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氮营养与氮肥施用

植物氮营养与氮肥施用

一、植物氮素营养与氮肥施用(论文文献综述)

王庆彬[1](2021)在《宛氏拟青霉SJ1提取物调控作物硝态氮代谢机制及控释效应研究》文中提出内生菌提取物提高了作物的氮利用率,但其作用机理不明确,田间活性不稳定,施用费工。本研究以植物内生真菌宛氏拟青霉SJ1提取物(PVSE)为研究对象。利用生化分析、响应面优化、指纹图谱和酶联免疫等手段探索PVSE的基本理化性质及表征手段,优化PVSE高产稳质的工艺参数,以保证批次间PVSE的稳定性。利用色谱柱分离纯化和生物活性追踪技术获得PVSE中有效活性组分P4并通过液质和核磁鉴定其结构为尿嘧啶核苷。综合利用拟南芥氮相关基因转录组分析、q-PCR荧光定量、转录后酶及相关理化指标的分析、生物表现型分析和小白菜的室内、大田农学评价揭示P4调控作物硝态氮代谢的机制。最后,利用玉米大田试验探究PVSE与控释肥料协同增效的主影响因素,以生物聚氨酯为载体双重控释PVSE与氮素养分,稳定PVSE作用的微环境,结合开发的肥料内PVSE检测技术调控PVSE和氮素释放规律与作物生育期相同步,利用甘薯农学评价一次性施用控释PVSE包膜尿素的田间效果。本研究为提高作物的氮肥利用率和实现高产高效农业生产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PVSE的平均分子量小于379 Da,主要分布在70~500 Da之间,富含芳香和杂环结构,最大紫外吸收峰为210 nm。有机物中,糖类含量为33.3%,蛋白质含量为19.2%,氨基酸含量为29.0%,核苷含量为7.4%,脂质含量为3.8%。PVSE具有温度、酸碱、光、有机试剂和尿素稳定性。通过响应面法优化了PVSE的超声提取条件,确定最大产量提取条件为物料浓度40%,酒精浓度40%,提取时间和功率分别为58.2 min和6 k W。采用色谱指纹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对PVSE的相似性和特异性进行评价,确保不同批次产品的相似性大于90%,定量准确率大于99.9%,保证产品质量。经色谱柱将PVSE分离成16个组分。生测结果表明P4具有显着调控硝态氮代谢的活性。(2)P4激发NLP家族和激素路径来调控硝态氮代谢和信号转导,具体机制如下,P4在缺氮条件下诱导拟南芥细胞核NPL家族氮调控基因的高表达,调控硝态氮感应基因NPF6.3和NRT2.1的响应。首先,通过上调NRT2家族基因的表达来提高植物对硝态氮的吸收,下调NAXT1基因的表达来减少根系硝态氮的外排,进而增加植物体内氮素的积累。其次,根-冠间信号转导通过CLE家族信号肽分泌通路来介导,将植物缺氮信号反馈到植物地上部。然后,通过提高NPF7.3基因表达来增加根系硝态氮向地上木质部转移,通过抑制NPF7.2基因的表达来减少地上向木质部硝态氮的回流,提高地上部氮储存。地上部在营养期积累的氮营养通过NPF2.13由老叶向新叶转运,加快氮素的循环利用,同时上调NPF5家族基因表达来提高液泡内存贮硝态氮的外排后再利用。进一步,通过抑制BT1和BT2基因的表达,来提高缺氮条件下硝酸盐利用效率。其中,通过高表达GLN1.3和GLN1.4来提高氨基酸的合成,通过上调NPF8.2基因,提高二肽类化合物的富集和向苔部的转运。最后,苔部富集的氮营养通过NPF2.12转运基因的上调将营养转移到种子中,通过NPF2.7基因的上调介导植物种子液泡内硝态氮的存储。PVSE和P4对拟南芥氮响应、同化、代谢和循环路径的调控伴随着激素的合成和信号转导。它们介导NPF4.1、NPF4.5和NPF5.3加快ABA的积累,并通过NPF5家族调控脱落酸(Abscisic Acid,ABA),GA1/3/4,JA-Ile等激素的转移来调控花的发育和果实的成熟,进而提高拟南芥氮利用率。最终通过结构解析,确定P4为尿嘧啶核苷衍生物。(3)机理验证试验表明,PVSE和氮浓度协同影响作物的生物表观型、内源激素含量、养分吸收、产量和品质,其中氮浓度为主影响因素。PVSE调控了适宜氮水平下植物IAA、ABA、ZT和GA等激素含量,协调NR、NIR、GS和GDH等氮同化相关酶的活性,促进作物氮代谢和光合作用,增加氮、可溶性蛋白、氨基酸和糖的积累,促进作物生长,提高低温环境下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等氧化酶活性,降低过氧化氢和丙二醛含量,缓解细胞膜损伤,稳定细胞膜结构。在减氮1/3和正常施氮水平下,配施PVSE提高小白菜氮素农学效率(NAE)和氮肥偏生产力(PFPN),增产10.5%~19.6%,净收益增加0.43~0.91万元/hm2,实现增产增效,验证了PVSE调控作物根-冠间营养转移的机理。同时,减氮1/3配施PVSE较常规施氮处理产量和净收益无显着差异,NAE和PFPN显着提高37.8%、45.6%,实现了减氮1/3不减产。(4)常规氮用量下,施肥方式是影响玉米NUE、NAE和PFPN的主因素,环氧树脂包膜CRU配施PVSE较尿素配施PVSE处理产量、NUE和净收益分别增加5.7%、1.85倍和1311.61元/hm2,PVSE与控释肥料协同增效玉米的生产,验证了PVSE调控作物养分向籽粒转移的机理。以环保型生物基聚氨酯为载体,实现对PVSE和尿素的双重控制释放。不仅实现了外源营养供应与甘薯需肥吻合,而且甘薯本身在关键生育期受PVSE诱导,提高氮代谢相关酶的活性,增强光合强度,增加营养的积累。在块茎膨大期促进营养分配,验证了PVSE调控冠-块茎间营养转移的机理。膜内包覆PVSE控释肥料处理组较农民常规施肥、控释肥料、膜外包覆PVSE控释肥料甘薯产量分别增加29.3%、23.2%和7.0%,收益分别增加24.7%、15.9%和7.6%,P1CRF1较未配伍PVSE的控释肥(CRF1P0)还原糖、VC含量分别升高10.7%和19.3%,提高了作物产量、效益和品质。

苏文楠[2](2021)在《夏玉米氮效率及氮高效品种农艺学与生理特征研究》文中认为选择高产品种和确定适宜施氮量是提高玉米产量和氮效率的有效途径。选育并应用兼具高产与氮高效性能的品种对玉米生产极为重要,而探明玉米的氮响应特征和品种氮高效的生理生态机制是开展玉米营养生理育种与养分管理的基础。基于此,本研究在陕西关中灌区,选取5个主栽的夏玉米品种,设置不同施氮水平,通过4年田间定位试验,分析不同品种基于产量的氮效率、土壤硝态氮残留及干物质(氮素)积累转运对氮肥的响应,对比划分不同类型的氮高效率品种:双高效品种(高氮和低氮条件氮效率都高的品种正大12)和耐低氮品种(低氮条件高产品种郑单958),研究不同氮效率玉米品种基于氮高效的光和水资源利用效率以及植株不同器官氮素营养诊断,系统分析耐低氮品种的叶源与根系性状、籽粒灌浆特征及其过程中碳同化物(non-structural carbohydrate,NSC)的差异,明确氮高效玉米品种的农艺学特征与光合生理特性。取得如下主要研究结果:1夏玉米在不同施氮水平下的产量与氮效率的品种差异4年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5个玉米品种产量和氮素利用的总体表现为正大12、先玉335和郑单958差异不显着,且显着大于强盛101,以陕单609最小。其中,郑单958与强盛101在N225(施纯氮225 kg ha-1)和N300(施纯氮300 kg ha-1)处理下产量差异不显着,N0(不施氮)和N150(施纯氮150 kg ha-1)处理下,郑单958产量显着高于强盛101。根据产量和氮素利用的表现将正大12定义为双高效品种,陕单609定义为双低效品种;根据在低氮和高氮下的产量表现将郑单958定义为耐低氮品种,强盛101定义为不耐低氮品种。根据产量、氮素表观流失量和氮素利用效率对施氮量的响应曲线,推荐在该地区夏玉米高产高效播前土壤供氮量(播前2m土层硝态氮累积量+施氮量)为280~350 kg N ha-1。双高效品种和耐低氮品种的选择可以使产量增加11%~16%,与当地300 kg N ha-1的普遍施氮量相比可以使得施氮量减少25%~34.3%,保证其较低的表观氮素流失量,在有灌溉的条件下,减小硝态氮淋溶的风险。2夏玉米不同品种干物质和氮素积累及转运对氮肥的响应不同施氮水平和品种间的夏玉米产量差异是由粒重和穗粒数共同决定的,其中穗粒数带来的差异大于粒重。与不施氮肥相比,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增加了16.3~30%。植株生物量对籽粒产量的贡献率平均值为71%。夏玉米品种花后干物质积累对籽粒产量的贡献率可达84.8~93.7%,营养器官干物质转运率的变化范围5~13.1%。花后氮素积累对籽粒氮素含量的贡献率为37.3~57.9%;营养器官氮素转运率为44.5~54.7%,其转运量对籽粒氮的贡献率为47.5~57.8%。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氮素转运率及其对籽粒氮积累的贡献率均呈下降趋势。籽粒氮浓度与营养器官的氮素转运呈显着正相关,同时籽粒氮浓度对籽粒氮素积累的贡献率可达到一半,其中先玉335高的茎氮素转运效率保证较高产量的同时维持高的籽粒氮浓度,最终保证了高的籽粒氮素积累。在低氮条件下选择氮高效利用品种可以以氮素吸收效率作为筛选指标,在高氮条件下,氮素生理利用效率作为筛选指标。3不同氮效率玉米品种的光、氮和水资源利用效率的综合评价以正大12(双高效品种)和陕单609(双低效品种)为试验材料,进行资源利用的研究结果表明,具有高的比叶氮(specific leaf nitrogen content,SLN)的双高效品种可以达到水分、光能和氮素资源的高效利用。在相同的SLN时,双高效品种表现出更高的资源利用效率,SLN与水分利用效率(WUE)、光能利用效率(RUE)、氮素利用效率(NUE)和产量都呈现很好的二次关系,SLN在1.5~1.8g N cm-2之间,资源利用效率和产量均不再增加,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和提高玉米产量。4不同氮效率玉米品种不同部位的氮营养诊断2个品种基于叶片(LDM)、茎秆(SDM)和植株(PDM)建立的临界氮浓度稀释曲线分别为:“正大12”方程为:Nc=2.64 LDM-0.204、Nc=1.58 SDM-0.388、Nc=2.33PDM-0.263;“陕单609”方程为:Nc=2.61 LDM-0.205、Nc=1.83 SDM-0.337、Nc=2.47PDM-0.237。不同氮效率品种基于叶片建立的临界氮浓度稀释曲线差异不显着,植株氮营养差异主要由茎秆的氮素营养状态造成的。与双低效品种相比,双高效品种具有低的单位茎秆氮浓度(参数a值)和高的茎秆氮浓度稀释速率(参数b值)。为了节省成本,可以使用基于LDM和SDM建立的临界氮浓度稀释曲线对基于PDM建立的曲线进行代替。三种临界氮浓度稀释曲线对产量进行预测比较时,发现相对产量(RY)与氮营养指数(NNI)、累计氮亏缺(AND)在十二叶期和抽雄期(V12~VT)R2值最大,证实了V12和VT两个时期关系的稳定性,同时很好地说明了在限制和非限制氮下RY的变化,可以对夏玉米产量进行估计。该研究结果为玉米花前的氮肥管理提高产量提供了思路。NNI与产量之间呈显着正相关,而与农学氮利用效率和氮肥回收效率之间呈显着负相关。5耐低氮玉米品种在不同氮肥水平下的源端特征以对低氮下不同耐性的品种强盛101和郑单958为试验材料,对源端(叶源和根源)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耐低氮品种郑单958在较低的施氮量(0和150 kg ha-1)下产量较高,吸收较多氮素,并且表现出更高的氮素生理效率。低氮条件下,郑单958能够保证叶片更高的叶片氮浓度和较低的比叶面积,减小低氮对植株光合系统的影响,进而维持较高的PSⅡ有效光量子效率、光化学猝灭系数和PSⅡ实际光量子产量,从而确保更多的光能用于光合电子传递过程,为保证较高的叶片净光合速率提供了结构和物质基础,同时具有较高的光合氮素利用率,从而达到高的光能利用效率和氮素生理效率;更深的根分布、更长的根长和更大的根系有效吸收面积保证了高的氮素积累,这些特征的共同作用保证耐低氮品种具有更高的地上部和地下部生物量,最终实现其在低氮条件下高的物质生产能力。6耐低氮玉米品种籽粒灌浆特征及NSC利用特征与不耐低氮品种相比,耐低氮品种郑单958粒重差异主要表现在顶端籽粒,具有高的顶端籽粒灌浆速率和较早的灌浆起始时间,同时顶端籽粒保持相对较高的籽粒NSC利用能力。此外,耐低氮品种中较低的叶片淀粉和茎蔗糖也保证了在低氮条件下源端与库端的协调关系。综上所述,本研究认为,氮高效玉米品种可以有效地提高籽粒产量和光、氮、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能够减少土壤硝态氮的残留及淋溶。耐低氮品种的选择是提高氮效率的有效途径。优良的叶片光合特性、高的光合氮效率、较深根系分布、较长根系、较高的根系有效吸收面积及较高的籽粒NSC利用能力是耐低氮品种主要的地上部与地下部的植株特征,保证了耐低氮品种高产和高的氮素生理效率,可以用来作为氮高效品种选育以及生产上品种选择的参考指标。

殷星[3](2021)在《优化施氮对土壤硝态氮及棉花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不合理的氮肥施用会影响土壤氮素养分供应,造成作物产量和氮肥利用率降低,进而导致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加重。通过研究氮肥用量、滴施次数及比例对土壤硝态氮以及棉花产量、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比较各生育时期土壤硝态氮与棉花产量的相关程度,确定不同时期一定深度土壤供氮能力的临界值。利用多酚-叶绿素仪(Dualex-4)和SPAD叶绿素仪进行棉花氮素营养诊断,将测定的氮平衡指数(NBI)、叶绿素(Chl)和SPAD值分别与棉花叶片全N、土壤硝态氮进行相关性分析比较。筛选出适宜的诊断指标,建立不同生育期滴灌棉花氮肥推荐模型。为新疆滴灌棉花氮肥合理调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研究采用田间小区试验:1、施氮量试验:试验设6个施氮水平分别为,0、202.5、270、337.5、405、540 kg/hm2(分别用:N0、N1、N2、N3、N4、N5表示)。2、氮肥滴施次数及分配比例试验:试验设置7个处理:(1)不施氮肥(N0);(2)施肥6次+前轻后重(N6-L);(3)施肥6次+前重后轻(N6-M);(4)施肥6次+前重后轻+出苗肥(N6-M1);(5)施肥8次+前轻后重(N8-L);(6)施肥8次+前重后轻(N8-M);(7)施肥8次+前重后轻+出苗肥(N8-M1)。3、不同氮肥优化对比试验:试验设4个处理:(1)不施氮肥(N0);(2)农民习惯施氮(N F);(3)施氮次数及分配优化(NY);(4)基于NBI推荐模型氮肥优化(NT)。【主要结果】(1)施氮量在337.5 kg/hm2水平下,硝态氮残留集中在上层(0-40cm)土壤;高氮(405 kg/hm2和540 kg/hm2)条件下,主要增加了深层(60-100 cm)土壤硝态氮残留。在0-270 kg/hm2范围内,增施氮肥可显着促进棉花总干物质重和氮素养分吸收。施氮量为337.5kg/hm2-540 kg/hm2时,造成棉花产量和氮肥利用率显着降低。本研究条件下,施氮量与棉花产量之间呈显着的二次曲线关系:Y=-0.0362x2+22.062x+2507.4;最佳施氮量为304.7 kg/hm2。(2)前重后轻处理(M)的棉花总干物质重和氮素吸收显着高于前轻后重处理(L)。施氮肥6次和8次条件下,前重后轻处理棉花产量平均较前轻后重处理增产13.7%和11.7%。棉花氮肥利用率平均分别提高12.4个百分点和16.0个百分点。增加施肥次数显着提高棉花产量和氮肥利用率,N8处理棉花产量和氮肥利用率,较N6处理平均增加10.7%和16.1%;同时0-1m土壤硝态氮残留平均降低15.3%。N8-M1处理显着降低了深层土壤硝态氮残留。(3)氮素营养诊断指标NBI、Chl和SPAD与棉花叶片N含量以及0-40cm土壤硝态氮均存在极显着的正相关(P<0.01)。在棉花各生育期,NBI与棉花叶片全N含量诊断模型的决定系数R2均高于Chl和SPAD模型。相关性模型校验结果表明,棉花叶片N实测值与预测值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9143(NBI)、0.8639(Chl)、0.6526(SPAD)。且NBI模型的均方误差(MSE)、均方根误差(RMSE)和平均绝对误差(MAE)均优于Chl和SPAD模型;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MA PE)和标准均方根误差(n RMSE)分别为:6.64%和7.46%。0-40cm土壤硝态氮诊断模型校验结果表明NBI模型的校验评价指标均优于Chl和SPAD模型。因此,氮平衡指数(NBI)可作为滴灌棉花适宜的氮素营养诊断指标。(4)蕾期、初花期0-40cm土壤硝态氮与棉花产量存在极显着二次曲线关系;土壤供氮能力的临界值分别为129.90 kg/hm2和194.44 kg/hm2。而在盛花期、铃期0-60cm硝态氮与棉花产量存在极显着的线性加平台关系;土壤供氮能力的临界值分别为213.47 kg/hm2和183.74 kg/hm2。并以此为基础,分别建立蕾期、初花期、盛花期和铃期;基于NBI棉花氮肥推荐模型。(5)基于NBI推荐模型氮肥优化(NT)处理,较NF处理显着促进了棉花的生长和氮素吸收;产量和氮肥利用率分别提高18.4%和27.7%,0-1m土壤硝态氮残留降低35.3%。与NY处理相比,棉花产量、氮肥利用率以及土壤硝态氮总残留均无显着差异,但是氮肥用量减少了8.4%。【结论】施氮量为337.5 kg/hm2-540 kg/hm2时,造成棉花产量和氮肥利用率显着降低,其中在405kg/hm2和540 kg/hm2时,主要增加了深层土壤硝态氮残留。增加氮肥滴施次数及前期的分配比例不仅可以提高棉花产量和氮肥利用率,还降低了深层土壤硝态氮的残留。利用NBI进行棉花氮肥推荐,与农民习惯施氮相比,棉花产量和氮肥利用率分别提高18.4%和27.7%;且0-1m土壤硝态氮残留降低了35.3%,并有效降低了深层土壤硝态氮残留。

刘耀权[4](2021)在《氮肥运筹对旱农区玉米叶片抗衰老特性及产量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探索陇中旱农区春玉米适宜的氮肥施用方案,本试验以甘肃农业大学旱作农业综合实验站2012年设定的氮肥运筹定位试验为依托,研究了四个氮肥水平(N0:不施氮肥,N1:施氮100 kg·hm-2,N2:施氮200 kg·hm-2,N3:施氮300 kg·hm-2)和两个施肥时期及分配比例(T1:1/3基肥+2/3拔节期追肥、T2:1/3基肥+1/3拔节期追肥+1/3大喇叭口期追肥)对玉米籽粒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并从玉米生长发育、叶片抗衰老特性的角度探讨了氮肥运筹影响玉米籽粒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的主要机制。主要结果如下:1.适宜的氮肥施用能显着提高玉米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玉米的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N1、N2和N3水平下的玉米籽粒产量分别较N0增加了94.14%、170.99%和189.13%,水分利用效率分别较N0提高了79.31%、140.85%和160.81%,但N2和N3水平下,玉米的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差异均不显着。方程拟合的最高籽粒产量及对应施氮量均接近N3水平。氮肥偏生产力和氮肥农学效率随着施肥水平的提高而降低。N2水平下的氮肥偏生产力和氮肥农学效率分别较N3水平提高了40.58%和35.60%。施肥时期及分配比例对以上指标无显着影响。2.施氮促进玉米的生长发育。各施氮水平显着增加了玉米的株高、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量,但当施氮量超过200 kg·hm-2时,上述指标不再显着增加。施氮时期及分配比例对玉米的生长发育没有显着影响。3.施氮提高了玉米叶片抗衰老性能和抗旱性。抗衰老保护酶SOD(超氧化物歧化酶)、POD(过氧化物酶)和CAT(过氧化氢酶)活性及MDA(丙二醛)、可溶性蛋白含量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提高,N3水平的抗衰老保护酶系统综合得分较N2水平提高了200.00%;施肥时期及分配比例对以上指标影响不显着。在水分亏缺时,可溶性糖含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玉米抗旱性增强,而在水分充足时,可溶性糖含量主要受氮素胁迫的影响,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呈减小趋势。4.施氮促进玉米的光合作用。玉米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PEPC(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Rubisco(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和PPDK(丙酮酸磷酸双激酶)活性均随着施氮水平的提高而提高。N1、N2和N3水平下玉米的平均净光合速率较N0分别提高了74.23%、128.22%和158.90%,N3水平的光合特性综合得分较N2水平提高了50.00%。5.玉米籽粒产量与抗衰老保护酶系统综合因子(0.912**)和光合特性综合因子(0.971**)均呈正相关关系;玉米籽粒产量与氮肥偏生产力(-0.725**)和氮肥农学效率(-0.278)呈负相关关系。综上所述,合理的氮肥运筹能够增强玉米的抗旱能力,同时,合理施氮能够提高叶片抗衰老保护酶活性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增强玉米的抗衰老能力,提高玉米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光合关键酶活性和净光合速率,促进生育后期干物质的积累和转运,从而提高玉米籽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氮肥利用效率,促进玉米可持续生产。综合考虑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建议在陇中旱农区春玉米施氮200 kg·hm-2,按1/3基肥+2/3拔节期施用。

黄艺华[5](2021)在《氮肥基追比例对滴灌春小麦氮代谢及群体质量的影响》文中指出新疆滴灌小麦生产中推行高氮高产模式,存在氮肥利用率较低问题。因此,探究在根层减氮条件下,生育期间合理施氮有利于优化滴灌春小麦群体结构,同步提高产量和氮肥利用率,是新疆小麦高效生产的关键。论文选取中筋型新春6号和强筋型新春37号,设置不同氮肥基追比例,研究滴灌小麦旗叶、籽粒中的氮代谢变化,明确麦株氮素积累和转运特征,阐明同化物转运调控产量形成的氮素响应机制,提出滴灌小麦高产群体质量指标和高效氮素基追模式,以期为新疆滴灌小麦氮肥优化施用提供数据支撑。主要结论如下:1.新春6号和新春37号旗叶、籽粒中的氮代谢关键酶均随着花后天数的增加逐渐减小,并且均在3﹕7处理下最大。两品种籽粒蛋白质含量均随着花后天数的增加先降后升,在成熟时达到最大,分别为13.35%、15.89%;同一时期内各处理也以3﹕7处理最大。从品种特性分析,新春37号氮代谢关键酶活性及籽粒蛋白质含量均高于新春6号。新春6号籽粒蛋白质含量与旗叶和籽粒NR活性、GS活性以及旗叶GOGAT活性存在显着相关关系,新春37号籽粒蛋白质含量与籽粒NR活性、旗叶和籽粒GS活性以及旗叶GOGAT活性也存在显着相关关系。2.新春6号和新春37号的叶片、茎鞘、穗轴+颖壳氮素积累量变化均随着花后天数的增加逐渐降低,两品种籽粒及植株氮素积累量变化则相反,各处理间氮素积累变化趋势为3﹕7>4﹕6>5﹕5>2﹕8>0﹕0。新春6号叶片、茎鞘、穗轴+颖壳氮素积累量分别为64.38 kg·hm-2、57.86 kg·hm-2、42.40kg·hm-2;新春37号叶片、茎鞘、穗轴+颖壳氮素积累量为69.40 kg·hm-2、61.49 kg·hm-2、44.71 kg·hm-2。成熟时,新春6号籽粒、植株氮素积累量分别为144.45 kg·hm-2和215.67 kg·hm-2;新春37号籽粒、植株氮素积累量分别为153.85 kg·hm-2和228.29 kg·hm-2。两品种花前氮素转运量分别为为77.30kg·hm-2和78.23kg·hm-2,花后氮素积累量分别为33.15 kg·hm-2和35.62 kg·hm-2,花后氮素贡献率分别为30.01%和31.29%。品种和氮肥基追比处理对花前氮素转运量不存在显着的互作效应,但对花前氮素转运率、贡献率、花后氮素积累量和贡献率存在明显的互作效应。3.新春6号和新春37号群体质量指标随着花后天数的增加各项指标均逐渐增加,在3﹕7处理下最大。新春6号茎蘖总数为712.36×104株·hm-2,成穗率为83.75%,叶面积指数(LAI)为6.82,粒数叶比和粒重叶比分别为0.83粒·cm-2和36.14 mg·cm-2,茎鞘和叶片的的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分别为7134.56 kg·hm-2和7096.47 kg·hm-2,花后贡献率分别为76.39%和76.87%;新春37号茎蘖总数为726.36×104株·hm-2,成穗率为83.98%,LAI为6.96,粒数叶比和粒重叶比分别为0.87粒·cm-2和37.93 mg·cm-2,茎鞘和叶片的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分别为7721.02 kg·hm-2和7599.84 kg·hm-2;花后贡献率分别为76.46%和77.61%。新春6号产量与茎蘖数、LAI、粒重叶比存在显着正相关关系,新春37号产量与茎蘖数、LAI、粒数叶比、粒重叶比和植株干物质均存在正相关关系。4.氮肥基追比例对新春6号和新春37号产量及氮肥利用率在3﹕7处理下最大。新春6号的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分别为526.05×104穗·hm-2、39.68粒·cm-2和47.41 g,籽粒产量和蛋白质产量分别为7304.45 kg·hm-2和975.14 kg·hm-2;新春37号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分别为537.93×104穗·hm-2、42.68粒·cm-2和48.05g,籽粒产量和蛋白质产量分别为7446.17kg·hm-2和1183.20kg·hm-2。品种和氮肥基追比处理对穗数、穗粒数、籽粒产量及蛋白质产量存在显着地交互作用,而与千粒重无显着交互作用。除氮肥生理利用效率(NPE)外,其余各处理间表现为3﹕7>4﹕6>5﹕5>2﹕8>0﹕0的趋势。在3﹕7处理下,新春6号氮肥利用率(NRE)、氮肥农学利用效率(NAE)、氮肥偏生产力(NPFP)和氮收获指数(NHI)分别为36.37%、9.68 kg·kg-1、29.62 kg·kg-1和73.92,NPE为26.62~30.55 kg·kg-1;新春37号的NRE、NAE、NPFP和NHI分别为38.42%、10.13 kg·kg-1、30.17kg·kg-1和74.43,NPE为25.64~33.67 kg·kg-1。品种和氮肥基追比处理与NRE、NPE、NHI存在显着互作效应,与NAE、NPFP无显着互作效应。综上所述,当氮肥基追比例模式为3﹕7(氮肥基施30%+后期追施70%)处理时能够提高小麦氮代谢关键酶活性,促进小麦各部位及植株氮素的积累,优化小麦各项群体质量指标,促使干物质向籽粒转运,进而取得较高的穗数、穗粒数及千粒重,最终协同提高产量和氮肥利用率。

王英[6](2021)在《控释氮肥减量对糜子生长和土壤氮素养分的影响》文中指出为解决黄土高原丘陵区糜子氮肥种类单一、利用率低的问题,并确定适宜当地的控释氮肥施用量,本试验以糜子为研究对象,设置不同控释氮肥减量处理。连续两年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控释氮肥减量下糜子形态指标、生理特性、土壤氮素养分、土壤生物学性状、糜子氮肥利用、糜子产量品质和经济效益的变化。揭示了控释氮肥减量对糜子生长发育和土壤性状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1)与施用尿素相比,控释氮肥全量施用显着提高了糜子生育后期株高6.16%~8.82%、茎粗4.39%~8.00%和单株叶面积7.10%~8.47%。减氮20%~40%糜子株高、茎粗和单株叶面积分别降低0.71%~16.58%、0.91%~15.36%和2.28%~12.17%。(2)控释氮肥全量施用及减量10%较施用尿素可提高糜子干物质积累量1.37%~8.77%,SPAD 1.03%~5.05%,氮平衡指数2.66%~8.34%,根系活力1.22%~6.26%。减氮20%以上糜子干物质量、SPAD值、氮平衡指数和根系活力较施用尿素降低0.68%~11.49%、1.11%~7.45%、1.99%~12.82%和3.09%~8.86%。(3)同施用尿素相比,控释氮肥全量施用显着提高糜子生长中后期0~40cm土层全氮、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其中土壤硝态氮增幅可达11.80%。减氮20%~40%降低了土壤全氮、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降幅为0.40%~12.29%、1.87%~32.51%和0.59%~17.07%。施控释氮肥及减氮0~30%未显着降低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蔗糖酶及微生物量碳氮含量。(4)控释氮肥全量施用及减氮10%较施用尿素可提高糜子籽粒粗蛋白含量0.80%~2.60%,降低粗脂肪含量0.80%~3.00%。控释氮肥全量施用可降低糜子籽粒淀粉含量1.50%,并提高糜子氮素积累量、氮肥表观利用率、氮肥农学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5)控释氮肥全量施用较尿素显着提高糜子产量4.96%,减氮10%时仍可增产2.84%,控释氮肥减量20%~40%时产量降低0.84%~5.28%。施用控释氮肥主要通过改变穗数和穗重影响产量。控释氮肥全量施用及减量10%增加经济效益1.29%~2.85%。控释氮肥减量20%~40%时经济效益降低2.08%~7.40%。综上所述,控释氮肥较尿素可以提高土壤供氮能力及生物学活性,促进糜子生长发育,显着提高糜子产量及经济效益。但控释氮肥减量10%以上时会导致土壤无机态氮含量降低,肥效变差,经济效益较施用尿素降低。故该地区糜子种植中控释氮肥以纯氮120 kg·hm-2为宜,若要降低环境风险也可减量10%。

刘家煦[7](2021)在《水氮耦合对丹参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文中提出本试验以丹参为试验材料,研究水氮耦合对丹参产量、氮素营养、生理特性及有效成分的影响,为水氮耦合条件下高产优质丹参提供栽培理论依据。试验采用裂区设计,设灌水量和施氮量两个试验因素,灌水量设3个水平,分别为W1低量240mm、W2中量330mm、W3高量420mm。施氮量设4个水平,分别为N0不施氮、N1低量180kg/hm2、N2中量225kg/hm2、N3高量270 kg/hm2。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水氮耦合对丹参产量的影响在低中量灌水条件下,随施氮量的增加产量呈抛物线变化趋势;在高量灌水条件下,随施氮量的增加产量逐渐降低;在低量施氮时,随着灌水量的增加产量逐渐升高;在中高量施氮时,随着灌水量的增加产量呈抛物线变化趋势。表明在水分过少或过多时,高量施氮使得产量降低,而在氮肥过低或过高时,适量增水有利于提高产量。W2N2处理(灌水量330mm,施氮量225kg/hm2)产量最大为6635.44 kg/hm2,中量灌水施肥显着提高丹参产量。2.水氮耦合对丹参氮素营养积累的影响氮素总积累量持续增加,且在同一灌水量条件下,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在同一施氮量条件下,随灌水量的增加而增加,W3N3处理(灌水量420mm,施氮量270kg/hm2)最高,即高水高氮条件显着提高丹参总氮素积累量。各器官积累量大小关系为:根部>叶片>茎秆。随施氮量增加氮肥吸收效率增大,而氮肥生理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农学效率整体呈现抛物线变化趋势,但水量过多时反而降低,即过度灌水或施氮均造成氮肥流失挥发,降低氮肥资源利用率。3.水氮耦合对丹参生理特性的影响SOD呈现抛物线变化趋势,而POD、CAT始终保持逐渐上升的趋势,MDA呈指数增长趋势,W3N3处理(灌水量420mm,施氮量270kg/hm2)各项生理指标均最高,W1N3处理(灌水量240mm,施氮量270kg/hm2)、W1N0处理(灌水量240mm,施氮量0kg/hm2)分别为施氮条件、不施氮条件下各项指标最低。表明高水高氮条件使得丹参受胁迫程度加重导致相应SOD、POD、CAT酶活性增强,过氧化产物MDA及渗透调节物质可溶性蛋白含量增多。而NR呈现抛物线变化趋势,GS呈现单峰型变化趋势,GOGTA中期大幅度增长后略下降。在同一灌水量条件下,NR、GS、GOGTA活性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大;在同一施氮量条件下,NR、GS、GOGTA活性随灌水量的增加呈现抛物线变化趋势。在灌水量适宜时辅以高量氮肥可增强NR、GS、GOGTA酶活性。4.水氮耦合对丹参根部有效成分的影响在同一施氮量条件下,水溶性的丹参素、丹酚酸B、迷迭香酸及紫草酸,脂溶性的隐丹参酮、丹参酮ⅡA、二氢丹参酮及丹参酮Ⅰ等有效成分随灌水量的增大而降低;在同一灌水量条件下,水溶性的丹参素、丹酚酸B、迷迭香酸及紫草酸,脂溶性的隐丹参酮、丹参酮ⅡA、二氢丹参酮及丹参酮Ⅰ等有效成分随施氮量的增大而降低。整体上有效成分前期变化幅度较小且水分充足时含量较高,中后期变化幅度较大且水分缺乏时含量较高。因此在丹参生育前期营养生长较旺盛时应保证大量灌水满足其需水量,促进植株生长,进而有利于有效成分的积累,而丹参较耐旱中后期过渡至生殖生长时,过多的水分会胁迫丹参根部生长从而影响有效成分积累。从本试验结果可见,如更注重产量结果,则应中量灌水辅以中量氮肥(灌水量330mm,施氮量225kg/hm2);如更注重品质结果,则应少量灌水不施氮肥或辅以少量氮肥(灌水量240mm,施氮量180kg/hm2)。

侯玉娇[8](2021)在《腐植酸与控释氮肥配施对大蒜产量品质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腐植酸与控释氮肥配施、控释氮肥均能有效提升肥料利用率,增长养分供应时间,满足大蒜全生育期对肥的需求,提升大蒜的产量和品质;解决普通肥料养分释放集中,基肥施用过量易造成肥料流失而无法满足大蒜生长后期养分的供给的问题;减轻施肥给土壤带来的不良生态影响;减少经济与劳动力投入,为长效肥料在大蒜上的使用提供理论依据,特展开此研究。本研究以?金乡大蒜‘为供试材料,通过腐植酸与不同比例控释氮肥(N-P2O5-K2O=18-10-20)配施的施肥方式,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设置常规施肥为对照(CK)、控释氮肥27.8%(T2)、控释氮肥50%(T3)、控释氮肥72.2%(T4);在此基础上添加60kg/hm2腐植酸处理,常规施肥+腐植酸(T1)、控释氮肥27.8%+腐植酸(T5)、控释氮肥50%+腐植酸(T6)、控释氮肥72.2%+腐植酸(T7)八种施肥处理,研究不同比例的控释氮肥、腐植酸与不同比例控释氮肥配施处理对大蒜生长特性、产量、品质及土壤养分变化的影响,旨在揭示大蒜在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对控释氮肥、控释氮肥配施腐植酸的响应机制,筛选出适宜大蒜种植的最佳控释氮肥用量及腐植酸与控释氮肥最佳复配比例,为控释氮肥、腐植酸与控释氮肥配施在大蒜上的合理施用和推广提供理论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控释氮肥、腐植酸与控释氮肥配施均可以提高大蒜植株的株高、茎粗、叶片数量、叶绿素含量、根系活力。随着控释氮肥比例的增加,效果显着增加。在整个生长过程中,与常规施肥CK相比,72.2%控释氮肥、腐植酸与72.2%控释氮肥配施处理在鳞芽花芽分化期、鳞茎膨大期的叶绿素含量、根系活力均显着高于常规施肥处理,叶片的光合能力强、根系活力旺盛,表明植株代谢旺盛,可以为大蒜植株制造、吸收更多的养分。2、控释氮肥、腐植酸与控释氮肥配施均可提高大蒜蒜薹、鳞茎的产量。随着控释氮肥比例的增加,增产效果呈上升趋势。控释氮肥处理中以72.2%控释氮肥处理效果最佳,与常规施肥CK相比,72.2%控释氮肥处理的大蒜鳞茎、蒜薹产量分别提高了19.5%、15.3%,鳞茎单重、横径分别提高30%、14.2%;单薹重、长度分别提高16.2%、20.4%。腐植酸与控释氮肥配施处理中以腐植酸与72.2%控释氮肥配施处理效果最佳,与CK相比,腐植酸与72.2%控释氮肥配施处理的大蒜鳞茎、蒜薹产量分别提高了22.4%、18.7%;鳞茎单重、横径分别提高34.1%、16.8%;单薹重、长度分别提高20.9%、25.2%。腐植酸与72.2%控释氮肥配施处理和72.2%控释氮肥处理相比,大蒜鳞茎、蒜薹产量分别提高了2.5%、2.9%;鳞茎单重、横径分别提高3.1%、2.3%;单薹重、长度分别提高4.0%、3.9%。说明腐植酸与控释氮肥配施处理增产效果优于同比例控释氮肥处理,腐植酸与控释氮肥交互作用明显。3、控释氮肥、腐植酸与控释氮肥配施均可改善大蒜鳞茎的品质,提高大蒜鳞茎中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游离氨基酸、Vc以及大蒜素的含量。随着控释氮肥比例的增加,大蒜的品质显着提高。与常规施肥CK相比,72.2%控释氮肥处理分别提高了27.5%、10.9%、22.6%、15.9%、30.1%,效果在控释氮肥处理中最佳;腐植酸与72.2%控释氮肥配施处理分别比CK提高了34.5%、18.9%、24.7%、24.4%、39.4%,效果为所有处理中最佳。腐植酸与72.2%控释氮肥配施处理在提高大蒜鳞茎品质效果上优于72.2%控释氮肥处理。4、控释氮肥、腐植酸与控释氮肥配施均可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随着控释氮肥比例的增加,土壤硝态氮、氨态氮含量显着增加。与常规施肥相比,控释氮肥处理有利于提高土壤中硝态氮、氨态氮的含量,以72.2%控释氮肥处理效果最佳,分别比常规施肥提高了32.8%、28.1%;对速效磷、速效钾、有机质含量没有显着影响。随着控释氮肥比例的增加,腐植酸与控释氮肥配施各处理间除硝态氮、氨态氮的含量显着增加外,速效磷、速效钾的含量也有所提高,分别为38%、32.1%、2.5%、3.2%,对土壤中对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虽有提高但无显着影响。腐植酸与72.2%控释氮肥配施处理在提高大蒜鳞茎品质效果上优于72.2%控释氮肥处理,腐植酸与控释氮肥在改善土壤理化性质上存在交互作用。

陈倩[9](2021)在《腐植酸调控苹果生长及氮素吸收利用的生理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苹果生产中氮肥过量施用现象普遍,在果园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的现状下,施入土壤的氮肥极易通过多种途径损失,不但造成资源浪费,还导致了不容忽视的环境问题。因此,减少氮素损失、提高氮肥利用效率,对于苹果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研究以苹果矮化砧木M9T337幼苗、4年生和8年生烟富3/M26/平邑甜茶(Malus pumila Mill.)、15年生嘎啦苹果/平邑甜茶(Malus pumila Mill.)为试材,采用15N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了腐植酸对苹果生长发育和氮素吸收同化的影响,探讨了氮肥、腐植酸分次施用对苹果氮素高效利用的影响,以及腐植酸在苹果生产中的减氮增效效果。主要结果如下:1、施用腐植酸显着提高了幼苗的根尖数、总根长和根表面积,根系活力也显着升高,且均随着腐植酸用量增加呈先升高而后降低的趋势,最高值均为H3处理。对侧根发育特异转录因子基因ANR1表达的测定结果显示,腐植酸促进了M9T337幼苗ANR1基因的表达。施用腐植酸显着提高了M9T337幼苗各器官的全氮量以及叶片和根系氮同化关键酶(NR、NiR、GS和GOGAT)的活性,促进了氮素在体内的转化。对M9T337幼苗根系硝酸盐转运蛋白基因表达的测定结果显示,施用腐植酸后硝酸盐转运蛋白基因NRT1.1、NRT1.2、NRT2.1、NRT2.2和NRT2.4的相对表达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上调,有利于根系对氮素的吸收转运。2、腐植酸处理M9T337盆栽幼苗根系生物量、形态指标(总根长、总表面积根尖数)以及根系活力显着升高,且随腐植酸用量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均以HA3处理(6 g·kg-1)最高。M9T337幼苗地上部生物量、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Pn)均随腐植酸用量的增加而显着升高。施用腐植酸显着提高了M9T337盆栽幼苗各器官对肥料氮的吸收征调能力,促进了植株对肥料氮的吸收和利用。15N利用率表现为HA3>HA4>HA2>HA1>CK,与CK相比,15N利用率分别提高了7.99、6.26、5.11和2.08个百分点。土壤15N残留率随着腐植酸用量的增加而升高,腐植酸处理的15N残留率分别较CK提高了4.37、10.69、14.95和19.34个百分点;15N损失率随着腐植酸用量的增加而显着降低。3、M9T337幼苗的生长对不同形态氮素的响应不同。M9T337幼苗地上部生长发育及净光合速率均以酰胺态氮处理最高,而根系的形态发育和活力均以硝态氮处理最高,无论是地上部还是根系各项指标均以铵态氮处理最低。与单施氮肥相比,配施腐植酸后酰胺态氮、硝态氮和铵态氮处理的Pn和根系活力分别提高了33.75%、33.88%和36.92%和22.31%、20.94%、27.08%,其他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施用腐植酸显着促进了M9T337幼苗各器官对三种形态氮素的吸收征调能力。无论是否施用腐植酸,M9T337幼苗地上部的Ndff均表现为酰胺态氮>硝态氮>铵态氮,而根的Ndff为硝态氮>酰胺态氮>铵态氮。配施腐植酸后各处理植株全氮量显着升高,且M9T337幼苗对酰胺态氮、硝态氮和铵态氮的利用率分别提高了9.22、4.89和7.77个百分点,损失率分别降低了23.44、23.22和18.25个百分点。4、氮肥分次施用显着提高了果实成熟期富士苹果叶片的叶面积、叶绿素含量(SPAD)和净光合速率(Pn),提高了叶片保护酶的活性、延缓了叶片的衰老。氮肥分次施用富士苹果各器官的Ndff值显着高于氮肥一次性施用和氮肥分两次施用,有利于树体对氮素的吸收利用,氮肥分次施用富士苹果的15N利用率为33.6%,显着高于其他两个处理。氮肥分次施用显着提高了富士苹果单果重,改善了果实品质,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和糖酸比均显着升高。5、与不施腐植酸相比,3个施用腐植酸处理的富士苹果单果重分别提高了4.1%,8.8%和13.6%,单株产量提高了5.4%,11.9%和17.8%,果实品质也明显改善,腐植酸分三次施用(HA-3)效果优于腐植酸分两次施用(HA-2)及腐植酸一次性施用(HA-1)。3个施用腐植酸处理均显着提高了富士苹果各器官对氮素的吸收征调能力(Ndff值),各器官的Ndff值均表现为HA-3>HA-2>HA-1>CK。与CK处理相比,3个施用腐植酸处理15N利用率分别提高了5.08~13.34个百分点,而损失率分别降低了10.27~20.17个百分点,均以HA-3处理效果最佳。3个施用腐植酸处理0~60 cm土层15N残留量显着高于CK,而在60~120 cm土层显着低于CK,显着减少了肥料氮向深层土壤的淋溶,并且本试验条件下腐植酸分3次施用效果最佳。6、与不施有机肥相比,有机无机肥配施显着促进了嘎啦苹果的生长,且有机无机肥分次配施的效果要优于有机无机肥一次性配施。有机无机肥配施提高了各器官对氮的吸收征调能力(Ndff值),有利于树体对肥料氮的吸收,植株总氮量和15N肥料利用率均显着高于有机无机肥一次性配施处理和不施有机肥处理。7、与氮肥推荐用量(N100)相比,氮肥减量25%(N75)减缓了M9T337幼苗的生长,氮肥减量25%配施腐植酸(N75+HA)显着促进了M9T337幼苗的生长,但与N100处理的差异性未达显着水平。N75+HA显着提高了M9T337幼苗的叶面积、叶绿素含量和Pn,氮同化关键酶(NR,NiR,GS和GOGAT)活性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N75+HA处理M9T337幼苗各器官Ndff与N75处理相比显着升高,但仍低于N100处理。N75+HA处理植株的全氮量、15N吸收量及15N利用率与N75处理相比分别提高了68.46%,102.53%和102.62%,且差异显着;与N100处理相比有所提高,但差异未达显着水平。与N75、N100处理相比,N75+HA处理显着提高了土壤15N残留率,降低了15N损失率,差异均达到显着水平。8、氮肥减量25%配施腐植酸(N225+HA)显着提高了成熟期富士苹果的叶面积、叶绿素含量(SPAD)、叶片氮含量及Pn,富士苹果单果重和单株产量也显着升高,与氮肥推荐用量处理(N300)、氮肥减量25%处理(N225)的差异均达到显着水平。N225+HA显着提高了果实可溶性糖含量和糖酸比,果实的风味明显改善。N225+HA显着提高了富士苹果对肥料氮的吸收利用,15N利用率分别比N225、N300处理提高了7.18和3.41个百分点。N225+HA显着提高了肥料氮在土壤中的残留,尤其是在0~60 cm土层的残留,降低了肥料氮的损失。

王瑞[10](2021)在《氮素对油茶苗木生长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油茶(Camellia oleifera Abel.)是我国特有的木本食用油料树种,主要分布在红壤区,氮素是限制油茶生长的重要因子之一,氮素形态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至关重要的影响,铵态氮(NH4+-N)和硝态氮(NO3--N)是植物吸收利用最多的两种氮素形态。本文以油茶主推品种‘湘林1号’‘湘林27号’‘湘林210号’1年生实生苗为材料,用分析纯硫酸铵((NH4)2SO4)、硝酸钠(NaNO3)为氮肥进行施肥,设置了不同氮素水平(0 mmol·L-1、8mmol·L-1、16mmol·L-1)和不同氮素形态(NO3-:NH4+=0:0,10:0,7:3,5:5,3:7,0:10),研究了氮素对油茶苗木营养生长、氮素吸收利用、光合特性的影响,揭示了油茶苗木根系对氮素的吸收特征,阐明了氮素促进苗木生长的生理机制、分子机制,其研究结果可以为油茶苗木科学合理施肥、提高氮素利用率提供理论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氮素水平及氮素形态对油茶苗木营养生长有显着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氮素总量为8 mmol·L-1时,可以显着促进油茶苗木的营养生长;混合氮源可以显着促进苗高增量、地径增量、生物量的提升,硝态氮与铵态氮比例为5:5时苗高增量和地径增量最大;混合氮源显着促进了油茶苗木根系的生长,全铵处理对油茶苗木根系的生长有抑制作用。2.采用吸收动力学方法研究了油茶苗木根系对氮素的吸收特性,不同处理均表现为Vmax铵>Vmax硝,表明油茶苗木对铵态氮的吸收潜力大于硝态氮;不同处理均表现为Km硝>Km铵,表明油茶对铵态氮的亲和力大于硝态氮,说明油茶偏好铵态氮。采用15N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了铵态氮与硝态氮等比配施时不同氮素形态在不同器官的利用分配特性,结果表明,不同器官(根、茎、叶)对NH4+-15N肥的征调能力均高于NO3--15N肥,根系对肥料的征调能力最强;施肥后不同时期,油茶苗木对NH4+-15N肥的吸收量和利用率均显着高于NO3--15N肥,NH4+-15N肥平均利用率(15.656%)为NO3--15N肥(10.361%)的1.51倍;两种形态的氮肥在根系中分配率最高,其次是叶,茎中的分配率最低。施肥后肥料氮的去向均呈现出氮肥损失量>基质残留量>苗木吸收量的规律。3.混合氮源(NO3-:NH4+=5:5)可使油茶的光合性能大幅提高,并有利于光合产物的积累。NO3-:NH4+=5:5时,叶片可溶性糖含量显着高于其他处理,为5.68%,这与其具有较强的光合能力有关。NO3-:NH4+=5:5时,油茶苗木具有较高的净光合速率(5.62 μmol·m-2·s-1)、蒸腾速率(3.17 mmol·m-2·s-1)、气孔导度(0.36 mol·m-2·s-1)等光合气体交换参数,具有较高的羧化效率(0.0 148)、叶绿素含量(1.763 mg·g-1)、可溶性蛋白含量(14.27 mg·g-1),较高的光合有效面积(叶面积为14.32 cm2)以及具有较高的利用弱光的能力(光补偿点4.41 μmol·m-2·s-1)、抗光胁迫能力(Fv/Fm为0.665)。相关分析表明,净光合速率与可溶性糖含量、蒸腾速率、气孔导度、羧化效率、可溶性蛋白含量、叶绿素b含量、最大净光合速率呈极显着正相关,与叶片全氮含量、叶绿素a含量、总叶绿素含量、叶长、叶宽、叶面积呈显着正相关,与光补偿点呈显着负相关,油茶叶片光合特性、荧光特性、光合生理指标、光合产物积累间均有很大的相关性,各性状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4.利用主成分分析及隶属函数分析得出,硝态氮与铵态氮比例为5:5时最有利于油茶苗木的生长,其次为硝态氮与铵态氮比例为3:7,说明混合氮源(铵硝等比)对油茶苗木的生长更有利。5.以不同氮素形态及配比(NO3-:NH4+=0:10,3:7,5:5,7:3,10:0,以不施氮肥为对照)处理的油茶苗木生长的叶片和根系为材料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分别在叶片和根系中鉴定到3 561和4 024个差异表达基因。经GO功能注释发现,叶片和根中差异基因均显着富集在生物学过程条目中的应激反应过程、分子功能条目中的催化和结合过程以及细胞组分条目中细胞连接和膜过程。KEGG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叶片中差异基因分别位于信号转导、糖代谢、能力代谢和脂质代谢等代谢通路;根中差异基因分别位于糖代谢、脂质代谢、信号转导、内分泌系统和环境适应等代谢通路。初步筛选获得了一些在不同氮素形态条件下差异表达的氮素营养代谢途径关键酶基因,并分析了其表达模式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根系中硝酸还原酶基因NR和亚硝酸还原酶基因NiR在NO3-:NH4+=5:5的比例下的显着上调表达可能与油茶苗木的生长优势有关。此外,适当的氮素营养比例能促进谷氨酰胺合成酶和谷氨酸合酶编码基因的表达,从而提高氮同化和利用效率。

二、植物氮素营养与氮肥施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植物氮素营养与氮肥施用(论文提纲范文)

(1)宛氏拟青霉SJ1提取物调控作物硝态氮代谢机制及控释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提高氮素利用率的意义
        1.1.1 氮素对植物的重要意义
        1.1.2 氮利用率低的危害
    1.2 植物吸收、转运、利用硝态氮路径及其信号调控机制
        1.2.1 植物吸收、转运、利用硝态氮的路径
        1.2.2 植物体内硝态氮转运和同化的分子系统及主要功能
        1.2.3 硝态氮信号调控的研究
        1.2.4 氮素与激素信号交互调控植物的生长发育
    1.3 植物内生菌提取物在农业应用研究的进展
        1.3.1 植物内生菌提取物在农业上应用的前景分析
        1.3.2 宛氏拟青霉SJ1 提取物(PVSE)的研究进展
    1.4 包膜控释肥料应用优势及发展方向
        1.4.1 包膜控释尿素应用的优势
        1.4.2 发展功能型控释肥料的意义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1.6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PVSE提取、表征和分离纯化的构建
        2.1.1 试验材料与设备
        2.1.2 PVSE的理化性质分析
        2.1.3 PVSE 的稳定高效提取方法的建立
        2.1.4 PVSE液相指纹图谱的表征
        2.1.5 PVSE的酶联免疫表征
        2.1.6 PVSE活性组分的液相分离纯化及验证
    2.2 PVSE调控拟南芥硝态氮代谢的通路构建
        2.2.1 试验材料和仪器
        2.2.2 植物培养方法
        2.2.3 表型采集及分析的方法
        2.2.4 转录组数据采集
        2.2.5 差异基因表达量热图和功能的分析
        2.2.6 q-PCR验证
        2.2.7 理化指标采集及分析
    2.3 PVSE调控氮代谢路径在作物上的验证
        2.3.1 PVSE在不同氮水平影响小白菜氮代谢的室内验证
        2.3.2 不同PVSE水平调控小白菜氮代谢的室内验证
        2.3.3 PVSE调控小白菜氮代谢路径的大田验证
    2.4 PVSE控释技术开发
        2.4.1 PVSE与普通控释尿素协同增效的氮浓度探究
        2.4.2 控释PVSE包膜尿素肥料的制备
        2.4.3 控释PVSE包膜尿素中PVSE和尿素的释放率检测
        2.4.4 控释PVSE包膜尿素在大田的生测评价
3 结果与分析
    3.1 PVSE提取、表征和分离纯化方法的技术体系的集成
        3.1.1 PVSE理化性质
        3.1.2 液态超声结合响应面技术提高PVSE产量
        3.1.3 PVSE的相似度评价技术
        3.1.4 PVSE的特异性表征技术
        3.1.5 PVSE组分的保活分离纯化
    3.2 P4 对拟南芥氮代谢调控的机理
        3.2.1 PVSE与氮水平互作对拟南芥表观型的影响
        3.2.2 P4 对拟南芥转录组的影响及调控路径
        3.2.3 P4 介导拟南芥氮代谢调控和激素路径的机理验证
        3.2.4 P4 结构的鉴定
    3.3 PVSE调控作物氮代谢机理的验证
        3.3.1 不同氮水平下PVSE对小白菜氮代谢及生长的影响
        3.3.2 不同浓度PVSE对小白菜功能蛋白合成和生长的影响
        3.3.3 PVSE对大田小白菜生长和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3.4 控释PVSE肥料的制备及大田评价
        3.4.1 PVSE与控释氮素配伍对玉米协同增效
        3.4.2 控释PVSE对甘薯生长和氮利用的影响
4 讨论
    4.1 指纹图谱和酶联免疫技术保证了 PVSE 的组成稳定性和特异性
    4.2 PVSE 调控了作物硝态氮的同化和氮转运
    4.3 PVSE 同时介导了激素途径来调控植物的生长发育
    4.4 PVSE 和尿素的双重控释对作物增产增效
5 结论
6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申请专利情况
    1.发表论文
    2.申请和授权专利
    3.待发表论文

(2)夏玉米氮效率及氮高效品种农艺学与生理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氮肥利用现状
        1.2.2 氮效率定义
        1.2.3 玉米氮高效品种
        1.2.4 玉米干物质积累和转运与氮素吸收利用效率的关系
        1.2.5 玉米光能、氮素和水资源利用
        1.2.6 临界氮浓度曲线及其对作物氮素营养诊断的研究
        1.2.7 玉米氮素营养与源端的关系
        1.2.8 玉米氮素营养与库端的关系
        1.2.9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不同夏玉米品种在不同施氮量下的产量和氮效率差异
    2.1 材料和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地概况
        2.1.3 试验设计
        2.1.4 测定项目及方法
        2.1.5 数据处理及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玉米品种不同氮肥水平下的产量
        2.2.2 不同施氮水平下不同玉米品种的相关氮效率分析
        2.2.3 不同品种在不同施氮水平下的土壤氮素平衡
        2.2.4 施氮水平与产量、表观氮素流失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关系
    2.3 讨论
        2.3.1 产量和氮效率的品种差异
        2.3.2 品种氮吸收差异与土壤氮素平衡
        2.3.3 适量施氮决策
    2.4 小结
第三章 不同夏玉米品种干物质(氮素)积累转运对氮肥的响应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设计
        3.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3.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品种在不同施氮水平下的籽粒氮浓度、收获指数和氮收获指数
        3.2.2 不同品种在不同氮肥水平下的干物质(氮素)积累和转运特征
        3.2.3 籽粒产量、氮积累量和氮素利用效率与干物质、氮素积累转运的相关性分析
        3.2.4 籽粒产量和氮积累量、氮素利用效率组成的组分分析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不同氮效率玉米品种的资源利用效率及与叶氮的关系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设计
        4.1.2 测定指标与方法
        4.1.3 相关计算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氮水平不同氮效率玉米品种的耗水量、光能截获量和氮素积累量差异
        4.2.2 不同氮水平下不同氮效率玉米品种的资源利用效率差异
        4.2.3 氮素利用效率与光能利用效率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关系
        4.2.4 玉米资源利用效率与比叶氮(SLN)的关系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不同氮效率玉米品种植株器官临界氮浓度稀释曲线的建立与氮营养诊断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设计
        5.1.2 测定项目及方法
        5.1.3 数据处理及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不同部位干物质临界氮浓度稀释曲线的构建
        5.2.2 临界氮浓度稀释曲线的验证
        5.2.3 生育期内两个品种施氮量与氮营养指数的关系
        5.2.4 氮营养指数与相对产量以及氮亏缺与相对产量的关系
        5.2.5 相对产量模型的验证和最终模型确定
        5.2.6 产量、氮效率与氮营养指数的关系
    5.3 讨论
        5.3.1 基于不同氮效率品种不同部位建立的临界氮浓度稀释曲线之间的对比及与其他模型的比较
        5.3.2 玉米氮素诊断建模的意义
    5.4 小结
第六章 耐低氮玉米品种高产的叶源光合和根源生物学响应机制
    6.1 材料和方法
        6.1.1 试验设计
        6.1.2 取样和测定方法
        6.1.3 数据分析
    6.2 结果与分析
        6.2.1 两个品种不同氮肥水平下的籽粒产量与氮效率差异
        6.2.2 两个品种不同氮肥水平下的光能截获量和光能利用效率(RUE)
        6.2.3 两个品种不同氮肥水平下的地上部和地下部生物量
        6.2.4 不同氮肥水平下的根系形态与分布特征
        6.2.5 两个品种不同氮水平下的叶片质量、氮营养与光合生理特征
    6.3 讨论
        6.3.1 耐低氮品种高的干物质累积量保证了高产
        6.3.2 高的光能利用效率是耐低氮品种高产的的生理基础
        6.3.3 花后较高的净光合速率提高了耐低氮品种的光能利用效率
        6.3.4 高的SPAD值、叶片氮浓度和低的比叶面积是耐低氮品种高净光合速率的基础
        6.3.5 花后较高的PSⅡ活性保证了耐低氮品种较高的净光合速率
        6.3.6 低氮下耐低氮品种有较深的根分布
    6.4 小结
第七章 耐低氮玉米品种籽粒灌浆特征及碳同化物分配规律
    7.1 材料和方法
        7.1.1 试验设计
        7.1.2 指标测定
        7.1.3 数据分析
    7.2 结果与分析
        7.2.1 单株小花数、受精情况和单株籽粒数
        7.2.2 雌穗不同部位籽粒灌浆特征
        7.2.3 不同施氮水平下耐低氮品种穗位叶、茎秆和籽粒中碳同化物(NSC)水平
    7.3 讨论
        7.3.1 影响玉米籽粒形成的因素
        7.3.2 籽粒灌浆特性差异
        7.3.3 玉米花后穗位叶、茎秆和籽粒中碳同化物积累
    7.4 小结
第八章 研究结论、创新点和展望
    8.1 研究结论
        8.1.1 不同夏玉米品种在不同施氮量下的产量与氮效率差异
        8.1.2 不同夏玉米品种的干物质(氮素)积累转运对氮肥的响应
        8.1.3 不同氮效率玉米品种的资源利用效率及与叶氮的关系
        8.1.4 不同氮效率品种植株器官临界氮浓度稀释曲线的建立与氮营养诊断
        8.1.5 耐低氮玉米品种在不同氮肥水平下叶源、根源和库端的特征
    8.2 创新点
        8.2.1 分类评价了夏玉米高产高效和低氮高产两类品种氮高效的农艺学性状
        8.2.2 系统揭示了耐低氮品种的叶源、根源和库端生物学特征
        8.2.3 建立了夏玉米不同氮效率品种不同器官的临界氮浓度稀释曲线
    8.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优化施氮对土壤硝态氮及棉花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
        1.2.1 土壤氮素形态与转化
        1.2.2 施氮肥对土壤硝态氮的影响
        1.2.3 土壤硝态氮的监测
        1.2.4 氮肥优化对棉花产量和氮肥利用的影响
    1.3 研究目标和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试验内容与研究方法
    2.1 试验小区概况
    2.2 试验设计
    2.3 测试指标与方法
    2.4 模型的建立与校验
    2.5 数据分析
第三章 不同施氮量对土壤硝态氮及棉花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3.1 土壤硝态氮含量
    3.2 棉花叶片全N含量
    3.3 棉花生长与氮素吸收
    3.4 棉花产量与氮肥利用率
    3.5 讨论
    3.6 小结
第四章 氮肥滴施次数及分配比例对土壤硝态氮及棉花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4.1 土壤硝态氮含量
    4.2 棉花叶片全N含量
    4.3 棉花生长与氮素吸收
    4.4 棉花产量与氮肥利用率
    4.5 讨论
    4.6 小结
第五章 基于氮平衡指数(NBI)的棉花氮素营养诊断与推荐施肥模型研究
    5.1 土壤硝态氮与棉花叶片N含量及产量的相关性分析
        5.1.1 土壤硝态氮与棉花叶片全N含量的相关性
        5.1.2 土壤硝态氮与棉花产量的相关性
    5.2 多酚-叶绿素仪和SPAD仪诊断棉花氮素营养的比较研究
        5.2.1 不同诊断指标的动态变化
        5.2.2 不同氮素营养诊断指标与棉花叶片N含量的相关性分析
        5.2.3 土壤硝态氮与棉花氮素营养诊断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5.2.4 棉花氮素营养诊断模型的校验
    5.3 基于NBI的棉花氮肥推荐模型的建立
    5.4 讨论
    5.5 小结
第六章 不同氮肥优化对棉花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6.1 土壤硝态氮含量
    6.2 棉花生长与氮素吸收
    6.3 棉花产量与氮肥利用率
    6.4 讨论
    6.5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件

(4)氮肥运筹对旱农区玉米叶片抗衰老特性及产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氮肥运筹对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1.1.1 氮肥运筹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1.1.2 氮肥运筹对玉米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1.2 玉米叶片衰老与氮素调节
        1.2.1 玉米叶片衰老的表现与机理
        1.2.2 与玉米叶片衰老相关的生理生化指标研究
        1.2.3 氮肥运筹对玉米衰老的影响
    1.3 玉米光合生理特性与氮素调节
        1.3.1 氮肥运筹对玉米光合速率的影响
        1.3.2 氮肥运筹对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1.3.3 氮肥运筹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1.3.4 氮肥运筹对玉米光合关键酶活性的影响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主要研究内容
    2.2 研究路线
    2.3 试区概况
    2.4 试验设计
    2.5 测定项目与方法
        2.5.1 土壤含水量的测定
        2.5.2 玉米生长发育指标的测定
        2.5.3 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值)的测定
        2.5.4 光合参数的测定
        2.5.5 保护酶活性及其相关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
        2.5.6 光合关键酶(PEPC、Rubisco、PPDK)活性的测定
        2.5.7 玉米产量和产量构成的测定
    2.6 主要计算方法
        2.6.1 土壤重量含水量
        2.6.2 土壤体积含水量
        2.6.3 土壤贮水量
        2.6.4 土壤水分亏缺程度
        2.6.5 作物阶段耗水量
        2.6.6 水分利用效率(WUE)
        2.6.7 氮肥偏生产力(NPFP)
        2.6.8 氮肥农学效率(NAE)
    2.7 数据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氮肥运筹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
        3.1.1 氮肥运筹对玉米株高的影响
        3.1.2 氮肥运筹对玉米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3.1.3 氮肥运筹对玉米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3.2 氮肥运筹对玉米叶片抗衰老性能及抗旱性的影响
        3.2.1 氮肥运筹对SOD(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影响
        3.2.2 氮肥运筹对POD(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
        3.2.3 氮肥运筹对CAT(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3.2.4 氮肥运筹对MDA(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3.2.5 氮肥运筹对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3.2.6 氮肥运筹对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3.2.7 氮肥运筹对土壤水分亏缺程度的影响
    3.3 氮肥运筹对玉米叶片光合作用及光合关键酶活性的影响
        3.3.1 氮肥运筹对玉米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值)的影响
        3.3.2 氮肥运筹对玉米叶片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3.3.3 氮肥运筹对玉米叶片蒸腾速率的影响
        3.3.4 氮肥运筹对玉米叶片气孔导度的影响
        3.3.5 氮肥运筹对玉米叶片中PEPC活性的影响
        3.3.6 氮肥运筹对玉米叶片中Rubisco活性的影响
        3.3.7 氮肥运筹对玉米叶片中PPDK活性的影响
    3.4 氮肥运筹对玉米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农学效率的影响
        3.4.1 氮肥运筹对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3.4.2 氮肥运筹对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农学效率的影响
    3.5 玉米叶片的抗衰老性能、光合特性与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的相关性分析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氮肥运筹对玉米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4.1.2 氮肥运筹影响玉米产量的生理机制
    4.2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期间完成和发表的文章
导师简介

(5)氮肥基追比例对滴灌春小麦氮代谢及群体质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氮肥基追比例对滴灌春小麦旗叶、籽粒氮代谢关键酶的影响
        1.2.2 氮肥基追比例对滴灌春小麦植株氮素积累与转运的影响
        1.2.3 氮肥基追比例对滴灌春小麦群体质量的影响
        1.2.4 氮肥基追比例对滴灌春小麦产量的影响
    1.3 研究内容
        1.3.1 滴灌春小麦旗叶、籽粒中氮代谢关键酶活性的变化
        1.3.2 滴灌春小麦植株氮素积累与转运特征
        1.3.3 滴灌春小麦群体质量与产量形成的关系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区概况
    2.2 试验设计
    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2.3.1 旗叶、籽粒中氮代谢关键酶活性的测定
        2.3.2 植株氮素积累和运转的测定
        2.3.3 茎蘖数及茎蘖成穗率的调查
        2.3.4 叶面积指数的测定
        2.3.5 粒数叶比、粒重叶比的测定
        2.3.6 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测定
        2.3.7 籽粒产量及蛋白质产量的测定
    2.4 数据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氮肥基追比例对滴灌春小麦旗叶、籽粒氮代谢的影响
        3.1.1 旗叶、籽粒 NR 活性变化
        3.1.2 旗叶、籽粒 GS 活性变化
        3.1.3 旗叶、籽粒 GOGAT 活性变化
        3.1.4 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变化
        3.1.5 籽粒蛋白质含量与其关键酶活性的关系
    3.2 氮肥基追比例对滴灌春小麦植株氮素积累与转运的影响
        3.2.1 旗叶氮素积累变化
        3.2.2 茎鞘氮素积累变化
        3.2.3 穗轴+颖壳氮素积累变化
        3.2.4 籽粒氮素积累变化
        3.2.5 植株氮素积累变化
        3.2.6 氮素转运的变化
        3.2.7 氮素积累转运与蛋白质含量的相关性
    3.3 氮肥基追比例对滴灌春小麦群体质量的影响
        3.3.1 茎蘖动态的变化
        3.3.2 LAI 的变化
        3.3.3 粒叶比的变化
        3.3.4 叶片干物质积累变化
        3.3.5 茎鞘干物质积累变化
        3.3.6 穗干物质积累变化
        3.3.7 植株干物质积累变化
        3.3.8 干物质积累动态特征变化
        3.3.9 干物质转运及贡献率变化
        3.3.10 群体质量与产量的相关性
    3.4 氮肥基追比例对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3.4.1 籽粒产量及蛋白质产量的变化
        3.4.2 蛋白质产量与籽粒产量的关系
        3.4.3 籽粒产量和蛋白质产量与氮代谢关键酶活性的相关性
        3.4.4 氮肥利用率的变化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氮肥基追比例对滴灌春小麦籽粒氮代谢及其关键酶活性的影响
        4.1.2 氮肥基追比例对滴灌小麦植株氮素积累和运转的影响
        4.1.3 氮肥基追比例对滴灌春小麦群体质量的影响
        4.1.4 氮肥基追比例对滴灌春小麦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4.2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件

(6)控释氮肥减量对糜子生长和土壤氮素养分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地区减氮研究现状
        1.2.2 缓控释肥的定义及发展现状
        1.2.3 控释氮肥应用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1.2.4 控释氮肥应用对土壤性状的影响
    1.3 目的与意义
    1.4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材料
    2.3 试验设计
    2.4 测定指标与方法
    2.5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控释氮肥减量对糜子农艺性状的影响
        3.1.1 控释氮肥减量对糜子株高的影响
        3.1.2 控释氮肥减量对糜子茎粗的影响
        3.1.3 控释氮肥减量对糜子单株叶面积的影响
        3.1.4 控释氮肥减量对糜子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3.2 控释氮肥减量对糜子生理特性的影响
        3.2.1 控释氮肥减量对糜子光合特性的影响
        3.2.2 控释氮肥减量对糜子SPAD值的影响
        3.2.3 控释氮肥减量对糜子氮平衡指数的影响
        3.2.4 控释氮肥减量对糜子根系活力的影响
    3.3 控释氮肥减量对土壤氮素养分及p H的影响
        3.3.1 控释氮肥减量对土壤全氮含量的影响
        3.3.2 控释氮肥减量对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
        3.3.3 控释氮肥减量对土壤铵态氮含量的影响
        3.3.4 控释氮肥减量对成熟期土壤p H的影响
    3.4 控释氮肥减量对土壤生物学性状的影响
        3.4.1 控释氮肥减量对土壤过氧化氢酶含量的影响
        3.4.2 控释氮肥减量对土壤脲酶含量的影响
        3.4.3 控释氮肥减量对土壤蔗糖酶含量的影响
        3.4.4 控释氮肥减量对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的影响
        3.4.5 控释氮肥减量对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的影响
    3.5 控释氮肥减量对糜子氮肥利用的影响
    3.6 控释氮肥减量对糜子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3.6.1 控释氮肥减量对糜子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3.6.2 控释氮肥减量对糜子籽粒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的影响
        3.6.3 控释氮肥减量对糜子籽粒淀粉含量的影响
    3.7 控释氮肥减量对糜子经济效益的影响
4 讨论
    4.1 控释氮肥减量对糜子形态指标的影响
    4.2 控释氮肥减量对糜子生理指标的影响
    4.3 控释氮肥减量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4.4 控释氮肥减量对土壤生物学性状的影响
    4.5 控释氮肥减量对糜子产量品质及氮素利用的影响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7)水氮耦合对丹参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水氮利用现状
        1.2.2 水氮耦合对作物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1.2.3 水氮耦合对药用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影响
        1.2.4 水氮耦合对植物氮素营养的影响
        1.2.5 水氮耦合对植物生理特性的影响
        1.2.6 丹参研究现状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材料
    2.3 试验设计
    2.4 测定内容与方法
        2.4.1 植株形态指标的测定
        2.4.2 产量及构成产量相关因子的测定
        2.4.3 干物质积累的测定
        2.4.4 植物组织中氮素营养含量的测定
        2.4.5 酶活性及代谢产物的测定
        2.4.6 有效成分的测定
    2.5 数据分析
    2.6 相关参数计算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水氮耦合对丹参产量及构成产量相关因子的影响
        3.1.1 水氮耦合对丹参产量的影响
        3.1.2 水氮耦合对构成丹参产量相关因子的影响
        3.1.3 丹参产量及构成产量相关因子灰色关联度分析
    3.2 水氮耦合对丹参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3.2.1 水氮耦合对丹参根部干物质阶段性积累量的影响
        3.2.2 水氮耦合对丹参根部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3.2.3 水氮耦合对丹参地上部干物质阶段性积累量的影响
        3.2.4 水氮耦合对丹参地上部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3.3 水氮耦合对丹参氮素营养积累的影响
        3.3.1 水氮耦合对丹参总氮素积累的影响
        3.3.2 水氮耦合对丹参叶片氮素积累的影响
        3.3.3 水氮耦合对丹参茎秆氮素积累的影响
        3.3.4 水氮耦合对丹参根部氮素积累的影响
        3.3.5 水氮耦合对丹参氮肥利用的影响
    3.4 水氮耦合对丹参生理特性的影响
        3.4.1 水氮耦合对丹参叶片 SOD 活性的影响
        3.4.2 水氮耦合对丹参叶片POD活性的影响
        3.4.3 水氮耦合对丹参叶片CAT活性的影响
        3.4.4 水氮耦合对丹参叶片MDA含量的影响
        3.4.5 水氮耦合对丹参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3.4.6 水氮耦合对丹参叶片NR活性的影响
        3.4.7 水氮耦合对丹参叶片GS活性的影响
        3.4.8 水氮耦合对丹参叶片GOGTA活性的影响
    3.5 水氮耦合对丹参根部有效成分的影响
        3.5.1 水氮耦合对丹参根部脂溶性有效成分的影响
        3.5.2 水氮耦合对丹参根部水溶性有效成分的影响
    3.6 相关性分析
        3.6.1 丹参叶片生理指标相关性分析
        3.6.2 丹参叶片氮代谢相关酶与含氮量相关性分析
        3.6.3 丹参根直径与有效成分相关性分析
4 讨论
    4.1 水氮耦合对丹参产量及构成产量相关因子的影响
    4.2 水氮耦合对丹参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4.3 水氮耦合对丹参氮素营养积累的影响
        4.3.1 水氮耦合对丹参总氮素积累的影响
        4.3.2 水氮耦合对丹参各器官氮素积累的影响
        4.3.3 水氮耦合对丹参氮肥利用的影响
    4.4 水氮耦合对丹参生理特性的影响
    4.5 水氮耦合对丹参根部有效成分的影响
5 结论
    5.1 水氮耦合对丹参产量的影响
    5.2 水氮耦合对丹参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5.3 水氮耦合对丹参氮素营养积累的影响
    5.4 水氮耦合对丹参生理特性的影响
    5.5 水氮耦合对丹参有效成分的影响
    5.6 相关性分析
6 参考文献
7 致谢
8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8)腐植酸与控释氮肥配施对大蒜产量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氮肥的发展及应用现状
    1.2 控释氮肥的研究现状及应用
        1.2.1 控释氮肥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1.2.2 控释氮素对光合色素的影响
        1.2.3 控释氮肥对根系活力的影响
        1.2.4 控释氮肥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1.2.5 控释氮肥对土壤的影响
    1.3 腐植酸的研究现状及应用
        1.3.1 腐植酸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1.3.2 腐植酸对光合色素的影响
        1.3.3 腐植酸对根系活力的影响
        1.3.4 腐植酸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1.3.5 腐植酸对土壤的影响
    1.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供试地点
        2.1.2 供试材料
    2.2 试验设计
    2.3 测定项目和方法
        2.3.1 生长指标的测定
        2.3.2 色素浓度的测定
        2.3.3 根系活力的测定
        2.3.4 蒜薹、鳞茎产量及产品性状的测定
        2.3.5 大蒜品质的测定
        2.3.6 土壤养分的测定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腐植酸与控释氮肥配施对大蒜植株生长的影响
        3.1.1 腐植酸与控释氮肥配施对大蒜植株高度的影响
        3.1.2 腐植酸与控释氮肥配施对大蒜植株叶片数量的影响
        3.1.3 腐植酸与控释氮肥配施对大蒜假茎粗的影响
        3.1.4 腐植酸与控释氮肥配施对大蒜植株叶片色素含量的影响
        3.1.5 腐植酸与控释氮肥配施对大蒜根系活力的影响
    3.2 腐植酸与控释氮肥配施对大蒜蒜薹、鳞茎产品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3.2.1 腐植酸与控释氮肥配施对大蒜单头重的影响
        3.2.2 腐植酸与控释氮肥配施对大蒜蒜头横径的影响
        3.2.3 腐植酸与控释氮肥配施对大蒜产量的影响
        3.2.4 腐植酸与控释氮肥配施对单薹重的影响
        3.2.5 腐植酸与控释氮肥配施对蒜薹长度的影响
        3.2.6 腐植酸与控释氮肥配施对蒜薹产量的影响
    3.3 腐植酸与控释氮肥配施对大蒜鳞茎品质的影响
        3.3.1 腐植酸与控释氮肥配施对鳞茎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3.3.2 腐植酸与控释氮肥配施对鳞茎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3.3.3 腐植酸与控释氮肥配施对鳞茎Vc含量的影响
        3.3.4 腐植酸与控释氮肥配施对鳞茎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3.3.5 腐植酸与控释氮肥配施对鳞茎大蒜素含量的影响
    3.4 腐植酸与控释氮肥配施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3.4.1 腐植酸与控释氮肥配施对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
        3.4.2 腐植酸与控释氮肥配施对土壤氨态氮含量的影响
        3.4.3 腐植酸与控释氮肥配施对土壤速效磷含量的影响
        3.4.4 腐植酸与控释氮肥配施对土壤速效钾含量的影响
        3.4.5 腐植酸与控释氮肥配施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
4 讨论
    4.1 腐植酸与控释氮肥配施对大蒜生长、产量、品质的影响
        4.1.1 腐植酸与控释氮肥配施对大蒜生长的影响
        4.1.2 腐植酸与控释氮肥配施对大蒜及蒜薹产量的影响
        4.1.3 腐植酸与控释氮肥配施对大蒜品质的影响
    4.2 腐植酸与控释氮肥配施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腐植酸调控苹果生长及氮素吸收利用的生理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我国苹果生产现状
        1.1.1 我国苹果种植面积、产量及分布
        1.1.2 我国苹果园氮肥投入及利用现状
        1.1.3 我国苹果生产中氮肥投入过量造成的环境问题
    1.2 氮素对果树生长发育的影响
        1.2.1 氮素对果树生理生化的影响
        1.2.2 氮素对果实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1.2.3 苹果的需氮特性
    1.3 植物对NO_3~--N的吸收、利用特性
        1.3.1 植物对NO_3~--N的吸收
        1.3.2 植物对NO_3~--N的同化
    1.4 腐植酸
        1.4.1 腐植酸的定义及特性
        1.4.2 腐植酸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1.5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材与处理
        2.1.1 腐植酸不同用量对苹果M9T337 幼苗生长和氮素吸收、同化的影响
        2.1.2 腐植酸不同用量对苹果M9T337 盆栽幼苗氮素吸收利用及损失的影响
        2.1.3 腐植酸对苹果M9T337 幼苗不同形态氮素吸收利用及损失的影响
        2.1.4 氮肥分次施用与苹果氮素的高效利用研究
        2.1.5 腐植酸分次施用与苹果氮素的高效利用研究
        2.1.6 有机无机肥分次施用与苹果氮素的高效利用研究
        2.1.7 氮肥减量配施腐植酸对苹果M9T337 幼苗生长、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2.1.8 氮肥减量配施腐植酸对富士苹果产量品质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2.2 测定方法
        2.2.1 叶片生理特性及光合参数的测定
        2.2.2 根系形态及活力的测定
        2.2.3 氮代谢关键酶活性的测定
        2.2.4 相关基因表达定量分析
        2.2.5 植株解析样品及土壤样品的测定
        2.2.6 土壤理化性质的测定
        2.2.7 果实产量和品质的测定
    2.3 结果计算与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腐植酸不同用量对苹果M9T337 幼苗生长和氮吸收、同化的影响
        3.1.1 腐植酸不同用量对M9T337 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
        3.1.2 腐植酸不同用量对M9T337 幼苗氮素吸收、同化的影响
    3.2 腐植酸不同用量对苹果M9T337 盆栽幼苗氮素吸收利用及损失的影响
        3.2.1 腐植酸不同用量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3.2.2 腐植酸不同用量对M9T337 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
        3.2.3 腐植酸不同用量对M9T337 幼苗氮素吸收利用特性的影响
    3.3 腐植酸对苹果M9T337 幼苗不同形态氮素吸收利用及损失特性的影响
        3.3.1 腐植酸与不同形态氮素对M9T337 幼苗生长的影响
        3.3.2 腐植酸与不同形态氮素对M9T337 幼苗根系形态指标及根系活力的影响
        3.3.3 腐植酸与不同形态氮素对M9T337 幼苗叶片生理特性及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3.3.4 腐植酸与不同形态氮素对M9T337 幼苗各器官Ndff的影响
        3.3.5 腐植酸与不同形态氮素对M9T337 幼苗各器官氮含量的影响
        3.3.6 腐植酸对不同形态氮素去向的影响
    3.4 氮肥分次施用对富士苹果生长、氮素吸收利用及损失的影响
        3.4.1 氮肥分次施用对富士苹果叶面积、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3.4.2 氮肥分次施用对富士苹果叶片保护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3.4.3 氮肥分次施用对富士苹果各器官Ndff值的影响
        3.4.4 氮肥分次施用对不同土层~(15)N残留量的影响
        3.4.5 氮肥分次施用对氮素吸收、残留和损失的影响
        3.4.6 氮肥分次施用对富士果实品质的影响
    3.5 腐植酸分次施用对富士苹果产量品质、氮素吸收利用及损失的影响
        3.5.1 腐植酸分次施用对富士苹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3.5.2 腐植酸分次施用对富士苹果各器官Ndff的影响
        3.5.3 腐植酸分次施用对不同土层无机氮含量的影响
        3.5.4 腐植酸分次施用对土壤~(15)N残留及分布的影响
        3.5.5 腐植酸分次施用对氮素吸收、残留和损失的影响
    3.6 有机无机肥分次配施对嘎啦苹果生长、~(15)N-尿素吸收利用及损失的影响
        3.6.1 有机无机肥分次配施对嘎啦苹果根冠比、叶绿素含量和单果质量的影响
        3.6.2 有机无机肥分次配施对嘎啦苹果各器官Ndff值的影响
        3.6.3 有机无机肥分次配施对嘎啦苹果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3.7 氮肥减量配施腐植酸对苹果M9T337 幼苗生长发育、氮素吸收利用及损失的影响
        3.7.1 氮肥减量配施腐植酸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3.7.2 氮肥减量配施腐植酸对M9T337 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
        3.7.3 氮肥减量配施腐植酸对M9T337 幼苗氮素吸收利用特性的影响
    3.8 氮肥减量配施腐植酸对富士苹果生长、产量品质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3.8.1 氮肥减量配施腐植酸对富士苹果叶片生理特性和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3.8.2 氮肥减量配施腐植酸对富士苹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3.8.3 氮肥减量配施腐植酸对富士苹果各器官Ndff的影响
        3.8.4 氮肥减量配施腐植酸对富士苹果总氮量、~(15)N吸收量和~(15)N利用率的影响
        3.8.5 氮肥减量配施腐植酸对不同土层无机氮含量的影响
        3.8.6 氮肥减量配施腐植酸对不同土层~(15)N残留量的影响
        3.8.7 氮肥减量配施腐植酸对土壤~(15)N残留和损失的影响
4 讨论
    4.1 腐植酸调控苹果生长及氮素吸收利用的生理机制
        4.1.1 腐植酸与苹果的生长发育
        4.1.2 腐植酸与苹果氮素的吸收利用
    4.2 腐植酸影响苹果对不同形态氮素的吸收利用
    4.3 氮肥、腐植酸分次施用与苹果氮素高效利用
        4.3.1 氮肥分次施用与苹果氮素高效利用
        4.3.2 腐植酸分次施用与苹果氮素高效利用
        4.3.3 有机无机肥分次配施与苹果氮素高效利用
    4.4 腐植酸在苹果上的减氮增效效果分析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氮素对油茶苗木生长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1. 绪论
    1.1 氮素形态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1.1.1 氮肥的形态及特性
        1.1.2 氮素形态对植物营养生长的影响
        1.1.3 氮素形态对植物根系发育的影响
    1.2 氮素形态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1.2.1 氮素形态对植物光合速率的影响
        1.2.2 氮素形态对植物荧光动力学的影响
        1.2.3 氮素形态对植物光合产物的影响
        1.2.4 氮素形态对植物呼吸作用的影响
    1.3 植物对氮素的吸收、运输和同化
        1.3.1 植物对硝态氮的吸收、运输和同化
        1.3.2 植物对铵态氮的吸收和同化
    1.4 氮素在植物体内的分配
        1.4.1 氮素利用的评价指标及其影响因子
        1.4.2 提高氮素利用效率的技术途径
    1.5 转录组和转录组学在植物氮素研究中的应用
    1.6 油茶氮素利用研究进展
        1.6.1 油茶概况
        1.6.2 油茶氮肥施用研究现状
    1.7 研究目的与内容
        1.7.1 研究目的
        1.7.2 主要研究内容
        1.7.3 技术路线
2. 氮素水平及氮素形态对油茶苗木生长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地概况
        2.1.2 试验材料
        2.1.3 试验设计
        2.1.4 试验方法
        2.1.5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氮素水平对油茶苗木生长的影响
        2.2.2 氮素形态对油茶苗木营养生长的影响
    2.3 小结与讨论
        2.3.1 小结
        2.3.2 讨论
3. 氮素形态对油茶苗木氮素吸收、利用及分配特性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设计
        3.1.3 试验方法
        3.1.4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氮素形态对油茶苗木根系活力的影响
        3.2.2 氮素形态对油茶苗木根系氮素吸收动力学的影响
        3.2.3 油茶苗木对不同形态氮素吸收、利用与分配规律研究
    3.3 小结与讨论
        3.3.1 小结
        3.3.2 讨论
4. 氮素形态对油茶苗木光合生理指标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设计
        4.1.3 试验方法
        4.1.4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氮素形态对油茶苗木光合特性的影响
        4.2.2 氮素形态对油茶苗木叶片形态及光合生理指标的影响
        4.2.3 氮素形态对油茶苗木光响应特征的影响
        4.2.4 氮素形态对油茶苗木荧光特征的影响
        4.2.5 氮素形态对油茶苗木叶片全氮含量及氮素光合效率的影响
        4.2.6 氮素形态对油茶苗木光合产物积累的影响
        4.2.7 油茶叶片光合指标相关性分析
    4.3 小结与讨论
        4.3.1 小结
        4.3.2 讨论
5. 氮素对油茶苗木影响的综合评价
    5.1 数据处理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氮素对油茶苗木生产力的影响
        5.2.2 氮素对油茶苗木影响的主成分分析
        5.2.3 氮素对油茶苗木影响的隶属函数分析
    5.3 小结与讨论
        5.3.1 小结
        5.3.2 讨论
6. 氮素形态调控油茶苗木生长的转录组分析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材料
        6.1.2 试验设计
        6.1.3 试验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油茶在不同氮素形态下叶片与根系转录组测序数据统计
        6.2.2 参考序列拼接与注释
        6.2.3 不同氮素形态下叶片差异表达基因
        6.2.4 不同氮素形态下根系差异表达基因
        6.2.5 不同氮素形态对油茶苗木氮代谢关键酶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6.3 小结与讨论
        6.3.1 小结
        6.3.2 讨论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综合讨论
    7.3 创新点
    7.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油茶苗木生长照片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四、植物氮素营养与氮肥施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宛氏拟青霉SJ1提取物调控作物硝态氮代谢机制及控释效应研究[D]. 王庆彬.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2)
  • [2]夏玉米氮效率及氮高效品种农艺学与生理特征研究[D]. 苏文楠.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3]优化施氮对土壤硝态氮及棉花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D]. 殷星. 石河子大学, 2021(02)
  • [4]氮肥运筹对旱农区玉米叶片抗衰老特性及产量的影响[D]. 刘耀权. 甘肃农业大学, 2021(09)
  • [5]氮肥基追比例对滴灌春小麦氮代谢及群体质量的影响[D]. 黄艺华. 石河子大学, 2021(02)
  • [6]控释氮肥减量对糜子生长和土壤氮素养分的影响[D]. 王英.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
  • [7]水氮耦合对丹参产量和品质的影响[D]. 刘家煦.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8]腐植酸与控释氮肥配施对大蒜产量品质的影响[D]. 侯玉娇.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9]腐植酸调控苹果生长及氮素吸收利用的生理机制研究[D]. 陈倩. 山东农业大学, 2021
  • [10]氮素对油茶苗木生长的影响研究[D]. 王瑞.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01)

标签:;  ;  ;  ;  ;  

植物氮营养与氮肥施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