。(本文来源于《医学研究与教育》期刊2010年04期)

甘油单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3-氯丙醇酯是一类在油脂精炼等食品加工过程中产生的有毒有害物质,广泛存在于精炼植物油、面包、婴幼儿配方奶粉等食品中,但其在食品加工过程中形成的机理并不明确。虽然有研究报道了甘油二酯和甘油叁酯基于自由基中间体形成3-氯丙醇酯的机理,而这一机理是否适用于甘油单酯还需要进一步加以证明。甘油单酯是一种重要的食品添加剂,被广泛应用于饮料、蛋糕等食品中,因此阐明甘油单酯形成3-氯丙醇酯的化学机理对于降低其在食品中的含量具有重要意义。此外,研究3-氯丙醇酯在高温下的热稳定性,能够了解其生成与降解的动态过程,有利于在生产过程中对3-氯丙醇酯的含量进行控制。为研究甘油单酯形成3-氯丙醇酯的化学机理,本研究选取了一系列氯化物与1-硬脂酸甘油酯在不同温度下反应,采用电子顺磁共振(EPR)、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Q-Tof MS)及其二级质谱(MS/MS)技术分析反应过程中形成的中间体。结果表明,甘油单酯与不同氯化物生成3-氯丙醇酯的能力不同。通过EPR技术检测发现甘油单酯在高温下能产生自由基信号,表明甘油单酯在加热过程中有自由基的生成。通过分析甘油单酯在不同温度下FT-IR光谱的变化,明确了甘油单酯在高温条件下形成环氧鎓结构化合物。基于上述实验结果,本研究提出了基于环氧鎓自由基(CAFR)中间体的由甘油单酯生成3-氯丙醇酯的化学机制,主要包括甘油单酯在高温下产生五元环或六元环的环氧鎓自由基中间体,继而与氯自由基作用产生3-氯丙醇单酯或2-氯丙醇单酯。Q-Tof MS及MS/MS的分析结果进一步证实了环氧鎓自由基中间体的存在,由此明确了甘油单酯生成3-氯丙醇酯的环氧鎓自由基机理。为研究3-氯丙醇单酯的热稳定性,本研究通过模式反应,选取1-硬脂酸-3-氯丙醇酯作为底物,在高温下处理,采用UPLC-Q-Tof MS、GC-MS及离子色谱分析热降解产物的含量及变化规律。结果表明,3-氯丙醇单酯在高温下会发生降解。进一步研究发现,不同种类的金属离子对于3-氯丙醇单酯的热稳定性具有不同的作用,包括Fe~(3+)在内的部分金属离子对于3-氯丙醇酯的热降解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并且,采用不同3-氯丙醇单酯对Fe~(3+)热降解促进作用进行了验证。研究成果阐明了3-氯丙醇酯生成与降解的动态过程,尤其是Fe~(3+)对于这一过程的影响,对于控制食品中3-氯丙醇酯的含量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甘油单酯论文参考文献

[1].王秀文.支链脂肪酸甘油单酯的酶法合成及其抗生物膜特性研究[D].江南大学.2019

[2].赵越.由甘油单酯生成3-氯丙醇(3-MCPD)酯的化学机制及3-氯丙醇单酯的热降解规律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7

[3].刁明明.半乳糖基月桂酸甘油单酯的抑菌活性及机理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6

[4].何建林,白锴凯,洪碧红,陈伟珠,易瑞灶.Sn-2二十二碳六烯酸甘油单酯的酶法合成[J].中国粮油学报.2016

[5].刘为清,黄小侨,李阳,段永生,范维玉.碱性离子液体[Bmim]Im催化大豆油制备脂肪酸甘油单酯研究[J].曲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

[6].杨薇.鳓鱼甘油单酯及其衍生物的化学和生物学研究[D].浙江大学.2014

[7].赵哲,张丹妮,高纯阳,夏元芳,魏微.超声波辅助酶促猪油甘油解制备甘油单酯的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13

[8].庞小英,姚志龙,刘森,闵恩泽.离子液体催化合成甘油单酯及抗磨性能研究[J].石油炼制与化工.2012

[9].李利军,赖映标,孔红星,吴启涛,李彦青.KF/ZnO固体碱催化合成月桂酸甘油单酯[J].粮油加工.2010

[10].高艳芬.苯甲酸甘油单酯的制备[J].医学研究与教育.2010

标签:;  ;  ;  ;  

甘油单酯论文-王秀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