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分管理模式论文-袁静超,刘剑钊,梁尧,展文洁,张洪喜

养分管理模式论文-袁静超,刘剑钊,梁尧,展文洁,张洪喜

导读:本文包含了养分管理模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农学管理,春玉米,产量,养分累积与转运

养分管理模式论文文献综述

袁静超,刘剑钊,梁尧,展文洁,张洪喜[1](2019)在《综合农学管理模式对春玉米产量和养分累积特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综合农学管理模式下春玉米产量及开花前后植株养分累积与转运特征,旨在为春玉米高产高效生产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方法】试验于2009—2011年在吉林省公主岭市铁北区进行,以先玉335为供试材料,在大田条件下设置5种不同农学管理模式,即无肥区(CK)、农户习惯模式(FP)、综合农学管理模式1(Opt-1)、综合农学管理模式2(Opt-2)、综合农学管理模式3(Opt-3),通过3年定位试验,系统监测不同生育时期植株氮、磷、钾养分吸收与累积特征,重点对开花前后春玉米干物质及氮磷钾养分累积与转运特征进行比较研究。【结果】合理增密、平衡施肥和深松作业是春玉米获得高产的关键措施。5种模式间以Opt-3最优,与农户习惯模式(FP)相比,Opt-3产量和干物质累积量增幅分别为13.9%和22.4%,其增产贡献主要来自于收获穗数(较农户模式增加34.3%)。在与FP处理化肥投入量基本一致的情况下,Opt-3处理下植株氮、磷、钾累积量分别增加9.5%、28.1%和23.9%,氮、磷、钾素转运效率分别增加47.7%、21.7%和45.0%,氮肥偏生产力增加14.0%,磷肥偏生产力增加4.4%。与Opt-1模式相比,Opt-3处理主要通过增加密度实现了产量的进一步提升(较Opt-1种植密度增加10 000株/hm2,增产56—346 kg·hm-2);与Opt-2模式相比,Opt-3主要通过肥料的进一步优化实现了效率的提升(较Opt-2氮肥农学利用率提高29.5%)。通过肥料成本核算,Opt-3处理较FP处理增加收益2 218元/hm2,较Opt-1处理增加收益290元/hm2,较Opt-2处理节约成本367元/hm2。【结论】合理增密至70 000株/hm2、优化化肥用量(N 225 kg·hm-2-P2O5 90 kg·hm-2-K2O 90 kg·hm-2)和施用时期、增施有机肥(15 000 kg·hm-2)、补充中微肥(150 kg·hm-2),并结合土壤深松是较为优化的综合农学管理模式,可以实现东北中部春玉米产量和效率的协同提升。(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20期)

曹金峰,李俊卫,高继伟,宁宗拔,那蕊[2](2019)在《猪场典型种养结合模式下的养分管理》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我国畜牧业生产发生重大变化,规模养殖成为主体。但是,养殖的集中区畜禽废弃物利用率较低,既造成资源浪费,也带来环境污染。与此同时,我国水果、蔬菜等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加之农村劳动力加快转移,为促增产、保供给,农业资源超强利用,化肥投入过量,畜禽养殖废弃物等有机肥资源利用不足,带来成本增加和环境污染,也影响产品的品质和生产效益。国家对畜禽养殖(本文来源于《畜牧业环境》期刊2019年02期)

贾良良,杨云马,刘孟朝[3](2017)在《优化农田养分管理技术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一、优化氮肥用量和分配时期根据在河北省不同地区的氮肥水平试验结果,确定了河北省冀中南中低产农田在小麦产量水平500~600公斤/亩的情况下,氮肥最佳施用量范围在11~15公斤/亩,氮肥基追比例控制在4:6比较合适,追肥在小麦拔节期,并根据苗情适(本文来源于《河北科技报》期刊2017-09-23)

贾伟,朱志平,陈永杏,董红敏,陶秀萍[4](2017)在《典型种养结合奶牛场粪便养分管理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规模化奶牛场粪便养分产生量大,因种养分离引发严重环境污染,亟需建立粪便综合养分管理模式,以实现奶牛粪便养分的合理施用。该文以典型种养结合模式"固液分离—堆肥+氧化塘—农田利用"的奶牛养殖场为案例,通过实地调研、粪便及土壤样品采样测定、以及文献参数收集等研究方法,制定了奶牛场粪便综合养分管理模式。主要结果为该存栏量2 978头的奶牛场粪便氮、磷年产生量为204和33 t/a,粪便经过收集和处理后,可供农田利用的氮磷养分为126和27 t/a。基于作物养分需求量和土壤供肥量,以及粪肥投入占总养分的比例为50%和粪肥养分的当季利用率为30%,据估算,1 473 hm~2奶牛场配套农田可施用的粪肥氮、磷养分总量分别为727.6和131.2 t/a。因此,奶牛场配套农田可有效承载粪便氮磷养分供给量。实施粪便综合养分管理模式,可充分利用粪便养分资源用于作物生长,减少粪便养分直接排放到环境,从而确保种养结合模式奶牛场长期可持续生产。(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学报》期刊2017年12期)

盛海君,周卫华,冷亚麟,朱新开,李振宏[5](2017)在《养分管理模式对水稻产量、效益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明水稻高产、高效、安全相协调的养分管理模式,试验通过组合氮、磷、钾肥用量与运筹方式,有机肥和微肥施用等因子,设计出6种不同养分管理模式,研究不同养分管理模式对杂交水稻Ⅱ优125籽粒产量、效益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农民传统施肥模式(FFP)相比,高产高效养分管理模式(HYHE)、高产模式(SHY)和高效养分管理模式(HE)可以提高水稻的籽粒产量、纯收益和产投比、氮肥农学效率,其中产量增7.5%~20.63%,纯收益增20.31%~45.87%,产投比增3.57%~38.19%,氮肥农学效率提高了11.50%~74.68%;HYHE和HE模式还提高了氮肥表观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其中氮肥表观利用率提高了5.24~14.84个百分点。不同养分管理模式间的产量、产投比与氮效率存在差异,其中高效处理(HE)虽增产幅度最小,但实现了低投入、高产投比、高效益、高氮效率;高产高效处理(HYHE)实现了较高的产量、效益与氮效率,产量与效益比较协调。(本文来源于《北方水稻》期刊2017年03期)

刘瑞丽,王欢,张晓宁,张宏彦[6](2017)在《不同养分管理模式对小麦产量和氮肥效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是满足我国小麦需求的主要途径。基于田间长期定位试验,分析了过去低投入、当前集约化高投入和优化投入3种养分管理模式对小麦生长发育和氮肥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投入的氮肥偏生产力高,但小麦分蘖能力、地上部生物量累积、氮吸收和产量均受到影响,两季平均产量只有3.79 t/hm~2;优化投入在保证小麦产量的基础上比高投入减少20%~46%的化肥和7 t/hm~2的牛粪,显着提高氮肥偏生产力,二者两季平均产量分别为9.27、9.28 t/hm~2,平均氮肥偏生产力分别为68、27 kg/kg;高投入中大量的养分投入增加了无效分蘖的发生和营养生长阶段氮的奢侈吸收,不利于小麦产量的进一步提高。因此,优化肥料用量和施肥时期是保证小麦产量和提高氮肥效率的基础。(本文来源于《广东农业科学》期刊2017年04期)

冯延江,张文忠,张小明[7](2016)在《水氮管理模式对粳稻养分吸收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寒地粳稻为试验材料,在节水控灌与常规灌溉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氮肥水平对水稻养分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节水控灌降低了水稻分蘖期的氮素积累量,提高了抽穗期和成熟期水稻氮素积累量。施氮能够显着提高植株氮素积累量,且氮素积累量随着施氮量的提高而增加。同一施氮水平下,磷素积累量表现为节水控灌高于常规灌溉,不同生育时期植株磷素积累量均随氮素水平的提高而增加,积累量最高值先后出现在氮肥125 kg·hm~(-2)和150 kg·hm~(-2)水平处理。与常规灌溉相比,节水控灌提高了成熟期植株钾素积累量,对分蘖期至抽穗期钾素积累量无影响,施氮肥能够提高水稻植株的钾素积累量。(本文来源于《沈阳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6年05期)

李德雄[8](2016)在《不同水稻品种及种植管理模式对土壤养分和有机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不同水稻品种及种植管理模式下土壤肥力指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免耕处理使土壤有机质、全钾的富集程度优于其他处理;施肥处理对土壤全氮、碱解氮、速效钾积累贡献最大;翻耕处理对全磷含量的积累效果最好。转基因水稻和多年生普通野生稻密植有促进土壤有机质和全氮提高的作用,稀植可促进全磷、全钾及速效N、P、K的增加,栽培稻可提高土壤氮素的含量,野生稻品种可提高速效磷的含量。(本文来源于《云南农业》期刊2016年10期)

李文,曹文侠,李小龙,徐长林,师尚礼[9](2016)在《放牧管理模式对高寒草甸草原土壤养分特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不同放牧管理模式下高寒草甸草原土壤养分特征的变化,对青藏高原东缘禁牧(NG)、全生长季休牧(RG)、传统夏季休牧(TG)和连续放牧(CG)4种放牧管理模式下高寒草甸草原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1)NG显着增加了0~30cm土层有机质含量,RG和TG显着增加了0~20cm土层有机质含量;(2)NG,RG和TG显着提高了高寒草甸草原0~30cm土层全氮含量和20~30cm土层速效氮含量,而降低了0~10cm土层的速效氮含量;(3)NG,RG和TG显着提高了高寒草甸草原0~30cm土层全磷和速效磷含量;(4)不同模式放牧对高寒草甸草原土壤全钾含量无显着影响,但总体上,NG,RG和TG高于CG;NG,RG和TG降低了0~10cm土层速效钾含量,而显着增加了10~30cm土层速效钾含量。连续放牧使土壤养分流失严重,从而导致土壤肥力降低,而禁牧和季节性休牧能有效增加青藏高原东缘高寒草甸草原土壤的养分含量,是该区和类似区域草地放牧管理的理想选择。(本文来源于《草原与草坪》期刊2016年02期)

郑福丽,张柏松,高燕,田叶,马征[10](2015)在《不同管理模式对生姜产量和养分效率的影响(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建立适合山东鲁中地区生姜高产高效栽培的技术体系,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管理模式对生姜产量、养分效率及土壤硝酸盐的影响。4个管理模式分别为农民习惯模式、高产高效模式、再高产模式和再高产高效模式,其中农民习惯模式按当地农民常规种植进行,高产高效、再高产和再高产高效模式分别为设置一定增产增效目标下各种管理措施的优化组合。结果为:与农民习惯相比,高产高效、再高产和再高产高效3种模式均显着提高了生姜的产量和氮肥的养分效率,其中产量分别提高11.85%、25.75%和23.34%,氮肥养分效率分别提高47.94%、11.24%和33.14%。再高产模式下产量最高,高产高效模式下氮肥养分效率最高。(本文来源于《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期刊2015年06期)

养分管理模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近年来,我国畜牧业生产发生重大变化,规模养殖成为主体。但是,养殖的集中区畜禽废弃物利用率较低,既造成资源浪费,也带来环境污染。与此同时,我国水果、蔬菜等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加之农村劳动力加快转移,为促增产、保供给,农业资源超强利用,化肥投入过量,畜禽养殖废弃物等有机肥资源利用不足,带来成本增加和环境污染,也影响产品的品质和生产效益。国家对畜禽养殖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养分管理模式论文参考文献

[1].袁静超,刘剑钊,梁尧,展文洁,张洪喜.综合农学管理模式对春玉米产量和养分累积特征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19

[2].曹金峰,李俊卫,高继伟,宁宗拔,那蕊.猪场典型种养结合模式下的养分管理[J].畜牧业环境.2019

[3].贾良良,杨云马,刘孟朝.优化农田养分管理技术模式[N].河北科技报.2017

[4].贾伟,朱志平,陈永杏,董红敏,陶秀萍.典型种养结合奶牛场粪便养分管理模式[J].农业工程学报.2017

[5].盛海君,周卫华,冷亚麟,朱新开,李振宏.养分管理模式对水稻产量、效益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J].北方水稻.2017

[6].刘瑞丽,王欢,张晓宁,张宏彦.不同养分管理模式对小麦产量和氮肥效率的影响[J].广东农业科学.2017

[7].冯延江,张文忠,张小明.水氮管理模式对粳稻养分吸收的影响[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16

[8].李德雄.不同水稻品种及种植管理模式对土壤养分和有机质的影响[J].云南农业.2016

[9].李文,曹文侠,李小龙,徐长林,师尚礼.放牧管理模式对高寒草甸草原土壤养分特征的影响[J].草原与草坪.2016

[10].郑福丽,张柏松,高燕,田叶,马征.不同管理模式对生姜产量和养分效率的影响(英文)[J].AgriculturalScience&Technology.2015

标签:;  ;  ;  ;  

养分管理模式论文-袁静超,刘剑钊,梁尧,展文洁,张洪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