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数学教学;人文性;和谐发展
作者简介:刘荔婷,任教于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区三江口中心小学。
以“育人”而不是以“育才”为教育的出发点,应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天性,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和良好的学习态度,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让学生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数学是科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更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数学学科教学只有放在“数学文化”中,以学生为本,充分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凸现数学学科的人文价值,塑造生命数学,让学生在充满人文气息的空间中积极主动地获取数学知识,产生良好的情感体验并不断积累,最终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一、挖掘人文性的素材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浓,越有利于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只有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会积极愉悦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才会主动地去探索数学中的奥秘。
在数学教材中,许多人文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这就需要教师认真挖掘教材中潜在的人文因素,把人文教育贯穿于知识教学中。中国有着五千年的古老文明,蕴含着灿烂的数学文化,出现过刘徽、祖冲之等伟大的数学家,以及《九章算术》、《缀术》等经典的数学传世之作。在教学约分过程中,可充分利用数学巨著《九章算术》独有的、宝贵的数学史实资源,在对史料介绍的同时并介绍伟大数学家在追求数学真理的道路上的感人故事及伟大成就,既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丰富的历史渊源,感受祖先的聪明智慧,又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学生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
广泛地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整合跨学科资源凸显数学独有的文化特质。在教学“7的乘法口诀”时,适时补充与7有关的文化。在“百分数的意义”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十拿九稳、百里挑一、百发百中、一箭双雕、大海捞针……”,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在建构独立知识的过程中将文化润入他们的心田。由此,通过教师敏锐的数学视觉,捕捉到多门类学科中富有生命力的素材,让数学这一重要的文化载体洋溢着人文气息。
二、设计人文性的学习方式
数学学习的过程不能只是一个遵照指令进行程序操作的过程,而是一个凭借经验进行自我建构的过程。学生需要的不是去复制别人的数学,而是去建构自己的数学。只有这样,“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新课程理念才有实现的可能。例如,“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教学中,笔者把全班学生以3人一组进行自由组合,分发透明的圆柱容器和圆锥容器、记号笔及实验报告单,引导学生展开如下体验,建构自己的数学。
师:请小组合作,利用老师分发的材料到沙池进行实验,找一找圆柱体积与圆锥体积的关系,并完成实验报告单。
(学生展开小组合作实验)
师:通过实验,你们发现了什么?
组1:我们实验时,把圆柱容器装满沙子后往圆锥容器里倒,倒出一次就在圆柱容器上做记号,等到圆锥里第三次装满沙子,圆柱里的沙子也正好倒完。这说明,圆柱的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
组2:我们把圆锥装满沙子往圆柱里倒,也是倒入一次就在圆柱容器上做记号,连续倒了三次,圆柱正好装满。这说明,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组3:我们的实验结果与他们两组基本一致。
组4:我们用圆锥三次装满沙子连续往圆柱里倒,圆柱并没有装满。我们不认为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组5:我们用圆锥装满沙子往圆柱里倒,就倒了两次,圆柱就满了!
组6:组5还倒了两次,我们的圆锥装满沙子第一次倒入圆柱后,圆柱就满了!
师:怎么会这样呢?同样的实验为什么会不同的结果呢?
(学生陷入了沉思)
生:难道是……
(学生们一边嘀咕着一边开始用各种方式比较各组实验用的圆柱和圆锥,甚至有要求要回教室拿尺子的)
师:那我们就回教室吧!用尺子来测量测量,并看一看各组的实验报告单。
圆锥体积公式的学习,关键就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圆锥的体积是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这一规律。而这一规律的发现,需要学生群体参与相互合作、相互交流,构成了一种“共享式”旋律去实验、探究。学生在亲历经验获取数学知识同时,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个体和群体经历了学习过程,充分体验数学学习,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信心,从而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这正是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学习过程,摒弃“他律”背景下的谆谆说教,彰显“自律”意味上的生命体证,闪耀着人文的光芒。
三、建构人文性的师生关系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夫斯认为: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新课程改革所呼唤“共享”式的师生关系,要求尊重学生的情感和个性,师生彼此敞开心灵,沟通接纳,吸引包容,互相分享。在“共享”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是知识的建构者,而教师则是“平等中的首席”,承担着学生“精神指导”和“人格引领”作用。
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喜欢某一门学科,除了兴趣倾向外,很大程度是先从喜欢学科教师开始。只有学生喜欢这位教师,他才会对该教师所教的学科感兴趣。因此,教师可以尝试着更换“同学们好”、“老师好”这种早已失去了人文价值而流于形式的课堂序幕,为:“同学们,早安!”“孩子们,你们好吗?”“今天你们快乐吗?”“预祝大家学习快乐!”“我们一起努力,好吗?”可能学生的回应有的时候会各不相同,但他们会很在乎、很在意,因为这些精心设计的问候语传递着教师对他们的关怀,让他们体验着一种人性中的关爱之美。
到学生中去,做学生的朋友。教师要舍得放弃三尺讲台,让自己置身于孩子们中间,看到每个学生都有的优秀一面,相信每个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蹲下身来和孩子们对话,诸如“你是怎么想的?”“还有其他的方法吗?”“能说说吗?”等的言语,绝不是简单的引导语,而是让他们感受零距离的沟通,用真诚和智慧开启学生幼小的心灵。适时做好“引”者和“隐”者,一个亲切的称呼、一个期待的目光、一句信任的话语及一个关爱的手势都将会在学生的心底里种下一颗自信的种子,让学生相信自己会做得更好。在充满尊重、宽容的新课堂氛围中以人为本,享受人性的关怀,体会生命的快乐。
四、推行人文性的教学评价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这种以“人的发展”为目标的评价方式,关注了学生的个性差异,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是值得我们反思和研究的。教师评价学生,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不要用完美无缺的答案作为评价结果的唯一标准,要根据具体问题,分析肯定其中积极的因素,然后帮助提出改正的方法,采用分步肯定的方法进行评价,评价结果的描述应采用鼓励性语言,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帮助学生树立自尊心和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如:本班某同学从贵州转学来时,平时成绩都是五十几分,笔者从她眼里读到了她对数学的恐惧,于是花了大量的时间为她辅导,可效果并不显著。在她的第一篇日记中,她这样写:“老师,我也很想学好数学,可不知为什么总好像在听天书,糊里糊涂的。”笔者给她批语:“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老师相信,只要每天做好预习、复习、上课认真听讲,你一定能取得好成绩。”接下来的一篇日记中她这样写:“今天我很用心地听老师讲课,听同学们讨论问题、回答问题,果真听懂了些。老师叫我们做的课堂练习,我只错了三道,我知道那是因为我没仔细预习的原因。老师,以后我一定加倍努力。”虽然语句朴实,但字里行间透出了对教师的信任。笔者很感动,提笔就写:“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老师相信你能行!”接下来的几天,笔者惊喜地发现,上课从来不举手的她,竟然自信地举起了小手。而且倾听时的眼神是那么专注。后来的一篇日记她是这样写的:“今天我学得更认真了,所以课堂练习全对!这是我最开心的一天。”日记的内容不多,但成功的喜悦感跃然纸上。笔者顺手批道:“恭喜你的进步!继续努力!”正是由于一次又一次的人文性评价,增强了她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成绩也开始慢慢提升。几次的评价,引导学生拥有成功的感受、引导学生自我超越,最大限度地倾注人文关怀。
数学教师应站在关爱生命的角度,关怀学生的成长,关注人文的数学教学,从文化视觉入手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常汝杏.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周小山.新课程视野中的数学教育[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
[3]吴美琴.浅谈在数学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渗透与培养[J].小学数学教育,2007(10).
作者单位: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区三江口中心小学
邮政编码:351111
OntheHumanityinMathematicsTeaching
LiuLiting
Abstract:Thecurrentteachingconcernsstudents’overalldevelopmentinlifemeaningandtheunityofteachingstudents“knowledge”and“conduct”.Newcurriculumrequiresthehumanityofmathematicsteachingandemphasizesmathematicseducationisnotonlytoimpartconcepts,methodsandconclusion,butalsotheunityoftruth,goodnessandbeauty,soastopromotestudents’harmoniousdevelopment.
Keywords:mathematicsteaching;humanity;harmoniousdevelopment